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绝美的奥伦堡蕾丝披肩编织
》
售價:HK$
177.0
《
狂飙年代:18世纪俄国的新文化和旧文化(第二卷)
》
售價:HK$
177.0
《
万有引力书系 纳粹亿万富翁 德国财富家族的黑暗历史
》
售價:HK$
109.8
《
中国常见植物野外识别手册:青海册
》
售價:HK$
76.2
《
三星堆对话古遗址(从三星堆出发,横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对话11处古遗址,探源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
》
售價:HK$
87.4
《
迷人的化学(迷人的科学丛书)
》
售價:HK$
143.4
《
宋代冠服图志(详尽展示宋代各类冠服 精美插图 考据严谨 细节丰富)
》
售價:HK$
87.4
《
形似神异:什么是中日传统政治文化的结构性差异
》
售價:HK$
55.8
|
內容簡介: |
模仿学习是儿童的一种基础性学习方式,强调模仿者有意或无意对外在世界的真实反映以及选择性再现他者的目标与意愿。儿童模仿学习的重要性业已得到了证实,但在许多方面仍会产生误解和争议,并且教育学对于儿童模仿学习问题的研究略显零散而单薄。本书是在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意在探讨从儿童模仿学习的理论理念到儿童模仿学习的具体实践之道。全书内文共分八章,、二章主要从思想史的角度梳理儿童模仿学习问题的研究进展,试图回答的是本研究的问题缘起与理论基础;基于前两章的理念铺陈,第三、四、五章分别以样例、榜样和暴力三个载体为例进行儿童模仿学习的实际应用探究,第六、七、八章进一步剖析了儿童模仿学习的动力来源、行动机制和策略逻辑。
|
關於作者: |
艾诗根,男, 1979年9月生,陕西安康人,现任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主要从事教育人类学、教育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在《比较教育研究》《现代大学教育》《教育发展研究》等学术期刊上独立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CSSCI来源期刊14篇。
|
目錄:
|
章 绪论
节 儿童所指
第二节 何为模仿学习
第三节 对儿童模仿学习的迷思和误解
第二章 作为能力与方法的模仿学习
节 儿童模仿学习能力的起源和形成路径
第二节 作为方法的模仿学习
第三节 模仿学习的复调性及其教育意图
第三章 以例类比:儿童的样例模仿学习
节 样例模仿学习的结构旨趣
第二节 模仿性朗读
第三节 汉字的临体摹形
第四节 句段篇的仿写
第五节 习题的仿练
第四章 习仿他者:儿童的榜样模仿学习
节 榜样模仿学习何以可能
第二节 学校生活中榜样感染的路径和主题
第三节 儿童榜样模仿学习的认同机制
第四节 榜样认同的模仿效应分析
第五章 图像仿制:媒介暴力中的儿童模仿学习
节 儿童模仿媒介暴力的现状素描
第二节 媒介暴力模仿效应的理论之争
第三节 媒介暴力促进儿童模仿的原因及疏导策略
第六章 儿童模仿学习的动因机制
节 文化基因的感染
第二节 模仿对象的因素
第三节 儿童自我因素的驱动
第四节 身体互动中模仿愿望的激活
第七章 儿童模仿学习发生的行动结构
节 模仿学习的联结与获得的基本过程
第二节 儿童模仿学习是如何发生的
第八章 儿童模仿学习能力提升的策略逻辑
节 警惕儿童模仿学习的异化
第二节 克服儿童模仿学习的障碍
第三节 拨开儿童模仿趋同的错觉
第四节 历练儿童模仿学习的成长力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內容試閱:
|
第三节 对儿童模仿学习的迷思和误解
