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岁月待人归:徐悲鸿自述人生艺术
》
售價:HK$
61.4
《
女人的中国医疗史:汉唐之间的健康照顾与性别
》
售價:HK$
103.8
《
资治通鉴熊逸版:第四辑
》
售價:HK$
470.8
《
中国近现代名家精品——项维仁:工笔侍女作品精选
》
售價:HK$
66.1
《
宋瑞驻村日记(2012-2022)
》
售價:HK$
115.6
《
汗青堂丛书138·帝国的切口:近代中国口岸的冲突与交流(1832-1914)
》
售價:HK$
127.4
《
人世事,几完缺 —— 啊,晚明
》
售價:HK$
115.6
《
樊树志作品:重写明晚史系列(全6册 崇祯传+江南市镇的早期城市化+明史十二讲+图文中国史+万历传+国史十六讲修订版)
》
售價:HK$
498.0
|
編輯推薦: |
展望“十四五”及中长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
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十四五”时期是我国能源转型变
革的关键期,中长期是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
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期,对能源高质量发展提出
了新的要求。当前我国能源安全仍然面临严峻挑战,能源发展不平
衡不充分问题较为突出。
能源是国民经济的命脉,能源安全直接影响国家安全、可持续发展
以及社会稳定。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能源消
费总量已跃居世界位,伴随经济增长有日益扩大之趋势,能源
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日益显现。因此,本书构建了一套科学
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探究我国能源安全水平和变化趋势,对于推
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维护国家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
內容簡介: |
展望“十四五”及中长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
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十四五”时期是我国能源
转型变革的关键期,中长期是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
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期,对能源高质量
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我国能源安全仍然面临严峻挑战,能源
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较为突出,在此背景下,本书从能源安全理
论及其评价体系入手,以能源-经济的投入产出关联理论、自下而
上的部门分析法和全局优化思路为根本遵循,构建经济-能源-环
境预测与政策仿真模型系统,主要具备三方面功能,一是对全国各
行业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能源消费、加工转换和一次能源生产
活动进行仿真;二是对所需的煤、电、油、气终端能源消耗量和一
次能源供需平衡进行预测;三是对经济和能源领域重大政策引起的
能源供需平衡的潜在变动进行模拟。运用模型系统研究“十四五”
及中长期我国能源消费总量、结构等态势,根据能源安全评估研究
我国能源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后提出“十四五”及中长
期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高质量发展路径选择,为实现“十四五”规
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提供能源安全保障。
|
關於作者: |
张宇贤男,1965年出生,湖南湘阴人,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
部主任,二级研究员。曾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发
展研究所、产业发展研究所任职,长期从事重大战略、重大规划、
重大政策、经济安全、数量经济模型研究工作。近年来主持国家重
点研发计划“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重点专项项目
“国家安全风险管理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子课题“经济安全风
险辨识、预警与综合研判决策支持技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全
球气候变化及应对”专项项目“气候变化经济影响综合模式研
究”课题“气候变化综合评估经济模型的改进与开发”等课题多
项。在《管理世界》《中国工业经济》《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宏
观经济研究》《世界经济》《经济学动态》《人民日报》《经济日
报》《光明日报》等核心期刊和权威报纸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
著有《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服务业发展研究》《应对人口老龄
化战略研究》等专著,主编《中国与世界经济发展报告》多部。获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优秀研究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
肖宏伟男,1983年出生,湖南常宁人,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
部政策仿真实验室副主任,副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博士,
研究方向为空间计量模型、CGE模型、预测与决策,主要从事数量
经济模型在经济、能源、气候变化等领域的应用研究。近年来主持
和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发展和改
革委员会全委重大课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
学基金面上项目、全国统计科学研究重点项目等课题多项。在
《AppliedEnergy》《JournalofCleanerProduction》《中
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宏观经济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0
余篇。出版个人专著《中国碳排放空间计量研究》《中国经济能源
环境高质量协同发展研究》2部,参编《中国发展动力研究报告:
找准中国经济发展新动力》等研究报告多部。获国家发展和改革委
员会优秀研究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
尹伟华男,1981年出生,安徽合肥人,博士,国家信息中心经济
预测部政策仿真实验室副研究员,主要从事R&D效率评价、全球价
值链、宏观经济统计、投入产出模型、CGE模型等领域研究。近年
来主持和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
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应急管理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全国统计科学研究重点项目等课题多项。在《AppliedEnergy》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经济学家》《世界经济研究》《经济与
