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掌控情绪:冈田尊司作品

書城自編碼: 3631367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成功/勵志情商/情绪管理
作者: 冈田尊司
國際書號(ISBN): 9787505751002
出版社: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 2021-06-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56.3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超负荷的女性:看见内心的渴望与恐惧
《 超负荷的女性:看见内心的渴望与恐惧 》

售價:HK$ 67.9
数学史(第三版) 国际数学史领域具有影响力的名著
《 数学史(第三版) 国际数学史领域具有影响力的名著 》

售價:HK$ 181.7
接纳真实的自我(日本超人气禅师小池龙之介力作!"与自己和解"指南!)
《 接纳真实的自我(日本超人气禅师小池龙之介力作!"与自己和解"指南!) 》

售價:HK$ 67.9
敦煌及周边区域荒漠植物图鉴
《 敦煌及周边区域荒漠植物图鉴 》

售價:HK$ 78.2
吴哥王朝兴亡史(方尖碑)
《 吴哥王朝兴亡史(方尖碑) 》

售價:HK$ 79.4
夜幕之下.6:神祸降临
《 夜幕之下.6:神祸降临 》

售價:HK$ 63.3
叶锦添自传:向前迈进的日子(奥斯卡艺术指导获得者 叶锦添 50多年的人生经历,近40年的从业经历,向前迈进,步履不停)
《 叶锦添自传:向前迈进的日子(奥斯卡艺术指导获得者 叶锦添 50多年的人生经历,近40年的从业经历,向前迈进,步履不停) 》

售價:HK$ 148.4
四十自述:中国现代传记文学的名篇代表之作(胡适回顾自己前四十年的成长轨迹与心路历程)
《 四十自述:中国现代传记文学的名篇代表之作(胡适回顾自己前四十年的成长轨迹与心路历程) 》

售價:HK$ 78.2

 

建議一齊購買:

