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三维文化:通向未来的文化模型

書城自編碼: 3643425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化文化研究
作者: 朱阳 著
國際書號(ISBN): 9787547437469
出版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1-06-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72.5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失去的过去与未来的犯罪
《 失去的过去与未来的犯罪 》

售價:HK$ 59.8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系统及其控制   戴海峰,余卓平,袁浩 著
《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系统及其控制 戴海峰,余卓平,袁浩 著 》

售價:HK$ 238.8
绘画的基础 彩色铅笔技法入门教程
《 绘画的基础 彩色铅笔技法入门教程 》

售價:HK$ 59.8
听闻远方有你2
《 听闻远方有你2 》

售價:HK$ 51.4
牛津分配正义手册
《 牛津分配正义手册 》

售價:HK$ 432.0
全域增长:从战略制定到战术执行
《 全域增长:从战略制定到战术执行 》

售價:HK$ 141.6
澎湖湾的荷兰船:十七世纪荷兰人怎么来到台湾
《 澎湖湾的荷兰船:十七世纪荷兰人怎么来到台湾 》

售價:HK$ 79.2
银元时代生活史
《 银元时代生活史 》

售價:HK$ 105.6

 

建議一齊購買:

+

HK$ 98.6
《 故宫院长说故宫 图文并茂 全彩精装 》
+

HK$ 3136.0
《 历代文话(全十册) 》
+

HK$ 73.9
《 古典与文明·海妖与圣人 》
+

HK$ 51.1
《 诗酒趁年华 》
+

HK$ 54.0
《 大家小书 中国文化六讲(精) 》
編輯推薦:
“85后”后浪学者 脑洞大开 时空尺度下的文化简史

跨学科多维视角探知人类文化的演进规律

从一维、二维到三维文化,眺望人类文明未来发展方向

文化的维度—模型—意识—代理系统—人本人—人文人
內容簡介:
这是一本从次从原理上,从人的生物性和社会性同时来认识和定义文化,并提出建构一个不断走向未来的文化模型的书籍。这本书的特点是其打通了文理学科的界限,打通了东西方文化之间的阻隔。次将文化分成不同的维度,此成果是在综合了社会科学、人工智能、神经学、基因学、物理学、生物学等现代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的。
關於作者:
朱阳 1985年出生于艺术世家,毕业于伦敦大学学院Slade艺术学院。现居北京,青年艺术家,多次参加人类学考察,从事相关的创作与研究工作。曾在韩国麦粒美术馆举办个人艺术展、受美国陶艺教育年会的邀请在美国纽波特Rough Point博物馆参展等。兼任中国艺术人类学艺术与生活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等职。
目錄
序一??/? 1
序二??/? 6
章?绪论??/? 1
一?概述??/?1
二?如何从原理上解释文化??/?6
三?“名可名,非常名”??/?11
四?“理”与“相”的智慧??/?13
五?文化的维度??/?17
六?视野与焦距??/?20
七?代理系统??/?22
八?模拟现实时空的模型??/?25
九?由个体到群体的世界观探究??/?27
十?写作背景与表述方式??/?30
十一?知识的来源与构成??/?33
第二章?文化的维度??/? 39
一?模型的概念??/?39
二?环境、习性与文化??/?41
三??文化的建立??/?48
四?低维度视角下的混乱??/?53
五?高维度的视野??/?54
六?文化的维度??/?58
七?一维和二维的文化视野??/?62
八?组成轮回的因果链??/?66
九?文化维度之间的关系??/?74
十?高维度文化描述的系统??/?76
十一?高维度的文化与低维度的文化??/?83
十二?文化与知识??/?91
第三章?意识??/? 99
一?意识与智能??/?99
二?文化由什么生产出来的???/?102
三?血脉的传递??/?105
四?意识与本能??/?108
五?自我意识本身会思考吗???/?116
六?感知、记忆与模型??/?124
七?意识和自我意识??/?133
第四章?代理与代理系统??/? 137
一?自然之力??/?137
