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阿勒泰的春天
》
售價:HK$
50.4
《
如见你
》
售價:HK$
51.3
《
人格阴影 全新修订版,更正旧版多处问题。国际分析心理学协会(IAAP)主席力作
》
售價:HK$
67.0
《
560种野菜野果鉴别与食用手册
》
售價:HK$
67.1
《
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一部洞悉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经典之作)
》
售價:HK$
62.7
《
锂电储能产品设计及案例详解
》
售價:HK$
110.9
《
首辅养成手册(全三册)(张晚意、任敏主演古装剧《锦绣安宁》原著小说)
》
售價:HK$
121.0
《
清洁
》
售價:HK$
65.0
|
內容簡介: |
根据词类类型学的调查,形容词是人类语言中难把握的主要词类,汉语中也是如此。要解决汉语形容词的词类问题,首先需要明确汉语的名动关系。本书以“大名词”为基础,强调词类划分中的简单性原则和分清主次原则,重新描写了汉语的词类系统。本书认为,汉语形容词本质是一种属性名词,它和动态名词(传统动词)并列,共同构成大名词的下位范畴;汉语具有典型的柔性词类系统,形容词尚未从名词中完全分化出来。
|
關於作者: |
陈刚,男,安徽合肥人,任教于安徽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毕业于浙江大学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获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学位,师从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沈家煊先生(浙江大学兼职)。学术兴趣为句法语义学、词类研究、语言类型学视角下的汉外对比等。曾在荷兰、美国访问学习,已主持和参与各类科研项目十项,在《外语教学与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等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
|
目錄:
|
章引言
第二章词类研究的历 史、视角和问题
节词类研究溯源
第二节词类研究的主要 视角和观点
2.1 功能视角
2.2 认知视角
2.3 生成语法视角
第三节汉语词类研究的历史和困境
3.1 名词化和名物化的再兴起
3.2 词类先验观
3.3 认知语言学与名词化
3.4 再谈转类说和兼类说
第三章词类研究中的一 些重要问题
节词类研究的“印欧语眼光”
第二节词类划分的关键原则
第三节词类判断中的相关因素
第四章汉语的名 词和动词
节汉语的名动关系
第二节名动功能的不对称
第三节汉语谓语的指称性
第五章关 于大名词的疑问和讨论
节名动包含之“ 包含
第二节观点之辩:汉名观 汉动观和汉形观
2.1汉动观
2.2汉形观
第三节“ 名动包含”产生了新问题?
第四节关于大名 词理论的思考
第六章词类 划分的主次要标准
节主要标准和次要标准
第二节主次要标准的区分理据
第七章汉语形 容词的词类地位
节西方的形容词研究
第二节国内早期形容词研究的特点和问题
第三节什么是独立词类?
第四节从形 容词看汉语的词类系统
4.1 形容词和动词
4.2形容词和名词
4.3 形容词和副词
第五节汉语词类 系统的两种关系
第八章形容词的分类
节传统分类
第二节关于“很” 的误区
2.1 “很”和“very””的语法性质及差别
2.2 程度副词的选择性限制
第三节状态形 容词的语法功能和词类地位
3.1 汉语的重叠式和状态形容词
3.2 重叠式的语法功能
第四节从重叠式看汉语词类的划分模式
第五节再谈汉语形容词的独立性
第六节非谓形 容词的词类地位
6.1 非谓形容词的历史和问题
6.2 非谓形容词的语法功能
6.3 非谓形容词的词类身份是什么?
6.4 从词类名称看“非谓形容词”和“区别词”
6.5 非谓形容词和语法教学
6.6小结
第七节双音形 容词的词类性质
7.1 三音节组合中的标记颠倒
7.2 从标记性看双音形容词
第九章形容词研究中的语法和语用问题
节词类分析中的语法 和语用限制
第二节“的”与“很”能否统解释?
2.1“的”“很” 与形容词的描述功能
2.2“的” 与“很”的量级核查作用
2.3也谈 形容词的定谓转换
2.4 小结
第三节“ 很”的句法和语义:“很” 还是“很”吗?
3.1 “很”的程度义
3.2 “很”系词化了吗?
第十章形名定中的结构和性质
节目前的问题
第二节汉语的“ AN”结构
第三节形容词的词类特点 和定中结构的形式
3.1 汉语形容词的提取型关系小旬
3.2 汉语形容词的非提取型关系小旬
3.3 定中结构中“的”的性质和功能
第四节汉语违反了语序共性?
第五节汉语定语的并列结构
第十一章形容词谓语 句的句法和语义
节谓语和谓词
第二节形容词谓语句的结构类型
2.1 形容词谓语句的类型
2.2汉语形 容词做谓语的形式和特点
第三节形容词谓语句中的系词“是”
第四节“A 的\谓语句
第五节形容词谓语句的否定式
第六节形容词的多维性 与谓语性
6.1 形容词谓语句的谓语性及相关问题
6.2形容词的多维性对谓语的影响
6.3形容词谓语句的语义自足等级
6.4 从形容词谓语句看结构的语法性
第十二章形容词做补语的结构和语义论动结式的歧义现象
节动结式的歧 义现象及问题
第二节句法象似性 和歧义产生的认知理据
2.1语序和句法象似性
2.2动结式的语序结 构
2.3汉语动结式的概念模式
第三节动结式的事件结构
3.1 子事件的划分
3.2 歧义动结式的事件和语义
3.3释义对比分析.第四节歧义产生的限制条件和规律
第五节汉语动结式的名 词性
第十三章结语.
节摆脱语义和语用的干扰
第二节形容词的研究出路:大名词
第三节词类的术语问题
参考文献
后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