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强者破局:资治通鉴成事之道
》
售價:HK$
80.6
《
鸣沙丛书·鼎革:南北议和与清帝退位
》
售價:HK$
121.0
《
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发展:兼论宗教哲学(英国观念论名著译丛)
》
售價:HK$
60.5
《
突破不可能:用特工思维提升领导力
》
售價:HK$
77.3
《
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精装典藏版)
》
售價:HK$
221.8
《
失衡与重塑——百年变局下的中国与世界经济
》
售價:HK$
132.2
《
南方谈话:邓小平在1992
》
售價:HK$
80.6
《
纷纭万端 : 近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
》
售價:HK$
109.8
|
編輯推薦: |
读这本书请做好准备:假装自己是一个刚刚登陆地球的外星人,重新审视周围的世界。抛开一切意识形态的束缚、抛开一切刻板印象,以局外人的视角重新审视人类这个物种,用更客观的视角看待事物。
|
內容簡介: |
几千年来,人类一直自诩为独一无二的存在,认为自己是地球上同时拥有非物质的灵魂和物质的身体的物种。这种观点并非只有优点,身体和灵魂在很多方面都不可共存,它们总是将人类朝着两个相反的方向撕扯--这就为我们理解人性提供了基础的观点。
到了21世纪,生物学研究让人们意识到,过去那种一成不变的、决定论的人性学理论不再适用,一种运用物质来解释人类本质、帮助人类认识并了解自己的全新观点出现了。正如作者所说,现在我们可以更好地解释多变的人性,解释我们有时候肤浅无聊的期许,以及我们越来越明显的放纵行为。
|
關於作者: |
皮耶尔·温琴佐·皮亚扎(Pier Vincenzo Piazza)
意大利裔精神病学专家,神经生物学家,法国国家健康与医学研究院主任。通过研究成瘾和精神疾病的分子机制,他为对抗唐氏综合征、精神分裂症和大麻素的影响开辟了新的药理学类别。皮亚扎曾获得法国国家健康与医学研究院大奖,以及2015年法国科学院神经科学大奖。
|
目錄:
|
I 物 质
1 “非物质”人类的传说
灵魂存在吗? | 005
思想的本质 | 008
直觉靠谱吗? | 020
灵魂亦可被生物性解释 | 023
2 生物性和人性一样变化无常
摇摆不定的“思想” | 029
多功能乐器--基因组 | 031
复调音符--蛋白质 | 034
蛋白质的“复调性”从何而来 | 039
3 生物性和思想都从环境中汲取养分
生活经历可以直接影响思想 | 048
生活中的偶发事件塑造大脑 | 051
生活经历是如何在神经元上打下烙印的 | 058
生活经历影响全部生物性状 | 063
生活在持续的压力中 | 069
从有压力到爱压力 | 081
生物性渴求生活经历 | 092
II 渴 望
1 生物性渴望自由
自由是人类心之所向 | 097
自由有什么用? | 101
热力学的奴隶 | 111
生物性解救了我们这些“熵奴” | 120
从快乐地活着到为享乐而活 | 134
自由的生物性让我们变肤浅 | 138
2 生物性催生了两种存在方式
快乐和幸福构建了两极化的文明 | 141
唯灵论与唯物论的生物性 | 143
保守主义和进步主义的生物性 | 148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 156
让折中稳态的人主导世界如何? | 161
回归物质,未来可期 | 169
3 生物性赋予生命意义
生命:个体的催化剂 | 170
独一无二的人类 | 174
独一无二是真,高级却未必 | 179
III 过 度
1 标准、正常、恶习、疾病
标准与正常 | 193
恶习:失常的“正常”行为 | 197
疾病:完全紊乱的正常行为 | 204
成瘾是疾病还是罪行 | 209
2 肥胖:水土不服的大脑
发福乃智慧之果 | 218
为什么不是人人都胖? | 221
囤积脂肪是一个精密的生物程序 | 222
不知节制很正常 | 225
心宽体胖不可怕 | 226
若人类可以按需进食…… | 229
肥胖症--与众不同的疾病 | 236
3 毒瘾:病入膏肓的大脑
毒瘾--心理社会毒瘤 | 238
为什么说人人都“吸毒”? | 240
为什么要远离毒品? | 245
有人快乐,有人上瘾 | 255
合法与非法 | 256
如何成瘾? | 261
导致成瘾的脑部变化 | 271
毒品成瘾是行为疾病 | 275
如何战胜毒瘾 | 277
结 语 | 285
生物概念便览 | 289
参考文献 | 314
致 谢 | 336
|
內容試閱:
|
前 言
一切都变了,但其实又没什么变化。
我们已经进入21世纪,迈过了第三个千年的门槛,进入了一个看似潜能无限的世界。科学技术的旋风为我们带来了一种与20世纪完全不同的理解物质世界的方式,但这还不是全部。引人注目的进步应该体现在我们对环境的影响能力上,这种环境既指我们周遭的环境,也指我们共同生活的大环境。其实这种影响能力仅依靠交通方式、通信方式、计算机、互联网、医学、外科学、电子技术、工程学、基因工程的出现就能得以实现,当然,也不能忘了,还有武器。很不幸的是,武器也确实是我们影响环境的帮凶。所有这些新事物一起造就了一种在百年前完全无法想象的新文明。
只有一个要素扰乱了这看似方兴未艾的新纪元,这个薄弱环节就是我们。不得不承认,但确实是人类。千百年来”人类”这一概念从未发生过变化。几乎所有人都相信人类是由两个要素组成的:我们是一种由一个物质要素--身体,和一个非物质要素--精神、灵魂或者是盎格鲁-撒克逊人说的”the mind”(思想)组成的生命形式。直到现在,也没有人能够证实这种人类构成的二元论的真实性,但这个传说却一直生机勃勃持续至今。原因何在?