二?选择未来??/?140
三?代理与代理系统??/?144
四?生物属性·环境属性??/?150
五?外部储存??/?153
六?文化与代理系统??/?161
七?模板和一致性??/?171
八?一级代理系统·二级代理系统??/?179
九?二级代理系统中的一级代理系统??/?199
第五章?三维文化和三级代理系统??/? 209
一?压缩时空??/?209
二?未知、已知和可知??/?213
三?另一种“可知”??/?225
四?在更大尺寸的时空中选择未来??/?227
五?人本人的概念??/?230
六?人本人的片面??/?237
七?人文人的概念??/?241
八?现代城市??/?250
九?三维文化·未知的未来??/?256
十?重新理解的中国文化??/?262
十一?中国文化的视角解释当下的知识??/?276
附录?人类需要一场文化启示的引领??/? 283
后记??/? 337
內容試閱
序一
这是一本次从原理上,从人的生物性和社会性同时来认识和定义文化,并提出建构一个不断走向未来的文化模型的书。
这本书的个特点就是:打通了文理学科的界限,打通了东西方文化之间的阻隔。其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就在于它提出了一个可以供所有文化使用的世界模型,相当于当年的人类造出的地球仪。这个地球仪不仅让我们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还看清楚了地球上陆地和海洋的分布区间,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人类已经进入太空,从太空上鸟瞰地球,后将地球压缩变小,地球呈现出了它的整体面貌。地球仪让我们认识到地球是一个球体,并不是像我们在地面上所看到的是一个平面。但在我们没有能力进入太空的时候,我们是做不到这一点的,之所以做到这一点,不是某个人的胜利,而是整个人类的胜利,是人类创造的科技将我们送上了月球,让我们能清楚地看到地球的整体是一个圆的模型。
同样,我们今天从原理上去探讨文化,并试图建构出其模型,也有一个视野的问题。就好像我们站在地上,我们看不到庐山的真面目,只有登上山峰才会一览众山小地看到整个群山的概貌,但我们不能远望,因为前面可能会有更高的山峰挡住我们的视线。但只要飞到高空就可以在此改变我们的视线,我们不仅能看到所有的群山,而且山的高度变矮了,再飞到更高的高度,进入太空,高山不见了,地球的圆形出现了,此时,我们只能远远地看到平面的陆地与海洋。在这本书里,作者就是试图在一个更大的时空里探讨文化的世界模型,而这个模型也必须要在一个宏大的视野里面才能出现,因此,作者定义文化是有维度的。在低维度的文化里我们是意识不到文化存在的,只有在人类的时空尺度扩张到足够大的时候,我们才能意识到文化的存在,再足够大的时候我们才能看到其模型的整体。
文化的出现和发展是由人的生物本性所决定的,也是由人类不断增强的能力去完善的,因此文化是不断进化和生长的。作者在书中提出的这个模型目前还是一个假说,但任何科学的出现都是从假说开始的,就像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还有地球是圆的,早在公元前500 年左右,古希腊的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和他的弟子们就提出了如此的假说,到 15 世纪地理大发现时,才被欧洲的航海家们所证实,到后更是被宇宙飞船的照片拍摄到,并被制作成地球仪。人类将巨大的地球握于股掌之间,并制作出世界地图,使我们无论在大海航行或陆地上行走都能准确地辨别方向,计算距离。
我认为,作者在这部书中,试图告诉我们,继地理大发现之后,人类还将会进入一个文化大发现的时代,在这个时代,我们需要建构一个世界的文化模型,以便于绘制出一幅世界的文化地图,与实体的世界地图合而为一,成为一幅风土民情的立体图像。现在风土的地图已经绘制完毕,但民情的地图还在绘制之中。
就像世界地图的绘制不是某个人或者某群人的所为,而是一个时代的人类智慧的结晶,其要动用的是人类集体的力量。但有关文化模型和文化地图的假说却是可以由某个人先提出,再由大家不停地在运用中去证实和完善它。所以,这本书的一些概念不仅可以用在许多与文化相关的研究中,也可以用于解释许多的文化现象,同时在使用的过程中还将会不断地得到完善与证实。
