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当代上海的民生建设研究

書城自編碼: 3639297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歷史史學理論
作者: 杨莲秀
國際書號(ISBN): 9787515411064
出版社: 当代中国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1-05-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81.3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饮食的迷思:关于营养、健康和遗传的科学真相(2024修订版)
《 饮食的迷思:关于营养、健康和遗传的科学真相(2024修订版) 》

售價:HK$ 79.4
未来科技大爆炸
《 未来科技大爆炸 》

售價:HK$ 68.8
海外中国研究·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与文明
《 海外中国研究·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与文明 》

售價:HK$ 112.7
东方帝国的营造 : 秦汉王朝政治史
《 东方帝国的营造 : 秦汉王朝政治史 》

售價:HK$ 112.7
漫谈数字化转型从底层逻辑到实践应用
《 漫谈数字化转型从底层逻辑到实践应用 》

售價:HK$ 78.2
谢谢你来到我的生命:狗狗带给我们的治愈与改变
《 谢谢你来到我的生命:狗狗带给我们的治愈与改变 》

售價:HK$ 51.8
情感觉醒:揭秘亲密关系背后的真相
《 情感觉醒:揭秘亲密关系背后的真相 》

售價:HK$ 68.8
诸葛亮
《 诸葛亮 》

售價:HK$ 79.4

 

建議一齊購買:

+

HK$ 1689.6
《中国史学史(手稿本)》
+

HK$ 86.3
《新雅中国史八讲(八个中国大历史时期)》
+

HK$ 110.0
《赫德与晚清外交(平装)》
+

HK$ 57.7
《回家的路—高秉涵回忆录》
+

HK$ 103.3
《国学经典丛书:文史通义》
+

HK$ 77.9
《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历史中国的认知与实践》
編輯推薦:
当前中国正处在“黄金发展期”和“矛盾突显期”相互交织的时期,为了保证中国社会的长治久安,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和谐发展,必须高度重视民生问题,并将民生建设放到极为重要的战略位置上。总结上海民生建设的基本经验,对更好地坚持执政为民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为一部当代上海的民生建设研究专著,本书是国史研究的深化和推进。本书为上海研究提供了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地方史资料,同时也对助力上海实现“四个率先”“先行先试”起到一定作用。
內容簡介:
《当代上海的民生建设研究》为《当代上海》丛书之一,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国情调研(上海)基地”的课题研究成果。本书将当代上海民生建设的历史与现实问题研究紧密地结合起来,对当代上海的民生建设的历程、发展轨迹和规律,上海城市发展及其与世界发展和国家发展的关系作出了全面、客观、深入的论述。
關於作者:
杨莲秀,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经济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经济学、社会保障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为上海市政府、各区政府、国有企业等提供决策咨询。
在《当代经济科学》《求实》《当代财经》《理论探讨》《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财会研究》等CSSCI期刊、北大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近20篇。
在《解放日报》理论版、中国社会科学网等国家重要党报和国家权威学术网站发表理论文章。
曾出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理论与实践研究》《社会保障法学》等专著,并参与编写多部教材。
主持教育部一般规划课题1项、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一般规划课题3项、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项目1项、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决策咨询重点课题1项、上海市发改委课题1项。
目錄
导? 论………………………………………………………………………… 001
第一节? 国内外研究当代上海的民生建设研究综述?………………… 001
第二节? 研究的学术价值、应用价值、社会意义和特点?…………… 005
第三节? 本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 008


第一篇? 当代上海的就业…………………………………………………… 011

第一章? 中西方就业理论演进? ……………………………………… 012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就业理论?………………………………………… 012
第二节? 西方就业理论的演进?………………………………………… 016
第三节? 中国就业理论的演进?………………………………………… 020

第二章? 新时期上海市的就业状况? ………………………………… 025
第一节? 上海市的劳动力市场建设状况?……………………………… 025
第二节? 上海市的职业培训?…………………………………………… 028
第三节? 上海市的促进就业政策?……………………………………… 035
第四节? 上海市失业保险制度概况?…………………………………… 039
第五节? 党的十九大前后上海市促进就业新举措?…………………… 042

第三章? 新时期影响上海就业的主要因素? ………………………… 047
第一节? 产业结构对上海就业的影响?………………………………… 047
第二节? 人口流动对上海就业的影响?………………………………… 060