+

HK$ 62.3
《高情商沟通》
+

HK$ 67.2
《生活需要分寸感(比生活需要仪式感更具国学内涵,林语堂、周国平》
+

HK$ 56.5
《高情商者会谈判》
+

HK$ 64.8
《跨界思考:你离精英阶层只差一种思维》
+

HK$ 79.7
《失误》
+

HK$ 79.7
《本能》
編輯推薦:
☆日本心理学家、精神科医生、医学博士、作家冈田尊司作品。
☆继《奇葩心理学》《把不安当作朋友》后手把手带你走出适应障碍的阴影,遇见更好的自己。
☆从依恋方式、发育问题、人格障碍等角度分析,教你掌控情绪,消除适应障碍,活出生命的意义
內容簡介:
当你遇到人格分裂般的困惑与纠葛时,该如何决断?
当你遇到无可奈何的问题时,该如何应对?
当你承受压力、遇到挫折、遭受排挤的时候,该如何避免患上抑郁症?
不只是那些过于敏感的人,有时比任何人都要乐观的人也会变得情绪低落。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人只是“适应障碍”。
身经百战的心理学家冈田尊司,手把手带你走出适应障碍的阴影。本书所要传授的,正是处在以上情况下能马上派上用场的经验,旨在帮助读者改进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充分实现个人价值。
關於作者:
作者简介
[日] 冈田尊司
日本心理学家、精神科医生、医学博士、作家。
1960年出生于香川县。曾就读于东京大学哲学系和京都大学医学部,毕业后在京都大学研究生院的高等脑科科研组神经生物学研究室和脑病态生理学科研组神经医学研究室从事研究工作。现就职于京都医疗少年院。作为临床心理医生,他在人格障碍治疗的一线工作,为年轻人解决精神上遇到的危机。为了对自己进行“心理锤炼”,他还以小笠原慧为笔名从事小说创作,作品曾荣获第二十届横沟正史奖。
著有《奇葩心理学》《把不安当作朋友》等作品。
译者简介
刘善钰
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讲师,日本名古屋大学博士。留学日本9年,曾兼职从事商贸、旅游方面的日语口笔译工作。擅长语言学、教育学等社会科学类书籍的翻译。2017年出版译著《日日新:松下幸之助寄语企业员工》。
目錄
序 章
当你快坚持不下去时 / 001
什么是新型抑郁症 / 002
积极探索生活的意义 / 004
找回属于自己的价值 / 005
度过充实的一生 / 006
第1章 永远不向压力低头
千万别小看压力 / 011
压力过大会影响身心健康 / 014
什么是自律神经失调 / 016
自我放松的原理 / 017
持续的压力有损大脑 / 019
什么是适应障碍 / 020
适应障碍不是抑郁症 / 022
压力引起的其他疾病 / 023
急性压力障碍与创伤后应激障碍 / 025
我们如何应对压力 / 026
倾诉能助你缓解压力 / 028
抵抗压力的三要素 / 032
第2章 学着适应,活出生命的意义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与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 / 037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 / 037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 / 039
依恋类型与适应 / 043
依恋类型左右着你的人生 / 043
“羁绊”的真面目 / 044
当孩子失去依恋对象 / 047
安全型依恋的人如何应对压力 / 048
当焦虑遇上压力时 / 048
活出生命的意义 / 050
测试你的人生价值 / 053
生命意义量表(PIL测试) / 054
唤醒自我察觉 / 056
认知疗法的开始 / 056
有损健康的五种思维方式 / 058
学会和外界和解 / 061
第3章 基因如何影响你的情绪
没有安全感,和基因有关 / 065
新奇性探究者与ADHD / 067
挖掘学习障碍者的优势 / 070
实施个性化训练方案 / 071
固执的人更希望获得尊重 / 072
喜欢独处的人,也不可逃避社交 / 075
情绪应答,是社交的第一步 / 076
如何让孤独症患者更好地生活 / 078
第4章 不同类型的人如何掌控情绪
回避型人格障碍 / 083
特征以及易陷误区 / 083
改善适应的要领 / 084
依赖型人格障碍 / 086
特征以及易陷误区 / 086
改善适应的要领 / 087
强迫型人格障碍 / 089
特征以及易陷误区 / 089
改善适应的要领 / 090
自恋型人格障碍 / 092
特征以及易陷误区 / 092
