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揉碎浪漫(全两册)
》
售價:HK$
70.3
《
古籍善本
》
售價:HK$
537.6
《
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24:可持续全球供应链体系与国际货币金融变革
》
售價:HK$
87.4
《
道德经新注 81幅作者亲绘哲理中国画,图文解读道德经
》
售價:HK$
143.4
《
清俗纪闻
》
售價:HK$
98.6
《
镜中的星期天
》
售價:HK$
76.2
《
世界前沿技术发展报告2024
》
售價:HK$
188.2
《
可转债——新手理财的极简工具
》
售價:HK$
65.0
|
編輯推薦: |
近些年,随着国学热的涌起,国学题材的电视节目越来越多。国学电视传播成为文化传播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但迄今的相关研究不够系统、深入,因此,本书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开拓性。作者在展开研究的过程中,坚持问题导向。且不说作者优化国学电视传播的策略是否能解决当下国学电视传播存在的问题,比如:电视作为生产大众文化的媒介如何表现国学这种精英文化?国学作为电视传播的对象又具有大众文化特点,它如何适应消费社会中受众身份与文化消费方式的转变?……作者的思考对于仍在从事国学电视传播事业的人士来说,确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內容簡介: |
作者在本书开头一章辩证地分析了国学与电视联姻的现实性与可行性,之后他从历时性和共时性交汇的视角,梳理了国学电视栏目的嬗变轨迹,其发展过程分为荒芜期、萌芽期、浅滩试水期和蓬勃发展期四个阶段,作者进而分析了国学电视传播的特点、受众心理与传播效果。
国学电视传播的个案分析是本书的一个亮点。作者抓住央视的《百家讲坛》和武汉电视台的《问津国学》两个案例,重点考察了两档栏目的传播内容和传播效果。
|
關於作者: |
田全喜,1983年11月生,河南周口人,副教授,文学博士。现为湖北经济学院信息管理与统计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网络亚文化。在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等省部级项目3项、厅级项目4项。
|
目錄:
|
目录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001
二、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界定006
三、文献综述011
四、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022
五、研究意义与创新性023
第一章 国学与电视的联姻
第一节 电视媒介传播国学的现实可行性026
一、电视传播国学的动力032
二、电视传播国学的环境044
第二节 国学寻求电视媒介传播的现实可行性044
一、国学传播的必要性044
二、国学传播的紧迫性046
三、电视传播国学的优势049
第二章 国学电视传播的发展历程与传播策略
第一节 国学电视传播发展轨迹059
一、国学电视传播的四个发展阶段059
二、国学电视传播的三种主要形态069
第二节 各类国学电视栏目传播策略072
一、讲坛类国学电视栏目传播策略072
二、竞赛类国学电视栏目传播策略078
三、访谈类国学电视栏目传播策略081
第三章 国学电视传播的特点、受众心理及传播效果
第一节 国学电视传播的特点089
一、国学电视栏目的原创性089
二、国学电视栏目的祛魅化093
三、国学电视栏目的消费属性094
四、国学电视栏目的多重价值096
五、国学电视栏目的“季播”现象097
第二节 国学电视传播的受众心理100
一、娱乐消遣的狂欢体验100
二、趋同心理下的跟风收看101
三、求知欲催生的自我提升102
四、文化基因的“习性”兴趣103
五、内心焦灼下的文化慰藉104
第三节 国学电视传播的效果105
