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敢为天下先:三年建成港科大
》
售價:HK$
77.3
《
长高食谱 让孩子长高个的饮食方案 0-15周岁儿童调理脾胃食谱书籍宝宝辅食书 让孩子爱吃饭 6-9-12岁儿童营养健康食谱书大全 助力孩子身体棒胃口好长得高
》
售價:HK$
47.0
《
身体自愈力:解决内在病因的身体智慧指南
》
售價:HK$
98.6
《
非言语沟通经典入门:影响人际交往的重要力量(第7版)
》
售價:HK$
123.1
《
山西寺观艺术壁画精编卷
》
售價:HK$
1680.0
《
中国摄影 中式摄影的独特魅力
》
售價:HK$
1097.6
《
山西寺观艺术彩塑精编卷
》
售價:HK$
1680.0
《
积极心理学
》
售價:HK$
55.8
|
內容簡介: |
本书的研究对象为美国波士顿中产阶级家庭的在家上学实践,作者通过大量的访谈和参与观察,将发生在教育场域中的个人与家庭、家庭与家庭、个人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做了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呈现,田野部分尤其生动感人。这种崭新的教育尝试既体现了更大范围的对传统教育的反思和批判,也契合美国不断追求教育创新的传统。目前国内尚没有对美国“在家上学”进行深描的民族志著作,希望这本书的出版能够帮助我们对美国教育有更全面深刻的认识,同时更好地理解美国的社会文化。
|
關於作者: |
尚文鹏,暨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人类学博士,研究兴趣为教育人类学,美国社会及文化。曾在《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文化纵横》、《开放时代》、《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等期刊发表文章,在研课题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
|
目錄:
|
导论
节 研究缘起与研究主题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田野工作与方法
第四节 章节结构
章 在家上学:家与国的“对抗”
节 从家庭教育到公立教育
第二节 “在家上学”运动
第三节 作为个人选择的“在家上学”
小结
第二章 谁是在家教育者?
节 关于“在家上学”的全国性公共话语
第二节 关于“在家上学”的地方性话语
第三节 “内部的他者”的自我认同
小结
第三章 出走学校
节 “家庭是学习的好场所”
第二节 “围墙”之困
第三节 “选择”的逻辑
小结
第四章 教育回家:家庭学习共同体
节 去学校化阈限期
第二节 家庭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第三节 民主化的亲子关系
小结
第五章 教育回家:学习网络的延伸
节 “城市学校”
第二节 重估“社会化”与“志愿者精神”
第三节 在家教育的参与方
小结
第六章 妈妈老师:性别与母职的重构
节 作为自我的母职
第二节 嵌入自我的母职工作
第三节 在家教育的情感属性
小结
第七章 家庭联合:松散的共同体
节 结社传统的再造
第二节 合作社:跨越家庭的共同体
小结
结论
节 阈限生活方式
第二节 在家上学作为“自由”的实践
第三节 另一种形式的文化再生产
第四节 愈分化,愈合作
附录一
附录二
参考文献
致谢
|
內容試閱:
|
陈志明序
教育,无论大小,始终牵动人心。在中国,教育创新和改革举措层出不穷,大大拓宽了人们的选择范围,与此同时,教育引发的资源争夺和焦虑,尤其是在中产阶级家庭,却大有愈演愈烈之势。究竟什么是好的教育?教育如何使人成长,又如何通向美好生活?这些问题与种种现实境况相互缠绕,使教育这一蕴含哲思的恒久议题,时时体现出当代人们对多种生活方式的理解与实践。
尚文鹏博士在暨南大学外语学院任教多年,教师与母亲的双重身份,使她对教育问题倍加关注。近年来,很多中国家庭送孩子出国留学,且有低龄化的趋势。但同时,在有着“美国教育之都”美誉的波士顿,有相当一部分中产家庭选择让自己的孩子脱离学校体制,在家上学,这些家长大都受过良好教育,并非人们通常印象中的某种教派的基督徒,而主要是出于教育哲学上的考虑。这种非主流教育的理念以及背后反映的社会变迁值得探究,而在家上学在当今中国的部分城市也有出现,美国这一现象的研究对于当下中国面临的教育问题也具有启发意义。
文鹏在波士顿大学访学期间,在当地展开了为期一年的田野调查,五年后又重回田野,对多个在家上学家庭进行长时间的访谈,将发生在教育领域中的个人、家庭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做了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呈现,叙述生动,行文流畅。本书首先对在家上学的理念进行了深入剖析,强调其本质上是以自由为旨归的教育实践。伴随着工业化社会出现的大规模普及学校教育,在以高科技数字化时代为特征的现代社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和挑战。对一些中产阶级家庭来说,现有的学校体制并不能很好地培养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个体,所以才会出现在家教育,由父母取代老师,家庭替代学校,由家长全权负责孩子的教育。