答案其实非常简单:”非物质要素”是我们能够找到的,解释我们对自身认知的好也是有说服力的说法。诚然,宗教在人类对这一非物质要素的信仰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人文和社会科学也推波助澜。但归根结底这只是一个常识问题。你我都能感受到,人类是一种难以把握的存在,我们始终处在变化之中,我们无所不能,我们在经验中锤炼自己,我们被成千上万种矛盾的愿景激励着,但这些愿景通常都是虚妄无稽的。人类的上述特点与环绕我们的物质世界的运转模式完全不同。物质世界严格遵照精准的法则运行,这使它具有可被预测的特点。由于我们需要一个不同于物质的要素来解释人类的存在,就捏造了一个非物质的东西--灵魂。
奇怪的是,20世纪关于人类身体和大脑工作原理的相关发现并没有动摇这种非物质要素存在的说法。相反,这些发现使之更加根深蒂固。20世纪的科学给我们提供了一种一成不变的、决定论的生物学:我们自父母那里继承到了无法改变的基因。这种遗传机制与我们对自身的感知并不兼容,这使非物质要素的说法更加必要、更使人信服。但是如今,21世纪来了,人类迈入了又一个新的千年,伴随着新纪元一起到来的必然还有各领域的重大发现,而这些大发现中有革新意义的应该就是那些支配我们身体与头脑运转的真正的生物学规律。这些新的认知勾勒出了一种更贴近我们的生物学,引导我们发现真实的自己,而不用再借助灵魂、精神或者非物质要素等解释。
我感受到了你的狐疑。几乎没有人听说过这种无与伦比的发现:它彻底改变了生物学的面貌,将我们从非物质要素这种解释中解脱出来。你一定在想:”如果真有这样的发现,那一定尽人皆知啊!”大家不知情的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因为我刚刚所说的不是类似暗物质、相对论或者抗生素的大发现。它不是一个、两个或者三个重大发现,而是成百上千个发现的集合。这些发现如果被单独审视,并不会引起人们过多的重视,更不会登上报刊媒体的头版头条。它们革新性的影响力只有在结合起来的时候才能显现出来。
如今,生物学可以轻而易举地解释多变的人性,解释我们有时候肤浅无聊的期许,以及我们越来越明显的放纵行为。生物学甚至可以为我们揭示几千年来一直纠缠、撕扯人类社会的两大流派--保守的唯灵论和唯物的进步论--的秘密。想要了解现今的人类究竟是什么(当然这个问题的答案应该也是令我们震惊的事情之一),就必须要回溯历史,看看史前人类是什么。我们的生物学构成从史前到现在几乎完全一样,因为对于生物学来说,15000年就是一眨眼的工夫。我们顶着一颗上万年来都没什么变化的大脑生活着,但这就足以改变一切。
你大可放心,我之所以写这本书,并不是为了否认灵魂或者是人类的非物质性,以便再一次彰显生物学的全知全能。这种尝试非常自负,并且徒劳。将人类灵魂简化为物质的做法显然行不通。这种还原论观点只会加深人类躯体和我们感知到的非物质性之间的隔阂。相反,这本书中介绍的生物学新知将使生物学上升到非物质要素的层面,从而使该要素具体化,而不是全盘否定它。只是使非物质要素更真实。因此,真正无用且过时的不是灵魂,而是灵魂的非物质性,因为我们已经不再需要借助它来解释我们的感受了。
这本书存在的意义即在于此:它将为你揭示,人类非物质要素的具体化将是人类自古以来完成的革新性,也是意义的创举。
1 “非物质”人类的传说
在某些问题上人类是可以达成共识的。可能有人要说我言过其实了。然而不能否认,几乎所有人都认同一定要消除杀戮、酷刑或种族主义。但是,如果从我们这个物种的角度出发,而不仅仅站在某一文明或者某一民族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我在文章开头提到的观点却是大错特错的。原因显而易见,杀戮、酷刑或种族主义始终是当下社会讨论的热门话题。
事实上,只有当我们谈论那些物质世界里显而易见的现象时,人类才能勉强达成“共识”:90%的人大概会赞成“天气好时天空是蓝色的”或者“如果人从10层高的建筑上跳下来,那么一定会摔得粉身碎骨”等观点。而对于其他问题,尤其是一旦涉及抽象概念时,人类的观点立即千差万别。
即便如此,芸芸众生还是在一个抽象概念上达成了一致。人们坚信:为了创造出“人”,一种物质是不够的,至少需要两种。这种二元论的人类中心主义认为“智人”是一种由一个生物体和一种非物质、非生物的存在构成的生命体。这不单是认为人类比其他物种更高级的问题了,而是认为人类从本质上就与其他物种不同。人类是一个由一个物质部分和一个非物质部分构成的多维有机体,而其他生物都是单维的,仅由物质构成。