管理研究》《上海经济研究》《国际经贸探索》《统计与信息论坛》
等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出版个人专著《中国R&D
活动效率评价研究》《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测度及影响研究:基
于世界投入产出模型》2部,参编《全球价值链:APEC主要经济体
产业结构和国际竞争力》等专著多部。获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优
秀研究成果奖二等奖1项。
|
目錄:
|
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12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本书的创新之处
第2章中国能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估
21能源安全国内外研究现状
22中国能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3中国能源安全评估
第3章经济—能源—环境预测与政策仿真模型系统构建
31国内外能源供需模型研究现状
32模型系统主要功能结构
33经济—能源—环境预测模型系统主要子系统构建
34经济—能源—环境政策情景设置子系统构建
35经济—能源—环境预测与政策仿真模型交互子系统
36经济—能源—环境预测与政策仿真模型自定义管理子系统
第4章“十四五”时期中国能源发展预测及2035年展望
41“十四五”时期能源行业预测及2035年展望
42“十四五”时期煤炭行业预测及2035年展望
43“十四五”时期石油行业预测及2035年展望
44“十四五”时期天然气行业预测及2035年展望
45“十四五”时期电力行业预测及2035年展望
第5章“双碳”目标下全球碳关税变局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模拟
51碳关税相关文献综述
52研究方法及数据处理
53减排政策情景设置
54不同减排政策的经济影响分析
第6章能源安全视角下中国能源高质量发展路径选择
61“十四五”及中长期我国能源高质量发展可能面临的
风险挑战
62保障能源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目标下的能源高质量
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第1章┃绪论第1章绪论〖1〗11研究背景和意义〖*2〗111研究背景
保障能源安全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当前,
我国仍处在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迈入高质量发展新时代,经济增长潜力巨大,
能源需求刚性增长,然而我国能源安全仍面临着油气增产难度较大,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短
期难以成为主体能源,生态环境约束加剧等多重挑战。例如,我国能源利用方式比较粗放,
2019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耗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未来随着现代化深
入推进和人民生活不断改善,能源需求还会增长,如何保障能源安全供应显得尤为重要;我
国油气资源相对匮乏,2019年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达到71%,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达43%,国
内油气生产难以满足需求增长,油气对外依赖过高直接威胁到我国经济社会稳定运行;能源
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水平不高,2019年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比重仍为577%,在相当长时间
内煤炭的主体能源地位不会变化,传统粗放式的能源开发和未清洁化利用与碳排放、生态环
境承载力的矛盾依然突出等。
保障能源安全是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保障。党的十
九大提出,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
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
代化强国。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历史性地把“统筹发展和安全”纳入经济社会发展五年规划
的指导思想,历史性地把“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实现更为安全的发展”明确为“十四五”
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历史性地在建议稿中用专章对“统筹发展和安全”
作出重大战略部署。在实现新两步走战略的过程中,保障能源安全是关系着百年目标能否实
现的重大基础性工程,承载着支持经济增长、实现生态文明、提高人民福祉的重要任务。支
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必须坚定贯彻实施“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战略:一
是推动能源消费革命,抑制不合理能源消费。坚决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有效落实节能优先方
针,把节能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坚定调整产业结构,高度重视城镇化节能,
树立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加快形成能源节约型社会。二是推动能源供给革命,建立多元供应
体系。立足国内多元供应保安全,大力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着力发展非煤能源,形成煤、
油、气、核、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多轮驱动的能源供应体系,同步加强能源输配网络和储备
设施建设。三是推动能源技术革命,带动产业升级。立足我国国情,紧跟国际能源技术革命
新趋势,以绿色低碳为方向,分类推动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并同其他领域
高新技术紧密结合,把能源技术及其关联产业培育成带动我国产业升级的新增长点。四是推
动能源体制革命,打通能源发展快车道。坚定不移推进改革,还原能源商品属性,构建有效
竞争的市场结构和市场体系,形成主要由市场决定能源价格的机制,转变政府对能源的监管
方式,建立健全能源法治体系。五是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实现开放条件下能源安全。在主
要立足国内的前提条件下,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加强国际合作,有效利
用国际资源。
在此背景下,本书从能源安全理论及其评价体系入手,研究“十四五”及中长期我国能源消
费总量、结构等态势,根据能源安全评估研究我国能源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后提
出“十四五”及中长期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高质量发展路径选择,为实现“十四五”规划和
二○三五年远景目标提供能源安全保障。
112研究意义