一、推动国学热潮持续升温106
二、拉动国学出版产业增长109
三、促使电视知识分子概念“合法化”113
四、激发新媒体对传播国学的热情120
第四章国学电视传播的个案研究
——以《百家讲坛》和《问津国学》为例
第一节 国家级电视台国学栏目的标杆:《百家讲坛》国学传播分析127
一、《百家讲坛》栏目简述128
二、《百家讲坛》传播国学内容考察129
三、《百家讲坛》传播效果:《于丹〈论语〉感悟——孝敬之道》的焦点小组研究133
第二节 地方电视台国学栏目的名片:《问津国学》国学传播分析141
一、《问津国学》栏目简述141
二、《问津国学》传播国学内容考察142
三、《问津国学》传播效果:《〈论语〉的孝悌忠恕思想——孝悌之道》的焦点小组研究147
第三节 《百家讲坛》和《问津国学》国学传播的比较分析147
一、两个国学电视栏目的传播主体比较154
二、两个国学电视栏目的传播内容比较156
三、两个栏目国学传播的相同困境163
第五章 国学电视传播存在的问题与优化策略
第一节 国学电视传播的文化消解现象168
一、国学电视栏目在传播国学时浅尝辄止169
二、框架理论视域下电视传播国学的模式化表达171
三、国学媒介化过程中的“文化折扣”与文化抽绎173
第二节 国学电视传播的市场至上现象176
一、消费时代的传播环境中文化生产与文化消费的博弈177
二、收视率至上的传播理念下电视受众的兴趣与快感生产179
三、国学电视栏目的工业化生产与商业逻辑182
第三节 国学电视传播的优化策略186
一、整合传播渠道,在媒介竞争中强化融合传播186
二、注重价值引领,在文化认同中坚守内容为王190
三、围绕受众特点,在时代语境中创新传播方式190
余 论
一、传播内容的重要性:国学是文化软实力203
二、传播媒介的衰亡论:电视向融合与跨屏发展204
三、国学电视传播的基调:提升是主旋律205
四、研究的不足206
参考文献
一、中文著作(按作者姓氏汉语拼音排序)207
二、中文译著(按国别和姓氏字母顺序排序)214
三、外文著作(按发表时间排序)218
四、硕博学位论文(分别按时间排序)219
五、期刊文献(含报刊、统计报告等)(按发表时间排序)220
六、网络文献(按时间顺序)227
后记
图表目录
图1.1媒体盈利模式031
图2.1观众收看电视节目流程模式085
图3.1传统文化、历史类词云图121
图3.2人生感悟、心理类词云图122
图3.3健康、中医养生类词云图122
图3.4风水、算命类词云图122
表1.1 2014年我国电视引进节目模式一览表042
表2.1省级及以上电视台主要国学电视栏目简表060
表2.2《百家讲坛》2012年系列节目所占比例075
表2.3《问津国学》2013年系列节目所占比例076
表2.4几档访谈类国学节目访谈主体介绍简表083
表2.5《国学堂》栏目选题范畴及示例087
表3.1我国主要模式节目来源090
表3.2《中国诗词大会》第一季(2016年)收视数据098
表3.3《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2017年)收视数据099
表3.4蒙曼、郦波、康震等三人出版著作一览表111
表3.5搜狗导航栏国学微信公众号数据挖掘主题排名表121
表4.1 2013年《问津国学》节目播出表144
表4.2《问津国学》湖北地区主讲人统计表156
表4.3《百家讲坛》与《问津国学》相同传播主题——汉字157
表4.4《百家讲坛》与《问津国学》相同传播主题——孟子157
表4.5《百家讲坛》与《问津国学》相同传播主题——孝文化158
表4.6《百家讲坛》与《问津国学》相同传播主题——民俗160
|
內容試閱:
|
序
田全喜生长在河南省中部的扶沟县(古称桐丘),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程颢曾在该县当过知县,创办过书院,即现在的大程书院。全喜在当地最好的中学县一中接受基础教育,高考时却出现意想不到的事情,他本人对体育不太感冒,却阴错阳差地被武汉体育学院体育新闻专业录取。大学毕业后,他考入武汉理工大学攻读传播学硕士,毕业后进入湖北经济学院信息管理与统计学院工作。全喜是那种求学愿望很强烈的青年。2014年,身为大学教师的他,报考我指导的文化传播学博士生失利,并不气馁,次年继续报考,如愿以偿。我喜欢青年人具有不畏挫折、执着前行的精神。
