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追求美好的城市生活:流动儿童的教育融入(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智库建设成果书系)

書城自編碼: 3709113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社會科學教育
作者: 尚伟伟
國際書號(ISBN): 9787576022407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1-01-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72.5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敦煌通史:魏晋北朝卷
《 敦煌通史:魏晋北朝卷 》

售價:HK$ 162.3
唯美手编16:知性优雅的编织
《 唯美手编16:知性优雅的编织 》

售價:HK$ 54.9
情绪的惊人力量:跟随内心的指引,掌控情绪,做心想事成的自己
《 情绪的惊人力量:跟随内心的指引,掌控情绪,做心想事成的自己 》

售價:HK$ 50.4
棉的全球史(历史·文化经典译丛)
《 棉的全球史(历史·文化经典译丛) 》

售價:HK$ 109.8
超越百岁看这本就够了
《 超越百岁看这本就够了 》

售價:HK$ 55.8
亚洲戏剧史·南亚卷
《 亚洲戏剧史·南亚卷 》

售價:HK$ 143.4
中国历代竹器图谱与数字活化
《 中国历代竹器图谱与数字活化 》

售價:HK$ 557.8
EDA技术与设计(第2版)
《 EDA技术与设计(第2版) 》

售價:HK$ 85.0

 

建議一齊購買:

