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希腊文明3000年(古希腊的科学精神,成就了现代科学之源)
》
售價:HK$
82.8
《
粤行丛录(岭南史料笔记丛刊)
》
售價:HK$
80.2
《
岁月待人归:徐悲鸿自述人生艺术
》
售價:HK$
61.4
《
女人的中国医疗史:汉唐之间的健康照顾与性别
》
售價:HK$
103.8
《
资治通鉴熊逸版:第四辑
》
售價:HK$
470.8
《
中国近现代名家精品——项维仁:工笔侍女作品精选
》
售價:HK$
66.1
《
宋瑞驻村日记(2012-2022)
》
售價:HK$
115.6
《
汗青堂丛书138·帝国的切口:近代中国口岸的冲突与交流(1832-1914)
》
售價:HK$
127.4
|
編輯推薦: |
《齐鲁文化》是一部以面向大学生传播和介绍齐鲁优秀传统文化,以培育其人文素养和增强其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为目的的普及性通识课程教材,同时也面向社会各界喜爱齐鲁传统文化的一般读者。因此,既强调全书内容的科学性、严谨性和专业性,又尽量做到深入浅出、生动形象,避免枯燥晦涩,即成为我们编写本书所遵循的基本原则。
|
內容簡介: |
《齐鲁文化》以传承和弘扬齐鲁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依据齐鲁文化发生、发展的历史演进脉络,叙述齐鲁文化的起源、齐鲁两国建国以及形成相应的齐文化与鲁文化,进而以世界文化发展的轴心时代视角,进入稷下学宫,介绍百家争鸣的前因后果。全书共分九章,重点介绍了齐鲁文化中的齐鲁传统思想、齐鲁传统文学与艺术、齐鲁传统科学技术、齐鲁传统教育及齐鲁民风民俗等内容,将齐鲁文化置于时空发展的经纬线上,全面阐述了齐鲁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核心内容、精神内涵和当代价值。 《齐鲁文化》既尊重学术性和专业性,又注重通俗性和可读性,既适合作为高校人文素养通识课程的教材,也适合喜爱齐鲁传统文化的读者阅读。
|
目錄:
|
绪论 1
章 海岱考古 7
节 东夷文化 8
一、东夷文化概述 8
二、东夷文化的发展历程 10
第二节 两周秦汉时期的山东考古 18
一、鲁国故城与齐国故城 18
二、战国齐墓与山东汉墓 21
本章小结 26
思考与实践 26
参考文献 27
第二章 齐国和鲁国 29
节 夏商时期的东夷人 30
一、夏朝与东夷的关系 30
二、商朝对东夷的统治 30
第二节 西周时期齐、鲁两国的建立 31
一、西周建国与建章立制 31
二、姜太公受封及其治国方略 34
三、周公受封及其治国方略 36
第三节 春秋时期的齐国与鲁国 38
一、春秋时期的齐国 38
二、春秋时期的鲁国 42
第四节 战国时期的齐国和鲁国 44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44
二、战国初年的形势 45
三、齐国的兴衰 46
四、鲁国的衰亡 49
第五节 齐、鲁文化的特征 50
一、齐文化的特征 50
二、鲁文化的特征 51
三、齐文化与鲁文化的融合 51
本章小结 55
思考与实践 56
参考文献 56
第三章 轴心时代与百家争鸣 57
节 轴心时代的世界文化 58
一、轴心时代 58
二、轴心时代的希腊文化 60
三、轴心时代的印度文化 63
四、轴心时代的中国文化 65
第二节 稷下学宫与百家争鸣 67
一、稷下学宫 68
二、稷下百家争鸣的主要内容 70
三、稷下学术精神 72
四、稷下学宫的影响 74
本章小结 76
思考与实践 76
参考文献 77
第四章 齐鲁传统思想(上) 79
节 儒家学说 80
一、孔子与儒学的创立 80
二、孟子对儒学的发展 84
三、荀子对儒学的发展 90
第二节 墨家思想 93
一、墨子的生平 94
二、墨家学派及其思想主张 95
本章小结 98
思考与实践 99
参考文献 100
第五章 齐鲁传统思想(下) 101
节 兵家思想 102
一、司马穰苴与《司马法》 102
二、孙武与《孙子兵法》 106
三、孙膑与《孙膑兵法》 111
第二节 阴阳五行学说 113
一、邹衍的生平 113
二、邹衍的思想 114
第三节 齐国的法治思想 117
一、管仲与《管子》 117
二、晏子与《晏子春秋》 122
本章小结 126
思考与实践 127
参考文献 128
第六章 齐鲁传统文学与艺术 129
节 齐鲁古典文学 130
一、诗词 130
二、散文 136
三、小说 141
第二节 齐鲁传统艺术 145
一、书画艺术 145
二、民间音乐 150
三、传统戏剧 151
四、民间舞蹈 155
五、民间美术 157
本章小结 160
思考与实践 160
参考文献 161
第七章 齐鲁传统科学技术 163
节 齐鲁中医学 164
一、先秦时期的山东医学 164
二、秦汉时期的山东医学成就 165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山东医学家代表 166
四、隋唐宋金元时期的山东医学家代表 168
五、明清时期山东传统医学的发展 169
第二节 齐鲁农学 171
一、山东农业经济的发展概貌 171
二、山东农学家及其著作 174
第三节 齐鲁手工技艺 177
一、古代山东手工业的发展 177
二、古代山东的手工业技艺成就 180
第四节 齐鲁数学与天文学 183
一、先秦时期的山东数学与天文学成就 183
二、两汉时期的山东数学与天文学成就 185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山东数学与天文学成就 187
四、明末清初的山东数学与天文学成就 189
本章小结 190
思考与实践 191
参考文献 191
第八章 齐鲁传统教育 193
节 齐鲁传统教育的开端 194
一、齐鲁教育的起源 194
二、齐鲁原始教育的初步发展 195