改善适应的要领 / 095
表演型人格障碍 / 097
特征以及易陷误区 / 097
改善适应的要领 / 098
简·方达走出抑郁 / 098
边缘型人格障碍 / 100
特征以及易陷误区 / 100
改善适应的要领 / 101
偏执型人格障碍 / 102
特征以及易陷误区 / 102
改善适应的要领 / 102
第5章 测试你的心理适应能力
什么是“心理强度” / 107
心理强度测试1 / 108
心理强度测试2 / 110
心理强度测试3 / 111
心理强度测试4 / 112
盖茨和乔布斯的例子 / 114
心理强度测试5 / 115
心理强度测试6 / 117
心理强度测试7 / 118
第6章 走出成长困境
适应障碍是成长的必修课 / 123
《小王子》背后的故事 / 124
毕加索如何超越自卑 / 125
克服不利环境,获得自我成长 / 127
感谢曾经的那些挫折 / 129
在困境中看到机会 / 130
正视不良行为,发现问题本质 / 131
诺贝尔奖学者们的进击之路 / 132
第7章 突破职场瓶颈
拒绝超负荷工作,严格自我管理 / 139
在职场中要呵护高自尊人格 / 142
上下级之间应保持分寸感 / 144
中高层管理者的自控之道 / 145
第8章 在家庭危机中自我进化
家人关系需要长期维护 / 151
如何应对亲戚间往来的压力 / 153
让家成为“安全基地” / 154
同理心是最好的安慰剂 / 156
积极反馈才能有好的亲密关系 / 157
回避型人格如何改善相处模式 / 158
第9章 面对挫败,如何锤炼心性
如何提升自我应对能力 / 163
自尊心受损是最痛苦的 / 164
因自己的努力而自豪 / 166
越挫越勇的思维习惯 / 168
不过度追求完美 / 169
在困境中调整期望值 / 169
走出逆境的契诃夫 / 170
克服个体依恋的悲伤 / 171
面对高压要懂得思维转换 / 172
别对自己的人生设限 / 173
源远流长的“新型”抑郁症 / 173
挺住才能远离痛苦和绝望 / 177
第10章 掌控情绪的终极方法
烦恼是可以克服的 / 181
如何处理矛盾的心情 / 182
顺利决策的三种方法 / 184
找出你苦恼的根源 / 187
敢于表达内心的想法 / 188
直面缺陷的勇气 / 189
明确目标才能解决问题 / 191
如何跳出思维定式 / 192
以终为始寻找解决方案 / 193
最有效用的提问法 / 194
向内心寻找答案 / 195
结束语 / 197
参考文献 / 199
內容試閱
当你快坚持不下去时
人都是在不断地承受着压力,同时人也具备一定的抗压能力。
适度的压力是一种很好的刺激,有助于增进活力、施展才能。
但并非所有压力都是令人愉悦的。如果压力超出我们的承受范围并突破了极限,就会出现一些状况,其中最常见的是“适应障碍”。
适应障碍,是由于不能很好地适应环境而产生的心因性障碍,多表现为忧郁、不安、无欲、丧失自信心以及相关的不良躯体症状。例如,有的人会变得焦躁易怒,有的人则出现沉迷成瘾行为。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负担和责任的增加,挫折、失败、批评等负面经历以及被他人孤立等情况,往往是触发适应障碍的主要因素。
总的来说,失去立足之地,自尊受到伤害,都会让人心力交瘁。如果尚处在适应障碍的阶段,那么人还具有一定的恢复力,只要离开造成适应障碍的环境,或者减轻自身的压力,就能很快恢复。这是一个很显著的特征。
从这一点看,适应障碍有时也会被误解为“惰性”,而不是“真正的病”。
但是,这跟“骨头断了是病,要治;骨头变形不是病,还可以忍一忍”是同样的情况。忍着忍着,骨头极有可能“咔嚓”一下断了,再也无法恢复如前。所以,在早期阶段及时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有人说,抑郁症是心灵患上了“感冒”。但真正的抑郁症,其实相当于“肺炎”“结核病”等重症,远比“感冒”严重。适应障碍才更像心灵患上了“感冒”,如果应对得当,就能很快治愈;如果拖延不管,就会变得相当棘手。因此,处理方式也很重要。
适应障碍并不仅仅发生在适应能力差的人身上,相反,那些被视为乐观向上、适应能力较强的人,也有可能患上适应障碍。因为适应力和忍耐力较强的人在苛刻的环境下也坚信“自己能够承受”,所以会不甘示弱、咬紧牙关,想方设法地努力克服。最终或许能成功克服,但也可能超出极限、无法承受。
从这个意义上讲,适应障碍所导致的一系列症状,其实是事情进展不顺时的一种紧急求救信号——“自己快要坚持不下去了”。如果能在早期阶段察觉到这一信号,并采取适当的措施和对策,就可以防止自己陷入不可逆转的状态。
什么是新型抑郁症