+

HK$ 111.3
《现代化教学课堂实践案例》
+

HK$ 232.0
《学以为己:传统中国的教育(套装上下册)》
+

HK$ 83.8
《文凭社会:教育与分层的历史社会学》
+

HK$ 46.1
《现代教育技术》
+

HK$ 69.6
《教育的未来: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
+

HK$ 112.2
《经典之外的阅读》
編輯推薦:
促进流动儿童的教育融入
流动儿童面临着进退两难的教育困境,如何促进流动儿童的教育融入,是个重要的公共政策问题,不仅仅涉及这一群体的利益,而且事关全社会发展大局。
《流动儿童蓝皮书》(2019—2020)显示,流动儿童的教育融入问题突出,入学难、学业较差、学校适应不良,等等。本书对影响流动儿童教育融入的因素进行了系统研究,并提出了促进流动儿童教育融入的可能策略。
內容簡介:
期盼更好的教育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构成。随着越来越多的流动儿童进入城市学校学习,解决他们的教育融入问题实为紧迫。本书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对流动儿童教育融入的现状与特点、影响机制以及改进策略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发现:流动儿童教育融入处于中等及偏下水平,且在性别、年级、出生地、转学次数等方面存在差异;制度与政策环境、社会支持、家庭环境、学校氛围及个体主观策略选择等因素对流动儿童教育融入产生复杂的影响效应。基于此,本书从建设包容发展的政策环境、搭建“信任—协商”的社会组织参与平台、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树立科学的家庭教养观念等方面,提出了促进流动儿童教育融入、实现美好城市生活的可能策略。
關於作者:
尚伟伟,2018年7月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系获得管理学博士学位,2020年7月完成华东师范大学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博士后工作,目前就职于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系,主要从事教育政策、教师发展、学校德育等研究。近年来,主持及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省部级课题以及民间非政府组织项目等10余项;先后在《光明日报》《北京大学教育评论》《教育发展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清华大学教育研究》等知名报刊上发表文章20余篇,其中多篇文章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复印)转载;多篇政策咨询报告获省部级及以上领导人批示并被相关部门采纳;参与多项省部级、区域教育发展规划及相关文件编制工作。
目錄
导论 流动儿童教育融入的研究背景
节 期盼更好的教育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构成
一、 公平优质教育供给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 教育问题成为阻碍流动人口美好城市生活实现的主要瓶颈之一
三、 流动儿童教育融入面临诸多体制障碍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章 国际比较视角下的流动儿童教育融入
节 国际视野下的流动儿童教育融入
一、 关注教育公平的理论研究
二、 关注流动儿童教育过程与教育结果的研究
第二节 我国流动儿童教育融入的研究进展
一、 流动儿童教育政策的实施
二、 流动儿童教育融入的现状研究
三、 流动儿童教育融入的影响因素
四、 推进流动儿童教育融入的建议
第三节 流动儿童教育融入问题的研究述评
第四节 相关理论依据
一、 社会融合理论
二、 社会认同理论
三、 文化适应理论
四、 治理理论
第二章 流动儿童的教育融入: 理解与分析框架
节 相关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 流动儿童
二、 教育融入
第二节 本书关注的主要问题
第三节 本书的技术路径
一、 研究的范围设定
二、 研究的技术路线
三、 采用的研究方法
第四节 本书的分析框架
一、 教育融入的四维度分析框架
二、 客观环境与主观选择相结合的分析路径
第三章 流动儿童教育融入的测量模型构建与验证
节 教育融入的结构分类与测量
一、 教育融入的结构分类
二、 教育融入的测量模型
第二节 教育融入测量模型的实证检验
一、 测量模型数据收集
二、 探索性因素分析
三、 验证性因素分析
四、 信度和效度分析
第四章 流动儿童教育融入现状的实证分析
节 研究程序
一、 研究工具
二、 数据收集
第二节 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 流动儿童各维度的教育融入状况
二、 流动儿童各维度教育融入的特征分析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客观环境要素影响流动儿童教育融入的效应检验
节 制度与政策环境的影响效应分析
一、 户籍制度需深化改革
二、 教育制度仍需健全
三、 教育政策有待完善
四、 救助政策亟待调整
第二节 社会支持因素的影响效应分析
一、 社会支持因素的相关研究与工具
二、 不同社会支持水平下教育融入的差异分析
三、 社会支持影响教育融入的结构方程模型验证
四、 总结与讨论
第三节 家庭环境因素的影响效应分析
一、 家庭环境因素的相关研究与工具
二、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影响教育融入的路径分析
三、 不同教养方式影响教育融入的结构方程模型验证
四、 教养方式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教育融入之间的中介作用检验
五、 总结与讨论
第四节 学校氛围因素的影响效应分析
一、 学校氛围因素的相关研究与工具
二、 学校氛围影响教育融入的结构方程模型验证
三、 歧视知觉在学校氛围与教育融入之间的中介作用检验
四、 总结与讨论
第六章 主观策略选择对流动儿童教育融入的影响效应检验
节 认同管理策略的影响效应分析
一、 认同管理策略的内涵与相关量表
二、 认同管理策略影响教育融入的结构方程模型
三、 结论与讨论
第二节 文化适应策略的影响效应分析
一、 文化适应策略的内涵与相关量表
二、 文化适应策略影响教育融入的结构方程模型
三、 结论与讨论
第三节 心理品质策略的影响效应分析
一、 心理品质策略的内涵与相关量表
二、 心理弹性影响教育融入的结构方程模型
三、 心理弹性在歧视知觉与教育融入之间的中介效应检验
四、 结论与讨论
第七章 推进流动儿童教育融入的政策建议
节 建设包容发展的制度环境
