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比较:基于中国的视角

書城自編碼: 3639020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經濟國際經濟
作者: 魏加宁,杨光普
國際書號(ISBN): 9787517707035
出版社: 中国发展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1-05-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98.8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企业级数据架构:核心要素、架构模型、数据管理与平台搭建    李杨
《 企业级数据架构:核心要素、架构模型、数据管理与平台搭建 李杨 》

售價:HK$ 118.8
政和元年:宋辽金夏的国运博弈与谍战风云
《 政和元年:宋辽金夏的国运博弈与谍战风云 》

售價:HK$ 81.6
黄金圈法则
《 黄金圈法则 》

售價:HK$ 93.6
全球治理理论:权威、合法性与论争
《 全球治理理论:权威、合法性与论争 》

售價:HK$ 117.6
华尔街幽灵:一位股票投资大师的告白
《 华尔街幽灵:一位股票投资大师的告白 》

售價:HK$ 95.8
人生幸好有快乐(一代大师梁实秋至诚分享八十余年的快乐哲学!)
《 人生幸好有快乐(一代大师梁实秋至诚分享八十余年的快乐哲学!) 》

售價:HK$ 64.8
中世纪文明(400-1500年)(格致人文)
《 中世纪文明(400-1500年)(格致人文) 》

售價:HK$ 141.6
女子运动术(维持肌肉是更高级的抗衰!变瘦的同时有效增肌,成为更好的自己!)
《 女子运动术(维持肌肉是更高级的抗衰!变瘦的同时有效增肌,成为更好的自己!) 》

售價:HK$ 69.6

 

建議一齊購買:

+

HK$ 111.3
《 世界贸易体系变革研究 》
+

HK$ 98.8
《 全球价值链:测度与应用 》
+

HK$ 91.8
《 以色列科技强国利器:塔皮奥特传奇(精) 》
+

HK$ 57.0
《 “十三五”时期经济风险评估---方法、结论与对策 》
+

HK$ 104.3
《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追踪研究实录 》
+

HK$ 187.7
《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追踪研究实录 》
編輯推薦:
300多年的市场经济发展史是一部经济周期史,也是一部危机应对史。如何防范、化解和管理危机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本书聚焦于新中国成立来亲历的两次国际金融危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对其爆发的背景、原因、演进、结局等,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比较分析,对解决中国现实问题,做好风险防范和应对,避免金融危机的爆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內容簡介:
中国离金融危机是否很遥远?中国避免金融危机的出路在哪里?为了回答这两个问题,我们基于中国的视角对 1998 年亚洲金融危机和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进行了初步比较。本书首先梳理并对比了这两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背景、
原因以及演进过程;其次重点回顾了两次危机前我国的经济形势、两次危机对我国的冲击以及我国对两次危机的应对,并总结了相关的经验教训;*后落脚于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和金融形势,就我国如何避免金融危机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见解。
關於作者:
魏加宁,1958年1月23日生于北京市,满族;经济学博士,研究员,兼职教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待遇。退休前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部长、研究员。
杨光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研究员。
目錄
部分
两次国际金融危机比较
章 二十年后再看亚洲金融危机…………………………………… 3
节 金融危机前的亚洲经济 ………………………………… 3
第二节 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与演进 …………………………… 14
第三节 亚洲金融危机的应对:以泰国、韩国、马来西亚、印度尼
西亚为例 ………………………………………………………………… 16
第四节 亚洲金融危机的结局与影响 …………………………… 19
第五节 讨论:亚洲金融危机的成因 …………………………… 23
第二章 十年后再看全球金融危机………………………………………28
节 全球金融危机前的世界经济 …………………………… 28
第二节 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与演进 …………………………… 33
第三节 全球金融危机的应对:以美、日、德为例 …………… 35
第四节 全球金融危机的后果与影响 …………………………… 42
第五节 讨论:全球金融危机的成因 …………………………… 49
第三章 两次国际金融危机比较…………………………………………53
节 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共同点 …………………………… 53
第二节 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同点 …………………………… 58
第三节 讨论:以史为鉴,可知兴替 …………………………… 63
第二部分
两次国际金融危机与中国
第四章 两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的中国经济…………………………69
节 中国在两次国际金融危机中所处的经济周期阶段不同 69
第二节 中国在两次国际金融危机中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 …… 72
第三节 中国在两次国际金融危机中所处的改革开放阶段不同 74
第五章 基于中国视角看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成因……………………77
节 基于中国视角看 1998 年亚洲金融危机成因的成因 …… 78
第二节 从中国视角看 2008 全球金融危机的成因 ……………… 86
第三节 讨论:宏观经济政策的“外溢效应”和“反射效应” … 88
第六章 两次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冲击………………………………92
节 1998 年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冲击 …………………… 92
第二节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冲击 …………………… 96
第三节 讨论:外部冲击与内部调整 ………………………… 104
第七章 两次国际金融危机中的“中国应对” ……………………… 109
节 1998 年亚洲金融危机中中国的应对措施 …………… 109
第二节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中中国的应对措施 …………… 129
第三节 讨论: 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应对效果对比分析 …… 135
第三部分
我们从两次国际金融危机中学到了什么
第八章 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与启示…………………… 145
节 建立风险评估机制以防患于未然 …………………… 145
第二节 加强宏观经济政策的内外协调 ……………………… 148
第三节 做好危机管理工作 …………………………………… 152
第九章 中国能否避免下一场金融危机……………………………… 162
节 化解潜在风险,制定危机应对预案 ………………… 162
第二节 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和危机预警机制 ……………… 163
第三节 切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避免危机的根本所在 164
附录
有关亚洲金融危机的几篇文章
附文一 警惕金融风潮 早采防范措施 ……………………………… 173
附文二 关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几点意见……………………… 182
附文三 国际金融风潮启示录………………………………………… 192
附文四 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启示和对策………………………… 209
附文五 关于泰国金融危机的考察报告……………………………… 227
附文六 关于影响我国经济安全的几个重要因素…………………… 244
参考文献………………………………………………………………… 254
后 记………………………………………………………………… 257
內容試閱
前言