我指导研究生有一些惯例要求,其中一点是每位同学进校后要分别用文言文、现代汉语和英语写一篇自传,这也是借鉴我的老师南京大学程千帆先生的一个做法。我一般都会认真地把研究生的自传读几遍,过几年后还可能回看,可以加深对该生的了解。三种不同文本的自传,颇能看出一个人的经历和素养。在我指导的研究生中,田全喜有一个鹤立鸡群的优势,那就是身高,他是我的弟子中长得最高的一位帅哥。他的文言文自传的开头一段“自画像”给我印象很深:“余身长八尺,貌虽不至潘安,亦不达武植,长相斯文,且架眼镜,极有书生之相。平生多愁善感,喜蹙额眉,时常满脸疑云。吾自幼居村落,观乡间之静羊,汲黄河之灵气,故心境阔达。余虽不才,然为人厚直,结交广泛,待人以随和,行事以斟酌。不斤斤于得失,不争争于屑小。”可谓甚有“自知之明”。
全喜读博如同他考博,不是一帆风顺,而是经过一番周折。最初,他确定的博士论文选题是《中国自媒体发展演进研究——以博客、播客、微博、微信为中心》,并花大力气对自媒体的文献进行了广泛收集、整理和分析,试图对国内自媒体研究有一个全景式的把握。他以媒介赋权为理论支撑,采取思辨分析法,探寻自媒体在放纵与疯涨、规制与管理的综合作用下发展前进的基本动力,用强烈的规律意识和理性的自觉探究自媒体形态演进的基本原则与发展趋势。想法是好的,并且通过了开题报告评审会,可当他深入写作后,很快发现自己并不能很好地驾驭这个题目,写作陷入困境。好在他及时调整心态,更换了选题。在周晓明教授和彭涛教授的建议启发下,以及在华中师大文化传播学专业博士生指导小组各位导师的支持下,在我这位身兼“国学院副院长”头衔的导师帮助下,他改弦更张,以《文化自信语境下的国学电视传播研究》作为自己的博士论文题目。一般而言,写博士论文的大忌是中途更换题目,推倒重来,往往会导致读博的延期。但让我感到欣慰的是,全喜更换题目后的写作非常努力,废寝忘食,努力克服了学业、工作、家庭等方方面面的诸多困难,按时完成了论文写作,并顺利通过盲审和答辩。博士毕业后,他吸收了盲审专家以及答辩委员会老师们的意见,继续修改、完善其博士论文,现终于付梓出版,我由衷为他感到高兴。
我在华师文学院指导研究生的“主营业务”是古典文献学,因各种偶然的工作原因,参与创办了文化传播学的二级学科的自设博士点,并先后带了三届共五位文化传播学的博士,全部按期顺利毕业。第一届的王光艳,其博士论文《湖北当代纪录片研究》,2019年已在中国电影出版社正式出版;第二届的金雷磊,其博士论文《宋代闽本图书出版传播研究》也即将正式出版,加上田全喜的博士论文的出版,则意味着已有三本书文化传播学的博士论文会公开接受学术界同仁和读者的评价。我始终坚持一个观点:博士论文是代表一个人求学生涯中最高学术水准的作品,只要不涉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都应该争取公开出版。博士论文的出版是检验博士培养质量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现在,我简要评介一下本书的主要观点和思路,以便有兴趣的读者对本书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近些年,随着国学热的涌起,国学题材的电视节目越来越多。国学电视传播成为文化传播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但迄今的相关研究不够系统、深入,因此,本书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开拓性。作者在展开研究的过程中,坚持问题导向。
首先,他指出由国学电视传播面临的困境带来两个问题:第一,电视作为生产大众文化的媒介如何表现国学这种精英文化?第二,国学作为电视传播的对象又具有大众文化特点,它如何适应消费社会中受众身份与文化消费方式的转变?接着,从这两个交织在一起的问题出发。作者遵循的问题与论述思路是:当下,国学与电视联姻的必然性与可行性是什么?电视媒介主要以什么样的节目形态和策略传播国学?哪些国学内容进入了电视媒介传播视域?为什么电视媒介选择国学的这些内容予以传播?国学电视传播效果如何?目前,国学电视传播存在哪些问题,又该如何解决?