第四章? 新形势下对上海就业状况的建议? ………………………… 079
第一节? 上海人口与人力资源利用的对策建议?……………………… 079
第二节? 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充分就业?………………………… 082


第二篇? 当代上海收入分配问题研究……………………………………… 091

第一章? 收入分配在民生建设中的地位? …………………………… 093
第一节? 收入分配是民生建设的重要内容?…………………………… 094
第二节? 收入分配水平决定了民生建设的质量?……………………… 101

第二章? 上海收入分配的历史变迁? ………………………………… 111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至 1978 年间上海的收入分配? ………………… 111
第二节? 1978 年至今上海的收入分配制度? ………………………… 116

第三章? 上海收入分配的现状及其问题? …………………………… 128
第一节? 上海收入分配的现状?………………………………………… 128
第二节? 上海收入分配存在问题的原因?……………………………… 136


第四章? 改善上海收入分配的对策? ………………………………… 143
第一节? 完善初次分配制度?…………………………………………… 143
第二节? 完善再分配制度?……………………………………………… 144


第三篇? 当代上海的医疗卫生建设研究…………………………………… 147

第一章? 当代上海医疗卫生发展的历史进程? ……………………… 148
第一节? 起步阶段(1949 年新中国成立至 1978 年改革开放前)? … 148
第二节? 发展阶段(1978 年改革开放后至 2013 年十八届?… 149
第三节? 深化改革阶段(2013 年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 149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医疗卫生发展状况? ………………… 151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医疗卫生发展总览?…………………… 152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医疗卫生制度建设?…………………… 154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医疗卫生事业的特点及评价?………… 159


第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共健康服务业发展状况? …………… 164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公共卫生发展总览?……………………… 165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的公共卫生制度建设?…………………… 170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医疗卫生改革的特点及评价?…………… 174


第四章? 十八届三中全会后上海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方向? ……… 181
第一节? 健康机制的设计?……………………………………………… 182
第二节? 健康公平的实现路径?………………………………………… 189
第三节? 上海社会保障改革的保障机制?……………………………… 266
第四节? 公共健康服务建设?…………………………………………… 199


第四篇? 当代上海的社会保障建设研究…………………………………… 207

第一章? 当代上海社会保障发展的历史进程? ……………………… 208
第一节? 传统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1949—1978 年)?……………… 209
第二节? 改革开放探索时期的社会保障(1978—2011 年)?………… 210
第三节 党的十七大以来整合后的上海市社会保障(2011—2017 年) ……………218
第四节?社会保障发展各时期重要会议和主要政策文件?…………… 221
第五节?上海社会保障组织管理体系建设?…………………………… 228

第二章? 上海社会保障在改善民生中的战略地位? ………………… 232
第一节? 社会保障提供民生安全网?…………………………………… 234
第二节? 社会保障决定民生质量?……………………………………… 241

第三章? 上海社会保障面临的挑战? ………………………………… 245
第一节? 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对社会保障的新要求?……………… 246
第二节? 上海老龄化深入发展对社会保障的新任务?………………… 248
第三节? 城乡一体化对保障的新期待?………………………………… 253

第四章? 上海社会保障发展的战略和保障机制? …………………… 257
第一节? 我国社会保障的发展战略变迁?……………………………… 257
第二节? 上海社会保障的发展战略?…………………………………… 264
第三节? 上海社会保障改革的保障机制?……………………………… 266

