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成风化人:弘扬家国情怀

書城自編碼: 3643898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化文化随笔
作者: 栾淳钰 等著,
國際書號(ISBN): 9787229157463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1-06-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97.5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浅尝难止(全2册)
《 浅尝难止(全2册) 》

售價:HK$ 78.0
零基础制作栩栩如生的立体纸艺花
《 零基础制作栩栩如生的立体纸艺花 》

售價:HK$ 58.8
第三帝国图文史(修订版):纳粹德国浮沉实录(彩色精装典藏版)
《 第三帝国图文史(修订版):纳粹德国浮沉实录(彩色精装典藏版) 》

售價:HK$ 201.6
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历史秘辛与未来挑战
《 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历史秘辛与未来挑战 》

售價:HK$ 82.8
中国社会经济史
《 中国社会经济史 》

售價:HK$ 106.8
犯罪心理X档案:法医精神科医生真实办案手记(第一季)法医精神科医师心理解剖手记
《 犯罪心理X档案:法医精神科医生真实办案手记(第一季)法医精神科医师心理解剖手记 》

售價:HK$ 57.6
台湾农业产业发展研究
《 台湾农业产业发展研究 》

售價:HK$ 117.6
流风回雪:六朝名士的庙堂与山林(论衡系列)
《 流风回雪:六朝名士的庙堂与山林(论衡系列) 》

售價:HK$ 81.6

 

建議一齊購買:

+

HK$ 68.8
《 高阳说曹雪芹(100年诞辰插图珍藏版):家奴的荣耀与衰败 》
+

HK$ 261.4
《 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全4册) 》
+

HK$ 97.5
《 西溪路五十六号 》
+

HK$ 112.2
《 巫医、动物与我:怪诞且美妙的非洲之旅 》
+

HK$ 69.3
《 读库2101 》
+

HK$ 97.5
《 虽为人作 宛自天开:故宫趣解 》
編輯推薦: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系统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必然要求,是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理论支持的必然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研究丛书”,作为一套开放式的研究丛书,围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点理论和实践问题,分专题分批次,组织力量、研究撰写,由点而面、展开推进,传播成果、交流思想,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研究的著作出版重要平台,力求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做出理论贡献。
2020年是建党100周年,社会上掀起了各种学习、纪念、庆祝活动,爱国氛围空前热烈。作为传承与弘扬中国文化的出版业也响应号召,打造了很多相关主题的精品出版物。本书的出版正当其时。虽然家
內容簡介:
家是小国,国是千万家。史书万卷,字里行间皆可见“家国”。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里,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本书在对家国情怀进行基本界定和阐释之后,挖掘弘扬家国情怀的历史资源,探讨了弘扬家国情怀的理论依据,分析了弘扬家国情怀的现实境遇,后基于历史资源、理论支撑和现实境遇,提出了弘扬家国情怀的对策,进而更好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凝聚现实力量
關於作者:
栾淳钰,博士,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史。发表论文30余篇,合著或参编学术著作3部;参研或主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多项。曾获天津市高校第十五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思政组)一等奖、天津市高校思政课教学能手、天津大学“学生最喜爱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等荣誉称号。
刘宇洋,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学。
梁莹,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张阳,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目錄
总序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文化之维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2
二、研究现状与评析/4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7
第1章 家国情怀的概述
一、家国情怀的析辨与界定/10
二、家国情怀的特征与注脚/20
三、家国情怀的地位与作用/31
四、家国情怀的生成与转化/40
第二章 悠悠数千载 家国铸民魂:弘扬家国情怀的历史资源
一、剖析家国情怀的历史生成/48
二、认识家国情怀的传统体现/54
三、挖掘家国情怀的文化涵养/64
四、借鉴家国情怀的培养方法/83
第三章 漫漫求索路 探寻家国道:弘扬家国情怀的理论依据
一、家国情怀的中华文化理论探源/94
二、家国情怀的西方文化理论探析/105
三、家国情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支撑/117
四、家国情怀的共产党人理论阐释/127
第四章 现实的呼唤 时代的选择:弘扬家国情怀的现实境遇
一、弘扬家国情怀的时代意涵/140
二、弘扬家国情怀的重要使命/153
三、弘扬家国情怀的现实机遇/168
四、弘扬家国情怀的现实困境/180
第五章 力齐同心 家国育新人:弘扬家国情怀的对策路径
一、政府主导:高扬家国情怀教育主旋律/194
二、社会协同:畅通家国情怀教育主渠道/204
三、学校培养:坚守家国情怀教育主阵地/211
四、家庭熏陶:打牢家国情怀教育主根基/221
五、自我教育:锻造家国情怀教育主心骨/229
结语/240
参考资料/242
后记/247
內容試閱
总序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文化之维——颜晓峰
党的十九大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带领人民不懈奋斗、建设现代化国家历史进程的一次伟大飞跃。现代化是全方位、多领域、各层次的变革和跃升,文化是社会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全面现代化是包括文化在内的各个领域的现代化。现代化不仅是技术方式和生产方式的自然演进过程,也需要思想引领、精神激励、文化支持。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灵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要有文化作为基础和保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化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文化之维,是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内在要求。
文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领域
文化是经济、政治、社会等的反映,同时又是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构成部分。随着社会形态的演变,文化在社会发展进步中的作用明显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分量越来越重。随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加深,党的文化自觉达到新的高度,文化建设规模扩张、力度加大。
从“四个现代化”到全面现代化。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努力探索。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中就提出了促进农业和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建立巩固的现代化国防。1954年召开的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明确提出建设现代化的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目标。1964年召开的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进一步提出,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在80年代伊始开宗明义:“我们从八十年代的第一年开始,就必须一天也不耽误,专心致志地、聚精会神地搞四个现代化建设。”[1]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都强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以贯之地推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的长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增加了治理之维。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教育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等等。可以看出,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领域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拓展和深化的过程。
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看文化建设。“五位一体”构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领域,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构成了全面发展、相互支撑的系统格局。从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到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到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从提出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到提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自信等,都反映了在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文化是与其他领域同等重要的领域,文化建设始终是不可或缺的内容。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文化的血脉贯通,没有精神的力量支撑,就不能成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然要求将文化建设的现代化纳入其中,使文化成为现代化的精神基因。
