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算法图解(第2版)
》
售價:HK$
78.2
《
科学的奇幻之旅
》
售價:HK$
77.3
《
画艺循谱:晚明的画谱与消闲
》
售價:HK$
143.4
《
新民说·现实政治史:从马基雅维利到基辛格
》
售價:HK$
99.7
《
宽容是件奢侈品(人生360度·一分钟经典故事)
》
售價:HK$
44.6
《
甲骨拼合六集
》
售價:HK$
333.8
《
视觉美食家:商业摄影实战与创意解析
》
售價:HK$
132.2
《
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机会与选择
》
售價:HK$
99.7
|
內容簡介: |
历史街区复兴改造动力来源与预期经济收益需求导致对原住民的社会包容性不高。原住民的生活利益及社会融合问题亟待解决。本书分析了哈尔滨13处历史街区现状的空间问题和原住民社会问题,明确了原住民社会融合对街区发展的影响机制;借鉴社会融合测量理论方法,建构测量模型对街区总体融合层面和各项融合维度层面原住民社会融合测度量化及影响社会融合因子进行分级评价;提出社会包容性发展和空间活力可持续的历史街区复兴发展规划模式,形成行为、文化、经济、空间与管理“五维一体”的规划体系及运行机制,为历史街区复兴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本书可供城乡规划设计人员及历史街区保护管理部门相关人员作为理论和技术参考书。
|
關於作者: |
陆明,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城乡复兴与发展研究所所长,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1994年毕业于哈尔滨建筑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后留校任教。主持或参与完成国家及省市级科研项目20余项,完成省市级规划设计实践项目40余项。获国家“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三等奖、中国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成果三等奖等国家及省市级奖励10余项。
|
目錄:
|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国城镇化及城市存量规划的发展趋势
1.1.2 城市历史街区复兴发展的趋势
1.1.3 历史街区复兴过程中原住民的困境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关于历史街区复兴的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历史街区规划
1.3.2 原住民研究
1.3.3 国内外相关文献简析
1.4 研究范围、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范围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第2章 历史街区复兴及原住民社会融合相关研究
2.1 相关概念
2.1.1 历史街区
2.1.2 历史街区复兴
2.1.3 历史街区原住民
2.1.4 社会融合
2.2 社会融合理论
2.2.1 理论依据
2.2.2 理论流派
2.2.3 社会融合途径
2.3 其他相关理论
2.3.1 公众参与论
2.3.2 市民参与阶梯论
2.3.3 博弈论
2.3.4 绅士化论
2.3.5 包容性发展论
2.4 历史街区复兴的基本特征
2.4.1 开发模式
2.4.2 行为主体
2.4.3 实施途径
2.4.4 社会结构
2.5 经典案例研究
2.5.1 西方历史街区复兴理念的发展及转变
2.5.2 经典案例:重塑具有人气活力特征的历史街区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历史街区复兴与原住民现状剖析
3.1 历史街区复兴现状概况
3.1.1 哈尔滨城市发展历史沿革
3.1.2 哈尔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历程
3.1.3 哈尔滨历史街区复兴规划历程
3.2 历史街区原住民现状概况
3.2.1 哈尔滨历史街区原住民人口特征
3.2.2 哈尔滨历史街区原住民生活特征
3.3 历史街区复兴发展的空间问题
3.3.1 社交空间的差异
3.3.2 文化空间的迥异
3.3.3 产业空间的变异
3.3.4 居住空间的分异
3.3.5 管理区划的互异
3.3.6 街区空间问题汇总
3.3.7 历史街区复兴发展的社会矛盾
第4章 历史街区原住民社会融合测量与分析
4.1 原住民社会融合测量模型的建构
4.1.1 原住民社会融合群体特征
4.1.2 原住民社会融合测量模型的结构
4.1.3 原住民社会融合测量模型的内容
4.2 哈尔滨历史街区原住民社会融合度量化
4.2.1 建立原住民社会融合测量体系
4.2.2 原住民社会融合测量因子筛选
4.2.3 原住民社会融合测量因子的结构
4.2.4 原住民社会融合测量计算方法
4.3 哈尔滨历史街区原住民社会融合度比较分析
4.3.1 街区间融合维度总体水平比较
4.3.2 独立街区内部融合维度比较
4.3.3 多个街区之间融合维度比较
4.4 原住民社会融合影响机制分析
4.4.1 对心理和谐的直接影响效应
4.4.2 对地方感知的间接影响效应
4.4.3 建立交互式影响的结构模型
4.4.4 交互式影响机制分析检验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原住民社会融合的历史街区复兴规划体系建构
5.1 历史街区复兴规划思路转变
5.1.1 传统复兴规划思路的成因与困境
5.1.2 转变需满足社会关怀需求的内生推力
5.1.3 转变需实现街区持续活力的外源动力
5.1.4 复兴规划思路转型的路径再生与比较
5.2 基于社会融合的历史街区复兴规划价值观
5.2.1 社会公平公正的价值观
5.2.2 复合活力可持续的发展观
5.3 原住民社会融合的历史街区复兴规划体系生成
5.3.1 社会融合与复兴规划的耦合关联
5.3.2 社会要素对应空问要素的转化
5.3.3 “五维一体”的规划体系及特征
5.4 原住民社会融合的历史街区复兴规划体系运行
5.4.1 以原住民行为与游客行为相融合为规划目标
5.4.2 以邻里文化与商贸文化相融合为复兴基础
5.4.3 以就业经济与产业经济相融合为发展路径
5.4.4 以居住空间与旅游空间相融合为更新手段
5.4.5 以个体参与与公共管理相融合为实施保障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哈尔滨历史街区复兴发展的策略
6.1 强势产业引导模式的历史街区复兴发展策略
6.1.1 保留原有业态生境
6.1.2 厚植核心产业类型
6.1.3 优化产业功能效应
6.2 文化体验互动模式的历史街区复兴发展策略
6.2.1 复苏全息化传统文化资源
6.2.2 恢复在地化特色文化符号
6.2.3 再现沉浸式文化互动空间
6.3 多元空间服务模式的历史街区复兴发展策略
6.3.1 重建多元服务运行平台
6.3.2 重配完善服务设施结构
6.3.3 重组包容共享服务空间
6.4 传统生活赓续模式的历史街区复兴发展策略
6.4.1 修复生活服务设施
6.4.2 还原社会交往网络
6.4.3 复原社区公众管理
6.5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名词索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