适应障碍可能发生在任何年龄段的人群身上。由于患者情况各异、压力类型不同,适应障碍往往被看作完全不同的病症,甚至被赋予不同的病名。
譬如,之前不尿床的孩子开始尿床了,或者孩子突然讨厌去幼儿园或托儿所,这些有可能就是环境压力引起的。根据症状表现,此类现象往往被命名为“夜尿症”“上学厌恶症”。实际上,这是孩子感受到了来自环境的压力之后发出的信号。这个信号就是尿床,或者厌恶上学。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有些上中小学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出现早上起床困难、常常请病假、本来喜欢的兴趣班和课外活动也不愿参加等问题。这类情况多半与适应障碍有关。也就是说,孩子不能好好地适应环境,导致原本能够轻易做到的事情如今变得困难起来。
适应障碍的常见表现为:以前能轻松完成的事情现在变得令人痛苦不堪,甚至做不到、完不成。
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人好不容易考上了高中或大学,突然不愿意去上学了,整天闷闷不乐地待在家里。另外,有些年轻人意气风发地进入公司就职,却从某个时期开始渐渐失去了干劲,觉得上班是件超级麻烦的事情,最终选择不去上班。
这样的情况多被诊断为“抑郁症”。但真正的抑郁症,会伴随体重下降、行动迟缓、表情呆滞等症状。最近还多了一种被称为“新型抑郁症”的病症,主要表现是患者不愿上班,除此之外,做其他的事情都精力充沛。其实,像这样的状态应当被认定为“适应障碍”,而不是“抑郁症”。
适应障碍与抑郁症的最大差别在于,如果压力得到消除,适应障碍患者就会恢复健康;而抑郁症是不管有无触发契机,都需要一定的时间恢复,即使事情解决了,压力消除了,也不会很快恢复。年龄越大,恢复所需的时间越长。
适应障碍的情况则完全不同。那些不愿上学或上班、待在家里闷闷不乐甚至都不想起床的人,只要能从学校或公司解脱出来,就好像换了一个人似的,马上变得生气勃勃。一旦下决心离开不适合自己的学校或公司,人立马变得心情舒畅,开始朝着新的人生目标行动,这样的情况屡见不鲜。
积极探索生活的意义
因患者的年龄分布、所处环境、适应能力以及具体行为方式等存在差异,适应障碍的症状也会有所不同。
婴幼儿时期,孩子首先容易表现为哭闹或做出让人困扰的举动。虽然这让周围的大人感到烦闷,但真正感到为难的却是孩子,因为他们不能很好地用语言表达自己,只能付诸行动,故而常常做出自残、破坏物品、欺负弱小等过激的异常举动。
从青春期到青年期,适应障碍的症状更加明显,患者常会出现忧郁和焦虑等症状。然而,由于这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时期,我们通常很难注意到这些症状,注意力往往集中在他们的行为举止上。适应障碍患者的行为举止问题,最初常见的有旷课逃学、不去上学、不想学习、早上无法起床、经常请假等。有些程度严重的,会出现叛逆、焦躁、家庭暴力甚至不正当行为。另外,有些人为了逃离失去立足之地的状况,甚至会出现自我伤害、离家出走等行为,依赖药物或依赖他人的情况也较为常见。
到了成年期,我们能够清楚地分辨忧郁和焦虑的症状。有很多人被诊断为“抑郁症”或“焦虑症”。然而,有些人可能不会注意到自己精神反常,反倒是先察觉到身体的不适。不论是否能自我察觉,丧失自信和热情这一点是共通的。上班变成了一种煎熬。请假次数增多,有时甚至完全没法正常工作。但是,一到假日就心情愉快,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特别有劲头。很多人为了排解压力,会变得脾气暴躁、咄咄逼人,另外还可能染上酗酒、赌博、沉迷游戏等不良嗜好。长此以往,他们会越来越逃避现实,陷入恶性循环。
老年人的适应障碍也很常见。到了老年阶段,人的适应能力和抗压能力逐渐衰弱,环境的细微变化也会让老年人变得脆弱。这个年龄段的人,不光难以适应新鲜事物,还非常容易失去一些重要的人,例如失去相伴多年的老伴儿。“丧偶”是适应障碍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由此发展到抑郁症的人也不在少数。当面临退休、丧偶或搬迁等重大环境变化时,人们有必要加强彼此的支持和联系,并积极探索新的生活意义。
找回属于自己的价值
在我们身边,适应障碍存在着许多种状态。所谓的“抑郁症”,其实相当一部分是适应障碍。最近流行的“新型抑郁症”也属于适应障碍。市面上有关抑郁症或是焦虑症的书籍很多,却鲜见介绍适应障碍的书籍(实际上,关于适应障碍的专业著作几乎没有)。对于适应障碍的理解,甚至连专家的解释都含糊得令人吃惊。