事实上,在家教育与学校教育在培养目标上并不冲突,差别在于实践路径。这种崭新的教育尝试既体现了对传统教育的反思和批判,也契合美国不断追求教育创新的传统。实施在家教育的家长们通过对“自然天性”、“好奇心”等价值的重视,试图在家庭为主导的环境中实施以孩子为导向的自然教育,以实现自主意义上的自由教育,而这恰恰反映了对美国文化信条的维护。
尚博士进一步指出,在家上学的优势在于身教,父母和孩子有大量相处和互动的时间,从而确保父母的文化资本不间断地在代际间传递。如此看来,在家上学是为了追求一种更精致和更高效的精英教育,是学校教育之外另一种形式的文化再生产。家长们规避了他们认为学校教育中不利或有害的方面,其中所谓“特立独行”的教育内容,并不与主流文化相悖,反而能够帮助他们在未来获得成功。
通过观察,文鹏发现,尽管在家上学反映了个人的自由选择,但在实际操作上却运用了社群关系,结成各种形式的社会网络。这种教育之所以在美国能够开展,法律层面和社会机构的支持甚为重要,文中提到家庭互助、合作社,还有社区大学和哈佛继续教育学院都可以为脱离中学体制的学生提供课程。所以很多在家上学的学生实际上已经超越了家的边界,灵活地整合波士顿地区优质的教育文化资源,这种教育并不封闭、孤立,反而更加开放且依托于社会。文中讨论了各种形式的共同体,并指出商业资本对在家上学的日趋介入使得在家上学越来越容易实行,但也加速了这一本来就不紧密的圈子的分化。
后,尚博士着重指出,在家上学深植于美国社会文化之中,具有美国特有的文化基因,因此,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育民族志,也为美国研究提供了实证案例。对于中国学者和民众而言,传统上的美国研究偏重政治经济等宏大议题,美国流行文化的影响虽然遍布全球,但在微观的社区和日常生活层面,我们对这个国家的了解还有待深入。例如,我们都知道,个人主义是美国文化的内核,结社是美国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但是,个人主义在日常经验层次如何体现?结社在一个极其重视自我依赖的社会又如何运作?普通美国人如何理解两者之间的张力?又如何谋求两者之平衡?文鹏基于长期田野调查,探究美国的在家教育,并将与之相关的行为、观念、情感一并纳入考察,并将之拓展至对美国民众日常实践的观察,以人类学之思,一窥美国社会之斑驳,令人印象深刻。
尚文鹏以波士顿“在家上学”为研究主题的博士论文被推荐为2016年广东省优秀博士论文和全国百佳优秀博士论文,本书在其博士论文的基础上经过多次修改而成。目前中国尚没有对美国“在家上学”进行深描的民族志著作,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够推进我们对美国教育的理解,书中对美国家庭和社会观察细致,材料详实、丰富,也适合所有对美国文化感兴趣的读者。
是为序。
陈志明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特聘教授)
2021年5月1日
本研究的章节安排出于以下两方面的考虑:一是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生成到实践的逻辑顺序,展现“在家上学”在国家、社会和市场等多重力量下的个体能动实践过程;二是以个体家庭观之,我将“在家上学”想象成一个类似同心圆的动态统一体,它是由父母发起的,以家庭为核心,向更大的社区和社会扩展的结构。按照这样的思路,本书共分为七章:
前面是导论,章将“在家上学”置于美国历史的宏观视野之中,阐述家庭和国家在教育领域的持续张力,以及“在家上学”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类别是如何在国家法律和制度层面上“自我制造和被制造”出来的。第二章继续沿用这种双向过程的观点,探讨在波士顿特定的文化环境中,在家上学作为一个群体的认同是如何在与社会的互动中产生出来的。被建构为他者的过程,体现了不同的主流规范对这一现象的话语生产,凸显了美国文化中多重价值规范的并存和张力,而这一群体“内部的他者”的自我建构,则体现了反文化(亚文化)群体对于文化空间的争夺。
从第三章开始,我将进入波士顿在家上学的家庭文化实践的过程,包括为什么以及怎么做两部分。第三章讲述了随着现代性的扩张,国家主导的教育如何越来越深地卷入到标准化体系的大潮之中,进而造成了对“自由”教育理想的日渐背离,这是一部分中产阶级父母选择出走学校的主要动机。第四和第五章记录了在家教育的父母们如何在家庭营造学习共同体,并将学习网络扩展到社会空间的其他场域,整合包括图书馆、博物馆、社区大学等社会机构和网络、社区等多种资源。
第六章从性别的视角继续讨论在家上学的设计者和推动者,在这里我将聚焦在家教育的妈妈们,尤其是全职妈妈,是如何协商母职与女权的结构性困境的。第七章考察在家上学以家庭为单位的互动和联系,论述了家庭联合以连续统一体呈现的两种形式以及它们的共同体特质。
结论部分探讨了在家上学的阈限性质,指出在家上学作为“自由”实践的本质,以及这一实践又如何因其特殊的形态而被再度嵌入社会与阶层的再生产中。同时分析了它与新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的关联,这一群体内部的关系网络特征,尤其关注市场力量介入之后,在家上学未来将会出现怎样的走向。
——摘自《在家上学》导论第四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