新書推薦:
《
为你想要的生活
》
售價:HK$
66.1
《
关键改变:如何实现自我蜕变
》
售價:HK$
77.3
《
超加工人群:为什么有些食物让人一吃就停不下来
》
售價:HK$
99.7
《
历史的教训(浓缩《文明的故事》精华,总结历史教训的独特见解)
》
售價:HK$
62.7
《
不在场证明谜案(超绝CP陷入冤案!日本文坛超新星推理作家——辻堂梦代表作首次引进!)
》
售價:HK$
58.2
《
明式家具三十年经眼录
》
售價:HK$
524.2
《
敦煌写本文献学(增订本)
》
售價:HK$
221.8
《
耕读史
》
售價:HK$
109.8
內容簡介:
好奇号是在火星表面着陆并成功运行至今的□先进的火星探测器,它携带了10种有效载荷,先后发现了火星上存在水、有机物、微生物等的直接证据,初步探索了火星大气的演化,测定了火星的辐射环境,取得了多项重大发现。对好奇号火星巡视器进行全面和系统的专业解读,不仅可以为我国火星探测提供设计理念和技术基础方面的借鉴,而且可以为航天工程专业的教学提供教材。
本书从美国好奇号火星车的研制历程、主要任务、科学目标、各分系统及创新点与取得的成绩等方面,系统地描述了好奇号火星车的科学目标的具体实施情况,它概括了好奇号火星车的总体技术方案;对好奇号火星车的有效载荷分系统、移动分系统、结构与机构分系统、自主导航分系统、综合电子分系统、电源分系统、热控分系统、测控数传分系统等进行了重点的剖析;对好奇号火星车的着陆与地面验证技术进行了重点的阐释;全面总结了好奇号火星探测任务实施的经验;分析了NASA的项目管理□□及好奇号的研制经验,对我国航天工程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關於作者:
谢更新:1971年11月,籍贯:湖南隆回,毕业于湖南大学,重庆大学大学教授博导,2005-2007在美国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做博士后研究。毕业回国后一直从事深空探测领域科学研究,承担“四轮三轴”月球车移动分系统研究、火星原位资源利用概念研究,适应于月面环境的微型生态圈构建关键技术等项目20余项,作为嫦娥四号任务生物科普试验载荷总设计师,首次在月球表面开展生物实验并培养出人类片绿叶。
张玉花:1968年10月,毕业于国防科技大学,现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八研究院科技委常委,研究员,多年来从事载人、探月、火星探测等航天型号研制,担任了嫦娥三号、四号副总师副总指挥。
目錄 :
第1章绪论1
1.1火星探测背景1
1.□火星环境5
1.□.1温度环境5
1.□.□大气环境5
1.□.3引力环境5
1.□.4地形地貌5
1.□.5辐照环境6
1.□.6尘暴环境6
1.3火星探测的科学成果6
1.4火星探测的工程成果7
1.5行星保护7
第□章火星着陆巡视探测历程9
□.1火星探测的目的及意义9
□.□火星探测任务分析10
□.3火星探测器技术参数对比1□
□.4历次火星探测的科学目标及发现14
□.4.1海盗1号和海盗□号15
□.4.□火星探路者和索杰纳号15
□.4.3勇气号与机遇号16
□.4.4凤凰号着陆器18
□.4.5洞察号着陆器□0
□.4.6其他火星探测任务□1
□.5历次着陆点及其分布图□□
□.5.1着陆区域选择□□
□.5.□着陆区域特点□4
第3章好奇号的任务与成果□9
3.1好奇号任务□9
3.□科学目标论述□9
3.□.1美国火星探测战略科学目标□9
3.□.□好奇号的科学目标30
3.3好奇号取得的成果30
3.3.1科学成果30
3.3.□工程成果48
3.4好奇号日志51
3.4.1古代火星具有适宜微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51
3.4.□研究古代火星宜居性以及火星环境演化51
3.4.3研究火星地质变化的历史5□
3.5好奇号预期目标对比54
第4章好奇号总体技术方案55
4.1好奇号任务过程55
4.1.1发射阶段56
4.1.□星际巡航与火星接近阶段57
4.1.3EDL阶段58
4.1.4首次行走6□
4.1.5火星表面巡视探测过程63
4.□系统组成及功能63
4.□.1总体构型与布局63
4.□.□移动分系统69
4.□.3结构与机构分系统69
4.□.4自主导航分系统70
4.□.5综合电子分系统70
4.□.6电源分系统70
4.□.7热控分系统70
4.□.8测控数传分系统71
4.□.9有效载荷分系统71
4.3好奇号的行星保护71
4.4总体技术指标7□
4.5工作模式75
4.5.1控制模式75
4.5.□通信模式76
第5章有效载荷分系统78
5.1有效载荷与科学目标的关系78
5.□有效载荷组成及功能78
5.3有效载荷布局80
5.4桅杆相机81
5.4.1设计目标81
5.4.□技术参数8□
5.4.3设备组成及功能8□
5.4.4关键部件解析85
5.5辐射评估探测仪85
5.5.1设计目标86
5.5.□技术参数86
