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不在场证明谜案(超绝CP陷入冤案!日本文坛超新星推理作家——辻堂梦代表作首次引进!)
》
售價:HK$
58.2
《
明式家具三十年经眼录
》
售價:HK$
524.2
《
敦煌写本文献学(增订本)
》
售價:HK$
221.8
《
耕读史
》
售價:HK$
109.8
《
地理计算与R语言 [英] 罗宾·洛夫莱斯 [德]雅纳·蒙乔 [波兰] 雅库布·诺沃萨德
》
售價:HK$
121.0
《
沈括的知识世界:一种闻见主义的实践(中华学术译丛)
》
售價:HK$
87.4
《
大思维:哥伦比亚商学院六步创新思维模型
》
售價:HK$
72.8
《
宏观经济学(第三版)【2024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作品】
》
售價:HK$
155.7
|
內容簡介: |
《传播创新研究》是由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主办的学术集刊,以中国传播问题为出发点,“在场”地感知中国传播的难点、疑点与热点,创新重建交流与社会连接的传播行动,发掘比较视角下的传播智慧,进而激活传播创新的实践与理论发展,纾解人类交流的困境与无奈。本书是集刊的本,由热点研究、专题研究、乡村传播研究、智能传播研究和附录五个部分组成,从不同角度分分析了2020年传播创新研究现状。
|
關於作者: |
单波,武汉大学哲学博士,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中国传播思想史学会会长。主要从事比较新闻学与跨文化传播研究,出版的主要著作有《中西新闻比较》、《20世纪中国新闻学和传播学?应用新闻学卷》、《心通九境:唐君毅哲学的精神空间》、《跨文化传播的问题与可能性》、《新闻传播学的学术想象与教育反思》等,在中外期刊上发表论文百余篇,曾获教育部高校优秀成果二等奖、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宝钢优秀教师奖、国务院政府津贴、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
|
目錄:
|
热点研究
2020年中国媒介与居民生活形态变迁 刘海宇 褚晓坤/1
2020年政府官员直播带货现象研究 邓元兵 刘雨娟 张欣慧/25
2020年数据保护制度研究 王敏 刘鑫/41
2020年中国跨文化传播创新实践研究 肖珺 张帆/65
专题研究
作为健康传播平台的短视频:基于快手自闭症内容的探索性分析 章沫嘉 黄月琴/89
卫星新闻新探索
——基于新华社相关新闻报道的分析 李梦婷/110
乡村传播研究
老年群体数字素养提升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
——以吉林省安图县为例 王润珏 张帆/125
数字化互融:参与传播视角下乡村传播与治理关系的嬗变
——以清远市“乡村新闻官”制度为中心的考察 公丕钰/149
媒介使用与多民族乡村生活研究
——以哈日莫墩村为例 任洪涛 任雅仙/162
智能传播研究
2020:品牌传播智能生产与智能服务的新趋势 姚曦 等/179
中国智能传播研究进展的知识图谱研究
——基于CSSCI数据库(2016~2020年)的可视化分析 廖秉宜 李智佳/203
附录
中国传播创新大事记(2020) 赵珞琳/228
Table of Contents & Abstracts/236
《传播创新研究》稿约/246
|
內容試閱:
|
篇首语
单波 吴世文
单波,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吴世文,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在历史叙事中,将2020年作为一个“时间点”,注定是因为新型冠状病毒(以下简称新冠病毒)带来的全球性变化与挑战,而在历史书写与日常话语中会被更多地言说、记录与阐释,乃至被“放大”。当新冠病毒这种生物病毒被嵌入表征空间的语言结构中,生物学意义上的病毒就变成了一个“主参照物”,呈现在社会话语和学术研究的抗病毒的修辞之中。人类社会为了应对危机而采取的“社交隔离”“停工停产”“断航”等防控措施,重构了日常的生活秩序与生产模式,亦逼迫人们寻找“连接”的路径与方法。变异的病毒给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带来的多重影响正在发生,也将延续。重建连接和维系日常生活成为2020年传播创新的问题意识、现实动因与独特之处。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疫情“加速”的不确定性之中,传播创新本身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亦成为人们应对危机和走出交流困境的方式方法。传播创新的智慧,是我们应对危机的智慧,也是我们创造转机的智慧。
2020年,处于危机之中的人们更加注重开展积极的沟通,通过传播创新和创新传播来重建连接和维系日常生活。例如,社区团购实现了“人、物与场”的新连接,解决了社区物资供应的燃眉之急;健康码作为应急创新,实现了个人健康信息的流通、汇集与运用,使得公众“安全的流动”成为可能;在线教育作为沟通师生的新平台,展示了它的吸纳力、便利性与有效性;等等。总的来说,本年度的传播创新由危机与技术相结合而推动,以维持社交隔离与推动疫后重建为诉求,展现了人类回归日常的集体坚韧与传播效能。
处于变动与危机之中的人们,有着强烈的连接与沟通意愿,尤其是在“社交隔离”的日子里,连接和沟通比平常更加不易,也更加珍贵。病毒的“不可见”刺激人们寻求“可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