围绕这些问题,本书展开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既有对国学电视传播的宏观把握,又有对《百家讲坛》和《问津国学》两档国学电视栏目的个案分析。其中,我个人认为有价值的观点或看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作者在开头一章辩证地分析了国学与电视联姻的现实性与可行性,认为电视媒介为国学的再激活找到了新的突破口,而国学的思想文化价值与现实意义则为电视媒介开启了新的增长点。国学的媒介化生存是艰难的,电视传播却是国学大众化的契机。
之后,他从历时性和共时性交汇的视角,梳理了国学电视栏目的嬗变轨迹,其发展过程划分为荒芜期、萌芽期、浅滩试水期和蓬勃发展期四个阶段。依据传播形式的不同,把现时存在的国学电视栏目大致分为讲坛类、竞赛类和访谈类三类,在此分类基础上,对三类国学电视栏目的传播策略分别剖析。从央视到地方电视台,几乎所有的国学电视栏目都被作者进行了梳理和分类总结。
作者进而分析了国学电视传播的特点、受众心理与传播效果。他归纳出国学电视栏目的五个特点,分别是:原创性、祛魅化、消费属性、多元价值和“季播”现象。作者认为受众收看国学电视栏目的心理动机主要有娱乐消遣的狂欢体验、趋同心理下的跟风收看、求知欲催生的自我提升、文化基因的“习性”兴趣以及内心焦灼下的文化慰藉等五个类别。形式多样的国学电视栏目的传播效果集中表现为:推动国学热潮持续升温、拉动国学出版产业增长、促使电视知识分子概念“合法化”以及激发新媒体对传播国学的热情。这一部分的研究,体现了作者传播学的理论素养和基本功。
国学电视传播的个案分析是本书的一个亮点。作者抓住央视的《百家讲坛》和武汉电视台的《问津国学》两个案例,重点考察了两档栏目的传播内容和传播效果。央视的《百家讲坛》曾造就好几位广受欢迎的学术明星,武汉电视台的《问津国学》也办得有声有色,但外地观众不太了解。作者按照古籍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对两档栏目所传播的国学内容进行分类和比较分析,发掘出两个栏目传播国学内容的不同特点,对两档栏目传播效果的分析采用了焦点小组研究法。选择两档栏目中主题一致的一期节目进行焦点小组访谈。通过对访谈内容的解码,作者认为,国学电视传播的困境有以下四个方面:国学电视栏目播出时间设置;国学电视传播话语陌生化程度的把握;国学电视传播的误传与误读;国学电视传播的形式与效果。这一方面的研究极具现实意义。
作者最后指出国学电视传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策略。国学电视传播有两大症结性问题:文化消解与市场至上。针对这两大问题,应从增强文化自信,复兴中华文化的宏观层面来实现优化国学电视传播的策略;整合传播渠道,在媒介竞争中强化融合传播;注重价值引领,在文化认同中坚守内容为王;围绕受众特点,在时代语境中创新传播方式。
且不说作者优化国学电视传播的策略是否能解决当下国学电视传播存在的问题,作者的思考对于仍在从事国学电视传播事业的人士来说,确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正如国学热存在许多争议一样,国学电视传播也存在许多争议,因此,本书的部分观点或看法也可能引发争议。正常的学术争议是推动学术进步的动力之一。本书的研究和表述也一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问题,期待学界同仁批评指正。是为序。
张三夕
2020年12月15日