能源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对国家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改善、
社会长治久安至关重要。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能源问题,始终把能源工作放在突出位置,
明确提出“四个革命、一个合作”的能源安全战略,有力推动了能源高质量发展,保障了国
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201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
次会议时提出,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能源安全是总体国
家安全观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能源行业深入学习贯彻能源安全新战略,大力推进能源生
产消费革命,全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能源体制机制改革,清洁低碳、安全高
效的能源体系日渐成熟完善,能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保障愈加精准有力。党的十九大报
告提出,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
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
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亦提出,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实
施国家安全战略,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
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防范和化解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风险,筑牢国家安全屏障。2020
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将提
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
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1年3月15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指出,“十
四五”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控制化石能源总
量,着力提高利用效能,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构建以新能源为主
体的新型电力系统。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我国新发展阶段、新历史任务、
新环境条件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为做好能源高质量安全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展望“十四五”及中长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
变化。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
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
○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将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
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文明程度
得到新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
到二○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能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要素,
“统筹发展与安全”更加强调能源在总体国家安全观中的保障作用,能源高质量发展势在必
行。“十四五”时期是我国能源转型变革和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能源需求发生新变化,
高质量发展要求更加突出;能源安全面临新挑战,新旧风险交织并存;绿色转型出现新形势,
未来任务更加艰巨;创新发展进入新阶段,科技和体制创新重要性更加凸显;2026~2035年
是我国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和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期、攻关期,也是构建清洁
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的加速期,对能源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我国能源安
全仍然面临严峻挑战,能源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较为突出,在统筹发展与安全的大背景下
开展能源高质量发展趋势研究,为顺利实现“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2035年
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等目标提供坚强的能源
安全保障,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2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2〗121研究内容本书在梳理现有国内外能源安全内涵及评
价指标体系、能源高质量发展路径、能源供需预测等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首先基于能源安全
理论,从能源可用性、可获性、可持续性和技术发展等四个维度构建能源安全评价体系,并
开展能源安全评估。其次,以能源—经济的投入产出关联理论、自下而上的部门分析法和全
局优化思路为遵循,构建经济—能源—环境预测与政策仿真模型系统。再次,充分考虑碳达
峰、碳中和目标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提出的明确时间表要求,运用经济—
能源—环境预测与政策仿真模型系统,从系统的角度开展“十四五”时期我国能源发展预测
及2035年展望,同时基于成本公平性原则的差异化碳税政策视角,设计美欧日发达经济体单
方面征收碳关税、中国应对全球碳关税变局等情景,运用GTAPE模型定量分析全球碳关税
变局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后,在全面分析“十四五”及中长期我国能源高质量发展可能面
临的风险挑战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路径选择。
全书共分为6章,具体的内容及逻辑结构说明安排如下:
第1章是绪论。主要阐述本书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以及本书的创新之处。
第2章是中国能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估。能源安全的内涵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尽相同,
20世纪60年代以前,世界各国以国内能源供应为能源安全的基本内涵,全球化的推进使得
