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汉娜·阿伦特与以赛亚·伯林 : 自由、政治与人性
》
售價:HK$
109.8
《
女性与疯狂(女性主义里程碑式著作,全球售出300万册)
》
售價:HK$
109.8
《
药食同源中药鉴别图典
》
售價:HK$
67.0
《
设计中的比例密码:建筑与室内设计
》
售價:HK$
87.4
《
冯友兰和青年谈心系列:看似平淡的坚持
》
售價:HK$
55.8
《
汉字理论与汉字阐释概要 《说解汉字一百五十讲》作者李守奎新作
》
售價:HK$
76.2
《
汗青堂丛书144·决战地中海
》
售價:HK$
168.0
《
逝去的武林(十周年纪念版 武学宗师 口述亲历 李仲轩亲历一九三零年代武人言行录)
》
售價:HK$
54.9
|
編輯推薦: |
用脚步丈量海岛的每一片土地,用笔触记录家乡的每一个记忆。
|
內容簡介: |
《七月既望》主要抒写对家乡海岛的情感,通过生动、细腻、温柔的笔触,以敏锐的洞察力,乡土民情的写照,以独特的乡愁笔韵,将这片热忱的土地蘸以浓墨附上浓烈的情感色彩谱写开来。
|
關於作者: |
青岩,原名黄培培,1992年出生于浙江洞头,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洞头海霞女子散文社成员,代表作有散文集《秋色》。时常笔墨耕读,行于草木春秋,体悟人生之路。喜欢背包远行,觉得每一场旅行皆是一场修行。
|
目錄:
|
目 录
辑一 望海潮
守望梅花礁
大门春韵
岩海山居
一朵山野之花
山村夜行
灵昆白鹭
海岛的香樟树
隔头,隔头
遇见小洱海
青山重影
辑二 渔歌子
拾瓦记
垂钓者趣
老厝故事
梦觉故人影
飞鹤,栖于夏花
“海霞”姑娘
泼出去的水
我的“骑士”同学
失明中的光明
忆旧年
辑三 渔家傲
地瓜藤
行走的沙蟹
“饭饭” 之谈
海蜇之汛
鱼生
牡蛎
土灶咸饭
米线饭
藤壶古巷
辑四 浪淘沙
浴火之船
一盏鸭规灯
至朴海陶
把盏渔家灯火
渔人码头
白马古道
螺钿
渔乡海雾
蘸海作画的渔家人
民谣小调
造船人
后 记
大鱼与大愚
|
內容試閱:
|
散文的原色 耿立
散文的路径,向来是两端,轻和重。一是往上,就如刘亮程所说把地上的事往天上聊,对着虚空在说话,对着不曾有在说话,对着一个荒在说话。这样的说话就是散文在说话。散文可以把地上的沉重放下,悠然对天言说;在地上跺一脚,尘土纷纷往天上飘。这是散文。
但散文也不能排斥重,我们要警惕生活的重被人转换成文字的时候,变成了一种轻,把沉重如山变成一根鸿毛,滑过真相,顾左右而言他,不触及我们的真实,在痛苦面前闭眼。青岩走的散文路子,是偏于重的,这是我欣赏的,这样的文字是贴在大地,贴在海岛的。这样的文字有根基,不撒谎,在她的文字里看到洞头的生活的原色——看到父亲不忍眼睁睁地看着老厝瓦片四散,房屋沦陷;写婶子患了绝症,拉着青岩的手说:“如果婶子没生这个病,也能存下些钱,给你买件大棉衣。”
我阅读的时候,看重的就是这样的细节。1970年,索尔仁尼琴因无法前往斯德哥尔摩领取诺贝尔文学奖,对外发表了演说词。他的演讲词里有一句:一句真话能比整个世界的分量还重。而散文写作在当下,首先面对的也是自己内心的真实,敢不敢说出真相。苏珊·桑塔格在耶路撒冷奖受奖演说《文字的良心》里面有一部分讲到所谓的正义与真相的问题,认为正义可能压制或压抑真相,这对我们的散文创作,有巨大的启示意义。
由于中学语文教育的影响,人们心中的散文,都是那种轻的诗意的抒情的,那种虚空似的美文,好像美文之外,再无散文。所以,长此以往,人们更多地把散文视为一种从生活中往天上聊的美文文体,于是散文在品质上好像天然与所谓的诗意和抒情结缘,变成了一种阅读的轻,生活的轻,变成一种轻审美、闲适、把玩、松弛、矫情、虚饰……似乎作家写散文就是那种虚空美文。写景啊,修辞啊,给世界给人生罩上了一层轻纱。心灵鸡汤文和闲适散文的助力使得当下的很多散文,处处以超脱、休闲为先。就如南宋的诗人所写的“只把平生,闲吟闲咏,谱作棹歌声”。
虚空的美文多了,泛滥了,就有一种作秀的感觉,仿佛故意用修辞遮蔽——这是一种伪诗意。苦难是否是诗意?灾难,真实,那种“被诗意”的书写是否是一种伪善?肮脏、心酸、无奈,是否可以被诗意整除?那种远方,那种生活在别处,遮蔽了向下的在场的眼睛,导致伪诗意的泛滥。