以下是二元论人类中心主义的三种基本形式:种是宗教信徒们践行的二元论。这些信徒在神职人员的引导下,穷尽一生提升自己的精神层面,只为获得不朽的灵魂。第二种是某些人文社会科学所支持的,更像是一种否定主义的二元论。它不去探讨虚无的灵魂,而是关注一种非生物学范畴的“思想”。第三种是我们所有人都相信的世俗二元论,这种直觉指引的二元论认为,仅仅依靠生物性就妄图解释我们所有的日常经历是行不通的。
综合人类中心主义的以上三种形式,我们不难得出:所有人--或者几乎所有人--都赞同“非物质要素”这一抽象概念。即使是“神”这种通常被普遍认可的概念也要让其三分,原因是那些无宗教信仰的人通常也都是二元论人类中心主义的信徒。然而,这种对人类的二元论认知在抽象程度上丝毫不输“神”,毕竟,没有人能证实亲眼见过附着于我们身体上的、所谓非物质的那一半。
细细想来,这种人类由两种要素--一种物质要素和一种非物质要素--构成,因而比其他物种高级的传说,着实令人不解。这是一个没有客观依据,却能让人类这个物种达成共识的概念,与显而易见的具象事实不相上下。但我们是如何做到在这一点上如此一致的呢?原因多种多样,但究其根本,可以总结出以下三条:信仰、脱离信仰及常识。
灵魂存在吗?
在西方社会中,这种二元论人类中心主义的文化诞生自那些有教义经典的宗教,根据出现的先后顺序有:犹太教(《摩西五经》写于公元前800年左右)、基督教(公元元年,耶稣基督诞生)和伊斯兰教(公元570年左右,穆罕默德诞生)。这三大宗教对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的70亿人中的40亿都产生着文化上的影响。
这些有教义经典的宗教不仅将物质的、终有一死的肉身与非物质的、不朽的灵魂相区分,甚至将二者对立起来。灵魂必须依靠意志让肉身走上正途,遵从神的旨意。只有沿着这条预设之路走下去,灵魂才能在肉身死后去往比人间更为惬意的另一个世界--天堂,那个与神相伴左右的极乐世界。相反,如果灵魂在肉体欲念的唆使下误入歧途,等待它的即是无尽炼狱的惩罚。
这种观念--将肉体与灵魂割裂,以及将尘世看作一段短暂的经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行为将决定我们死后灵魂的归宿--在所有信奉“法身”的宗教(如印度教和佛教,世界第三大类宗教,拥有15亿信徒)中也被明确地提及。在这些宗教看来,如果一个人未完成他在人世间的修行,那么灵魂可以在其死后转生在另一具肉体上。
·宗教中的灵魂还是所有人的法拉利
宗教对肉体和灵魂作了相当清晰的区分,甚至在两者之间建立了一种等级关系,赋予了构成人类的非物质要素支配性的地位。肉身和尘世只是一个过程,只是非物质世界出现之前的一个小插曲;非物质世界才是灵魂的永恒归宿。
假设你有两辆汽车,一辆是你为了打赏自己买的跑车,另一辆是普通经济型轿车。那么,灵魂就好比那辆跑车,你会小心翼翼地对待它;而身体就是那辆经济型轿车,这辆车就算有点磕磕碰碰你也不会放在心上。只要能跑就行啦!但如果我们只有一辆车呢?这辆车会成为我们的心肝宝贝吗?换句话说,如果我们将自己视作地球上的众多物质之一,我们还会让自己的星球、让地球上的动植物,甚至让其他人类遭受这样的破坏吗?
这种“我们不朽的高尚灵魂在地球上走了一遭儿”的思想,剥夺了我们对大自然和对这个星球发自肺腑的归属感。毕竟,如果我们根本不属于这个世界,那它还有什么值得我们尊重和保护的呢?这种二元论的人类中心主义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各种环保活动难以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以及为什么我们要继续执着愚蠢地破坏我们周遭的世界。
诚然,与宗教教义中的二元论人类中心主义据理力争是十分困难的,因为这些理论并非建立在对客观世界的观察之上,而是建立在信仰之上。信仰本就不遵循理性的验证流程。信仰建立在一种对“真实”的感受上,只有拥有信仰的人才能体会到。它是一种开悟,通常被我们称作“信仰之力”。因此,跟一个教徒说这世界上没有人可以证明灵魂、上帝、天堂或者地狱的存在毫无意义。他看得到那些未受上帝眷顾的无神论者看不到的东西。因此,想与一名虔诚的信徒讨论非物质灵魂的存在与否是极其困难的。拥有宗教信仰的人认为无神论者不信灵魂是正常的,因为在前者眼中,无神论者就像是蛮不讲理的色盲,明明自己有病,还非要劝别人红色不存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