国际可获得性和价格稳定性被纳入能源安全的基本内涵。随着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以及各国环
保意识的增强,能源的环境影响也逐渐受到关注。本章一方面基于能源安全理论,从能源可
用性、能源可获性、能源可持续性和能源技术发展四个维度构建评价体系;另一方面基于国
家能源安全面临挑战的定性分析,结合“十四五”及中长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能源发
展等相关研究基础,从能源可用性、能源可获性、能源可持续性和能源技术发展等四个维度,
对“十四五”及中长期我国石油、天然气等分品种能源安全进行评估。
第3章是经济—能源—环境预测与政策仿真模型系统构建。以能源—经济的投入产出关联理
论、自下而上的部门分析法和全局优化思路为遵循,构建经济—能源—环境预测与政策仿真
模型系统是开展“十四五”时期我国能源发展预测及2035年展望的关键。本章构建的经济—
能源—环境预测与政策仿真模型系统主要包括中长期社会发展与经济展望子系统、建筑耗能
与污染物排放子系统、交通运输耗能与污染物排放子系统、化工业主要产品走势及耗能预测
子系统、钢铁及建材耗能预测子系统、电力需求子系统、煤炭供需子系统、石油供需子系统、
天然气供需子系统、电力、热力供应子系统、终端能源需求核算子系统、一次能源需求与污
染物排放核算子系统等。
第4章是“十四五”时期我国能源发展预测及2035年展望。党的十九大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
势和中国发展条件,将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三十年时间分两个阶段进行战略安排:个阶
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
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
年,把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报告同时勾画了新时代我国
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和实现美丽中国的战略路径,到2035年,我国生态环境根本好转,
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生态文明得到全面提升。本章以力争2030年前实现
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目标,着眼保障能源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两大目标任务,开
展“十四五”时期能源发展预测与形势研判,并展望到2035年,为我国能源高质量发展宏观
战略与路线图制定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第5章是“双碳”目标下全球碳关税变局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模拟。2021年以来,西方发达经
济体碳关税立法议程明显提速,酝酿推动构建全球碳关税联盟,碳关税即将迎来从概念层面
转向实践层面的实质性变局,大概率会成为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新的政策工具,将会对中国等
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发展带来冲击。本章利用GTAPE模型,通过设置美欧日发达经济体对国
内征收碳税、对国内征收碳税并对中国征收碳关税、中国对内主动征收同等标准碳税、中国
对内主动征收差异化碳税四种政策情景,分析不同减排政策下各经济体的宏观经济、居民福
利和碳排放政策影响。
第6章是能源安全视角下中国能源高质量发展路径选择。能源行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
产业,“十四五”及中长期亟须统筹处理好能源安全与能源发展的关系。本章基于“十四五”
及中长期我国能源高质量发展可能面临的风险挑战,提出相应的能源高质量发展路径,为到
二○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
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坚实能源安全保障,为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
的目标作出能源贡献。
综上所述,可以得到图11所示的研究基本结构框架图。
图11研究基本结构框架图
122研究方法
本书的研究内容涉及经济安全、能源安全、宏观经济、能源经济、统计学、数量经济模型、
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等多个学科,主要通过能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经济—能源—环境预测
与政策仿真模型系统对我国能源安全进行全方位评估,对“十四五”时期我国能源发展进行
预测及2035年展望,就全球碳关税变局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进行模拟,具体方法主要有能源安
全评价、经济—能源—环境预测与政策仿真、全球贸易分析能源拓展(GTAPE)模型、情景
分析等方法。
(1)能源安全评价方法
为了对能源安全状况进行科学评价,国内外学者尝试运用了不同的方法进行实证分析,其中
主要包括因子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生态足迹分析法、专家调查法、熵值法等,而每种评价
方法各有侧重、均有利弊。本书结合分析各评价方法的侧重点、优缺点以及能源安全评价问
题的具体特征,选取因子分析 三西格玛方法来综合评价中国的能源安全状况。即运用因子分
析法确定指标客观权重,用统计误差理论的三西格玛法则划分能源安全状态,从而克服能源
安全等级的划分上过于主观,缺少评价的客观性。
(2)经济—能源—环境预测与政策仿真法
采用国家信息中心改进开发的经济—能源—环境预测与政策仿真模型系统,预测“十四五”
及中长期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分品种能源消费量和能源消耗强度,综合运用自上向下及自下
向上的能源预测模型构建的能源系统进行模拟。该模型系统核心是以一般均衡理论为核心解
析经济—能源—环境各变量间的相互关系。一是利用生产函数概念,根据人口走势、资本存
量的增长和技术进步的走势测算我国未来宏观经济的潜在增长水平。二是将宏观经济潜在增
长率预测结果输入国家信息中心可计算一般均衡(SICGE)模型,按照各种产品、要素市场供
需平衡的原则,对未来的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就业增长、收入水平开展平衡测算。三是根
据各行业生产情况,测算能源消费和污染物排放。利用国家信息中心改进开发的经济—能源
—环境预测与政策仿真模型系统,测算每一种宏观经济增长情景下相应的能源消耗情况。
(3)全球贸易分析能源拓展(GTAPE)模型
全球可计算一般均衡政策仿真分系统是基于一般均衡理论建立的包含全球140个国家和地区
的动态模拟系统。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CGE,ComputableGeneralEquilibrium)以一般均
衡理论为框架,以投入产出表与国民核算账户为基础,模型中的价格与数量皆为内生变量,
透过内生变量之间的调整求解可作政策模拟。依据不同假设可应用于多种适合CGE模型分析
之领域,其特色除了包含新古典个体基础(MicroFoundation)之外,并纳入总体经济行为
假设,此为基础设计的CGE模型呈现的整体经济的行为,因此可以同时观察个体经济与总体
经济因政策变化冲击的程度与方向。全球贸易分析能源拓展(GTAPE)模型广泛应用于CO2
减排研究,本书通过设置美欧日发达经济体对国内征收碳税、对国内征收碳税并对中国征收
碳关税、中国对内主动征收同等标准碳税、中国对内主动征收差异化碳税四种政策情景,就
全球碳关税变局与中国的政策选择开展定量测算。
