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1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美国国家地理火星:我们在红色星球的未来

書城自編碼: 3640487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科普讀物宇宙知识
作者: 伦纳德·戴维 著,尹倩青、徐蒙、李汉成 译
國際書號(ISBN): 9787514389654
出版社: 现代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1-05-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2开 釘裝: 精装

售價:HK$ 322.5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中国佛教美学典藏·佛教绘画部·绢帛佛画
《 中国佛教美学典藏·佛教绘画部·绢帛佛画 》

售價:HK$ 480.0
中国色:手艺里的中国色彩美学
《 中国色:手艺里的中国色彩美学 》

售價:HK$ 105.6
中国文化文物和旅游统计年鉴2023
《 中国文化文物和旅游统计年鉴2023 》

售價:HK$ 357.6
琴学论集:古琴传承与人文生态
《 琴学论集:古琴传承与人文生态 》

售價:HK$ 165.6
天理与秩序:宋代政治伦理思想研究
《 天理与秩序:宋代政治伦理思想研究 》

售價:HK$ 117.6
怎么办?
《 怎么办? 》

售價:HK$ 94.8
明代文艺思想史
《 明代文艺思想史 》

售價:HK$ 576.0
原始之美:萨满教与西方人的想象
《 原始之美:萨满教与西方人的想象 》

售價:HK$ 153.6

 

建議一齊購買:

+

HK$ 85.0
《 逐梦冥王星:新视野号的史诗冒险 》
+

HK$ 110.0
《 灿烂星河:中国古代星图 》
+

HK$ 97.5
《 大宇宙 》
+

HK$ 210.0
《 宇宙大历史 》
編輯推薦:
祝贺中国里程碑式大事件:2021年,天问一号登陆火星!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历时数年重磅打造 火星系列纪录片伴侣书,从创作到翻译、从图片到讲解无一例外极具科学性和专业性。火星是太空探索的前沿、全人类的共同使命,是我们在红色星球的未来!阅读本书对于了解全人类未来的可能性,提供了全方位的探知方式。图文并茂地讲述人类探索火星的历程,以及为探索火星所作的科技、心理等的建设;探讨了未来人类将火星作为第二家园的生理、伦理、环境、文化等方面的可行性。普及了大量关于火星及载人航天科技的知识,可读性、趣味性兼具的科学探索类科普读物。
內容簡介:
我们如何登陆火星?
为什么我们要去火星?
当我们抵达火星时发生了什么?……

迄今为止,火星是人类探索*为频繁的星球之一。好奇号探测器等航天器已经着陆火星,传回了那里干旱、神秘景观的照片。
那么,在人类抵达火星后,我们将如何适应约为地球上三分之一的重力条件、氧气稀少的大气环境,以及来自太阳的高强辐射,我们就地取材可以建造怎样的住所,我们又将如何应对不能轻易返回地球家园的严酷事实……
本书所展示的实验计算、结构设计、理论、梦想愿景,以及那些广袤偏远地域的研究员的实地生活,接近人类最终履足火星时所遇见的*条件,都将给出答案。
本书是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和太空记者伦纳德·戴维历时数年共同打造的杰作,不仅包含强大的科学知识、来自世界各地的研究信息,还有在地球、太空和火星拍摄的生动照片,以及世界*行星科学家的评论等,将带您到数千万公里之遥的火星,甚至几十年的未来,探索我们在太阳系中的下一个家!
關於作者:
关于作者
伦纳德·戴维(Leonard David)
美国屡获殊荣的太空记者,从事太空活动报道已有50余年。曾任美国宇航局(NASA)和其他政府机构以及美国航空航天业顾问,杂志《飞向群星》(Ad Astra)和《太空世界》(Space World)主编等。2001年,获得美国国家太空学会(National Space Society)太空媒体先锋奖;2003年、2006年两度获得英国皇家航空学会(RAeS)年度太空新闻记者奖太空作品荣誉;2010年获得美国国家太空俱乐部新闻奖;2015年成为美国航天学会(AAS)“航天史卓越成就奖”奥德韦奖的新闻类别首个获奖者。
目前,伦纳德开设了个人网站,并在Space.com网站撰写专栏《太空内情》,同时担任其他多家报纸杂志的特约撰稿人。
出版作品有:
2003年出版合著《混沌到宇宙:太空漫游》(Chaos to Cosmos: A Space Odyssey);
2006年出版合著《极限飞行:火箭科学》(Extreme Flight: Rocket Science);
2013年出版与宇航员巴兹·奥尔德林的合著《火星任务:我的太空探索愿景》(Mission to Mars: My Vision for Space Exploration);
2015年出版合著《太空职业》(Space Careers );
2016年出版《火星:我们在红色星球上的未来》(Mars: Our Future on the Red Planet)。

关于译者
尹倩青
理学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方向为粒子天体物理。

徐蒙
行星科学博士,天文航天科普博主。

李汉成
天体物理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现于国外从事博士后研究。
目錄
前言/罗恩·霍华德
1 人类的一大步
2 火星上的思维
3 基地
4 生命的迹象
5 全球视野
6 着陆火星

