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人才基因(凝聚30年人才培育经验与智慧)
》
售價:HK$
103.4
《
深度学习详解
》
售價:HK$
114.8
《
李白传(20世纪文史学家李长之经典传记)
》
售價:HK$
45.8
《
津轻:日本无赖派文学代表太宰治自传性随笔集
》
售價:HK$
66.7
《
河流之齿
》
售價:HK$
59.8
《
新经济史革命:计量学派与新制度学派
》
售價:HK$
89.7
《
盗墓笔记之秦岭神树4
》
售價:HK$
57.3
《
战胜人格障碍
》
售價:HK$
66.7
|
編輯推薦: |
国内少见的专门抒写呼和浩特市这座塞外名城发展变迁的纪实文学作品。
|
內容簡介: |
1958年作者出生于呼和浩特市,儿少时期曾随父母四次搬迁,花甲之年回忆起自己这段难忘的往事。
作品以一个普通家庭为背景,详细记述了每次搬家的经历、过程,巧妙而真实地反映了20世纪50~70年代青城的街区、场景,所发生的一些重要事件、发展变化等,细心描写了市井生活、少儿游戏、商品物价、人情世故、气候变化、家庭状况、社会风貌等各种景象。同时,作者还以父亲被分配到外地工作并形成两地分居为线索(也是作者童年时的主要经历),记述了鄂尔多斯的沧桑巨变。 作品结构严谨、完整,行文轻松自如,朴实流畅,真诚、真切、真实,娓娓道来,栩栩如生,苦涩中充满童真童趣,平淡中蕴含诙谐幽默,兼具文学性、文献性,是一段关于普通人生活的真实写照;也应当是部专门抒写呼和浩特市这座塞外名城的纪实文学作品。简言之:一个人难忘的儿时记忆;一座城市的一段历史变迁。
|
關於作者: |
于学军 在呼和浩特市出生,上小学、中学;1982年由中国人民大学毕业返回家乡工作七年有余;自1990年始,先后在深圳、南京、北京等地从事财金工作30多年。撰写各类经济金融专业论文、调研报告180余篇,出版《全球视角:中国宏观经济解析》等著作共三本九版,2016年曾在互联网评选的中国百名经济学家中列第40名,在经济学界尤其是金融专业领域有一定的知名度。现任中国金融作家协会名义主席。
|
目錄:
|
目?录
一、旧城大召前街11号院?/ 003
二、童年的小伙伴?/ 018
三、城南养鱼场?/ 027
四、黄色的记忆?/ 038
五、著名的鄂尔多斯?/ 050
六、以柴火市场命名的小学?/ 059
七、12号院英海一家人?/ 073
八、孤单的两间土坯房?/ 081
九、城市中心的姑子板村?/ 095
十、家逢喜事变化多?/ 111
十一、别有洞天的公主府?/ 128
十二、小花园里的自来水井?/ 143
十三、校园趣事?/ 156
十四、简朴的向阳小学?/ 169
十五、师范大院的变迁?/ 180
十六、后的补记?/ 195
|
內容試閱:
|
1958年秋天,我出生于呼和浩特市旧城大召前街11号,这是一栋由砖瓦房构成的大院子。院子处于大街东侧,院门朝西,主要由一北一南两排平房组成,每侧各有7—8间,北边的正房窗户向阳,房间宽大,建筑在一个高于地面约80厘米的平台上,踏三层台阶才可上来;平台约有2米宽,由青砖铺成,头顶上边则被房檐覆盖,当年这叫厅子房;房间窗户全部是玻璃,宽大敞亮。南房背阴,又比正房明显“矮一头”,窗户很小,并且只有下半部分是一排方形玻璃,上半部分则是用麻纸糊裱起来的“纸窗户”,所以住南房的人家都很羡慕住正房的人家。
一看便知,旧社会这是个大户人家,主人住正房,下人住在南房。
有一天晚上,母亲带着小妹妹芳芳去大召前街的一家小医院看病,我和大妹妹英英留在家里等候,自己感到有点害怕,就把门插上,没过多久我们都睡着了,待他们回来从外边敲门却怎么也唤不醒我们,就把上边的窗户纸撕开一个方格,用一根长木杆子伸进来把我捅醒。第二天她们和我说起头天夜里发生的事来,我却一点印象也没有,根本不相信那是真的,直到母亲指着窗户上那个堵着毛巾的小口子让我看,还让我出门到窗户前看看捅醒我的那根长木杆儿,我才相信了。她们说,我当时是从炕上跳下来开门的,然后上炕倒头又睡着了。
院门庭北侧的小门房,也住着一户人家,只有父子两人,父亲挑着一副担子卖货,俗称“货郎担”,供儿子上学。儿子比我大几岁,名叫铁林,总穿一身破旧的黑布衣服,十分憨厚的样子。没有妈的孩子,院里的大人们总说他可怜。他们家做什么饭、怎么吃饭、躺在哪儿睡觉等,大家都能尽收眼底,所以在院里基本上都是透明的。
院子东边也有孤零零的两间房,住着一位50多岁的陈姓女人,大家都叫她陈老师。她衣着整洁,总是黑灰色调,平时很少见她走到院子里像别人那样唠家常,的确像个知识分子。并且,她好像身体较差,总是眉头紧锁,走路也比较缓慢,一副病病歪歪的样子。她的窗前十分避静,家长们常叮嘱我们:陈老师怕吵,一吵醒就睡不好觉。要求我们到她家门前时一定不能大声说话。因此,每当我们经过她家上房后的厕所时,就蹑手蹑脚地小心走过。
北边高大的正房中,居中住着一户重要人家,大约占去其中的4—5间房。主人姓何,当时有50多岁,是(呼和浩特)市立医院的大夫,所以院子里的人都称他为何大夫。据说,当时他是呼和浩特市很有名的儿科医生。
……
院门前的大召前街,那时在旧城颇为出名。大街并不长,大约只有一里,南北走向,由小石头铺成。向北直接对着著名的大召寺,相信大召前街的街名,即由此而来。寺院门前的街道向两边扩宽、叉开,中间形成一块场地,场地的中央有一片青石垒起的平台,近一米高,当中有几口水井,这就是有名的玉泉井(旧城所处的玉泉区,应当就是由此得名)。人们用一根粗麻绳拴一个水斗,从几个井口吊下去打水。传说玉泉井的水特别好喝,有点甜,所以每天有几个老汉专门挑着水卖给大召前街的住户,记得是一担水一毛钱。我们经常会小心谨慎地走到井边,有点紧张地探头向下窥视。井很宽大,上边的几个井口相互联通,下边是一口大井(即一口大井,有几个相通的井口),由青石砌成,井底四周有泉水不住地涌出,清澈见底。也许就是因为玉泉井的水好喝,所以在两边的街道上还开了好几家茶馆,经常有人在四方桌边品茗聊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