参考文献……………………………………………………………………… 269

后? 记………………………………………………………………………… 278
內容試閱
导? 论

第一节? 国内外研究当代上海的民生建设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成果述评

南京大学张鸿雁《侵入与接替——城市社会结构变迁新论》是当前中国少有的从整体上全面研究城市社会结构变迁的学术专著。
目前,在通史方面还没有一本专门探讨上海民生建设的专著。只有几本梳理新中国 60 年民生发展史的历史专著,分别是雷国珍《民生中国》, 陈晓卿、朱乐贤《甲子记忆——图说中国六十年民生史》,武文胜《中国 民生 60 年》,柳礼泉《新中国民生 60 年》,罗平汗、高志中《新中国民生60 年》。
熊月之主编的《上海通史》涵盖当代上海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四个方面,是全国第一部地方通史。其中第 13 卷社会卷,有两章非常细致地叙述了新中国成立后到 1997 年上海的民生建设(有些数据只到 1993 年)。第 七章“医疗保健和社会保障”中介绍了:(1)逐步完善医疗保健体系;(2) 从单一到多元:养老保险制度的社会化;(3) 特殊荣誉:社会优抚制度;(4)“救济”与“救助”;(5)社会慈善事业。第八章“收入、消费与生活” 中叙述了:(一)就业方式与收入变化。1. 就业方面。就业方式转型:(1)高就业低效益:20 世纪 50—80 年代中期;(2)竞争上岗:劳动合同制度实行;(3)下岗与再就业。2. 收入方面。差别缩小以后的“大锅饭”:缩小工资差别;“越评越僵”的奖金。3. 与效益挂钩的工资与奖金。(二)趋于同一的大众化生活:1. 从温饱到小康;2. 社会转型时期的市民生活心态。由于时间限制,本书没有涉及 1993 年 4 月颁布的《国有企业职工待业保险规定》。
陈沂主编的《当代中国的上海》(上下册)描述了上海在新中国成立后40 年的发展历程(数据是 1949—1988 年)。第一篇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都谈到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教育卫生事业和人民生活情况;第二篇第二十章谈到城乡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和社会保障;第三篇第二十一章翔实地记叙了上海的教育体系,第二十二章医疗卫生,对当前现实的问题和困难如上学难、看病难、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都基本没有涉及。而且都是历史事实的呈现,并没有和当时世情、国情和上海市特殊的城市情结合起来阐述,缺乏内在规律的揭示。
周振华、熊月之等主编的《上海:城市嬗变及展望》(上中下册)探索了上海自新中国成立至未来 30 年城市发展的重大研究成果,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与上海市经济学会联袂组织上海全市高校、研究院所和政府部门的 50 多位知名专家学者共同研究撰写而成。在 1949—2039 年90 年时间序列中,清晰地呈现出上海这座城市发展的三个历史性阶段:新中国成立后 30 年,上海成为一个典型的工商业城市;改革开放后 30 年,上海转型为经济中心城市;未来 30 年,上海将迈向全球化城市之列。按照这一阶段划分,这本书分 3 卷来总结上海 60 年来的发展历程、展望分析上海未来 30 年的发展前景,为读者梳理出上海这座城市发展变化的基本脉络和运行机理。这本书的特点是注重自上而下的全球视野和宏大的叙事风格,但对民生建设的研究还不够充实。
当代上海研究所主编的《当代上海城市发展研究》,意在研究探讨当代上海独特的城市发展道路,分历史篇和专题篇:历史篇以时间为序,清晰地梳理了上海 100 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的发展历程;专题篇则对转型 与发展、城市治理、科教事业、信息化、都市文化等关系上海发展大计的问题作了重点分析和探讨。这本书可为上海史、城市发展研究者和政府部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但是,这本书缺乏对“十五”“十一五”“十二五” 期间上海的具体民生实践和民生建设的研究。
由当代上海研究所牵头、上海社科院历史所和信息研究所专家参与 编写的《21 世纪上海纪事(2004—2006)》《21 世纪上海纪事(2007—2009)》真实、客观地记录了上海日新月异的变化,全面、生动地描述上海发展的脚步,但对上海的民生建设依然着墨不多。
潘世伟主编、左学金副主编的《建设创新驱动的世界城市——上海 “十二五”发展规划思路研究》从推动创新和经济转型、再塑城市空间、共享发展成果、保护共同家园、深化改革开放 5 个板块着手,涵盖了 20 多个专题研究领域。尤其在共享发展成果板块中着重阐述了“十二五”期间上 海的民生问题:医疗保障改革、住房保障改革、提高就业能力、收入分配改革,具有很强的理论高度和实用价值。
上海大学城市社会转型与幸福感变迁课题组编著的《城市社会转型与幸福感变迁(1978—2010)》分 5 编,虽然各编内容侧重点不同,研究方法也不尽相同,但基本观点是一致的,那就是对于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深切关怀,期望既能从思想史的角度勾勒幸福观念的理论面貌,又能结合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社会转型的现实反映中国民众对于幸福的感受,为转型期中国民众实现更美好、更幸福的生活提供智慧与参考。这些数据和分析指标对我们考量各项民生制度实施的评价具有参考价值。
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陈群民、吴也白撰写的《2012?年上海民生问题调查报告》,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上海市 2009—2012 年的民生状况和民生需求进行了调研分析。在考察居民对自身“生活变化”“现状满 意度”“阶层意识”“信心变化”四个方面进行主观评价的基础上,构建了上海市居民对民生状况的综合评价指数,分析了这几年的民生发展情况和?2012年出现的新变化; 从关注率和关注强度两个维度,考察居民对 10 大类、51 项具体民生问题的关注程度,分别筛选出关注率和关注强度最高的 前十大民生问题,并分析了这 3 年的新特点; 针对调研中反映出来的积极变化和需要进一步改善的问题,就如何进一步提升上海民生状况和民生满意度给出了对策和建议。
上海交大发布的民调蓝皮书《中国民生调查报告(2014)》记录了中国社会变迁,传递了中国最真实的声音。上海交大舆情研究实验室社会调查中心采用国际上通用的计算机辅助电话调查(CATI)系统,针对中国 35 个城市居民展开调查,累计获得 8500 多份有效样本,涵盖总报告(综合民生 调查报告、幸福感调查报告)、分类报告(教育、食品安全、生态环境、医疗、社会保障)、热点话题、专题研究四个方面。《民调蓝皮书》用科学的方法,从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医疗卫生服务、食品医药安全等几个社会热点问题入手,有效填补了当下国内大陆地区民意和民生问题研究的空白。这是中国大陆第一本以蓝皮书形式出版的涉及中国综合民生问题的调查报告,它既深入分析了问题的深层原因,又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任何自上而下的政策都要经过自下而上的评判,否则就很难达成实际效果,因此要符合民情、民意,要倾听民意。
胡鞍钢撰写的《中国:民生与发展》以“民生与发展”为主题,探讨两者的关系。作者的核心观点是“经济增长率与民生问题并不一定具有必然联系,只有当政府政策能够促进民生问题解决的时候,经济增长才能够与百姓民生密切相关”。因此政府的主要职责是从追求经济增长转向解决民生问题。改善民生是政府最大的政绩。