真正的抑郁症(典型抑郁症)与伴随着适应障碍的抑郁状态,这二者的应对方式理应不同,但即使是专家,也经常将它们混为一谈。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接触抑郁症患者不应用“鼓励”的方式,但这未必适用于治疗适应障碍,甚至有可能会使事态陷入僵局。适应障碍不是单纯的疾病,而是个体无法在现实社会环境中找到立足之处、存在价值未能得到他人认可的时候所产生的一种表现,属于一种社会心理障碍。
不是说只要医生开药,病情就一定会好转。仅仅开出治疗抑郁症的药物,对情况的改善并没多大作用。适应障碍患者真正需要的是社会心理学的干预治疗,帮助他们找回属于自己的立足之地和存在价值。
通常情况下,传统的医生并不擅长处理这样的情况,因此往往将其视为“疾病”来“治疗”。
但问题的起因多半并非个人的内在原因,而是人所身处的外在环境以及人与环境的关系,所以无论怎么用药“治疗”,也不会有什么成效。哪怕叫来抑郁症权威专家问诊,病情也不会好转。
正是因为这样,适应障碍一直被人忽视。
因此,本书针对普通人身边存在的问题——压力与适应障碍,进行通俗易懂的解说。从基础性的病理开始谈起,针对学校和职场等各种场合的适应障碍,列举具体的事例来加深理解,广泛地采用名人、伟人事例以增强阅读的趣味性。
度过充实的一生
最近,“发育障碍”这个词被广泛提及,不仅仅是小孩,成年人患上“发育障碍”的概率也在上升。细致观察便会发现,发育障碍患者存在某些成长发育问题,这使得其与周围的陌生环境或不能发挥其个性的环境之间产生了不和,继而引发适应障碍。
一个人如果存在成长发育方面的问题,确实很容易患上适应障碍。不过也有不少个例显示,哪怕在自身成长发育的过程中存在问题,却没有产生适应障碍,最终能度过充实的一生。所以说,一个人应该在符合自身特性的环境中过着与自身节奏相吻合的生活,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最近,依恋问题重新受到世人关注,与发育问题相提并论。发育障碍主要受遗传等与生俱来的因素影响,而依恋则多半与幼年时期朝夕相处的养育者密切相关。科学已经证明,依恋方式稳定的人,整体的人际关系都很稳定,抗压力也很强。比起成长发育问题,依恋方式的稳定性更能影响一个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发育障碍问题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很大,我们不能立刻改变;但依恋方式则多是受后天因素影响,在关系方式和生活方式上有很大的变化余地。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对于依恋的认识也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到目前为止,关于依恋方式与压力和适应障碍之间的关系仍很少被关注到。因此,本书也将尝试从依恋角度去思考压力,从而找出克服适应障碍的方法。
主要由先天遗传因素形成的发育特性和由后天养育因素形成的依恋方式,这两者相结合再分化,继而形成了人的个性(人格)。
不稳定的依恋方式以及成长发育问题都是产生个性失衡的原因。个性失衡过度会给生活带来困难,甚至会发展到人格障碍(人格缺陷)的地步。
有人格障碍的人,一般都难以适应周围的环境。如果其本人和周围的人都能理解这一点并能相互妥协、让步,摩擦就可以避免。但如果彼此仍然坚持自己的做派,那么这个人便会越来越难以适应环境。
本书不仅会论述上文提及的压力与适应障碍,也会就依恋方式、发育问题、人格障碍这几个根本性问题,从不同角度分析哪种情况下易产生压力、引发适应障碍,并进一步论述如何预防适应障碍、应该从什么角度密切关注,从而达到改善现状的目的。
本书的第二大目的,便是从环境压力与个性间的相互作用这一角度去把握并具体描述适应障碍,为抑郁症、神经衰弱以及饱受心身疾病困扰的人提供在家庭或校园里改善病情的方法,也为职场心理健康与劳务管理提供较为有用的、目前还不太为人所知的经验。
本书的第三大目的,是想向大家传授一些技巧、秘诀,即关于克服人活着必定会遭遇到的各式压力、考验和困境的技巧,以及有关精神医学与临床心理学总结出的秘诀。
实际上,这是一个深远的话题,涉及的内容非常丰富。因此,本书只集中论述多数人感到迷茫、痛苦的三个问题:
第一,当你遇到人格分裂般的困惑与纠葛时,该如何决断?
第二,当你遇到无可奈何的问题时,该如何应对解决?
第三,当你承受压力、遇到挫折、遭受排挤的时候,该如何避免患上抑郁症?
本书所要传授的,正是处在以上情况下能马上派上用场的经验。
我衷心地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读者改进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充分实现个人价值。