这本书的第二个特点是:次将文化分成不同的维度,并认为,当人类处于一维文化的时空(部落或村落文化)中,人类是没有文化的自我意识的,在二维文化的时空(国家文明时代)中,人只是在使用文化,并没有有意识地去思考文化,只有进入三维文化的时空(全球文明时代)后,人类才会有意识地去思考文化,并进行文化自觉,因为在这一崭新的时代,社会越来越复杂,每个国家、每个个体都在重新认识自身,都在重新定位自己的文化身份,文化也因而成为每一个人都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而且,当下人类已经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人类对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有一个预判,就好像在高速公路上开车,必须双眼注视远方,如果只是注视脚下,一定会翻车。在本书中,作者提出,文化模型是由不同的文化模板所构成的,而文化模板的目的是为了给行为做指导,因此,模板一定是可以预知未来的,在行为之前就预言后果,什么样的行为就会使用什么样的模板,因此,在当今时代,我们每一个学科,每一个人都需要掌握文化,并为自己的行为选择通向未来的模板。从这个角度来讲,文化模型的建构是具有实用价值的,就像地球仪和世界地图一样,后者指明在物理空间中行路的方向,而文化模型和文化地图则帮助人们寻找行动和发展的方向。这是部从这样的角度去思考人类文化的未来发展趋势的著作,无疑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意义,希望该书的出版能引起学界的关注。
第三个特点是:此成果是在综合了社会科学、人工智能、神
经学、基因学、物理学、生物学等现代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如果没有互联网,没有人工智能,没有大量的科学纪录片,没有便捷的交通能让作者在地球上不同的国家自由穿行,也就不会出现这本书。因此,这本书虽然是以作者个人的努力去完成的,但实际上也是时代的产物,是时代整体知识投射的结果。作者在书中写道:“在网络的时代,各种现代知识的‘压缩’版是很容易被获取的。所谓的压缩概念,可以理解为用更广的视野来‘观看’现代知识,以缺少细节的代价,在个体人理解力的范围中获得整体的世界观。”
从这个角度,我们看到这本书的研究成果固然重要,其研究方法也让人耳目一新,从而感受到了一个新的时代的来临。在这个新的时代,不仅新的研究对象在不断地呈现,学术的研究方式、写作方式和获得知识的方式也在发生一场革命性的转变。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查阅知识,更是可以“观看”和体验知识,并可以在虚拟的空间中,亲临知识发生的现场。在网络上我们不仅可以浏览文字资料,还可以浏览图片和视频资料,这样一些资料所呈现出的静态的和动态的图像,比文字更加生动和立体。在那里我们还可以观看到:从宇宙大爆炸至今的人类历史,从宏观世界的星云图到微观世界的微生物,从世界不同的大都市到偏远部落的风土人情等影视纪录片。这些密集性的信息急速地扩展了我们的时空尺度。
在这里,科学与人文,历史与当代,不同边界的各国文化,几乎可以尽收眼底。因此,我们今天不仅可以在宇宙中观看我们的物质世界,也同样可以在虚拟空间的“云端”中,观看我们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世界。人类的共同知识已经通过电脑中的文字、图片和视频不断地写入“云端”,在那里将会形成一个巨大的人类知识的基因库,一个巨大的文化模型将链接到那里,并得到不断的自动写入和生成。
这本书的研究仅仅还处于问题的开端,其理论系统的建立也会不断自动写入和生成,直至将书中的理论假说不断地证实完善。相信今后会有无数个人加入这一研究中,终建立起一个连接虚拟与实体空间的文化模型,为人类的未来生活提供新的世界性的文化秩序,为人类的行为提供一个相对可以共同一致的发展方向。让全球的文化进入同一个人工建造的社会环境空间中,如果不能建构一个与其相匹配的文化模型,整个世界就难以得到稳定有序的发展。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中探讨这一问题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我是作者的母亲,也是这部书形成的亲历者。朱阳在学生时代就喜欢探究未知,探讨文化艺术和世界观之类的巨大问题。那个时候他还在英国读书,我们经常通过国际长途进行讨论,差不多十年来,我一直是他思想的倾听者,也是他写成文字后的个阅读者。我了解他的思考、他的困顿、他的疑惑、他的豁然开朗等,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也学习了不少。他的一些概念和想法对我的研究非常有启发,有的概念还没有来得及发表,我就在讲座和文章中先用了,所以此书能够得以出版,我非常高兴,以后再引用这些概念时,我就可以标明出处了。在此,祝贺作者,终于将自己的思考奉献给了社会!