5.5.3设备组成及功能86
5.5.4关键部件解析86
5.6化学分析相机88
5.6.1设计目标88
5.6.□技术参数89
5.6.3设备组成及功能89
5.6.4关键部件解析90
5.7环境监测站91
5.7.1设计目标91
5.7.□技术参数9□
5.7.3设备组成9□
5.7.4关键部件解析93
5.8中子动态反照率探测器95
5.8.1设计目标95
5.8.□技术参数95
5.8.3设备组成及功能96
5.8.4关键部件解析97
5.9下降成像仪99
5.9.1设计目标100
5.9.□技术参数100
5.9.3设备组成及功能100
5.9.4关键部件解析100
5.10样本分析仪101
5.10.1设计目标101
5.10.□技术参数101
5.10.3设备组成及功能103
5.10.4关键部件解析103
5.11化学与矿物学分析仪106
5.11.1设计目标106
5.11.□技术参数106
5.11.3设备组成及功能107
5.11.4关键部件解析110
5.1□手持透镜成像仪113
5.1□.1设计目标113
5.1□.□技术参数114
5.1□.3设备组成及功能114
5.1□.4关键部件解析1□0
5.13α粒子X射线光谱仪1□□
5.13.1设计目标1□□
5.13.□技术参数1□□
5.13.3设备组成及功能1□3
5.13.4关键部件解析1□7
5.14再入下降着陆仪1□8
5.14.1设计目标1□8
5.14.□技术参数1□8
5.14.3设备组成及功能1□9
5.14.4关键部件解析1□9
第6章移动分系统134
6.1功能与组成134
6.1.1摇臂转向架式悬架系统134
6.1.□连杆式差速机构136
6.1.3车轮140
6.1.4驱动机构14□
6.□主要技术指标14□
6.3关键技术解析143
6.3.1好奇号任务初期地面力学分析143
6.3.□滑动轴承研究145
第7章结构与机构分系统150
7.1功能与组成150
7.1.1结构子系统设计150
7.1.□样本获取、处理与传送子系统(SA/SPAH)设计155
7.1.3机械臂子系统设计168
7.1.4钻机子系统设计173
7.1.5火星岩石原位采样分析仪子系统18□
7.1.6除尘工具188
7.□主要技术指标196
7.3关键技术解析197
7.3.1MSL小质量灰尘除尘技术197
7.3.□环境下的机电系统设计技术□0□
第8章自主导航分系统□06
8.1功能与组成□06
8.1.1视觉导航子系统□07
8.1.□组合导航子系统□10
8.1.3路径规划子系统□11
8.□主要技术指标□11
8.□.1导航相机□11
8.□.□避障相机□1□
8.3关键技术解析□13
8.3.1巡视器定位定姿技术□13
8.3.□视觉测程技术□15
8.3.3路径规划技术□□0
8.4未来行星车自主导航技术的发展□□3
8.4.1地形预测□□3
8.4.□航行速度□□3
8.4.3自主能力□□4
8.4.4岩心取样□□4
第9章综合电子分系统□□6
9.1功能与组成□□6
9.1.1综合电子分系统主要功能□□6
9.1.□综合电子分系统组成□□6
9.1.3硬件□□7
9.1.4软件□34
9.□主要技术指标□41
9.3关键技术解析□4□
9.3.1分布式电机控制技术□4□
9.3.□适用于低温环境的专用集成电路加工技术□45
□□0章电源分系统□47
10.1功能及组成□47
10.1.1功能□47
10.1.□组成□47
10.□主要技术指标□5□
10.3关键技术□53
10.3.1高可靠多任务同位素热电发电机总体技术□53
10.3.□多任务同位素热电温差发电技术□56
10.3.3多任务同位素热电发电机热防护技术□58
10.3.4耐低温锂离子电池技术□61
□□1章热控分系统□64
11.1功能与组成□64
11.1.1功能□64
11.1.□系统组成□66
11.□主要技术指标□69
11.3关键技术解析□69
11.3.1EDL阶段气动热防护技术□69
11.3.□流体回路系统技术□78
11.3.3关键部件热设计概述□87
11.3.4热平衡试验□93
□□□章测控数传分系统□99
1□.1功能与组成□99
1□.1.1功能□99
1□.1.□系统组成□99
1□.□主要技术指标30□
1□.□.1器地X频段指标30□
1□.□.□器间UHF频段指标303
1□.3关键设备解析304
1□.3.1器地X频段关键部件304
1□.3.□器间UHF关键部件313
□□3章着陆与地面验证技术3□1
13.1巡视器着陆技术3□1
13.1.1着陆过程3□1
13.1.□着陆系统组成与功能分析3□8
13.1.3着陆技术分析及解决途径344
13.1.4好奇号着陆技术的创新性361
13.1.5小结365
·ⅩⅦ·
13.□地面验证技术365
13.□.1利用ADAMS仿真进行空中吊车系统论证365
13.□.□MSL热真空安全性及有效性测试375
13.□.3MSL巡视器结构的离心试验验证与确认379
□□4章好奇号任务的前沿性分析387
14.1首次采用空中吊车着陆缓冲技术387
14.□续航能力强劲387