曾几何时,只要提到模仿学习,容易被打上负面的阴影。其根源早可以追溯到柏拉图,在其著作《理想国》第十卷中将模仿框定在艺术领域中,重点不在讨论模仿自身的过程,而是对模仿对象进行一般性的描绘,模仿成了有害身心的事情,它既不能提供真理,也不能带来好处,久而久之,模仿势必导致道德的堕落。正如苏格拉底所认为的那样:“模仿术乃是低贱的父母所生的低贱的孩子。”由此,模仿被蒙上了对真理无知的阴影,降格到灵魂中的部分。这种负面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给教育也带来了较大的冲击:发现现实的教育,有意或无意地对模仿学习产生了一些误解。
误解一:将模仿学习视为“假冒”“借鉴”“抄袭”等做法的替罪羔羊。
在山寨流行、假冒肆虐、抄袭成风等恶劣风气笼罩的时代里,害怕雷同,拒绝模仿也情有可原,模仿往往会被人们看成“假冒”“借鉴”或“抄袭”等的替代词。模仿与“借鉴”“抄袭”或“假冒”这些词放到一起,容易产生混淆,这是导致贬低“模仿”的重要原因。把别人的东西直接拿来当作自己的,进而欺骗自己和他人,这明显是“抄袭”或“假冒”的行为,“抄袭”或“假冒”是贬义词,也是恶劣行为,常受到人们的鄙视和唾弃。而模仿则是相对偏向正面的中性词,明显体现了自己的劳动成果,是在范例、榜样等导引下前进,达成熟能生巧后,就可以学以致用,于情于理都可以被人们接受和提倡。在模仿的基础上,渗入个人的思考或应用,这叫“借鉴”。借鉴得不好似乎成为模仿的“罪过”,所以,人们常常将“模仿”视为“借鉴”的贬义词,在“借鉴”中贬低“模仿”的地位。由于模仿与“借鉴”“抄袭”或“假冒”这些词的词义颇近,导致模仿学习在教育教学变革中的地位卑微也在情理之中。殊不知,越是拒绝、惧怕和躲避模仿,模仿反而也就坦然地隐藏在不同学科的教学与学习活动当中。比如说,借助“范文”仿写我们学会了习作,通过“样例”(example)学习我们学会了知识的迁移,透过“实验观察”我们习得了科学研究的能力,依托模仿“朗读”我们学会了诵读和演讲,凭借“写生”和“临摹”我们学会了书画,依附五线谱我们学会了弹奏演唱等。这些活动无不蕴含着模仿学习的味道。
误解二:将模仿学习与创新对立起来。
在我国,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各种各样的基础教育变革实验和各种教学法实验的开展,倡导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解放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焕发课堂的生命活力,已成为新时期我国基础教育教学观念变革的诉求。这些教育变革实验或教学法的实验,自觉地把追求学生个性和自由的发展以及创新作为学校变革的价值导向,这既符合时代发展对教育提出的要求,也有助于促进学生智识、情意的饱满和均衡地发展,进而把培养学生健康、主动发展的意识和能力看作是提升当代学校变革的核心目标和动力。而在学校变革与改进中,大致上会认为,阻碍学生主动发展的根源在于教育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潜在性和差异性,由此把培养学生的自由和创新精神看作是当代教育的重任。在追求教育创新的时代境脉中,表层上“贬低”模仿似乎成为顺理成章的事,而无端地非议、鄙夷和谴责模仿的现象,随时可能发生。譬如,“许多人排斥模仿,以为束缚天才”的说法早已耳熟能详,认为模仿会丢失个性,甚至变成庸才。在写作教学方面,赞美肯定创造而轻视鄙弃模仿会成为人们对写作观念的整体映射。在模仿与创新的关系看法上,“大多数写作者都抱有一种貌似正确实则荒诞至极的观念,那就是:以模仿为耻、为无能,认为只有缺乏才气、永无前途的人才知道模仿,一旦谈及某人模仿了,某人就立刻变色动容,羞惭恼怒”。看样子把模仿从写作教学中驱除出去,似乎写作就可以有所创新了。如此看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把模仿与创新对立起来已不再稀少,无意提出“模仿学习”,甚至在一些公共场合有意掩饰或贬低“模仿学习”的也大有人在,遗忘或轻视了教学活动中常见的模仿学习这种方式。很多人鄙夷和轻视模仿学习的原因,在于认为模仿是公式化的毛病、暗藏着抄袭的弊端、阻碍独立思考的罪魁祸首。