??????????????????? 方李莉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创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会长)
序二
朱阳撰写的《三维文化:通向未来的文化模型》是一本让人耳目一新的专著,在书中他希望打破文理区隔,并努力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理论和知识融合在一起,以不多见的写作方式和行文风格提出和思考“原真”问题,将这一问题赤裸裸地摆在读者面前。“进化”“器官”“基因”“阴阳”“八卦”“道”等关键词令人印象深刻。“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不要忘记“道法自然”。可以说,阴阳之间不存在相克关系,只存在共生关系,“由二生三”“冲气以为和”。在中国古人那里,形气神是圆融对转的;在西方牛顿力学产生之前,数理化等都属于“自然哲学”,后来才有了分科。
近一些年,人类学界出现的本体论讨论,呈现了相对于西方主流思想的另类思维。德·卡斯特罗等人类学者指出,除了本体论相同而认识论不同,还存在认识论相同而本体论不同的现象。例如美拉尼西亚岛民不“以人为本”,而是以“颗粒为本”;不是“individual”,而是“divisible”,即“颗粒”——岛民超越了皮相之隔,因“颗粒”共享而交流和交融。一方面,现代科学已经使用“夸克”“质子”“中子”这样一些物质的基本单元;另一方面,我们都对“以人为本”习以为常,很难把人类和草木昆虫、山山水水联系在一起,你我他也不能交融。我们面对这些“另类”宇宙观,需要认真梳理已有的学科概念和分析工具,以开阔的胸怀去参与、观察、研究那些“主流”之外的“另类世界”和“另类”宇宙观。
已故符号学家约翰·迪利认为皮尔士符号学属于“后现代”思想,它打破了西方思想界心物分隔的传统,是一场哲学革命。皮尔士提出物感物觉的征象(representment)、比物他指的对象(object)、比义思辨的释象(interpretant)的三性 / 三元论,希望用符号学包容数学、伦理学、形而上学、引力研究、热力学、光学、化学、比较解剖学、天文学、心理学、语音学、经济学、科学史、性别研究、葡萄酒研究、计量学,来解释整个宇宙现象。他号召学者们组成一个“探究者共同体”(a?community?of?enquirers),格物致知。
也许朱阳已经属于这个探究者共同体了:他追求“真理”和“真相”,指出“相是感知器官对感知到的现实世界的理解”,“理是思维器官对认知到的现实世界的理解”。他笔下具有许多独特的警句,具有许多出其不意的表述,具有许多突兀新奇的比喻,也具有许多充满个性的思辨。如他认为:
文化被认为是一个人类群体系统所产生出的能力,由这个群体中所有人的意识共同组成,组成的方式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形成的信息网络作为动态的“储存器”,其储存的内容形成了文化,文化在这个动态“储存器”中被不停地读取和写入。
“网”和“面”的区别在于网上有着难以跨越的洞,在“网”上的运动只能沿着编织网络的线,而在“面”上可以自由地朝着任何方向运动。所以现代学科中所存在的越来越多的跨界现象,就是因为不同的学科正在组成越来越密集的网,后遮蔽了网之间的洞,开始形成了可以任意跨越的面。而我的理论正是在这样的一个面上进行的,所以,让人感到其是跨学科的,甚至是跨时空的。
朱阳如此的思考与警句,给人以新的刺激,并开阔了新的眼界,甚至打开了另一扇重新认识文化,以新的角度观望世界和观望学术之门。
期待朱阳继续探索,更上一层楼。
纳日碧力戈
(著名人类学家,全国人类学民族学领域首位长江学者,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民族研究中心主任)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