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宋代冠服图志(详尽展示宋代各类冠服 精美插图 考据严谨 细节丰富)
》
售價:HK$
87.4
《
形似神异:什么是中日传统政治文化的结构性差异
》
售價:HK$
55.8
《
养育不好惹的小孩
》
售價:HK$
77.3
《
加加美高浩的手部绘画技法 II
》
售價:HK$
89.4
《
卡特里娜(“同一颗星球”丛书)
》
售價:HK$
87.4
《
伟大民族:从路易十五到拿破仑的法国史(方尖碑)
》
售價:HK$
188.2
《
古今“书画同源”论辨——中国书法与中国绘画的关系问题兼中国画笔墨研究
》
售價:HK$
132.2
《
《日本文学史序说》讲演录
》
售價:HK$
72.8
|
編輯推薦: |
本书以“物”的独特视角对传统建筑地区性与民族性及其相互关系从建造和使用两个方面做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为当下乡村建设中地区性与民族性的表达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有益的参考。
|
內容簡介: |
书将建筑地区性和民族性进行关联性研究,揭示了其内在的统一性,并针对当前城市化和旅游消费观念下乡村建设中建筑民族化和地区化表达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物化”理念的设计策略。本书将建筑的民族性与地区性关联起来进行整体性研究;将建筑看做是一种动态的过程;从民族“外部”和“内部”视角同时进行建筑地区性和民族性研究。 本书面向建筑学及其相关专业的科研人员、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管理者、设计师、及高校师生,可以为当前乡村建设提供直接而切实可行的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
關於作者: |
铁雷,北京建筑大学教师;1994年考入西安交通大学建筑系,获得工学学士学位。2006年考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2012年获得清华大学建筑学专业工学博士学位。数年来一直从事地域建筑与民族建筑研究与设计,在《建筑学报》、《世界建筑》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参与主持二十余项实践项目,建成项目获得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金奖、银奖,亚建协银奖、铜奖,世界建筑界提名奖等多个国内外重要奖项。
|
目錄:
|
绪论 / 1
一、研究的缘起:当前乡村建筑的相关主要问题 / 1
二、研究的动态视角 / 2
三、研究的实用性导向 / 3
章 地区性、民族性的基本概念 / 5
一、地区概念的一般属性 / 6
1.形式与功能 / 7
2.同一与差异 / 8
3.界限与尺度 / 9
4.自然与文化 / 10
5.空间与地方 / 11
6.封闭与开放 / 12
二、地区性的含义类别 / 13
1.空间范围 / 13
2.地方传统 / 13
3.个性差异 / 14
4.深层结构 / 14
5.地方场所 / 15
三、民族概念的一般属性 / 15
1.标准与尺度 / 18
2.同一与差异 / 19
3.我者与他者 / 20
4.变迁与延续 / 21
5.中心与边界 / 22
VI
乡村建筑的地区性、民族性及其当代表达
四、民族性的含义类别 / 23
1.政治想象 / 23
2.边缘文化 / 24
3.文化差异 / 24
4.文化结构 / 25
5.自我认同 / 26
6.群体边界 / 26
五、民族聚居地的概念及特征 / 27
1.民族聚居地的概念 / 27
2.民族聚居地乡村的社会文化特征 / 27
3.民族聚居地乡村的生产实践特征 / 28
六、本章小结 / 28
第二章 乡村建筑地区性和民族性的含义及其统
一性 / 29
一、建筑地区性的含义层次 / 30
1.空间范围 / 30
2.地方传统 / 30
3.个性差异 / 30
4.深层结构 / 31
5.场所体验 / 32
6.建筑地区性的概念结构 / 32
二、建筑民族性的含义层次 / 33
1.政治想象 / 33
2.边缘文化 / 34
3.文化差异 / 34
4.文化结构 / 34
5.自我认同 / 35
三、建筑地区性与民族性的含义类型及建筑的“物”性 / 36
1.建筑民族性与地区性的含义类型 / 36
2. 建筑的“物”性:从符号学反观建筑的地区性和民族
性 / 36