一、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二、 创新流入地与流出地教育合作机制
三、 完善教育救助体系建设
第二节 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参与
一、 构建“信任—协商”的参与机制
二、 扩展开放、宽松的社会空间
三、 提升社会组织的资质与能力
第三节 推动学校教育多元融合
一、 树立多元融合的办学理念
二、 提供心理支持的校园氛围
三、 优化家校合作的体制机制
四、 培养流动儿童自主性
第四节 营造民主式的家庭环境
一、 树立健康的家庭教育观念
二、 营造民主型家庭教养环境
三、 树立以身作则的家长榜样
第八章 研究结论、局限与展望
节 主要结论
一、 流动儿童教育融入四维度模型分析框架
二、 流动儿童教育融入现状与特征
三、 流动儿童教育融入状况是客观环境要素与主观策略选择共同作用的结果
四、 多元主体参与协作的治理策略是实现流动儿童教育融入的可能路径
第二节 研究局限
一、 被试样本的局限
二、 研究方法的挑战
三、 追踪研究的欠缺
第三节 研究展望
一、 被试样本规模的扩大
二、 理论模型的持续验证
三、 多重中介模型与实验研究检验
四、 干预方案的行动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相关访谈提纲
附录二: 流动儿童教育融入状况调查问卷(样题)
附录三: 《上海市居住证积分管理试行办法》
附录四: 《社会救助办法暂行条例》(第六章)
內容試閱
导论 流动儿童教育融入的研究背景
流动儿童教育问题是伴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人口流动而产生的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在不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流动儿童教育面临着不同的难题,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在新时代背景下,人们对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关注重心也发生了变化,即开始由“能否入学”转向“如何更好地融入”。为此,我们有必要更清楚地了解流动儿童教育融入在当代究竟呈现出什么状况,哪些因素会影响或者可能影响流动儿童的教育融入,如何确保流动儿童能够更好地融入,这些问题构成了本书的重点。
节 期盼更好的教育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构成
任何研究总是源于问题,无论它是形而上的哲学思考还是具有极强现实意义的实践议题。研究问题也要引发社会公众的关注,由此人们开始关注并认识到潜在的危机,并开始采取适当的行动。唯有如此,才可称得上是研究问题,也即安德森(Anderson, J.E.)所说的“政策问题”。从这个角度而言,我们认为,发生在流动儿童身上或者说流动儿童所背负的教育融入问题,算得上是一个政策问题。这是本书选题的原点。
一、 公平优质教育供给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和新一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与采访中共十八大的中外记者见面,他指出,肩上担负着“对人民的责任”时,要把“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作为“人民美好生活”首要构成。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向往要以解决人民关心、直接、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着力点。其中,坚守公平优质理念,使每个孩子享受公平而优质的教育,补齐教育短板,尤其确保流动儿童等弱势群体公平接受教育的机会,不断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保障体系,是新时代我们党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2016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明确提出“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刻论述了教育公平对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让每一个孩子都对自己有信心、对未来有希望。
二、 教育问题成为阻碍流动人口美好城市生活实现的主要瓶颈之一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的过程中,大规模人口流动成为一种客观现实。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全国流动人口的规模达到2.21亿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增长了81.03%。作为城市化的“副产品”,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由此出现。据统计,从2005年到2010年,我国流动儿童增长高达44%,这表明越来越多的流动儿童选择在城市寻求教育生活。近年来,随着“两为主”教育政策的不断完善,流动儿童在流入地城市就读的问题暂时得到缓解,但随之而来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流动儿童的教育融入存在诸多困难。一方面,流动儿童难以形成有效的身份认同。作为新一代移民,生活在城市的流动儿童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征,但他们缺乏深厚的农村生活体验和经历,通常以城市儿童的生活作为参照,希望从事体面又轻松的工作而不用像其父母那样打工。新一代的流动儿童与农村社会完全脱节,不打算也回不去农村,但是在城市就读过程中,升学道路仍不通畅。另一方面,流动儿童难以有效地融入学校生活和学习。研究发现,当前流动儿童学业成就融入状况不佳,与城市学生交往较少,在文化和心理融入层面存在一些问题。
三、 流动儿童教育融入面临诸多体制障碍