三、齐鲁早期学校教育雏形的产生 196
第二节 齐鲁官学与私学 196
一、齐鲁官学的发展与演进 197
二、齐鲁私学的兴起与发展 202
第三节 稷下学宫与山东书院 207
一、稷下学宫的办学特色 207
二、山东书院的教育传统 209
第四节 齐鲁传统家庭教育风尚 211
一、齐鲁家风、家训教育 211
二、齐鲁家学传统 213
第五节 齐鲁传统教育思想 214
一、孔子的教育思想主张 214
二、墨子的教育思想主张 217
三、孟子的教育思想主张 218
四、郑玄的教育思想主张 220
五、颜之推的教育思想主张 222
六、石介的教育思想主张 223
七、王筠的教育思想主张 224
本章小结 226
思考与实践 226
参考文献 227
第九章 齐鲁民风民俗 229
节 齐鲁神话传说与区域社会风俗 230
一、齐鲁民俗的诞生 230
二、齐鲁神话传说 232
第二节 秦汉以降的齐风鲁韵 237
一、齐鲁民俗的历史形态 237
二、近现代以来的齐鲁风俗 238
第三节 山东民俗的空间分布 240
一、山东地方民俗的空间特点 240
二、齐鲁民俗与地方特产 241
本章小结 243
思考与实践 243
参考文献 244
|
內容試閱:
|
山东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早发祥地之一,这块广袤丰厚的沃土,孕育了早期的山东人,并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相继诞生了东夷文化和齐鲁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齐鲁文化”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生活在山东地域的人们所创造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风俗习惯等各种文化的总称。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坚定文化自信,我们以山东地域文化为核心,编写了《齐鲁文化》这部面向大学生的人文素养通识课程教材。
《齐鲁文化》以传承和弘扬齐鲁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依据齐鲁文化发生、发展的历史演进脉络,叙述齐鲁文化的起源、齐鲁两国建国以及形成相应的齐文化与鲁文化,进而以世界文化发展的轴心时代视角,进入稷下学宫,介绍百家争鸣的前因后果。全书共分九章,重点介绍了齐鲁文化中的齐鲁传统思想、齐鲁传统文学与艺术、齐鲁传统科学技术、齐鲁传统教育及齐鲁民风民俗等内容,将齐鲁文化置于时空发展的经纬线上,全面阐述了齐鲁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核心内容、精神内涵和当代价值。
《齐鲁文化》是一部以面向大学生传播和介绍齐鲁优秀传统文化,以培育其人文素养和增强其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为目的的普及性通识课程教材,同时也面向社会各界喜爱齐鲁传统文化的一般读者。因此,既强调全书内容的科学性、严谨性和专业性,又尽量做到深入浅出、生动形象,避免枯燥晦涩,即成为我们编写《齐鲁文化》所遵循的基本原则。
《齐鲁文化》是集体合作完成的成果。整体内容框架由李红艳负责制定,编写体例由齐健负责设计。各章执笔编写者及其分工如下(按章节顺序排列):绪论李红艳;章胡常春;第二章李红艳;第三章节王翘,第二节李红艳;第四章节侯方峰,第二节王春花;第五章侯方峰;第六章节杨峰、姜学科,第二节朱振华、杨三军;第七章韩吉绍、毛俊鑫;第八章齐健;第九章朱振华、刘德龙。另外,陈海军、齐健对个别章节初稿进行了调整和充实工作;颜孟晓参与了部分编务工作。全书由李红艳、齐健负责统稿、审定。
另外,为保证《齐鲁文化》内容的科学性和专业性,我们特邀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资深学者、博士生导师仝晰纲教授审阅了全部书稿,并根据其所提意见,对相关部分进行了修订。在此,我们谨向仝晰纲教授表示衷心感谢。
《齐鲁文化》是在齐鲁师范学院多年的文化育人办学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成果,在成书过程中得到了齐鲁师范学院党委书记王玉华教授,党委副书记、校长林松柏教授,副校长刘德增教授的多方支持和指导,在此我们深表谢意。同时,《齐鲁文化》的出版也得到了清华大学出版社的鼎力支持,在此亦谨致谢意。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为保证书中各章节内容的科学性、严谨性,我们在编写过程中,参考、借鉴并汲取了学界已有的众多相关研究著述成果,并通过多种途径选取了部分图片资料,其中绝大多数已在书中加以说明,或在各章后面列出了所参考的文献篇目,但也有些没能查找到原始作者。在此,我们谨向有关专家、学者和相关图文资料的原作者、提供者一并表达诚挚的谢意,并期待能得到各位作者的理解及进一步指教。同时,我们也真诚地期盼大家能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妥善处理好相关事宜。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可能会存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诚望各位方家不吝赐教,同时也期盼各位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以便在今后再版修订时予以完善。谢谢大家。
编 者
2021年1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