二、国外研究成果述评

国外相对于国内,就民生问题的研究比较早,理论也相对成熟。虽然没有明确地提出民生这个概念,但是关注的主题都是关于民生的内容,如弱势群体、失业、社会福利、幸福度等问题。马克思关于民生思想的主题就是实现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由于社会秩序的需要,在 20 世纪初,由于美国社会变迁引发的大量失业、贫穷、饥饿等社会问题的出现,弱势群体开始进入相关学者的研究视野,有关学者开始从对弱势群体个体的研究出发,探讨社会问题。对于弱势群体探讨的本身就是民生问题所涉及的内容。
在现代西方研究中,民生问题更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密切关注,于是在20 世纪 70 年代,人们开始着手研究制度伦理学,制度伦理学是构建和谐社会生活制度伦理研究的基础,究其原因,主要是 20 世纪 70 年代初社会规范伦理学的复兴。具体地说,就是以罗尔斯为主要思想领袖的社会正义伦理学研究的复兴,这个阶段的主要代表作就是罗尔斯的《正义论》,标志着民生问题正式进入学术理论领域。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类思想的不断进步,当代西方国家关于民生问题的研究由对民生问题的探索转移到研究社会福利、幸福测度等问题, 如马歇尔的《公民权和社会阶级 》,雷 蒙·普兰特的《公民权、权利和福利》,达尔默、霍斯金斯的《世纪初的社会保障》,尼尔·吉尔伯特等编写的《激活失业者:工作导向型政策跨国比较研究》,美国学者威廉姆·怀特科、 罗纳德·费德里科的《当今世界的社会福利》等。????
国外学者至今没有对中国民生建设进行系统研究,只是在讨论“中国模式”“中国经验”“中国道路”时偶有论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生建设所取得的成就,但没有认识到中国民生建设成就与社会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民生理论之间的内在关联。
中央编译局出版的《海外当代中国研究丛书》分别围绕中国经济发展、中国政治发展、中国共产党的建设以及中国模式等主题展开论述,但是缺乏对民生尤其是当代上海民生建设的研究。
对上海史研究的著述都集中在 1949 年以前的历史,不是当代民生建设的内容,而对上海民生建设研究的几乎没有。