(4)情景分析法
经济增速是影响能源需求增长的重要因素。资本、劳动力和全要素生产率三大因素的变化情
况,直接决定了我国经济增速以及增长特征。分析“十四五”及中长期我国资本、劳动力和
全要素生产率三大因素的发展趋势,根据柯布道格拉斯(CD)生产函数,测算“十四五”及
中长期我国宏观经济潜在增长率,并将其划分为较慢情景、基准情景和较快情景三种情景。
在不同情景下,综合考虑我国经济发展、人口变化、环境保护等因素,采用经济—能源—环
境预测与政策仿真模型系统分情景预测我国能源需求量。
13本书的创新之处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要统筹发展和安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
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进一步强调要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能源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
础性要素,其高水平安全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其高质量发展是经济高水平安全的保障,
新形势下亟须开展统筹发展与安全的中国能源高质量发展趋势研究。本书从能源安全理论及
其评价体系入手,构建经济—能源—环境预测与政策仿真模型系统,研究“十四五”及中长
期我国能源消费总量、结构等态势,运用全球贸易分析能源拓展模型(GTAPE)就全球碳关
税变局与中国的政策选择开展定量模拟,根据能源安全评估研究我国能源高质量发展面临的
风险挑战,并有针对性提出“十四五”及中长期我国能源高质量发展路径。主要有以下创新:
(1)研究视角创新,将能源发展置于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下研究。能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的基础性要素,经济、能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实现中国现代化目标的重要前提。当前,
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深刻调整,能源供需格局深刻变化,中国能源转型发展面临难得的机遇
与挑战。从现在到2050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将经历两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
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
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
主义现代化强国。同时,中国应对气候变化也将经历两个阶段: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2030
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风能、风电、太阳能,总装机达到12亿千
瓦以上;2030年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努力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来自国际碳减
排的压力得到根本性缓解。在经济与环境约束日益强化的背景下,本书将中国“十四五”及
中长期能源发展放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背景进行研究,按照“通过经济看能源”的思路,
同时遵循“绿色低碳”基本发展原则,准确把握国际能源形势发展的新动向与新变化,分析
研判中国中长期能源发展面临的形势与挑战,科学预测中国中长期能源需求,为实现能源供
需平衡精准匹配,研究提出能源高质量发展路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2)安全评估创新,构建能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全面评估。能源安全是一个由能源禀赋、
供给、经济、社会、环境与技术等子系统构成的复杂动态系统。运用系统科学和可持续发展
理论,从“经济安全、国防安全、环境安全与代际资源安全”出发,科学界定能源安全的内
涵。能源安全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获取稳定、足量、经济、清洁的能源供给,以满足需
求,保障经济社会稳健运行和持续、协调发展的能力和状态。本书基于能源安全理论,从能
源可用性、能源可获性、能源可持续性和能源技术发展四个维度,构建能源安全评价指标体
系,并对“十四五”及中长期我国石油、天然气等分品种能源安全进行评估,为科学识别能
源风险提供有力支撑。
(3)模型方法创新,充分发挥国家信息中心数量模型方法优势。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长
期致力于中长期经济、能源、碳排放数量模型和政策仿真研究,具有较强的模型研发能力与
经验,开发和运行着中国年度计量经济预测模型、国家大规模动态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全
球动态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中国多区域动态可计算一般均衡模
型,中长期能源—经济—环境展望分析模型等。影响能源需求的因素错综复杂,其中主要的
影响因素有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人口规模、城镇化水平、技术进步、清洁能源发展等,科
学系统分析主要影响因素中长期变化趋势是预测未来能源需求的关键。本书充分发挥国家信
息中心数量模型方法优势,以能源—经济的投入产出关联理论、自下而上的部门分析法和全
局优化思路为遵循,结合中国年度计量经济预测模型、国家大规模动态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
中长期能源—经济—环境展望分析模型等模型的优势,改进开发了经济—能源—环境预测与
政策仿真模型,运用经济—能源—环境预测与政策仿真模型科学测算出“十四五”及中长期
我国能源消费总量、结构和能源消耗强度,对2035年能源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并基于成本公
平性原则的差异化碳税政策视角,设计美欧日发达经济体对国内征收碳税、美欧日发达经济
体对国内征收碳税并对中国征收碳关税、美欧日发达经济体与中国同等征收碳税以及美欧日
发达经济体与中国差异化征收碳税等情景,运用GTAPE模型定量分析中国主动应对西方碳
关税威胁可行的政策路径,为本书研究提供量化支撑。┃第2章┃中国能源安全评价指标体
系构建及评估第2章中国能源安全评价指标
体系构建及评估能源是国民经济的命脉,能源安全直接影响国家安全、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
稳定。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已跃居世界位。伴随经
济增长有日益扩大之趋势,能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日益显现。因此,如何构建一套
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探究我国能源安全水平和变化趋势,对于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
续发展,维护国家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21能源安全国内外研究现状
不同时期,对于能源安全的定义不尽相同。20世纪60年代以前,世界各国以国内能源供应
为能源安全的基本内涵。全球化的推进使得国际可获得性和价格稳定性被纳入能源安全的基
本内涵。随着国际气候变化以及各国环保意识的增强,能源的环境影响也逐渐受到学术界的