3.“物”及其本义与引申义 / 37
4.乡村建筑作为“物”的合理性 / 41
四、建筑的“图像学”视角以及地区性与民族性的具体划分 / 44
VII
目 录
1.图像学及其三个层次 / 44
2. “物质”层、“情节”层、“机制”层:建筑图像学的三
个层次 / 45
3.建筑地区性与民族性的具体划分 / 46
五、建筑地区性与民族性的统一性 / 48
1.地区性和民族性在起源上的统一 / 48
2.建筑民族性与地区性在建筑实体和空间上的统一 / 49
六、建筑地区性与民族性含义的引申 / 49
1.物体系 / 50
2.物的四种引申义 / 50
3.建筑“物”的引申义 / 52
七、案例选择原则 / 53
八、本章小结 / 54
第三章 从建筑实体看乡村建筑地区性与民族性
的统一性 / 55
一、建筑实体的“物质”层:形式与质料的统一 / 56
1.建筑形式 / 56
2.建筑建构形式与质料的统一 / 57
3.建筑表现形式与质料的统一 / 61
4.从“结构逻辑”看建筑形式与质料的统一性 / 65
二、建筑实体的“情节”层:形式与建造的统一 / 71
1.建造的两个方面:建造过程与建造结果 / 71
2.建筑形式与建造过程的统一 / 72
3.建筑形式与建造结果的统一 / 75
三、建筑实体的“机制”层:建筑生成的思维基础 / 79
1.材料的实用主义价值观 / 80
2.建筑的形体图式 / 84
四、案例分析 / 85
1.大理白族建筑 / 85
2.迪庆藏族建筑 / 93
五、建筑地区性与民族性在实体上的统一 / 102
1.从单体看建筑地区性与民族性物质实体上的统一 / 102
2.从群体看建筑地区性与民族性物质实体上的统一 / 104
六、本章小结 / 105
乡村建筑的地区性、民族性及其当代表达
第四章 从建筑空间看乡村建筑地区性与民族性的
统一性 / 107
一、建筑空间的图像学 / 108
1.建筑空间的功用及其器具性 / 108
2.建筑空间的图像学 / 109
二、建筑空间的“物质”层:空间界面及其物品陈设 / 111
三、建筑空间的“情节”层:空间的地方化 / 113
1.建筑空间的使用及其地方化 / 113
2.建筑空间的地方化特性:象征性和功用性 / 122
四、建筑空间的“机制”层:空间地方化的深层图式 / 123
1.存在空间 / 124
2.空间图式的构成 / 124
3.建筑空间图式的民族性 / 126
五、案例分析 / 128
1.大理白族建筑 / 128
2.迪庆藏族建筑 / 131
六、建筑地区性与民族性在空间上的统一 / 137
1.从建筑单体空间看建筑地区性与民族性的统一 / 137
2.从建筑群体空间看建筑地区性与民族性的统一 / 139
七、本章小结 / 140
第五章 乡村建筑地区性与民族性统一性在当代表
达中的分异:从乡村到城市 / 141
一、 建筑地区性与民族性统一性在当代表达中的分异的背景:城市
与乡村的流通 / 142
1. 当代全球化和城市化背景下民族聚居地“城乡”流通的
两个方面 / 142
2.物质技术及经济上的“城乡”双向流通 / 142
3.思想意识及观念上的“城乡”双向流通 / 144
二、 审美与意义:城市现代建筑地区性与民族性统一性分异的两种
基本类型 / 145
1.“实用物”与“艺术品”:物品及建筑的两个基本属性 / 145
2.“意义”与“审美”:物品及建筑的两个基本视角 / 146
3.建筑地区性与民族性当代分异的三种类型 / 146
三、 建筑实体上的分异之形式审美原则——现代地区、民族建筑 / 147
1.建筑实体的“物质”层:形式与材料的分异 / 147
2.建筑实体的“情节”层:形式与建造的分异 / 150
3. 建筑实体的“机制”层:现代设计理念的抽象化与系统
化 / 152
4.案例分析 / 153
四、 建筑实体上的分异之意义表达原则——现代“民族样式”建筑 / 160
1. 作为“意义”载体的民族聚居地建筑:来自民族的“内
部视角” / 160
2. 建筑实体的“物质”层:现代“民族样式”建筑的图像
化 / 161
3. 建筑实体的“情节”层:建筑“可还原性”的丧失 / 164
4. 建筑实体的“机制”层:消费语境以及技术与文化表达
的分异 / 165
5.案例分析 / 166
五、建筑实体上的分异之“审美”与“意义”的结合 / 169
1.建筑作为“古物”的象征与意义投射 / 169
2.建筑作为“古物”在乡村的现实表现 / 170
3.案例分析 / 171
六、建筑空间上的分异 / 174
1.建筑空间的“物质”层:现代物品和室内陈设 / 174
2. 建筑空间的“情节”层:由纵向的“指引”走向横向的
系统化 / 175
3.建筑空间的“机制”层:现代空间理念 / 177
七、本章小结 / 179
第六章 乡村建筑地区性与民族性统一性在当代表