唤醒自我察觉

认知疗法的开始
谈到“适应”,我们都知道心态很关键。但是“心态”这种东西,很多时候是连本人都意识不到的。打个比方,如果有人戴着蓝色太阳镜,那么他眼中的世界都是蓝色的,一旦对此习以为常,就根本不会意识到自己看到的一切都偏蓝色(而非正常色)这一点了。
美国精神科医生亚伦·贝克在治疗抑郁症患者的过程中发现,患者们看待事物的态度都较为悲观。他们不仅对自己的人生抱着悲观的态度,对于世界和未来的看法也相当悲观、歪曲。贝克渐渐觉得,这些过于悲观的认知兴许就是折磨他们的根源。那么,这些悲观的认知真有现实依据吗?贝克决定跟患者们一起探讨。
经过分析,患者们才发现自己的想法与事实并不相符,意识到原来一直以来自己都在往坏处想。如此一来,患者们的抑郁症症状也得到了缓解和改善。
这段经历让贝克认识到,在所有造成不适应的因素当中,本人的“理解认识”和“自我认定”这两个要素的影响作用不可小觑。从此,贝克开始推行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利用这两个要素发挥积极作用。这个治疗方法后来发展成了今天为人熟知的“认知疗法”。认知疗法对于抑郁症和各种适应障碍的治疗都很有效果。
我们人类是有智慧、有思维的生命体,针对来自外界的各种刺激输入,大脑会先进行认知处理,再输出相应的感情、行动等反应。至于这些反应是对适应起到帮助作用,还是使适应难以实现,取决于认知处理是否正确。在认知疗法中,一个人的认知(理解认识)特性被称为认知模式。如果认知模式稳定均衡、灵活机动,那么这个人就很容易适应周围的环境;反之,如果认知模式偏误歪曲、缺乏柔韧性,那么这个人就容易与周边环境产生矛盾,不能很好地适应环境。
但是,认知本就是一种半自动功能,所以人很难察觉到自身认知的偏差。因为对于本人来说,那些认知就是“常识”,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自动进行的认知处理被称为“自动思考”。偏误的自动思考背后普遍存在着偏颇的想法(自我认定),认定“自己是个无能的人,不管怎么努力,结果都是失败”或者“自己根本没有可取之处,不会得到任何人喜爱”的人,常常会因为微不足道的失败或他人的闲言碎语而彻底否定自己的价值。
认知疗法就是对自动思考及其背后的错误信念进行修正,从而解决适应问题,使患者很好地适应环境。
但是,由于歪曲的认知是长年累月形成的,如果想要修正,就会遭到强烈的抗拒。越是认知歪曲严重的人,越不愿承认自己的认知偏误,他们会一直坚持“问题不在自己身上,而是存在于外部”。
不过,只要医生坚持耐心地引导,即使一开始会遭遇抵抗,但从某一刻开始,患者就会意识到自己的认知偏误。一旦认知开始改变,他就会发生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他会开始发现,以前认为是别人惹到自己身上的那些麻烦,其实都源于自己内心的偏执。在学习如何轻松看待人生、如何充实度过人生的过程中,他内心的信念也将发生根本变化。
现如今,这种首先让患者意识到自身认知的谬误,进而主动加以修正的做法,已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适应障碍疗法。
下面我来介绍几种较有代表性的认知偏误。
有损健康的五种思维方式
① 自我否定
自我否定是一种常见的、非常损己的思维方式。有些人尽管自身具备非常了不起的优点,但总是否定自己的价值,完全没有意识到那只是自己的错误认定,还坚信事实正如自己所想的那样。很多时候,自我否定来源于周围人的否定性评价,然后本人又内化了这种错误观念。
抱有自我否定意识的人,会不断地放大否定性思维。他们认为,自己没有任何价值,所以得不到他人的爱;谁也不会来帮助自己,而自己总是给别人添麻烦。也正是因为持有这种思维,他们做事总是畏首畏尾,四处碰壁,很难成功,而挫折和失败又加深了其自我否定的观念。想要摆脱自我否定的思维,首先必须认识到此观念的狭隘之处。
② 完美主义
完美主义也是现代社会常见的一种思维方式。完美主义者并未意识到,其实完美主义不利于生命个体的生存。完美主义多是个体为了弥补自我否定或自我认同感不足而产生的思想。另外,我们也常碰到这样的案例:抚养人给予的爱不是无条件的,而是有条件的,这导致被抚养人觉得如果自己不够完美,就不配被爱,也得不到他人的认可,从而间接地培养起了完美主义思维。
如果这个人尚能完善地处理各种事务,问题就不大;但如果眼前的问题不断增多,难以招架,最后顶不住了,完美主义者就会认为不完美的自己是毫无价值的,最后再也无法支持自己。
