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我曾应邀为刘江博士的《自传叙事与身份隐喻》一书作序,这次捧读的则是他基于博士论文修改而成的《文学奖声誉影响力研究》论稿。无论是三年前选择“自传叙事”这一偏离传统文学研究“正道”的话题,还是如今转向“文学奖声誉”这一“非主流”文学研究的向度,刘江博士不仅展现出其对学术研究的执着与追求,更展现了其甘于坐冷板凳,乐意钻研学术“冷门”“偏门”的莫大勇气,值得称赞。
文学奖不只是文学场域中的“个别事件”,而是一种全球现象。无论是在文学经典的生成与建构方面,还是在文学的社会化再生产中,文学评奖一直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文学奖虽不生产文学文本,却往往能在一定程度上定义文学文本的价值,奏响文学经典化的序曲。与传统文学研究专注于文本解读的内部研究所不同的是,文学奖研究在传统的文学研究领域可谓“外部研究”,涉及文学、经济学、管理学、传播学、社会学等多学科领域。对其展开研究,不仅任务艰巨,而且缺乏参考资料,这对研究者个人的知识结构、理论视野和实践经验等均具有很强的挑战性。令我倍感欣慰的是,刘江博士的这部论稿聚焦文学奖声誉影响力,试图融文学、社会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跨学科视角于一体,为文学研究领域贡献了自己的独到见解,构建了文学研究的新范式,具有一定的创见和创新,具体表现如下。
一是具有明显的跨学科性。当代文学研究已逐步打破了“文本中心主义”的藩篱,越来越注重跨学科探索和阐释。文学与经济学、文学与医学等跨学科研究日益受到关注。2018年9月,劳特里奇出版公司(Routledge)就专门出版了《劳特里奇文学与经济学指南》(The Routledge Companion to Literature and Economics)一书。该书中38位专家学者就文学与经济学跨学科研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论述,成为该领域的典范之作。文学与医学的跨学科研究其实早在1982年就催生了《文学与医学》(Literature and Medicine)这一专门刊物,近年来更是衍生出了“叙事医学”(Narrative Medicine)这一跨学科“显学”。跨学科的视角、理论、方法、概念的交会与融合,正在成为各学科研究,尤其是文学研究领域创新的重要路径。
二是具有明确的批判和创新意识。跨学科视角无疑有助于创新,但在刘江的著作中,作者并没有将相关的概念、理论、方法简单地挪用于文学研究领域,做跨学科理论的“搬运工”,而是试图透过文学奖繁复的表面现象,用“一砖一瓦”稳稳地垒砌起其文学奖研究的理论“大厦”。具体而言,本书受到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的影响,基于文学作为一种文化资本的构念首次提出了文学奖声誉影响力这一文学批评概念,进而对涉及这一研究议题的本体性问题,如文学奖声誉的概念及其内涵、文学奖声誉的特性、利益相关者网络、文学奖声誉影响力的构成因素等,展开了具体的探讨,试图建构其文学奖声誉影响力的理论模型。不仅如此,他还进一步针对文学奖声誉影响力的生成管理问题、效应表征问题和实证测评问题,采取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对其进行了系统考察,从而搭建起了文学奖声誉影响力研究的理论体系与批评框架。值得注意的是,刘江博士在进行理论建模的过程中,始终结合相关文学奖案例进行实证分析,既有定量研究,也有定性研究,研究的理论和实践分析相互验证,浑然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