国际火星任务时间线
致谢
插图引用
內容試閱
美国国家地理《火星:我们在红色星球上的未来》导读

火星:我们在红色星球上的未来

李汉成、徐蒙、尹倩青[1]/文

人类作为地球孕育出来的智慧生物,其视野却从未局限于地球。数千年以来,我们一直保持着对天象的好奇,探索之路也从古时的天文历法,发展到今天的登月探火。火星与太阳的距离排行第四,比地球稍远,属类地行星——拥有主要由硅酸盐岩石构成的壳幔;全球性沙尘暴使得多种铁氧化物遍布火星表面,在阳光的照耀之下呈现出橘红色调,因此它也常被称作“红色星球”。然而它绝非是以“蓝色星球”而著称的地球的红色翻版:如今的火星表面没有液态海洋,大气稀薄缺氧,温度低下且昼夜悬殊,充满致命的空间辐射,目前尚无生命存在(过)的确凿证据……这一切特征都表明它并非一个如同地球一般的宜居星球,但这些并不妨碍它成为新时代的“明星”——各国争相规划火星探测项目,大众积极报名火星殖民计划。浩瀚宇宙,我们为何对火星青睐有加呢?首先,太阳系外的类地行星与地球的距离动辄以光年计量(近的比邻星b距离地球4.22光年),人类短期内无法企及;其次,太阳系内的类地行星除了地球和火星之外,本还有水星和金星,但它们表面温度可达四百多摄氏度,过于。相比之下,只有火星的条件和资源更易于让人类进行改造,实现殖民并自给自足。由此,我们视火星为人类未来可能的“第二家园”,并期望在探索过程中发展科学和技术。那么,我们真的准备好去改造这颗红色星球了吗?
为了探索这一答案,美国国家地理频道推出硬科幻剧情式纪录片《火星时代》(Mars),大受好评。纪录片以现在和未来两条线穿插讲述人类对火星的认知和追求,探讨了人类未来殖民火星在技术、生理、心理、精神、社会等多个层面上的可行性。现在线为访谈纪录,以火星领域专家的视角解读人类为着陆火星所开展的各项研究工作;未来线为科幻剧情,基于严谨的事实依据和合理的科学猜想,刻画出2033年人类首次载人火星任务着陆并探索火星的历程。
与此同时,美国知名太空记者伦纳德·戴维与美国国家地理频道联合专程打造了该纪录片的伴侣书——《火星:我们在红色星球上的未来》(Mars: Our Future on the Red Planet),详细地描述了纪录片背后的科学支撑和现实故事。该书收录了美国宇航局(NASA)一手授权的近三百幅高清彩图,包含大量真实的火星探测照片,以及大量关于火星的科学知识;同时,本书以“英雄”系列传记的形式,采访了诸多科学家、工程师、航天员等人,以他们的亲身经历,展现人类为殖民火星所作出的不懈努力。本书堪称是一本精彩的关于火星殖民的百科全书。全书共6章,框架与纪录片剧集一一对应,各有侧重,能使阅读与观看的体验和效果相得益彰。
该书英文原版由美国国家地理出版后,中文简体版由现代出版社引进,经专业人员翻译,于近日出版。
《火星:我们在红色星球上的未来》封面