关注。
211国内外能源安全基本观点
20世纪60和70年代爆发的两次石油危机,使得能源安全问题,特别是石油安全问题成为世
界各国关注的焦点,能源安全的内涵也得到了相应拓展。国际能源署(1974)正式提出了以
稳定原油供应和价格为中心的能源安全理念,认为能源供应安全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持续的、
不能出现严重短缺的供应,二是未出现持续的难以承受的高能源价格。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
认为,能源安全具有全球性,涉及供应链的所有环节,要考虑到可预见的将来,需要国际合
作和对话机制,同时能源开发要具有可持续性,即能源开发利用不能以危害环境为代价。OPEC
的能源安全更加强调的是能源供应的持续性,同时还兼顾了能源对环境的影响。世界经济论
坛(2006)认为,能源安全涵盖能源、经济增长和政治力量等因素,传统的能源安全包括能
源供应、需求、地缘政治和市场结构四个因素。能源安全取决于在全球价值链中所处位置,
能源消费国看重合理价格,担心供应中断;能源生产国的能源安全是收入和需求的安全;能
源公司的能源安全是获得新资源的途径、开发新设施的能力以及稳定的投资安全;政策制定
者注重能源中断的风险以及能源基础设施安全,包括能源储量、战略储备等。世界资源研究
所(2009)和国际战略研究中心(2009)认为,能源安全为充足、可靠且价格合理的能源供
应。保障能源安全,需要采取综合性措施,包括提高能效,更多使用国内生产的能源,在向
减少化石能源比例的目标过渡时期增加国内能源供应量,保证能源生产、运送或供应不受地
缘政治的干扰,保证建设和维护能源基础设施,解决能源市场波动带来的不确定性等。
除了上述国际机构,还有很多国外著名学者对能源安全也进行了大量研究。Yergins(1988)
提出能源安全的重点在于能源价格,认为能源安全就是保障价格合理的能源能够持续可靠地
供应,将能源价格纳入能源安全的基本内涵之中。Bielecki(2002)认为,能源安全为同时
保证可承受的能源价格以及持续稳定的能源供应的状态。Jun(2009)提出保障能源安全的目
的是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能源安全的内涵是能够以合理的价格不间断地获取充足的能源。
约瑟夫·罗姆(2010)认为,能源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关键的是其供应的脆
弱性,出现能源供应危机时,需要付出昂贵的经济和社会代价。同时,能源安全另一个问题
是对环境的影响,化石能源的燃烧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而环境恶化也是对国家安全的威
胁之一。Ahmad等(2011)认为,能源安全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能源服务需求被可靠
地得到满足的能力,其注重的是能源供给持续与安全,即能源供给安全。一旦出现能源供给
中断,就对其安全构成了威胁。Vivoda(2012)认为,能源安全应该包括能源价格可承受,
能源供应充足,以及能源的使用不会带来不可逆的和不可接受的影响,其不仅考虑了能源供
给连续性和价格可承受性,同时还涉及了环境效益和可持续发展。Ang等(2015)认为,能
源安全可以从长短期来看,长期能源安全主要关注能源资源可持续性、基础设施完备性以及
能源使用对生态环境影响等;短期能源安全更加强调的是能源资源可获性、能源供给保障性
和能源价格可接受性等。
国内对能源安全的研究起步较晚,但随着国内外能源安全形势的不断变化和发展,相应的研
究也在不断完善和丰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04)认为,能源安全为保障数量和价格上
能满足经济社会持续发展需要的能源供应,主要体现在能源供应暂时突然中断或短缺、价格
暴涨带来经济社会的损害,其损害程度主要取决于经济对能源的依赖程度、价格波动的幅度
以及应变能力(包括替代能源、战略储备等)。中国科学院国情研究小组(2001)提出,能源
安全就是可以稳定、持续、及时、足量、经济地获取能源供给,以保障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
的需要。国土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2007)认为,能源安全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获取稳定、
总量、经济、清洁的能源供给,以满足需求,保障经济社会稳健运行和持续、协调发展的能
力和状态,其中清洁能源供给就是能源安全的环境要求。
此外,张雷(2001)认为,能源安全由能源供应的稳定性和能源使用的安全性两部分组成,
其中能源供应的稳定性是指满足生存与发展正常需求的能源供应保障的稳定程度,主要是数
量的概念;能源使用的安全性是指能源消费及使用不应对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环境构成任
何威胁,主要是质量的概念。吕致文(2005)认为,能源安全主要指一国拥有主权或实际可
控制、实际可获得的能源资源,从数量上和质量上能够保障该国经济在一定时间内的需要和
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韩文科(2010)认为,能源安全应为合理的能
源需求,持续和多样化的能源供应能力,以保障能源供应;经济和社会负担得起的能源价格
和生态成本。张艳(2011)认为,能源安全是指在特定的时间范围以及技术经济条件下,能
源供应可以保证稳定、清洁、高效地满足能源需要的状态,其中能源需要包括经济增长和居
民基本生活需要,并且具有环境友好性。魏一鸣等(2012)指出,能源安全是指可靠、可负
担且可持续的能源供给以满足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能源的开发和使用过程中不会对生
态环境造成危害。杜祥琬(2014)提出,我国传统的“以煤为主自给,以引进油、气为重心”
的能源安全战略,已经不足以解决我国的能源安全问题。李雪慧、史丹(2016)指出,由于
国内外能源形势的变化,使得我国以保障能源供应安全为核心的传统能源安全观需要向综合
能源安全观转变,能源安全的重心也应由保供应、稳价格转向实现能源转型方面。程蕾(2018)
认为,新时代能源安全内涵主要包括可获取性、可支付性、可高效清洁利用性和政府能源治
理能力4个方面。
212国内外能源安全评估方法
国内外能源安全研究方法大多是基于能源安全多样性指数。主要包括ShannonWiener指数
(SWI)与HerfindahlHirschman指数(HHI)。其中,以英国能源供应安全联合研究小组
(JESS)、荷兰能源研究中心(ECN)、国际能源署(IEA)以及亚太能源研究中心(APERC)所
开发的能源安全模型较具有代表性。近年来,国外学者不断推出一些新的方法来研究能源安
全。如BenjaminKSovacool,IshaniMukherjee(2011)采用一种综合方法来研究国家能
源安全政策和绩效,他们将能源的可获得性、可支付性、技术发展、可持续性、控制等5个
纬度分成20个组成部分,设计了320个简单指标和50个复杂指标来分析、测量、追踪和比
较国家能源安全的绩效。国内学者中,李雪慧、史丹(2017)采用“PSR模型”对2000—2015
年我国能源安全状况进行了总体评价,结果表明,我国能源安全状况总体趋势向好,但短期
风险加大,能源相关的环境安全取代了能源供应安全,成为当前影响我国能源安全的主要问
题。刘强、姜可隽等(2007)综合考虑中国能源供应与消费对能源安全的影响因素,构建出
中国能源安全的预警指标框架体系,其中涉及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和能源综合评价四个
子系统;各系统由供需状态、运输通道、突变影响、经济安全和生态环境五个要素构成。张
强(2011)则把开放复杂巨系统与能源安全问题相结合,构建出中国能源安全预警系统。吴
初国等(2011)则采用加权综合模型,搭建能够量化“能源安全度”指数的“综合指数基本
指标要素指标”三层框模型,终的取值范围在0~1之间,数值越高则安全越高。刘立涛等
(2012)采用近20年能源经济数据,从能源供应稳定性与使用安全性两个方面构建中国能源
安全评价模型,借助因子分析、ArcGIS空间分析技术、情景分析方法,对中国能源安全时空