从“三个自信”到“四个自信”。党的十八大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出增强文化自信,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这就从“三个自信”拓展为“四个自信”,提升了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中的独特地位。道路自信是以道路中蕴含的文化自信为基础的,理论自信是以对科学理论真理力量的文化信念为底蕴的,制度自信是以对建立制度的文化理念的自信为前提的。所以,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与“四个自信”相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和基本结构,从道路、理论、制度“三位一体”拓展为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四位一体”。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包括文化现代化。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题中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将国家文化软实力明显增强作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提升作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本目标。这就表明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与文化建设密不可分,没有文化建设的现代化,就没有全面的现代化。文化现代化是一个历史范畴,是指在人类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中,文化这种社会形式,也经历了一个自我更新、自我完善,适应现代化、跟随现代化、引领现代化,从而实现文化现代化的过程。文化现代化还是一个政治范畴,不同的社会形态有不同性质的文化现代化,不同的社会制度有不同内涵的文化现代化。现代化不是资本主义的专利,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人类社会现代化的高级阶段和高级形态。社会主义现代化包括各个领域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奋斗目标,是中国共产党的不懈追求。可以说,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等,都是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的标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精神支撑
现代化不仅是技术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变迁的过程,而且是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交往方式转变的过程。从近代以来的现代化进程看,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不仅需要经济总量、军事力量等硬实力的提高,而且需要价值观念、思想文化等软实力的提高。文化是社会形态的鲜明特征和显著标识,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精神之维和思想之魂。
文化高扬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思想旗帜。九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历史,同时也是建设与党的性质和宗旨相一致,与中国发展进步潮流相一致的先进文化的历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和人民创造了新民主主义文化,这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由此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思想旗帜。新民主主义文化犹如大海中的灯塔,对于动员广大人民群众投身于党领导的革命和战争事业,起到了强大的引领和激励作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和人民创立了社会主义文化,这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为灵魂,以社会主义道德为准则,以培养社会主义新人为己任的新文化。社会主义文化对于增强社会主义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塑造人民新的素质,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新民主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华民族实现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的思想旗帜。改革开放新时期,党和人民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巨大成就、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伟大飞跃的思想旗帜。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在中华民族迎来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同样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思想旗帜。
文化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精神动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场新的伟大社会革命。要将这场伟大社会革命进行到底,必须要有文化的支持。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一场深刻的伟大的革命”,同时要求全党团结一致,同心同德,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善于学习,善于重新学习。这就表明,新时期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但如果思想不解放,思想僵化,一切从本本出发,社会主义现代化就不可能实现。可以说,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和思想解放运动,是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思想发动和精神呼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40年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包括坚决战胜一切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出现的困难与挑战,同时要求以伟大精神赢得伟大斗争。习近平主席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强调的伟大民族精神,实质上就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精神动力。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强大精神动力。
文化确立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价值标准。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我国的现代化被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一个根本特征,就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由此构成我国现代化的价值准则。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等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规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性质,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前进方向,指明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价值导向。核心价值观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价值观念转变为价值实践,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成。