第二节? 研究的学术价值、应用价值、社会意义和特点

对已有相关代表性成果及观点作出科学、客观、切实的分析评价,说明可进一步探讨、发展或突破的空间,是本书相对于已有研究的独到学术价值、应用价值和社会意义与特色。

一、本书的特点

一方面,许多成果主要采用了中国革命史、中共党史、政治学和国家现代化的研究视角,将当代上海民生建设的叙述置于中国政治制度和社会经济制度变迁的宏观视野中,着重分析了中央层面主导的制度变迁对上海民生建设的影响,特别是将一些重大历史事件作为讨论焦点。采用这种研究视角的研究成果,基本符合上海民生建设各个历史阶段变化的史实,给 出了一个较为符合历史的判断和评论。但问题在于,由于遵循的是“自上而下”的视角,往往也存在忽视了中央决策在上海的具体落实过程中上海的地方特点,忽视了上海城市发展和文化自身的历史延续性,忽视了上海普通百姓对来自上层作用和影响的反应等方面的考察和研究,从而使当代上海民生建设的地方特点,特别是在变化中基于历史惯性的一种延续不能很好地得以体现和说明,同时对政治变迁下日常生活的变化及与政治的互动关系也缺乏有力的解释。而且有些文章宏大叙事,缺乏与上海特色的具体结合论述而陷于空洞。
另一方面,城镇化、国际化和全球化的发展,随着档案的逐步开放, 国内外研究资料的不断收集整理,特别是对原有研究模式批判和借用西方最新史学研究方式的合力推动下,近些年来,出现了一批从社会史、新文化史等视角研究当代上海民生建设的著述。这些著述关注微观,试图从家 庭经济、住房、社会阶层、工作、健康与医疗、社会支持网、社会态度、 女性、少年儿童、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低收入群体、外来人口影响、社会风习、社会心理、饮食起居、文化消费、家庭婚姻、人际交往、基层组织 等各个角度来细致地描绘城市、社会、历史变迁中的上海民生建设发展细节,从而避免所谓宏大叙事风格中的表面系统化,力求通过区域的、个案的、具体实践的研究表达出对历史整体的一种理解。诚然,这种研究大大丰富了对当代上海民生建设进程中历史阶段多样性和丰富性的认识,特别有助于理解和说明中央宏观政策背景下上海历史发展的延续性和断裂性, 从而凸显出地方性或区域性。
但是很多著述往往拘泥于琐碎的细节而流于表面化和“碎片化”,有意 无意地离开了历史大环境,隔绝了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同世情、国情这样宏大历史环境和事件的有机关联,无法触及历史的本质。
所以说,从理论上,无论是“从上而下”的国家现代化发展视野,还 是“从下而上”的社会史、新文化史视角,都是解读当代上海民生建设历程的有效解释工具,但关键是不能断隔开来,而是应该通过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将两者在历史史实基础上有机地结合起来,客观、完整、全面地展现和说明上海民生建设的历史发展进程、特点和必然规律。
有鉴于此,从理论创新上来看,这一课题深化突破的空间还很大,只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前提下,积极借鉴经济学、社会学、公共管理学、新文化史、心理学、人类学等各种研究方法,将两种视角有机整合,就必然会在当代上海的民生建设课题研究方面取得新的认识。
从资料上来看,特别是档案资料开放和积累、社会发展进程中新资料的不断涌现,我们要形成从资料中发现问题,从发现问题中解释历史进程的良性活动循环。新的研究资料不断涌现,为我们充实原来的著述,填补原来著述的空白提供学术基础。
当代上海的城市发展经历了三个历史性阶段:新中国成立后 30 年,上海是一个典型的工商业城市;改革开放后 40 年,上海转型为经济中心;从 “十二五”到未来,上海将迈向全球化城市之列。相应地,民生建设也大致经历了三个不同阶段。本课题将贯通上层与下层、宏观和微观、内部与外界,中央与地方、延续与断裂等多重关系,客观全面准确地认识上海的民生建设历程。