达中的分异:从城市到乡村 / 181
一、当代乡村建筑地区性与民族性统一性的分异背景 / 182
1.现代物质和技术的流入 / 182
2.城市建筑作为“先进”代表的符号化 / 183
二、建筑实体上的分异 / 188
1. 建筑实体的“物质”层:现代物质技术的流入和建筑新
类型的产生 / 188
2. 建筑实体的“情节”层:现代建筑材料与市场经济的介
入 / 196
乡村建筑的地区性、民族性及其当代表达
3. 建筑实体的“机制”层:乡村建筑改变规律的深层基
础 / 197
三、建筑空间上的分异 / 199
1. 建筑空间的“物质”层:现代装修材料和现代物品的流
入 /199
2. 建筑空间的“情节”层:从空间的“地方化”看民族性的
延续性 / 200
3. 建筑空间的“机制”层:从空间图式看传统建筑的衍变模
式 / 202
四、当代乡村建筑地区性与民族性的分异 / 207
1.从单体看乡村建筑地区性与民族性的分异 / 207
2.从群体看乡村建筑地区性与民族性的分异 / 207
五、本章小结 / 210
第七章 乡村建筑地区性与民族性在当代表达中由
分异走向再统一的一种可能 / 211
一、当代“民族”和“地区”建筑的新语境及其问题 / 212
1.当代地区和民族建筑的两种语境 / 212
2.当代地区和民族建筑的“书写”语境及其导致的问题 / 212
3.当代地区和民族建筑的“消费”语境及其导致的问题 / 214
二、当代乡村传统建筑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 218
三、 解决当代乡村建筑地区性与民族性表达问题的一种可能及其启
示 / 219
1.对建筑的再认识:来自民族聚居地传统建筑的启示 / 219
2.对另一种设计可能的设想 / 220
四、本章小结 / 222
结语 / 223
参考文献 / 226
后记 / 233
|
內容試閱:
|
在城市化进程高速发展和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下,传统“二元制”造成的城乡隔阂已彻底破除,乡村与城市之间不管是物质上还是观念上都产生了很大的流动,乡村建筑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很多新变化,在民族性和地区性的表达上出现了各种复杂现象。
本书重点以民族聚居地为主要研究范围和对象,在对其地区性、民族性以及两者关系进行系统探究的基础上,对照考察当代乡村建筑民族性与地区性表达上的衍变以及存在的问题,试图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些可能思路。
首先,本书对建筑地区性与民族性通常的概念及其包含的多重含义进行了梳理总结,并从“物”的视角围绕人的“建造”和“使用”实践行为对建筑民族性与地区性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本书认为,民族聚居地的乡村传统建筑的民族性与地区性是统一的,并从实体与空间两个方面从三个层次分别进行了探讨。从实体而言,民族性与地区性的统一体现在两个方面:建筑形式与质料的统一、形式与建造的统一;从空间而言,通过对空间的使用和“地方化”,空间既获得了居住者自我认同,又实现了空间指向地区环境的场所感,从而实现了民族性与地区性的统一。
其次,随着全球化与城市化进程,城市与乡村之间正在互为影响,形成双向流通,在此过程中,民族聚居地的当代建筑在地区性与民族性的表达上出现了很多复杂现象,传统建筑原有的民族性与地区性的统一开始瓦解,走向分异:乡村传统建筑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原生态、民族风情等的象征进入到现代设计语境以及城市旅游和消费语境中,并产生了建筑实体上的四种具体表现——形式的抽象与系统化、建筑的图像化、“民族”意义的投射,以及空间上的功能化与系统化。同时,现代化城市的材料、技术,以及价值观念开始进入乡村,对其建筑产生了较大影响,由此促生了其不同的衍变模式,本书对这些模式以及衍变的规则进行了分乡村建筑的地区性、民族性及其当代表达析总结,并认为,虽然当代建筑实体上的民族性与地区性的统一很大程度上已走向分异,但仍然可以通过对建筑的使用,亦即空间的地方化来取得民族性与地区性的统一。
后,本书针对这些分析研究,提出了一种在当代建筑地区性与民族性表达中重拾两者统一性的设计策略,即去除建筑实践中的形式审美中心主义,将建筑的设计建立于材料的物质特性基础上,以及将建筑看作一种供人使用并契合于、便利于居住者“地方化”的容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