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人格阴影 全新修订版,更正旧版多处问题。国际分析心理学协会(IAAP)主席力作
》
售價:HK$
67.0
《
560种野菜野果鉴别与食用手册
》
售價:HK$
67.1
《
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一部洞悉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经典之作)
》
售價:HK$
62.7
《
锂电储能产品设计及案例详解
》
售價:HK$
110.9
《
首辅养成手册(全三册)(张晚意、任敏主演古装剧《锦绣安宁》原著小说)
》
售價:HK$
121.0
《
清洁
》
售價:HK$
65.0
《
组队:超级个体时代的协作方式
》
售價:HK$
77.3
《
第十三位陪审员
》
售價:HK$
53.8
|
內容簡介: |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取向问题是学科的基本理论问题,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既关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全局性问题,又关涉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基本方向问题。学界关于研究取向问题的讨论,比较集中的是两种观点,一种是“社会取向”研究,另一种是“个人取向”研究,前者坚持从社会需要出发,着眼于一定阶级、政党等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和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需要的满足;后者坚持以现实的个人为出发点,着眼于个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和思想政治教育对个人存在与发展需要的满足。本书立足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剖析两种研究取向的合理性、缺陷性基础之上,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视域切入,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取向。
|
關於作者: |
李坤,1985年生,天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法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访问学者。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意识形态教育。2018年入选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人选,曾获2019年天津市优秀博士论文、2014年天津市优秀硕士论文、天津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彩一课”大赛三等奖等荣誉。在《思想教育研究》等期刊共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省部级课题2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
|
目錄:
|
章 绪 论
节 选题的缘起
一、实践的迫切需求
二、理论探索的需求
第二节 选题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一、国外相关研究
二、国内相关研究
第四节 研究方法、重难点和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重点、难点
三、创新点
第二章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取向概述
节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取向来源解读
一、库恩范式思想的演变
二、库恩关于范式的主要思想
三、对库恩范式思想的评价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取向的内涵解读
一、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范式”和“范式转换”表达取向研究的合理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取向的内涵与基本结构
三、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取向相关概念的辨析
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取向转换
第三节 研究取向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研究取向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成熟的标志
二、研究取向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总纲领”
三、研究取向承续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优良传统
四、研究取向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深化
第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取向的发展与反思
节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取向的发展历程
一、“社会哲学”单一研究取向时期
二、“人学”研究取向突起时期
三、多种研究取向并存时期
第二节 “社会哲学”和“人学”两种主要研究取向发展的逻辑必然
一、社会历史发展的要求
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发展的要求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深化的要求
第三节 对“社会哲学”研究取向和“人学”研究取向的评析
一、“社会哲学”研究取向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二、“人学”研究取向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三、两种研究取向的难解之题
第四章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取向的转换
节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取向转换的客观原因
一、全球化及多元文化的挑战
二、改革开放对人们价值观的冲击
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自身的困境
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矛盾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取向转换的目的指向
一、实现对“社会哲学”和“人学”两种研究取向的超越
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
三、形成社会与个人“互构谐变”的思想政治教育新研究取向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取向转换的原则
一、统一性原则
二、现实性原则
三、超越性原则
第五章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取向的新尝试:
科学实践观研究取向
节 科学实践观研究取向的理论渊源
一、实践观的滥觞:亚里士多德的道德实践观
二、实践观的初态:康德的“自由意志”主体论
三、实践观的萌芽:黑格尔的“精神性”能动(劳动)观
四、实践观的雏形: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唯物观
第二节 科学实践观研究取向的理论特质
一、实践观彰显着人的生命活动特性
二、实践观是主体能动性和客观受动性的统一
三、实践观是联结个人与社会关系的中介
四、实践观指向人类自然性和文化性相结合的历史过程
第三节 科学实践观研究取向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价值意蕴
一、实现对思想政治教育两种主要研究取向的扬弃和超越
二、为破解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困境提供科学指导
三、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发展方向
第六章 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实践观研究取向
实现的基本条件
节 实现的前提:思维方式的转变
一、关系性思维方式
二、过程性思维方式
三、历史性思维方式
第二节 实现的关键:构建“学术共同体”
一、“学术共同体”在学科研究取向中的作用
二、“学术共同体”的内涵和主要特征
三、构建科学实践观研究取向“学术共同体”
四、科学实践观研究取向“学术共同体”构建的环节
第三节 实现的标志:新体系的构建
一、科学实践观研究取向下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础理论
二、科学实践观研究取向下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实施理论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
內容試閱:
|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党的优良传统,从革命战争年代到和平建设时期,每一项政治任务和中心工作的顺利进行,都离不开坚强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靠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唤醒了广大工农群众的阶级意识,树立了伟大的革命理想,才能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取得革命和建设的胜利。然而,进入新时期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国外反华势力和西方文化思潮、价值观念的冲击,国内面临着由多元文化相互交织和社会转型变革、社会关系调节机制和秩序基础发生变化带来的人们价值取向与思想特征变化的挑战。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个体政治社会化需要和社会政治个体化需要的产物,面对新情况、新矛盾出现了实效性不高的困境。如何从根本上破解困境,让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为党和人民服务,切实地履行党和国家赋予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责任,是值得我们深思的。认识指导实践,要解决实践难题,必须从思想认识上探寻原因。
为破解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的现实困境,学界开展了多方面的、深入的探讨与思考,其中包括研究取向这一思想政治教育学深层次的理论问题。有学者认为当前的困境主要与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哲学”或“社会本体论”研究取向有关,因为该研究取向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为目标,而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中个体的需要,提出应以“人学”研究取向替代“社会哲学”研究取向。也有学者指出,“个体本位论”或“人学”研究取向有以个人需求“压倒”意识形态性的嫌疑,遮蔽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本质。还有学者呼吁慎重提出“人学”研究取向的转换,应该重新回到“社会哲学”研究取向当中。两种研究取向的胶着状态,既给人们的认识带来了困惑,也难以破解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的根本难题。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取向的转换迫在眉睫,需要寻求一种新的研究取向。
“社会哲学”研究取向和“人学”研究取向存在的根本问题在于割裂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片面地追求一端,即要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应满足国家和社会意识形态发展的要求,要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应满足人的发展的需求。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取向的转换,就是要实现对“社会哲学”和“人学”两种研究取向的扬弃与超越,即始终把二者作为统一体来看待。一方面,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在促进教育对象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时,要努力促进教育对象将个人发展的愿景与社会意识形态发展的要求相符合;另一方面,在宣传党的意识形态时,既要做到从宏观上把握人民群众的整体需求,更要了解微观个体需求的差异,努力促使党和国家意识形态的要求与个人发展的需求相统一。
本书共包含六章内容,主要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取向为主题,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取向“实际怎样”“为什么这样”“应该怎样”的基本路径展开分析与论述。章,绪论。第二章,概述。本章在库恩“范式”的演变、发展过程基础上诠释了范式思想的内涵,基于此,对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取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取向转换等概念进行解读,并分析了研究取向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三章,发展与反思。本章回顾和梳理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成立以来研究取向的发展历程,分析了“社会哲学”和“人学”两种研究取向发展的逻辑性及其合理性与局限性,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取向转换迫在眉睫。第四章,探索。本章以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为理论依据,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取向转换的客观依据、目的指向和基本原则,为提出新的研究取向做铺垫。第五章,理论新探。本章主要分析了科学实践观研究取向何以可能、理论渊源和理论特征,指出了科学实践观研究取向的价值意蕴。第六章,构建。本章主要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实践观研究取向实现的基本条件,即思维方式的转变是前提,“学术共同体”是关键,新体系雏形的构建是目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