14.3设计行程远387
14.4样本采集能力强388
14.5任务更复杂388
14.6科学仪器多样化且能有机协作388
14.7结构特点灵活389
14.8软件系统功能强389
14.9自主热控系统390
□□5章好奇号任务的组织管理391
15.1研制流程391
15.□参研单位及任务分工39□
15.□.1政府航天部门39□
15.□.□研究机构393
15.□.3参与高校393
15.□.4国际合作机构394
15.□.5参与企业394
15.□.6MSL项目办人员名单395
15.□.7有效载荷研究人员名单395
15.3工作模式400
15.3.1MSL科学团队成员400
15.3.□MSL科学团队合作人员405
15.3.3增员与裁员405
15.3.4运行方针405
15.3.5活动信息406
15.3.6参与测试与训练406
15.3.7仪器向上传输信息的准备工作406
15.3.8用于工程技术的仪器设备406
·ⅩⅧ·
15.4管理模式406
15.4.1NASA总部项目管理组织及其管理职能406
15.4.□全面质量管理(TQM)措施409
15.4.3经费管理411
15.4.4招标和外包程序411
15.4.5在国际航天交流中应遵循的原则41□
15.5管理方法413
15.5.1利用过程的方法进行项目管理413
15.5.□利用标准化的方法进行项目管理415
15.5.3加强项目人力资本的开发与培训415
□□6章未来火星探测规划417
16.1美国火星发展规划417
16.1.1美国火星探测发展规划历程417
16.1.□美国火星发展战略规划418
16.1.3近期美国火星探测器4□0
16.□俄罗斯火星发展规划4□4
16.3ESA火星发展规划4□5
16.4中国火星发展规划4□5
16.5其他国家火星发展规划4□7
16.5.1印度4□7
16.5.□日本4□7
16.5.3阿联酋4□7
16.5.4韩国4□8
16.6典型载人火星探测案例4□8
16.6.1ESA 的“曙光计划”4□8
16.6.□NASA的DRA 5.0方案4□8
16.6.3SpaceX的火星□□计划430
□□7章总结与展望433
参考文献434
內容試閱 :
*主席提出,探索浩瀚的宇宙是全人类的共同梦想。探索的道路是充满创新与荆棘的路径,但人类仍勇往直前。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发射成功,开启了人类的航天时代;1961年尤里·加加林成为位进入太空的地球人,实现了人类进入太空的愿望;1969年阿姆斯特朗成功登上月球,以他个人的“一小步”,带动了人类航天技术发展的“一大步”;1970年4月24日,我国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开启了中国航天史的新纪元;2013年,嫦娥3号月球探测器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具有月球软着陆能力的国家。人类对宇宙的探索越来越远,深空特别是火星更是成为各国争相探索的热点,美国、俄罗斯、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均已积极开展了相关的火星探测活动,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我国也于2020年7月发射了“天问一号”探测器,开启了火星探索之旅。
美国好奇号火星车是迄今为止为成功的行星车之一,它使用了可拼接扩展的隔热设计、安全准确的着陆方式、灵活稳定的供电以及自主快速的通信等多项先进技术。好奇号是在火星表面着陆并成功运行至今的的火星探测器,它携带了10种有效载荷,先后发现了火星上存在水、有机物、微生物等的直接证据,初步探索了火星大气的演化,测定了火星的辐射环境,取得了多项重大发现。对好奇号火星巡视器进行全面和系统的专业解读,不仅可以为我国火星探测提供设计理念和技术基础方面的借鉴,而且可以为航天工程专业的教学提供教材。
本书从美国好奇号火星车的研制历程、主要任务、科学目标、各分系统及创新点与取得的成绩等方面,系统地描述了好奇号火星车的科学目标的具体实施情况,它概括了好奇号火星车的总体技术方案;对好奇号火星车的有效载荷分系统、移动分系统、结构与机构分系统、自主导航分系统、综合电子分系统、电源分系统、热控分系统、测控数传分系统等进行了重点的剖析;对好奇号火星车的着陆与地面验证技术进行了重点的阐释;全面总结了好奇号火星探测任务实施的经验;分析了NASA的项目管理体制及好奇号的研制经验,对我国航天工程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本书在全面解析好奇号火星车的同时,也系统地梳理了火星车研制的关键技术,展望了火星探测的发展前景、路径及技术需求,填补了我国在火星探测领域专业著作的空白,对我国未来的火星探测具有十分重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