于武昌大华寓所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国学,这个延续数千年几经变更的历史名词,在近年变得炙手可热,甚至可谓最近十余年来中国思想文化界的高频关键词。进入21 世纪以来,国学热持续高涨。国学为什么现在很热?国学热的形成又有哪些深层次的原因?对此,研究者见仁见智,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这样一些观点:清华大学国学院院长陈来认为,国学热“必定由很多因素促成,其中一定跟中国崛起、经济发展、国民文化自信的增强有关,和社会对文化的需求、认识有关系”;干春松认为,“国学热”的出现有它的合理性,“它是全球化和多元化矛盾在中国当下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中国当下政治合法性和道德重建的内在需要的体现”;赵林提出,近年来国学热的出现,“与现代传媒的巨大影响和快餐文化的明星效应有内在联系,也与全球性的文化保守主义潮流相适应,但是它更是近年来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大国理想复苏、民族精神振兴等现实状况在文化上的必然要求”。这些观点基本是从正面对国学热进行充分肯定。
有的学者则从道德失范、价值真空与社会问题等角度看待国学热的兴起。如贾松青认为国学热是在经济繁荣而道德失范背景下,人们在原有的意识形态不足以完全填补价值真空和抚慰灵魂的时候,寻求的文化支撑和精神家园;李中华认为国学热是文化自觉与文化认同的需要;周桂钿认为国学的复兴是为了解决当代社会问题;王学谦则认为是一种文化浪漫主义倾向。
还有的学者认为国学热的出现,是多种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如何志鹏认为,“现代的国学热在很大程度上是商业追逐利润的愿望、学人价值认同的诉求、受众求取真知的热情和政府价值缺失的忧虑相互磨合、共同营造的结果”;何爱国则从六个方面深刻剖析了当下国学热的根源:“一、文化多元、文化认同与文化软实力的需求;二、市场经济的人文诉求,大众媒介的传播;三、思想解放的不断深化;四、海外儒学与海外华人的文化反哺;五、西方后现代主义传播与苏联式马克思主义的挫折;六、现行教育科研体制的深刻缺陷。
尽管思考角度不同,语言表述各异,对国学概念的争论依旧纷争不断,但学者们普遍有这样一种共识:“回首这股热潮的形成,我们看到:是学术、教育、社会团体和传媒等各界的共同努力,才使国学热成为现实。”与此同时,人们正深切地感受到:“当下盛行的国学热,除了具有与20世纪90年代国学热相同的特征之外,还表现出新的特征,这就是大众传媒的广泛介入。”
1992年,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成立。并开始筹备《国学研究》杂志。1993年8月16日,《人民日报》第3版发表整版文章《国学,在燕园又悄然兴起》。8月18日,《人民日报》又在头版“今日谈”栏目发表了题为《久违了,“国学”》的短评文章。同年10月14日,《光明日报》发表文章《国学与国学大师的魅力》。随后,《中国青年报》也于11月30日发表报道《国学:在蓦然回首中》。从传播学“议程设置”理论的视角来看,正是集中一段时间内关于国学的报道频频见诸报端,营造出国学走热的现象,才让人觉得国学忽如一夜春风来,又开始在知识界翻卷起来。甚至有学者把《人民日报》长篇文章《国学,在燕园又悄然兴起》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学热的标志,但究其实,“国学热是虚热、假热”,当时的国学热是借力于传媒的暖风劲吹。张三夕教授认为,“学界与传媒共同营造着某种国学复兴的势头或氛围”。无论媒介在推动这波国学热中有多大影响,“可以肯定的是,传媒界谋定而后动,对这股国学热的形成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更有学者认为,“当媒体参与了文化生产之后,产生了许多出乎意料的后果。它做了很多思想家想做却没有做到的事情”。