我想说若美文远离生活真相,就抵达不了生活的深处。这样的散文不是介入生活,而是旁观生活,是神州袖手人;这样的散文不关注留守的儿童、失独的家庭、空巢的老人;这些散文的笔下没有拆迁、没有雾霾、没有厂矿与水泥。他们不写实,他们写意,这样的散文,没有痛感,也没有痛点。人们阅读的时候,是甜里有酸,是一种轻审美。无论是文字,还是对材料的处理,即使写点悲剧,也是哀而不怨。
在阅读青岩散文的时候,除开她的某些文字的轻逸,我看重的是她的那种偏于重的文字。在《“饭饭”之谈》里,我觉得,这段文字,才是接触生活之真。青岩写她的出生,那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那仍是一个重男轻女的年代。
青岩写道:
父亲为我的出生,并未感到一丝的喜悦。正因为母亲生的是个女孩,她在家族中似乎不受待见,被邻里乡亲瞧不起。出院那天,除了母亲娘家的人,来接院的寥寥无几,母亲将我包裹严实,默默地回了乡村。
母亲从未对我说过她如何度过被轻蔑的岁月,只忆起刚出生的我特别地难养,身躯弱小,才有五斤之重,个头如一只娇小的猫儿。母亲从未为别人的轻视而将我疏于照顾,反而那时的母亲脑海里只有想着如何将我抚养长大,再也顾不上其他。
稍有过去乡下生活的人就知道,在某些地域,生一个女孩,那母亲和女孩在某个时间段所承受的偏见和压力,是那样令人窒息。
我喜欢青岩的《老厝故事》,这是写外婆的。这座老房子,像一处驿站,而孩子以快的速度长大成人,背起行囊陆陆续续地离开。
而老母亲(外婆)又重新回到了这座老房子,是子女背进来的。在身子硬朗、神志清晰的时候离开老屋,如今回来,已是老弱多病、意识模糊了。在这座老房子里,“老母亲已经不能自己翻身了,数日来滴水未进,只能喝一些并不那么浓稠的米汤。这些发白了的米汤,就像是年轻时母亲的乳汁,也是那么一口一口喂进孩子的嘴里。”
在这篇文章中,青岩用假设的语气:
我猜想,这位老母亲肯定是假装病倒,假装滴水未进,假装不会翻身,假装尿失禁,假装……
她是想得到子女的陪伴是吗?如若不是,谁会以这样的方式,让孩子们回到她的身边。为什么要假装呢?因为这漫长的年月里,她期盼子女的到来,期盼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可是,她却盼来了满头白发,满口稀落了的牙齿。腿脚开始僵硬,瞳孔开始黯淡无光,直到手再也抬不起来。
果真,她的假装,得到了子女的回应。
但她必须假装到底,她怕打破这得来的不易,她怕孩子们顷刻间又会离她而去。她继续假装不会说话,假装不会翻身,假装尿失禁,等着孩子们为她喂水进饭,盖被翻身,甚至是擦身换尿片。
看到这样的叙写,我想到了我读的晚年卧病的母亲,只有在母亲病的时候,子女才聚到母亲的身边,而这种病,母亲是假装的,她会好起来吗?
外婆回到老房子的第三天便“走”了,但这里青岩压住自己的笔,来了一句闲笔:“门口的桃树上开出了朵桃花,淡淡的嫣红。”
外婆安葬后,又回到了老房子——回来的是她的肖像。
青岩写她的外婆,是写后的日子,是写——易失去的陪伴,这种陪伴,是以她的“假装”得来的。平时她不会占用孩子们的时间,但她“假装”病了,她多么不想用病来拴住孩子,却又无可奈何。
其实生活中很多母亲,都是在假装中把日子填满:有好吃的食物,假装自己不喜,只是看着孩子吃;有病的时候,能扛则扛,假装身体康健;面对生活之恶,假装自己的强大。这假装里,你能看透多少母亲的坚韧付出?
青岩的文字不飘,她的文字接通地气,接通海岛和日常。其实日常难写出味道,日常易被人忘记,大家都记得诗和远方,往往把日常当作苟且。其实,对大多数人来说,谁不苟且地生存?如果散文不表现这苟且,不表现这种生存,而是扭曲和虚化现实,如美文一味诗意,一味远方——便陷入虚无,而忘记大多数人都是在生活中挣扎。他们没有诗和远方,他们只有眼前的苟且,这才是真实的人生,这也应该是散文家和散文应该关注的地带。
我以为一味诗意的散文,就是对生活之重的背叛。我不反对轻逸的散文,生活的重,需要轻逸作为一个出口,需要人的出神,也需要审美,但你不能以审美为借口,忘掉我们脚下的土地。
我还记得上大学的时候,读过秦兆阳的一部小说,好像是《大地》,具体的情节忘记了,前面的题诗却印象深刻,里面有这样的话:
应该记住的易忘记,
谁记得母乳的甜美滋味。
应该感激的易忘记,
谁诚心亲吻过亲爱的土地。
用这样的话,送给青岩,作为散文的序。
耿立 辛丑谷雨于珠海白沙河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