演进特征展开了研究。陈兆荣等(2012)在DPSIR框架内,以能源安全驱动力、能源安全压
力、能源安全状态、能源安全影响和能源安全政策响应等因素构建能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并在此基础上,确定能源安全的经典域,节域和待判物元,建立能源安全熵权可拓物元评价
模型。胡剑波等(2016)基于PSR模型,从压力、状态、响应等三个方面构建9个指标来评
价中国的能源安全状况。郭伟等(2013)从能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的角度构建我国能源
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三西格玛法则划分指标状态并赋值,用
加权求出的综合评价值评价能源安全形势。张艳等(2014)在明晰广东省能源安全现状的基
础上,利用DPSIR评价方法,分别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和响应五个方面构建评价指
标集和能源安全综合评价模型,对广东省1998—2008年的能源安全进行定量评价。李根等
(2016)基于新常态和WSR系统方法论,建立能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强化人理因素的重要
作用,采用DEMATEL法修正各级指标的初始权重,提升各层次评价指标间的独立性,并以上
海市为例,运用改进AHPFCE法实证评价了上海市能源安全状况。詹长根等(2017)结合广
西壮族自治区的能源状况,从能源资源保障能力、能源生产供应能力、能源市场获取能力、
能源应急调控能力和环境安全控制能力5个方面、运用熵值法对研究区域能源安全进行了综
合评价。王双燕等(2011)从经济能源安全、社会能源安全、环境能源安全、能源供给安全
四个方面考虑,建立了河南省能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河南省2005
—2010年的能源系统安全状况进行了分析。李云鹤等(2020)提出了一种全面综合的方法和
一个定量模型框架以量化我国天然气能源安全,基于天然气资源可获得能力、技术可利用能
力、环境可承载能力以及国民可负担能力四个维度、构建了我国天然气的能源安全评价模型、
并根据4As雷达图、分析2005—2018年我国天然气安全变化度的总体趋势。李冰川(2018)
以我国东南沿海两个经济发达省份广东和福建为样本,采用动态性评价方法对这两个省份的
能源安全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万佳佳(2018)建立了反映中国能源供应安全、能源消费安
全以及能源环境安全三个维度的14项能源安全的指标体系,具体包括中国能源产量占比、石
油对外依存度、能源自给率、人均能源消费量、石油价格波动率、能源强度、外汇储备、二
氧化碳排放量等。依托三西格玛法则划分能源安全等级,利用因子分析法确定各项指标权重,
对中国1995—2016年的能源安全状况进行量化分析。
当前仍然存在进一步深入研究能源安全问题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相比之下,我国作为世界第
一能源消费大国,仍然缺乏权威的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定量化能源研究成果。首先,在能源安
全内涵的研究中,没能很好地把能源安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归
纳提炼出每个阶段的能源安全特征,没有体现阶段性特征和层次结构;其次,对能源安全战
略框架的研究缺乏路线图和路径选择的比选分析;第三,定性分析多,比较缺乏对能源
安全评估的定量分析。
本书认为能源安全应该是能够以合理的价格获取稳定、足量、清洁的能源供给,以满足需求,
并且不会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进而保障经济社会稳健运行和持续、协调发展的能力和状态。
能源安全主要包含四个方面:一是能源的来源稳定可靠,保障能源供应的持续性;二是能源
数量和质量双优,能源数量既要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能源开放利用具有高效;三是能
源的经济性,能源的获取成本合理,确保以可接受的成本享有充足的能源供给;四是能源消
费及使用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对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环境构成任何威胁。
22中国能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2〗221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能源安全作为一
个复杂的系统,其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不是任意相关指标的随意和简单组合。因此,为了构
建一套结构合理、逻辑严密、系统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在设计能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时必
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目的性原则
目的性原则是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根本点和出发点,是衡量评价指标体系是否合理有效的一
个重要标准。评价指标体系应能够对评价对象(能源安全)进行客观描述,能够支撑目
标层的评价标准,为评价结果的判定提供依据。设计能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在于,根
据能源安全的综合评价结果,及时发现能源安全风险隐患。因此,指标体系的构建必须紧紧
围绕上述评价的总体目的,结合行业的具体情况,选取那些与总体目的紧密相关的指标,剔
除那些与目的无关或是关系不明确的指标。
(2)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是指标体系建立的重要原则,主要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体包括评价指标
内涵的正确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完备性、评价过程的逻辑性、评价方法的科学性等方面。科
学性原则要求所选取的评价指标应能够体现能源安全的实质含义,力求系统、综合、全面,
尽量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出能源安全的真实情况,这样做出的评价才具有科学性和客观性。也
就是说,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每一个指标,无论是质的规定,还是量的规定,都必须经过反复
的研究、筛选和修改,在理论上要有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在实践上要可行而有效。因此,
一方面选取的评价指标要能反映能源安全的特征;另一方面选取的评价指标的口径范围、含
义、计算方法、时间和空间范围等方面都必须具有明确、独立的界定,不能同一指标出现多
种不同的解释,让人产生误解或造成歧义,从而导致评价结果的差异。
(3)系统性原则
能源安全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是由若干个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子系统构成,涉及能
源可用性、能源可获得性、能源可持续性、能源技术发展等子系统。因此,为了系统深入地
反映能源安全的特征,一方面要求评价指标体系从多方位、多角度地反映能源安全整个系统,
而不能仅仅反映其中的某一子系统;另一方面由于系统之间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和关联性,在