如果我们对中国当代文化的现状稍加审视,便会发现一个显著特征:在有主观意愿的前提下,人人都可以接近文化,而且这种机会和可能性比以往大大增加。当然,这种广泛的接近性的实现,得益于大众传媒。一部文学作品面世之初,如果没有被传媒纳入大众文化的版图,它从被关注,再到广为熟知,甚而传承演变为经典,多数只能依靠文人学士口口相传。但是,如果有幸搭乘影像的快车那就会红遍大江南北,原作的知名度可能也在改变后芝麻开花节节高。试问,如果没有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的热播,《论语》《诗经》《道德经》《周易》等国学经典的畅销又从何而来?中《百家讲坛》这个原本在“绝对睡眠时间”播出,让“学术走向大众”的电视讲坛栏目使中国历史、传统文化走向寻常百姓家,推动了国学勃兴,引发了深远的影响。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多家地方电视台纷纷效仿,开播了一批叫好又叫座的国学电视栏目。
放眼全国,近几年来电视荧屏上国学之风方兴未艾。中央电视台先后推出《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等栏目,并在2014年成立以国学为传播内容的专业频道。各大卫视平台所播出的国学栏目也有十多档之多,如河南卫视《汉字英雄》、河北卫视《中华好诗词》、江西卫视《挑战文化名人》、四川卫视《诗歌之王》、贵州卫视《最爱是中华》、浙江卫视《汉字风云会》等,有些栏目已取得非常良好的社会效应。
值得深思的是,众所周知,“电视是当代社会中传播消费文化最重要的媒介,电视导致了符号消费的泛滥,推动了视觉消费的统一化,扩展了消费文化的空间”。电视文化过度张扬大众日常生活意志,迎合大众平面性的享乐心理,在文化价值上放弃了应有的人文关怀和精神追求,趋众和媚俗现象严重。大量的电视节目内容空虚,文化底蕴淡薄,以过度展开日常生活的具体感性满足为能事,以现实的各种诱惑去吸引和迎合大众意志,使其滑向消费主义。于是,电视文化沦为消费文化,电视栏目也从所谓的精神食粮转变成触手可及的消费品。收视率、广告收益当仁不让地成为仲裁一档栏目优劣的压倒性砝码,“成王败寇的逻辑使得电视媒体迅速放弃了应有的矜持,开始明目张胆地讨好乃至献媚受众,绞尽脑汁地为其提供廉价的欢乐、消遣”。在收视率崇拜和娱乐之风劲吹的双重裹挟下,“娱乐无极限”由广告语变成赤裸裸的现实。电视的娱乐面目,是大众文化的消费语境与电视作为文化产业的商业追求相互适应的结果。正如R·W·费弗尔所言:“人们对真正的高雅文化失去了欣赏趣味时,娱乐便会繁荣。”
电视文化以大众表层消费为导向,极力消解精英文化的影响。事实上,“电视文化难以表现精英文化。作为一种文化消费方式,从消费过程来看,电视消费在某种程度上是符号消费所带来的心理满足;从消费效用来看,电视消费主要以受众得到的精神愉悦为特征”“电视传媒是大众文化中影响最大的一种形式,其通俗性、大众性、娱乐性、无深度感等特点与精英文化的启蒙性、批判性、创造性、思辨性、个性风格等特征是完全对立的”。可是,为什么电视还要选择国学这种精英文化呈现给受众呢?“大众文化总是在高雅文化中寻找可以运用的东西,然后加以程式化和俗套化,使之成为大众可以接受的文化。”
我们需要冷静审视的问题是,在大众媒介推动下的国学热潮中,为什么国学会成为当前大众的电视消费热点?国学为什么选择与电视联姻?国学电视传播的目标是什么?电视媒介正在以怎样的形式传播国学,或者说,应该以怎么样的形式进行传播?当前,国学电视传播的内容是什么?传播这些内容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如果不能很好地达到预期,我们理想的国学电视传播应当具有什么样的特征以及该如何做好国学电视传播?本书就是围绕以上问题做一些系统而深入的讨论和分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