文化厚植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智力基础。文化建设包括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建设教育强国,建设学习型社会,提高国民素质等。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以全民族的精神文明大大提高、全社会的文化素养大大增强为条件的。经济落后建不成现代化,文化落后同样建不成现代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科技竞争的基础是人才竞争,人才竞争的基础是教育竞争。没有教育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快教育现代化,表明了全面现代化,教育要先行,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人才队伍和智力资源,建好基础工程。新时代文化建设,既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精神生活需要,也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办好继续教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文化建设现代化的根本标识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不断丰富拓展,从道路、理论、制度到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根本文化成就。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与之相适应,符合其需要的文化,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我们所说的文化现代化或现代化文化,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显著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社会主义现代化与资本主义现代化相比,既有着共同的内涵标准和文明形式,也有着独特的本质、特色和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着明显的民族特色,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结晶,也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精神底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着明显的政治属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的思想形式,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表明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的本质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着明显的现代属性,顺应历史潮流,走在时代前列,反映人民心声,吸收人类文化优秀成果,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各个国家和民族可以生产和使用同样同质的科技产品,但不能接受同一种文化或信奉同一种宗教,文化有其独特内涵和价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文化建设现代化的本质内容。从历史脉络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融历史文化、当代文化、未来文化于一体,源远流长、根深叶茂,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从指导思想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灵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时代精神,注入了时代内涵。从发展维度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一文化内在地与现代化相契合,不仅不排斥而且是向往新世界新社会的;这一文化自觉地与世界相连接,不仅不封闭而且是开放包容的;这一文化前瞻地与未来相一致,不仅不停滞而且是构想创造美好愿景的。从基本属性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民族的文化保持了现代化的文化之根,科学的文化保证了现代化的文化之魂,大众的文化彰显了现代化的文化之本。从动力机制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一转化和发展,既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也包括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不停滞在同一个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与实践同行,与时代同步,与现代化同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智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牢固根基和有机构成,以其深厚的思想底蕴和长久的历史积淀,滋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仍然是宝贵的思想富矿和有益的精神源泉。
革命文化赋予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红色基因。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艰辛实践中,形成了包含“革命理想高于天”的革命理想主义、“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革命英雄主义、“万水千山只等闲”的革命乐观主义、官兵一致的革命民主主义,“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的纪律观念,热爱人民、依靠人民的群众路线等内容的革命文化。革命文化上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于中国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革命性,下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成发展的重要环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社会主义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仍然在进行新的伟大社会革命,仍然需要保持和弘扬革命精神,仍然需要革命文化的营养。革命文化所蕴含的红色基因,并不仅仅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并不仅仅是革命战争年代的精神旗帜,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精神财富。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前进方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带领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的长期实践中,在传承光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反映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精神生活需要、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新型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内容和时代标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体部分,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文化高度契合、高度统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表明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文化是什么样的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的发展方向。
为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研究,服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重庆出版集团秉承高度的政治意识和文化意识,在党的十九大之后组织编写出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研究丛书”,从不同方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进行深入解读。此套丛书乃出版界该领域传播之先行,为理论界该领域研究之硕果,谨以此文为丛书总序。

