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牛津通识读本百种珍藏礼盒(第四辑)(中英双语 通识普及读本)

書城自編碼: 3650057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外語英語讀物
作者: 菲利普·鲍尔 等 著,刘熙 等 译
國際書號(ISBN): 9787544784627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1-05-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盒装

售價:HK$ 975.0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从自察到自救:别让情绪偷走你的人生
《 从自察到自救:别让情绪偷走你的人生 》

售價:HK$ 90.0
晚明的崩溃:人心亡了,一切就都亡了!
《 晚明的崩溃:人心亡了,一切就都亡了! 》

售價:HK$ 71.8
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传(精装插图版)
《 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传(精装插图版) 》

售價:HK$ 81.6
真想让我爱的人读读这本书
《 真想让我爱的人读读这本书 》

售價:HK$ 57.6
解套基本逻辑与六大战法
《 解套基本逻辑与六大战法 》

售價:HK$ 58.8
超级制造
《 超级制造 》

售價:HK$ 143.9
明朝270年:明朝的外交博弈和权力游戏
《 明朝270年:明朝的外交博弈和权力游戏 》

售價:HK$ 69.6
禅之道(畅销全球60余年的一代经典,揭示禅对现代人的解脱意义)
《 禅之道(畅销全球60余年的一代经典,揭示禅对现代人的解脱意义) 》

售價:HK$ 82.8

 

建議一齊購買:

+

HK$ 975.0
《 牛津通识读本百种珍藏礼盒(第一辑)(中英双语 通识普及读本) 》
+

HK$ 975.0
《 牛津通识读本百种珍藏礼盒(第二辑)(中英双语 通识普及读本) 》
+

HK$ 975.0
《 牛津通识读本百种珍藏礼盒(第三辑)(中英双语 通识普及读本) 》
+

HK$ 975.0
《 牛津通识读本百种珍藏礼盒(第五辑)(中英双语 通识普及读本) 》
+

HK$ 56.5
《 罗密欧与朱丽叶 中英双语珍藏版 翻译 》
+

HK$ 106.3
《 奥运英语阅读 》
編輯推薦:
“牛津通识读本”被誉为真正的“大家小书”。作者均为国外大学或研究机构重要和知名的专家学者,对相关领域有深入研究。译林出版社自2008年初开始推出“牛津通识读本”中英双语版,截至目前,出版已达100种,特制作百种精美礼盒套装以飨读者。
內容簡介:
“牛津通识读本”丛书由译林出版社从牛津大学出版社引进,被誉为真正的“大家小书”,内容涵盖文学、宗教、哲学、艺术、历史、法律、政治、管理、经济、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医学、信息技术等诸多领域,得到了南京大学前校长陈骏院士、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前校长万立骏院士等近百位不同专业领域的专家作序推荐,现已成为国内具有相当影响力的通识教育图书品牌。
關於作者:
菲利普·鲍尔 牛津大学化学专业理学学士,布里斯托大学物理学专业哲学博士,《自然》杂志特约顾问编辑。英国科学与科普作家,已出版多部作品,包括《设计分子世界:化学的边疆》(1994)、《明亮的大地:颜料发明史》(2001)、《预知社会:群体行为的内在法则》(2004)、《好奇心:科学为何对一切都产生兴趣》(2013)、《为帝国服务:希特勒时期为物理学真谛而战》(2014)等。
目錄
牛津通识读本·第四辑
分子
法国大革命
丝绸之路
民族主义
美国政党与选举
美国法院
纪录片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无神论
美国国会
科幻作品
罗素
领导力
罗马共和国
民主
英格兰文学
现代主义
网络
自闭症
德里达
內容試閱
章 无形世界的工程师:制造分子
何为分子?
那么,一切事物都是由分子组成的吗?并不尽然。一切事物都是由原子组成的(暂不考虑某些奇怪的太空环境),而原子并非总是结合成分子。(我也说不清弗兰· 奥布赖恩把“分子”改写成“原子”是因为他懂得还是不懂这其中的区别。)大多数原子本身是非常活跃的,它们天生就喜欢和别的原子结合在一起。分子就是若干原子紧密聚集在一起,分子里可以含数量多达好几百万的原子。
不过进一步来看,还有些细微的区别要加以说明。弗兰· 奥布赖恩作品里的福特雷警官提到了石头“分子”和铁“分子”。但严格说来,其实并没有这种东西—至少日常的石块或者铁块里是没有这种分子的。所谓“分子”,我们一般指的是若干数得清数目的原子所聚成的分立的一团。比如在一个水分子里就有三个原子: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一杯水里有数以万亿计的原子,但如果给这液体拍些瞬时快照(假设能看清微观细节),我们就能看到,在每个瞬间,所有原子都是三个三个聚成一团的,就像是一大群人挤在一起,可每家三个人都一直手拉手(如图2a)。
而铁的原子却并不聚成分立的分子。它们如有序的炮弹般堆积,像行列整齐的队伍。我们无法从这一大堆原子中辨认出某个小团,因为每个原子都与周围的原子间距相等。由氯原子和钠原子所组成的氯化钠晶体(即食盐,如图2b)同样如此。当铁熔化时,原子之间就会你推我搡,像混乱的人群。而当冰溶化时,氢原子和氧原子依然三个一团地手拉着手,整个晶体却分崩离析了。我们讲,冰是分子晶体—原子以分子的形式聚合在一起,而铁和岩盐则不是。
有的单质以分子的形式存在,有的不是。作为一条粗略的经验法则,铁之类的金属都不是分子,而非金属则是分子。比如,固体形式的氮就由双原子的分子组成。磷原子会四个结成一团,而硫原子则会八个结成一个环状分子。我们无法只看上物质一眼就知道它的基本单元究竟是原子还是原子聚成的分子,这似乎难以接受,但没办法就是没办法。(还好科学家要找到答案并不太难。)
因此,“分子”其实是个比较灵活而松散的概念,本质上是个尺度的问题。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多此一举考虑分子,而不是直接谈论一般化的“物质”呢?我给出的理由是这样的:分子是具备化学意义的小单元。在亚微观的世界里发生的故事要通过分子,而不是原子来讲述。分子是单词,而原子只不过是字母。尽管有些时候一个字母就是一个单词,但大多数单词都是若干字母按特定次序组成的分立团体。我们常常发现,比较长的单词能够传达更细致、更微妙的含义。在分子中,各个组成部分的次序也至关重要,就像“save”和“vase”含义不同一样。
分子所讲述出来的奇妙的故事发生在生命有机体中。但很遗憾,这样的故事往往很难懂:很多单词很长、很陌生,我们对语法的掌握也很粗浅。化学家总在不断地创造出新的分子单词来扩展语言,其中有些新词还是非常巧妙的。一旦具备了某些新词,我们就能讲好以前一直不能讲的故事。还有的时候,一个新词能让我们用简单的方式来表达以前绕来绕去才能讲清的事情。
我们用语言来对分子的世界打了个比方,这个比方相当贴切。如今我们经常听到“基因的语言”,我希望让你知道,这只是分子所编码的语言中的一种。语言甚至还不只是个比喻。分子正和语言一样是切实包含着“信息”的,这一点我将在第七章中讲到。
不仅如此,语言比方的好处还在于,利用这种信息的范式来描绘分子科学具有独特的价值,它是一种会话式、应答式的描述,而不是以前那种被奉为圭臬的机械式描述。细胞生物学家越来越多地提到蛋白质分子间相互“交谈”。关注物质科学的物理学家则会讲到“合作”行为与“集体”行为。这并不是为了使科学显得更友好而刻意造出的模糊朦胧、罗曼蒂克的概念(不过若确实有这种效果也无伤大雅)。人们这样讲,正是因为他们越来越多地注意到,分子行为具有美妙的复杂性,且一般是群体性的行为,很少是单纯的线性。
考虑到这些理由,我需要在分子科学中扩大比喻的使用范围。即便是在专家之间相互交谈的层面上,我们也无法丢掉比喻。科学中很多领域都是如此,而化学尤甚。分子常常会被毫不留情地拟人化,这样做无可厚非,毕竟分子是很陌生的事物,我们需要找些办法让它们变得不那么陌生。我曾经写了本关于水的书,出版商明智地坚持让我不要引入H2O分子的球棍模型,否则就是在刁难读者,让他们把书束之高阁。可是,如果不介绍水的分子结构,我就无法解释水的奇异特点,所以我就把这些分子变成了一些小妖怪(如图3)。
我希望这样做不会有什么害处。但我近出席一场关于分子复制的公众讲座的经历提醒了我其中的危险之处。当时听众提的个问题是:“这些分子有意识吗?”鉴于演讲所介绍的是一种合成分子系统在模仿(非常粗糙地)某些生命有机体的特征,我觉得提出这个问题是可以理解的。我坚信答案是“没有”。尽管意识的概念很难把握,但基于任何对意识的切实有意义的定义,这些分子都不能算具有意识。可是,一旦我们将分子拟人化,不论结果是好是坏,我们都把意识的联系强加上去了。很多人厌恶“自私的基因”这种概念,因为它把道德判断强加其上。(理查德· 道金斯称之为“诗意的科学”,我也能明白他的意思。然而,严谨的机理虽能表现成诗歌,却会被比喻的感情色彩所污染。)分子间“合作”与“交流”的想法并不能成为自然哲学的基础。不过也说不好,在分子科学中,未来或许会有某种简单、规则、有序的世界观,于是我们这些人看起来可能正像是从地心说出发解释天体运动的古代天文学家那样,强行将观察现象塞入错误的理论框架中。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