“融城先融校”关系着流动人口家庭的城市适应和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破解。基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发现流动儿童已属于长期流动的人口,97.06%的流动儿童顺利接受了义务教育。满足流动儿童在城市“上好学”的需要,成为实现外来人口美好生活需要的基本前提。但是,能否有效融入城市中小学仍然面临诸多体制障碍。即便流动儿童享受了在公立学校受教育的权利,但也遇到各方面无形的排斥。据调查,在城市公立教育系统中逐步形成了完全本地生源或以本地生源为主,和以流动儿童为主的“本地—外地生源、重点—普通公立学校”的新二元教育模式,形成新的教育融入困境。儿童阶段是个体社会化的关键时期,这种教育状态更容易使流动儿童出现敏感、歧视知觉强、自卑情绪高、身份认同危机、孤单、抑郁、问题行为、学业成就不佳等问题。以往对于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我们重点关注并解决了入学等规模问题,而忽视了流动儿童的个体教育成长与发展问题,即融入城市学校教育的问题。上海作为流动人口数量较大的特大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成为城市基础教育发展不可忽视的群体之一,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问题。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生在上海,长在上海的“二代移民”,他们获得公正的教育对待是实现外来人口美好生活需要的基本前提,不仅直接关系到上海市民化进程和未来市民的素质养成,也事关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和社会的安全稳定。
本书将从流动儿童个体的教育体验出发,以全景化的图景,对流动儿童的教育融入问题进行探索,关注流动儿童在教育融入过程中的特征,揭示影响流动儿童教育融入的因素,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促进流动儿童教育融入的治理路径,推进“二代”或“N代”移民的市民化进程。
第二节 研究意义
本书以流动儿童教育融入为突破口,从流动儿童的个体教育生命体验出发,考察了流动儿童教育融入的状况、特征、影响因素及其内部作用机制,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促进流动儿童教育融入的治理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 理论意义
,有助于丰富我国弱势阶层子女受教育权利研究的理论视野。通过对社会融合理论、社会认同理论、文化适应理论等相关理论的深入分析,深化对流动儿童受教育权利问题的研究。通过探讨城镇化进程中流动儿童教育融入的状况及影响因素,使这一领域的研究更加关注流动儿童教育融入的过程层面,突破以往弱势阶层子女受教育权利研究过于注重社会结构和制度等宏观层面,对个体文化价值观念、主观能动性等微观层面关注不够的弊端,试图对弱势阶层子女受教育权利问题的研究作出一定的理论贡献。
第二,有益于为推进我国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和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本书以流动儿童教育融入为切入点,通过将流动儿童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融入问题置于整个城镇化进程中加以考察,客观真实地描述城镇化背景下流动儿童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融入的基本状态与时代特征,探索特大城市流动儿童个体是怎样融入城市教育中的,揭示城市流动儿童教育融入过程中的内部运作机制,为构建合理科学的流动儿童义务教育治理体系提供有价值的学理基础。同时,为各级政府作出科学的城市规划和教育发展规划,制定有效改善弱势阶层子女受教育处境的政策措施,推动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均衡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第三,进一步提升相关理论对解决流动儿童城市教育问题的现实价值。流动儿童教育融入问题是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和教育实践的迫切要求,本书在对城市流动儿童教育融入的结构、问题、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的实证研究基础上,揭示了流动儿童教育融入过程的内部机制,为构建政府、社会、家庭、个体等多元主体参与共同解决教育融入问题奠定有价值的依据,为国家和政府重新思考顶层设计和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理论支持,提升相关理论对解决实际教育问题的适切性。
二、 实践意义
本书问题的提出缘于现实的迫切需求,是对现实问题的实证研究而非纯粹的思辨理论研究。本书通过大范围调研,以实证的方式明确影响流动儿童教育融入的关键因素,从而有针对性地帮助教育行政部门及相关的教育管理者更好地深入了解流动儿童教育融入的特征及内部作用机制,从而在实际的政策制定和管理过程中实施有效策略。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切实保障和维护流动儿童享有平等的城市受教育权和公平待遇,是我国推进教育公平和社会正义的重要内容。流动儿童教育融入是关乎社会正义和教育公平的重要问题。本书通过相应的实证研究和理论分析,呈现当前特大城市流动儿童教育融入的特征,为制定教育规划和完善流动儿童城市受教育的政策措施提供现实依据和政策支持,进一步推进我国教育公平和社会正义的实现。同时,实现流动儿童的教育融入会有效促进实现其社会融入,为未来特大城市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终促进新型城镇化“市民化”目标的实现。
第二,有助于完善义务教育治理体系建设,提高特大城市整体人口素质,促进流动儿童的发展,加强城市融入,进一步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本书以上海为调查基础,收集手资料,从多维度分析入手,以实证数据呈现流动儿童在教育融入过程中受到的客观环境要素与主观策略选择双重影响及内部作用机制。从政府、社会、家庭、学校等客观环境要素和认同管理策略、文化适应策略、心理品质策略等主观个体策略选择全方位考察出发,为上海等特大城市相关政府部门设计可操作性的政策支持体系提供实践基础,为学校教育支持与家庭教育措施提供相应的引导和干预,为制定义务教育综合改革方案提供可借鉴的参考,旨在促进上海等特大城市的社会融合,进一步提高特大城市的城市化水平。
第三,为中央及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完善义务教育综合治理提供决策参考。本书对城镇化背景下特大城市流动儿童教育融入问题及难题进行诊断与分析,从政府、社会、家庭、学校等外部环境要素和主观策略选择角度全面揭示其内部作用机制,向政府、社会、家庭、学校、个体等多元治理主体提供“城市流动儿童教育融入的动态全景图”,为构建多元主体参与流动儿童教育综合治理模式提供决策参考,为深化义务教育领域综合治理的实践提供理论及方法论指导。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