完美主义者多有“应当”思想:不把自己认为应当做到的事情圆满完成的话,就不罢休。另外,完美主义者也容易产生“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极端思维,认为事物要么全是好的,要么都是坏的。然而,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完美的东西,所以完美主义者倾向于认定世上的一切都很糟糕。因此,完美主义的思维方式容易将人置于不幸的境地。
③ 依赖心理
抱有强烈不安感、无法真正自立的人较易陷入依赖心理,根本原因在于他们误认为仅靠自己绝对办不成事,养成了动辄依赖他人的习性。他们深信自己没有应对现实的能力,如果不依赖他人,一定活不下去。遇到重大的决策,他们就会认为与其自己决定,还不如让别人来决定。
之所以会形成这种依赖心理,是因为抚养者过度保护导致被抚养者长期依赖;又或者被抚养者被蛮横残暴的养育者所支配,难以获得自己决策的机会。不管抚养者是过度地保护还是冷酷地支配,都将产生破坏个体独立性的恶果。
其实,“自己一个人无法做到”不过是一个错误的自我认定,如果真的尝试去做,说不定也是可以做到的。多加训练,积累经验,自我决断力和独立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依赖心理有几个变种。其中之一是“命由天定”的思维。因为深信个人的命运早被注定,不管自己再怎么努力,也不会发生改变,所以干脆放弃承担责任,放弃判断思考,放弃积极行动。迷信、算命、占卜就是依赖心理的一种表现。反过来说,一味地依赖占卜,人是无法获得幸福的。只有下定决心,誓要自己努力获得幸福,并开始为之付出智慧和努力,命运才会开始改变。
依赖心理的另一个变种,被称为幸福幻想。幸福幻想也是一种放弃自我努力的思考方式:幻想即使自己不努力,好运也会来临,然后就能获得幸福。不付出任何努力去追寻幸福,而是一味地等待着童话里的白马王子现身。可是,盼望的王子怎么会在不知进取、缺少魅力的人面前出现呢?
④ 过度普遍化思维
只要碰到过一个坏人,那么全世界就都是坏人——以偏概全的过度普遍化思维也是一种妨碍适应的认知模式。只因为一两次的不成功,便认定自己永远不会成功,然后放弃努力、陷入绝望,最后落得个悲惨结局;看不到世界的光明一面,只看到阴暗一面,这些都是过度普遍化思维的表现。反之,也存在过度理想化、过度轻信他人的情况。
人在精力消耗殆尽的时候容易陷入过度普遍化思维。一旦受伤,就觉得万物皆与自己为敌;求救的时候,却会把诈骗犯当成救世主。摒弃过度普遍化思维,客观地看待事实,就更容易适应环境,生活也会变得轻松。到那个时候人就会发现,曾经自己看待问题的角度是多么扭曲。
⑤ 混乱思维(自他混乱/事实与情感的混乱)
自己和他人的分界线称为自我边界,如果这条分界线划分得不甚清楚,个体就容易混淆自己和他人的立场,也容易将事实和自己的情感混为一谈。这种不成熟的人格结构多见于幼小的孩童,他们长大成人之后,头脑中也会残留这种混乱的思维。在父母强势主导、过度保护的情况下,孩子就容易遇到自他界线模糊这种问题。这是因为父母没有保障孩子的安全感,没有尊重孩子的独立性。不过,某些精神障碍或者迄今未知的发育障碍也会导致混乱思维。
混乱思维存在以下几种典型的认知模式:“自我关联”,明明跟自己没有关系,却硬要认为原因出在自己身上;“投影式责任转嫁”,即使是自己的过错,也要归咎于他人;“被害妄想”,明明别人没有恶意,却认为自己受到了恶意对待;“感情逻辑”,完全凭着个人的主观印象判断事物、下定结论。
除了以上列举的例子,还存在其他各式各样的认知偏误。我们需要做到自我察觉,通过修正偏误的认知,进而改善适应,使生活变得轻松,好的机遇也会随之而来。
学会和外界和解
本章我们主要介绍了以下几点:羁绊缺失、欲望压抑会妨碍适应;追求优越的欲望与希望被他人接纳的欲望二者不能协调,就会引起不适应;幼年时期的经历会塑造一个人待人接物的方式;能否找到自己的生存价值,也会影响人对环境的适应;思维的认知偏误会妨碍适应,修正偏误的认知模式有助于开启幸福的生活。
归根结底,这些都是一个人与他人或者外界的融合问题。如果能与外界顺利地融合,人就能更好地适应环境;反之,如果在与现实社会的融合过程中遭遇了困难,或者忽视本质、片面地看待问题,就会产生各种障碍。
为了与现实社会顺利融合,我们有必要认清自己真正的目标,以及他人对我们的真正期许。
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需要认识到自己与外界的接触方式中存在的偏误,并且修正这些偏误,以提高顺利融合的成功率。
正如我们将在之后的章节中探讨的一样,这些操作或程序都是治疗适应障碍的必要举措。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