为了更好地读懂本书,了解火星,了解我们在红色星球上的未来,不妨对本书分章节拆解:
人类的一大步:
我们会永远记得上一个被称为“人类的一大步”的事件,是1969年7月21日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留下了人类的个脚印。而到了本世纪,我们将第二个“人类的一大步”瞄准火星——次把人类脚印印在火星表面。然而登陆火星要比登陆月球艰险太多。火星虽然是地球的邻居,但不同的轨道运动使得两者之间的距离不断变化,近则5400万公里,远则4.01亿公里。地球上的任务飞行器,必须找准两年一遇的时间窗口发射,设计精确的轨道路线,方可抵达火星。其间有太多意外的可能会使它偏离轨道,再难定位,例如姿态失衡而脱轨坠毁、磁暴、日冕物质抛射,甚至一颗流浪的小行星。在进入火星轨道后,要找准时机进行着陆,该过程包含一系列复杂的减速技术,所以短短的几分钟,却直接决定了着陆器的生死。整个过程可谓险象迭生,在技术十分成熟之前,人类将一直处于无人探测试验阶段,因此第二个“人类的一大步”还有很多路要走。《人类的一大步》主要以美国“好奇号”火星项目为例,展示了从地球发射到登陆火星的各种挑战。
火星上的思想:
当提及殖民火星的困难之处时,我们或许会聚焦于技术方面。而事实上,人类本身也是极为重要的一环。当人类在一颗新行星上构筑家园时,除身体上的挑战之外,也充满了精神和情感上的压力;他们不仅需要克服个人压力,也要保障群居的社会和谐。为了研究人类在火星上的身心表现和所思所想,科学家们在地球上开展了大量实验,寻找偏远、与世隔绝的地区,派遣机组模拟各类火星任务;同时也利用国际空间站进行了若干试验。科学家们希望从这些试验中学会如何让机组成员们保持健康、活力和理智。当然,地球上的地点并不能完美再现火星上所有可能发生的情形,但任何对任务保障性的研究都能带来帮助。《火星上的思想》介绍了地球上的各种火星模拟站和国际空间站的相关研究。
基地:
前文提到火星并非一个宜居的星球,所以在火上建造的基地必须满足一些特别的要求,以应对巨大的温度波动、极度匮乏的水资源和持续辐射等恶劣条件造成的死亡威胁。此外,要使用多种多样的机器人来扩展基地附近之外的探测;发掘和利用火星上的丰富资源,实现自给自足,使得衣食住行得到充分保障。《基地》从简易机器人到航天服,从各式先进的居住地设计到温室植物培育等方面,阐述人类对于火星基地的构想。
生命的迹象:
试想一下,在遥远的古代火星的微生物搭乘小行星或流星体陨落至地球,在地球播种生命,真若如此我们都是火星人。即便这样的假说难以得到证实,在火星寻找生命也面临许多挑战,但每一项火星计划的核心都是这样一个问题:火星上存在或者曾经存在过生命吗?火星土壤中含有高氯酸盐,具有毒性,一方面给人类旅居带来安全风险,另一方面也对火星上潜在的微生物构成威胁。此外,液态水资源是生命存续的一个必要因素,因此在火星寻找液态水资源,无论是地表还是地下,都是问题的关键。终,人们想在火星自给自足就需要把火星变绿——种植植物,循环利用居住地的空气和水,以及提供新鲜的食品来源等。《生命的迹象》介绍了科学家在火星寻找生命的努力,包括在火星表面的各种探索任务,以及在地球进行火星条件下的微生物学、植物学模拟实验。
全球视野:
到达火星后,我们就变成了行星际种族。火星将成为我们超越国家和民族分歧的地方吗,抑或将成为人类白热化竞争的新战场?全世界对探索火星的渴望与日俱增。包括中国、俄罗斯、美国、欧洲、日本、印度、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等国家和地区,都在规划和开展火星任务;不同联盟之间也展开了合作,致力于向火星发射航天器,并希望终将人类送上火星;除了国家队,私营企业也跃跃欲试,渴望在这个工程中贡献力量,以及收获商业红利。不过在此之前,很多人认为我们应该优先建造一个“月球村”来作为深空探测的起点,并验证推动人类探索太阳系所必需的技术。令人惊讶的是,即便火星的先遣部队可能仅有一张前往火星的单程票,但似乎从不缺乏雄心勃勃的火星航天员,各类火星载人计划的踊跃的报名单就是一份检验人类勇气的答卷。《全球视野》以各国的火星计划为切入点,介绍火星任务背后的全球化、政治化和商业化等问题。
着陆火星:
在火星上出生的孩子将不识得其他的景致,也不了解其他的生活方式。他们将面对截然不同的挑战,然而人类的天性却将永远存在。人类想要成为真正的火星人,就必须在那里登陆并建立社区。首先人类在火星上的健康也必须得到充分地保障,其次我们需要将火星“地球化”,将其改造成一颗宜居星球,能够维持地球生命的存续和发展。那么我们需要怎样完成对火星的“地球化”呢?人类未来在火星上的服装、住宅、城市和公园会是什么样的呢?《着陆火星》介绍的就是相关的一些初步设想。

由此可见,雄心勃勃的未来火星殖民计划,充满了对人类智力和勇气的各项挑站;而想要达成这一宏伟目标,需要全人类共同不懈努力。我国作为航天强国,也在贡献强劲的力量。我国在火星探测方面起步较晚,但发展十分迅速。2020年7月23日,我国自主发射“天问一号”探测器;经过六个半月的精确控轨,“天问一号”于2021年2月10日制动进入环火轨道;再经过三月余的准备工作,“天问一号”携带的着陆巡视组合体(着陆平台和“祝融号”火星车),终于2021年5月15日平稳着陆在火星北半球的乌托邦平原区域,将对火星展开为期90个火星日的科学考察。该任务的成功是我国航天史上新的里程碑,标志着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成功着陆火星的国家。
为庆祝我国这一历史时刻,致敬航天英雄,现代出版社出版《火星:我们在红色星球上的未来》,可以使我们了解火星探测背后复杂的多学科知识,并窥见世界是如何在竞争与合作之中,不断向殖民火星的目标靠近。正如该纪录片制片人、好莱坞著名导演罗恩·霍华德在前言中所述:“这根本就不是一部科幻小说,这是真正的科学……要让 50 年后的人们感到惊讶,因为我们清楚地意识到,在人类层面和科学层面上,去往火星并创造新的文明需要什么。”本书将给读者带来关于火星的丰富知识,启发思考,并激励他们成为下一代先驱者。

[1] 李汉成,天体物理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现于国外从事博士后研究;徐蒙,行星科学博士,天文航天科普博主;尹倩青,理学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方向为粒子天体物理。三人为本书译者。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