  三百多年的市场经济发展史,就是一部经济周期史,也可以说是一部关于大大小小危机的历史。如何防范、应对和管理危机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古人云,“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在本研究中,我们聚焦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亲历的两次国际金融危机——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对两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背景、原因、演进过程和影响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和初步的比较分析,尤其是基于中国视角对这两次危机的经验和教训加以总结,对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做好风险防范与应对、避免金融危机的爆发可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意义。
  1997年夏天,亚洲金融危机率先在泰国引爆——在几个月的保汇率努力失败、外汇储备几乎耗尽之时,泰国政府突然宣告放弃固定汇率制度,泰铢随即暴跌。紧接着,该地区的其他货币——马来西亚林吉特、印尼盾、新加坡元、菲律宾比索和韩元——也相继出现巨幅贬值。不仅如此,伴随着汇率危机而来的是股市、债市、房地产价格的暴跌,据统计,从1997年7月2日到12月31日的短短半年里,中国香港、韩国、印度尼西亚和泰国股市的市值就损失了2010亿美元之多。这次危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东亚地区经历的次国际金融危机,更是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次近距离亲历的国际金融危机。这场危机爆发之迅猛、蔓延之广泛、影响之深远,可谓惊心动魄,历史罕见。
  与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不同的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则起源于世界上发达的经济体——美国。在2007年夏天,美国低收入者住房抵押贷款的违约率开始大幅上升,并且房价开始大幅下跌,“次贷危机”的阴影迅速笼罩全球,世界经济前景一片黯淡。伴随着预期的恶化,以信用违约互换(CDS)为代表的、与次级抵押贷款相关的金融衍生品价格一落千丈,持有大量此类衍生品的金融机构和个人财富急剧缩水,全球金融市场的流动性迅速枯竭。2008年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市场信心迅即崩溃并一发不可收拾,全球股市狂泻难止,标志着全球金融危机全面爆发。随后,金融危机的影响迅速蔓延到实体经济,全球经济增速急剧下滑,“欧债危机”接踵而至,至今很多国家还深陷“危机后遗症”的泥潭之中。无论从持续时间长度来看还是就涉及广度和影响深度而言,这场危机都可谓“百年一遇”。
  尽管这两次国际金融危机在触发点、起源地、影响范围、影响深度等多方面存在着或大或小的差异,但是基于深层次的对比我们发现,这两次危机还是存在着诸多共同或相似之处。,这两次国际金融危机本质上都是债务危机;第二,这两次国际金融危机都是经济结构失衡的结果;第三,这两次国际金融危机中都有流动性过剩的影子;第四,这两次国际金融危机都暴露出体制制度的漏洞或缺陷。
  历史总是那么容易被人遗忘。在将近十年的时间里,相同的故事竟然重复上演了两次,这足以引起我们的警醒:正如每一次金融危机到来前的情况一样,当泡沫被吹起时,由各种虚拟财富形成的财源滚滚而来,使人们产生一种幻觉,以为本国经济已进入危机绝迹、衰退不再的时代。也有的人明知泡沫终究会破灭,但总以为自己可以在崩盘前的后一刻带着从牛市中赚得的大笔财富全身而退。然而往往就在这时,具有极大内部张力的泡沫由于某个局部性的裂痕无法弥合而导致整个系统突然崩溃,并且迅速波及邻近国家和地区,甚至影响到整个世界经济。
  时至今日,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已经过去二十余年,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也已经过去十余年了。虽然中国早已从亚洲金融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来了,但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进一步揭示了中国经济转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中国经济运行中的深层次问题更加凸显,比如逐步恶化的资产负债结构、贫富差距、人口结构以及低迷的外部经济环境等。与此同时,各类风险也正在快速聚集,尤其是经济转型期往往也是风险集中爆发的时期,如何防范并化解各类风险,避免金融危机的发生,从而推进我国经济的顺利转型?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认为,首先要做好风险防范与化解工作,要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和危机预警机制,有针对性地制定切实可行的危机应对预案,以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正如2017年7月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所强调的: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永恒的主题。要把主动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科学防范,早识别、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置,着力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着力完善金融安全防线和风险应急处置机制。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应该把工作重心更多地放到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上,而不应过分注重短期的GDP增长。要聚焦实体企业和中小企业面临的突出问题,以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和确立“竞争中立”原则为重点,加快确立竞争政策的基础性地位,从体制、法律、政策等方面多管齐下,从以下六个方面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稳定市场预期,增强企业信心,提高企业对改革、政策的认同感和获得感,恢复经济的活力和动力。
  ,加快落实并强化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打破行政性垄断和地方保护,加强市场价格监管和反垄断执法,营造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第二,以确立“竞争中立”原则为重点,完善和强化国有企业的信息披露制度,推进国有企业财务公开,加快推动国有企业改革;第三,进一步提高政策的法治化水平,规范政府行为,加强对私有产权的保护,着力优化营商环境;第四,切实降低企业综合营运成本,恢复民间经济的活力;第五,尊重知识价值,实现技术创新,为经济长期增长提供动力;第六,大力支持理论创新,寻求改革困境的突破口。
  总而言之,虽然我国经济存在发生金融危机的风险,但我们完全有可能、有机会将其在爆发前化解掉,而前提是要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只有通过大力度、实质性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的转型升级,并辅之以适当的宏观需求管理,才有可能解决我国经济面临的结构性问题和体制性问题,改善市场预期,恢复实体经济活力,进而从根本上避免金融危机的爆发,如此中国经济才有可能实现中高速增长、迈上中高端发展,早日实现现代化!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