二、学术价值

就目前而言,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在学术方面发展或突破的空间、学术价值有以下几点:

1.在当代中国的上海中,在原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系列基础上单独增加当代上海的民生建设系列;
2. 对已有的著述中比如当代中国上海前 40 年的部分,增加国际环境与国情,夯实其理论基础;
3.随着城镇化进程,上海的城市空间拓展,原来不属于上海市区的嘉定、青浦、松江的内容可以得到增加、填补;
4.《上海通史》截至 1997 年,《当代中国的上海》史料截至 1988 年,我们可以在前人大量的研究资料基础上,填补 1988 年、1997 年以后上海民生建设的空白,续写当代上海民生建设的历史尤其是上海浦东开放以后的上海民生史;
5. 运用多学科的方法,对当代上海各个时期的民生政策、制度进行效果评估;
6.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前提下,贯通现代化和社会、文化研究视角,努力在确立基本史实的基础上,在史实间的相互关系上,探索既体现国家宏观政策,又具有地方特点的中层概念(比如市民社会、社区),处理好整体与局部或区域的关系。

三、应用价值和社会意义
我们将当代上海民生建设的历史与现实社会问题研究紧密地结合起来,为解决上海发展中所遇到的尖锐问题,如老百姓看病难、就业难、养老难、社会严重两极分化、全国一盘棋与地方特点、上海社会管理、基层组织构建、城市功能定位与国内外背景制约等,认真总结经验,探寻规律。
当前,中国正处在“黄金发展期”和“矛盾突显期”相互交织的时期,如果这些重大的民生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就不可能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就会失去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我们已经走进新时代,国内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我们必须以人民为中心,将人民的民生问题作为重点之重。
所以,为了保证中国社会的长治久安,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和谐发展,必须高度重视民生问题,并将民生建设放到极为重要的战略位置上。总结上海民生建设的基本经验,对更好地坚持执政为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总之,对当代上海的民生建设研究,将对助力上海实现“四个率 先”“先行先试”起到一定作用,是国史研究的深化和推进。
本书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指导,采取多学科综合的研究方法,在总结前人研究以及进一步收集整理解读文献的基础上,对当代上海民生建设的历程、发展轨迹和规律,上海城市发展及其与世界发展和国家发展的关系作出全面、客观、深入的论述。

第三节? 本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

一、研究对象
本书的研究对象是当代上海的民生建设问题。当代上海的民生建设与世情、国情、上海特殊的市情紧密相关。总课题是当代上海民生建设和包含、被包含关系,各子课题之间是并列的,同时也是相互联系的关系,各子课题中的相关政策是社会公共政策的组成部分,所以我们就不单列社会公共政策研究了。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总体研究框架
我国在社会建设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大规模消除了绝对贫困,人们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满足;关注和解决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问题; 有效开发和利用劳动力资源,努力实现充分就业;卫生和健康的一些主要 指标大幅提高;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正在建立;教育、科学、文化、体育事业迅速发展等。这是党在社会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和做出的努力,也是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基础。民生问题,具体来说,就是要把就业、教育、分配、社保、稳定五大现实问题抓紧抓好:

1.?就业是民生之本: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工作。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增强失业保险对促进就业的作用。健全劳动标准体系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争议调解仲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2.?教育是民生之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 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3.?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分配”是人民休养生息的源泉,实现“改革发展成果让人民共享”,推进分配制度改革,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通过“扩中、提低、 限高”,缩小贫富差距,形成“两头小、中间大”的分配格局,让广大人民群众都过上好日子。
4.?社保是民生之依: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和完善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逐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建立兼顾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障待遇确定机制和正常调整机制。扩大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渠道,建立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制度,确保基金 安全和保值增值。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健全社会福利制度,支持发展慈善事业,做好优抚安置工作。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满足困难家庭基本需求。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确实保障残疾人权益。健全社会保障经办管理体制,建立更加便民快捷的服务体系。
5.?稳定是民生之盾:“稳定”是人民安居乐业的可靠保障和坚强后盾。要重视社会稳定工作,健全社会矛盾纠纷处理机制,排难解纷,把各种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和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争取社会治安状况的根本好转,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本书分为四篇,重点从当代上海的就业、收入分配、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四个方面展开研究。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