惧怕提及模仿的重要原因亦是对模仿和创新之间关系的误解,认为模仿与创新之间是对立的,潜在地预设模仿者没有创新能力。模仿相对于创新来说,可能是缺少创新所具有的新颖性、独特性以及对社会价值和个人发展的贡献。这容易让人们铭记“创新”而淡忘“模仿”。然而,模仿与创新不是截然对立的,许多创新也都是在模仿的基础上前行的。牛顿说过“站在巨人肩膀上”这句名言,形象地表达了模仿和创新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巨人”成为我们景仰和模仿的重要目标,没有“巨人”或前人的铺垫,哪里会有后学者的立足之地或超越的可能性?对于儿童而言,模仿学习当然需要教育者去引导学生认识巨人的伟大精神,尊重和热爱伟大的经典作品,敬仰巨人的崇高思想和生命的光辉,踏踏实实地去创新性解决问题,找到可以立足的“肩膀”,而不是无端的乐观和狂躁。
模仿不当可能会扼杀人的个性,但不一定必然会成为创新的天敌。细想在模仿中创新的大有人在,譬如班固的《汉书》体例则是模仿了司马迁的《史记》,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更是借鉴了历代的历史传说,曹雪芹借鉴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创作了《红楼梦》中精品诗词《秋窗风雨夕》,韩愈和柳宗元模仿学习了先秦古文进而发起了古文运动,扬雄仿《论语》而作《法言》和仿《离骚》而作《反离骚》,鲁迅的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参照了俄国作家果戈理的《狂人日记》,贾平凹模仿学习了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写出了脍炙人口的小说《腊月正月》,牛顿力学理论是对亚里士多德力学原理的推陈出新,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说是受到物种神创说的启示,爱因斯坦是在大胆求证牛顿理论的基础上才提出了相对论等。可以说,许多理论发现和经典作品的问世,都是在不断模仿中取得创新并成功的。
误解三:模仿学习被降格为缺乏创意的机械性学习方式,难以显现人类的高级智能。
当我们在呼唤教育创新时,模仿学习似乎已经被人唾弃或遗忘了,逐渐低估它在学习中的作用和地位。其实,模仿一直以来是人类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比如在写字、绘画、舞蹈、音乐、诵读、写作、习题的演练等教学活动中,模仿的意味尤为明显。可以说,语音、语调的模仿是开启语言学习的一扇门。汉字的笔画顺序的描红和临写,何尝不是从模仿开始。数学、物理、几何等学科中概念、原理的运用、求解,更是在样例学习或范例教学中进行的,学生模仿透彻了,解题步骤自然就领会了。所以,多数教学活动是始于模仿,学习中的有意变通或者创新,当然是基于先前学习经验和知识的积累、沉淀与提升,这些基本上体现了模仿学习的元素。在此意义上,模仿学习之所以一直被人们所轻视和误解,原因在于把模仿看成是简单、机械、被动、千篇一律的学习方式,是缺乏新意和变通的学习方式。正因为如此,人们对模仿学习的研究兴趣也开始减弱,认为模仿不是人类高级智能的显现。而事实却证明,模仿学习远不是不重要,相反,模仿学习能够创造性绘制自我的行动和结果。模仿学习不能窄化理解为简单地机械照搬、被动接受、制造雷同或遏制个性与创新的精神。
总之,对模仿学习的价值产生一些误解,主要聚焦在对模仿对象的一般性描述上或模仿结果的评价上,其意图不在讨论模仿学习自身的过程。所以,我们需要继续做一些事情来澄清儿童模仿学习的价值和限度,通过研究儿童的模仿学习,期冀有助于进一步拓展和加深我们对教育和学习原点的认识,理解儿童个体成长和发展的路径,透析人类文化传递的方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