指标设计时要从系统层出发,逐层建立相对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反映出各层和各类
指标之间的相互关联性。系统性原则是指构建的评价指标应客观和全面地反映能源安全系统
中各子系统内部及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协调性,总体上构成指标体系的各项指标应具备一定的
系统性、完整性和统一性,涵盖影响能源安全的各个方面。
(4)全面性和精简型相结合原则
全面性要求所构建的能源安全指标体系涉及多个方面,其评价指标覆盖面广,内容丰富,能
够全面并综合地反映能源安全的状态和变化趋势。但由于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是一项巨大的
工程,相关指标如果选取的越多,数据收集的工作量和花费的成本也就相应的越大。因此,
在构建能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时,除了考虑指标体系具有全面性外,还要尽量保证其具有精
简性。也就是说,在满足目的性、科学性、系统性等基本评价原则的基础上,要尽量删除重
复或冗余的指标,对于意义相似的多个指标应选择其中的少数几个代表性指标来反映其评价
内容,以期减少评价指标个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5)可操作性原则
任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首先考虑的应该是具有可操作性原则。如果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
不能应用于实际操作,那么该指标体系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此,在设计指标体系时,除
了遵循全面性、系统性等原则的基础上,应使所选取的指标内容简明扼要、意义明确,尽可
能具有可操作性。具体来说,一是选取指标要容易量化,便于选择统计方法或数学模型对其
进行量化分析;二是资料来源要具有可获取性,有平稳的数据来源,即指标要便于在公开资
料(如,官方公布的统计年鉴,统计公报、统计报表等)中获取到相关的数据,对于无法从
公开数据中获取到的,应尽可能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得到相关的数据。如果指标的数据来源渠
道不通畅,不能获得充足的相关数据,不管其评价指标设计得有多好,也是不具有现实可行
性的;三是所构建的指标体系力求达到定义明确、方法简洁、表达方式易懂、结构体系合理、
数量繁简适当等,便于评价人员理解、实际应用和推广。
222评价指标体系构成
基于能源安全的基本内涵以及相关文献理论,按照目的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系统性原则、
全面性和精简性相结合原则、可操作性原则等,综合考虑影响能源安全的诸多因素以及“四
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等,构建出由能源可用性、能源可获性、能源可持续性、
能源技术发展四维度组成的16项能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表21中国能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指标属性能源安全能源可用性储量占世界总储量比重正指标储采比正指
标人均能源储量正指标能源可获性能源产量占世界总产量比重正指标国内生产集中度正指标
能源自给率正指标能源价格波动率负指标能源进口量占世界总贸易量比重负指标能源进口集
中度负指标能源可持续性经济实力正指标碳排放强度负指标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率正指标能源
消费强度负指标能源技术发展地质研究程度正指标能源替代率正指标能源加工转换效率正指
标能源可用性主要反映的是能源资源禀赋,是能源安全系统的基础和支撑,对能源安全具有
关键性的作用和影响。能源可用性体现了能源安全的“数量维”,衡量指标包括储量占世界总
储量比重、储采比、人均能源储量等。①能源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比重:国内能源的可采储
量与世界能源的可采储量比值,反映国内资源富集程度,属于正指标。②能源储采比:国内
探明的能源的可采储量与当年能源采出量比值,反映国内能源在外界中断下的可供开采时间,
属于正指标。③人均能源储量:国内能源储量与人口总数比值,反映人均占有的能源资源量,
属于正指标。人均能源储备量越多,能源供给量越多,能源安全水平越高。
能源可获性主要反映的是国内外市场获取所需能源的能力,为能源安全获取能源提供渠道,
特别是在全球一体化背景下,能源可获性对能源安全作用越来越重要。能源可获性体现了能
源安全的“空间维”,衡量指标包括能源产量占世界总产量比重、能源生产集中度、能源自给
率、能源价格波动率、能源进口量占世界总贸易量比重、能源进口集中度等。①能源产量占
世界总产量比重:国内能源生产量与世界能源总产量比值,反映能源的国内生产供给能力,
属于正指标。②能源生产集中度:国内前5位企业能源生产量与国内能源生产总量比值,反
映能源生产供应的稳定程度,属于正指标。③能源自给率:能源进口量、能源出口量的差值
(能源净进口量)与能源消费总量比值,反映能源消费中来自国外市场的份额,即能源的自
我保障能力,属于负指标。④能源价格波动率:报告期、基期的能源价格变化与基期能源价
格比值,反映能源价格的波动程度,即国际市场获取能源的不确定因素,属于负指标。价格
波动率越小,能源进口价格稳定性越高,越有利于能源进口安全。⑤能源进口量占世界总贸
易量比重:能源进口量与世界能源总进口量(或总出口量)比值,反映能源的进口规模和程
度,属于负指标。⑥能源进口集中度:中国跟前5位国家(或地区)能源进口量与中国能源
总进口量比值,反映能源进口多元化程度,即能源进口市场集中风险,属于负指标。
能源可持续性主要反映的是能源可负担性和可接受性,保障能源安全系统的稳定和协调,涉
及国家保障、经济支撑、环境保护等诸多因素。能源可持续性体现了能源安全的“时间维”
和“质量维”,衡量指标包括经济实力、碳排放强度、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率、能源消耗强度等。
①经济实力:一定时期内社会经济活动所创造的财富增加值总量(国内生产总值,GDP),反
映经济对进口能源的支付能力,属于正指标。②碳排放强度: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与国内生产
总值(GDP)比值,是单位GDP碳排放量,反映能源使用过程中的环境保护程度,即能源消费
的清洁性,属于负指标。③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率: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GDP)
比值,反映环境质量的重视程度及投入水平,属于正指标。环境污染治理投资越高,越有助
于降低能源消费带来的环境污染。④能源消费强度:能源消费总量与国内生产总值(GDP)
比值,是单位GDP能源消耗量,反映能源利用效率,即经济增长对能源的依赖程度,属于负
指标。当前我国能源消费仍以化石能源为主,能源利用效率越高,单位GDP消费的化石能源
越少。
能源技术发展主要反映的是能源开发利用的技术水平,对能源安全起着驱动和支撑作用。当
前新一轮能源技术革命正在孕育兴起,能源技术成果不断涌现,正在并将持续改变世界能源
格局,使得能源技术发展成为能源安全的重要维度。能源技术发展保障和驱动着能源安全稳
定有序运行,衡量指标包括地质勘查程度、能源替代率、能源加工转换效率等。①地质研究
程度:地质勘查费用投入与国内生产总值(GDP)比值,反映能源勘查开发程度,属于正指标。
地质研究程度越高,越有助于发现更多的能源储备。②能源替代率:水电、核电、风电等可
再生能源消费量与能源消费总量比值,反映非化石能源与化石能源之间相互支撑的强度或替
代率,属于正指标。③能源加工转换效率:一定时期内能源经过加工转换后,产出的各种能
源数量与投入加工转换的各种能源数量比值,反映能源生产设备和工艺的水平,属于正指标。
23中国能源安全评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