一、家国情怀的析辨与界定
“家国情怀”一词看上去有些抽象,但却蕴含着十分丰富的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古往今来,仁人志士、革命先烈、伟大领袖等通过一言一行生动和形象地告诉我们何为家国情怀。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三次提到“家国情怀”,即“着力扎紧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纽带,厚植家国情怀”,“我国知识分子历来有浓厚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引导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进家国情怀”。当然,要在全社会弘扬家国情怀,便需要明确什么是家国情怀,这就需要在析辨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去界定家国情怀。
(一)家国情怀的相似概念析辨
1.家国同构。中华民族具有家国同构的文化传统,“家国同构一直是解读中国文化的一个取之不尽的窗口,因为超长的农耕社会和封建制度,中国社会不是以个体为单位而是以家甚至家族为单位组织起来的社会,家中有国、国中有家,在一个家的屋顶下却充满了政治”。家与国就像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国家的命运前程主导着家族或家庭的稳定发展,而家族或家庭的存在境况也映射着整个国家,乃至时代的风云变迁。
古人讲,为国尽忠在家尽孝。只有在家尽孝,才有可能为国尽忠。家国同构,实质上是家庭或家族与国家秩序的相对应,爱家和爱国由此有了高度的一致性。显然,家国情怀放置在“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等逻辑理路内进行价值设定,主张“先国后家、为国而家”,当个人利益、家庭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矛盾不可两得时,倡导舍“小家”为“大家”,也即是作为个体最大的“孝”和对国家的最大的“忠”的高度统一。
家国同构,即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这是古代中国国家权力设计的基本模式,也是解答中国传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权力来源的答案。其主要表现为:家族等级制度与国家阶级关系相对应、家族管理机构与国家官僚机构相一致、家法与国法相对照,等等。正如英国法史学家梅因所说:“一切古代社会都自认为是来自一个原祖,并且除此以外,他们虽经努力,但仍无法想出他们所以会结合在一个政治团体中的任何其他理由。”在中国社会组织中,轻个人而重家族,先家族而后国家,故中国社会亦以家族本位为其特色之一。因此,是家庭而不是个人成为社会的基本单元。家放大为国,父延伸为君,族权与政权相统一,家国实为一体。也正是因为如此,中华民族形成了独特的家国同构的文化理念,这一观念反映在统治阶层、大众、士人等各个层面,就形成了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万民归心的统一情结、胸怀天下的担当意识以及成仁取义的奉献精神等一系列各具特色的家国情怀,成为深深影响后世并至今仍发挥作用的重要文化传统。家国同构是一种社会结构和治理模式,是一种保持家庭和谐和国家稳定的结构模式,使个人的家庭伦理和爱国情怀高度一致,而家国情怀是一种理念和精神,是一种社会价值观念。虽然家国情怀与家国同构并不在同一层面,但要真正形成家国同构的治理结构,也离不开家国情怀的支撑。
2.爱国情怀。古今中外,人们都把自己的祖国比作母亲,对她怀着极其深厚的感情。从英文的词源语义来看,“country”“state”“nation”,逐渐深入“国”的构成要素。其不仅包括自然要素、社会要素,也包括政治要素;古汉字中,“国(國)”字的组成,有大“囗”、小“口”、“一”还有“戈”等元素,构成了国家的几个基本要素——土地、人口、国界、军队等,表达了中国古人造字时对“国”概念的认识。《逸周书》云:“国有本,有干,有伦质,有枢体。土地,本也;人民,干也;敌(他)国侔交,权也;政教顺成,伦质也;君臣和(悦),枢体也。”这是说,国土即疆土是国家之本,国民是国家主干,国权是国家的基础;真正的爱国是爱国土、爱国民、爱文化,直至爱国家的统一。
从“motherland”到“母亲之国”,对“母亲之国”的热爱,是人类的一种共同的情感。人之发肤与血肉,来自于父母,所以,我们一生都不会失掉的最亲密情感,就是血缘关系下的亲情。家,是我们的身体与灵魂的一生归依。而小家,又是置身于更大的“家”——国家之中:家是小的国,国是大的家。就像爱亲人、爱家庭是一个人最自然不过的情感一样,热爱祖国,也当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自然情怀。无论是在什么意义上来谈论这一问题,都不可否认,任何国家观都体现着创造者对自己国家的深厚感情,在这种感情背后,彰显的是创造者对自己长期生活的家园的情感。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从个人层面来讲,“爱国主义体现了人们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揭示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家园以及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可见,爱国反映个人对祖国依存关系的深厚情感,爱国情感是基于个人对祖国全面认同基础之上,而产生的肯定性心理倾向,作为情感意义上的爱国主义是自然流露的,是我们不以为是理由的爱国的理由。所谓爱国之心人皆有之,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中国成其为中国,正在于有千千万万中国人生于斯、长于斯,情感系于斯、认同归于斯。深沉的爱国主义、浓厚的家国情怀,早已融入民族心,铸就民族魂。爱国也蕴含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民族振兴、复兴,担当历史责任的崇高觉悟。此外,习近平指出:“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爱国是本分,也是职责,是心之所系、情之所归。对新时代中国青年来说,热爱祖国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可见,爱国还表现在对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的认同情感。只有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爱国主义才是鲜活的、真实的,这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精神最重要的体现。爱国,不仅是反映个人对祖国依存关系的深厚情感和崇高觉悟,还是对国土、同胞、文化、国家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爱国情怀是家国情怀的题中应有之义。
3.民族精神。民族在世界上已经存在了数千年,是人类社会一定历史阶段中的普遍现象。民族概念是反映民族这种普遍现象和民族作为人们共同体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其中,共同的地域是人们共同生活的必要条件,共同的语言是人们情感交流、资源共享、信息传递的工具,也是人们进行广泛与密切交往的手段。而共同的情感、文化等既使得人们在原始部落或部落联盟的基础上,形成了逐步脱离血缘关系的部族,又使得人们在共同的地域里形成比部族更广泛更稳定、不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民族,并反映了该民族共同的精神面貌。
黑格尔在他的名著《历史哲学》中,曾谈到地理环境对民族精神的影响。地理环境是民族精神“进行表演的场地”,是“一种主要的,而且必要的基础”。各民族所居住的地方的“自然类型和生长在这块土地上的人民的类型和性格有着密切的联系”。鉴于此,在三面环陆、一面临海的地理环境,农耕文明为主的经济状况和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等因素作用下,植根于中华文明的沃土,积蕴于漫长的民族奋斗史,逐步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根本文化标识,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体现。正如习近平所指出,“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顽强生存和不断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诚然,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那么,什么是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什么?2018年3月20日,习近平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深刻并系统地阐述了中国人民伟大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的人民;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团结精神的人民;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习近平总书记把中国人民伟大民族精神概括为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和伟大梦想精神的“四个伟大精神”,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系统总结和科学提炼,传承着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文化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更好地提供着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撑。家国情怀蕴含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价值理念,是建构社会成员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的情感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弘扬家国情怀,要进一步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