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情绪传染(当代西方社会心理学名著译丛)
》
售價:HK$
88.5
《
中国年画 1950-1990 THE NEW CHINA: NEW YEAR PICTURE 英文版
》
售價:HK$
236.0
《
革命与反革命:社会文化视野下的民国政治(近世中国丛书)
》
售價:HK$
93.2
《
画楼:《北洋画报》忆旧(年轮丛书)
》
售價:HK$
337.5
《
大国脊梁:漫画版
》
售價:HK$
80.2
《
跟着渤海小吏读历史:大唐气象(全三册)
》
售價:HK$
189.0
《
心智的构建:大脑如何创造我们的精神世界
》
售價:HK$
81.4
《
美国小史(揭秘“美国何以成为美国”,理解美国的经典入门读物)
》
售價:HK$
81.4
|
編輯推薦: |
1、先锋心理学家15年研究心血之作,中文版还未面世就已得到高度关注。詹姆斯?丹克特实验室专研无聊心理学已15年,是该领域Z活跃的研究者之一。本书英文版出版后即得到国内关注,《三联生活周刊》、果壳、利维坦等都进行了专题报道或介绍。2021年9月,詹姆斯?丹克特还登上一席讲台,成为第869位讲者,讲述无聊的秘密。
2、怪趣心理学实验,闻所未闻的数据,颠覆认知的发现。一名工人的无聊时刻,带来了蒸汽机的重大进步?更容易无聊的人也更容易自恋?无聊,并不是彻头彻尾的坏事?各种Z新的心理学实验与统计数据,揭开无聊的真相与本质,打破我们关于无聊的陈旧认知。
3、一部集成之作,一场科学发现与人文思想的自由对话。横跨心理学各个分支,兼论哲学、文学与艺术,通俗易懂,简明易读。
4、既是轻松的科学读本,又是深刻的生活指南。解决无聊,从认识无聊开始,以权威的科学数据,再加哲学思索与心理学方法,本书教给我们应对无聊的组合方案。每个被手机围困、被科技催生出信息焦虑的现代人,都有必要读一读这本书,倾听无聊背后的声音,与无聊断舍离。
|
內容簡介: |
《我们为何无聊》是一部突破之作,它开创性地从心理学角度出发,解剖无聊这种定义模糊的感觉。
-
无聊是什么?怠惰、茫然,还是焦躁、不安?
是哪些外部和内部因素让我们感到无聊?
为什么有的人更容易感到无聊?
无聊已变成新时代的流行病了吗?
无聊倾向和体重超重、抑郁、犯罪之间有没有关系?
如果说无聊是一个信号,那么它在提醒我们什么?而我们,又应该如何反应,才能不掉进恶性循环?
-
从无聊的历史和含义,到无聊在不同年龄层、不同环境中的不同表现,再到无聊的成因与机制、无聊的反义词和流行化,本书为我们提供关于无聊的科学认知,然后给出无聊的解法。
在渐趋短平快的时代,社交媒体的信息流与短视频并非驱散无聊的解药,相反,它们更容易让我们困在一个永不停歇、没有目的的仓鼠轮中。无聊是对意义、投入感和能动性的召唤,如何回应这一召唤,才是良方所在。
从正确认识外部环境与内部动机,到如何在信息过载的时代里,创造意义、建立心流,本书给出切实可行的方案,温和而不说教,带领我们科学应对无聊。
|
關於作者: |
詹姆斯·丹克特(James Danckert),心理学家,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心理学系教授。曾获选加拿大认知神经科学首席科学家、加拿大滑铁卢地区“四十岁以下四十人”。在大学攻读临床神经心理学时,丹克特观察到,自己的兄长在发生车祸导致脑损伤后,相比之前更容易感到无聊,这激发了他对无聊的研究兴趣。此后,他创办了丹克特实验室,专研无聊及心智模型,在认知神经科学领域有重大突破。
约翰·D. 伊斯特伍德(John D. Eastwood),临床心理学家,约克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主要从事临床心理学以及情绪与认知科学方面的研究,曾获加拿大安大略心理学协会哈维·布鲁克奖、加拿大总理卓越研究奖。
|
目錄:
|
序 言
第①章 无聊的别名
第二章 “刚刚好”原则
第三章 改变的动力
第四章 人生阶段
第五章 间接经验
第六章 环境中的无聊
第七章 找寻意义
第八章 正在形成的流行病
第九章 顺其自然
结 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索引
|
內容試閱:
|
序言
当我们看不到前进的方向,当我们想要做点什么,但又不想去做手头正需要我们做的事情时,无聊就会找上门来。我们可以说这是一种怠惰或者萎靡不振的感觉。抑或与此相反,是一种“坐立难安”的感觉,焦躁地想做一件事,却不知道该做什么。虽然无聊有各种各样的表现方式,但我们都曾体会过它。我们认为,我们应该注意到它,并去理解它。在我们看来,无聊状态很让人着迷,也许(仅仅是也许),它还有它的好处。
数年来,无数哲学家、历史学家和神学家都探讨过无聊这一课题。然而,尽管无聊无处不在,但迄今为止,它在科学领域得到的关注相对较少。本书试图改变这一趋势。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与行为的学科,可以为研究无聊这一人类经验提供思路。作为心理学家,我们的专业领域涵盖神经科学和临床心理学,在过去十五年里,我们一直在发表有关无聊的研究成果。我们对无聊做出了一套阐释,这套阐释强调两个关键概念,即投入(engagement)和能动性(agency)。我们的研究路径将多种方法结合起来,以研究无聊。这种路径所具备的优势是,它能够解释众多不同的科研发现。
但是,我们虽然确信无聊对你而言意味着某种信息,却并不会贸然告诉你应该如何生活。无聊本身也并不能告诉你该怎么做。在某种意义上,你只能靠你自己。这正是无聊带来的关键信息之一,进一步说,这也是本书的一个核心主题。作为人类,我们需要与世界建立自主的、有效的联结。我们需要投入,需要从精神上投入,表达自己的渴望,将我们的技能和天赋付诸实践。简而言之,我们需要能动性。若这个需求被满足,我们会感到满足和幸福。若这个需求受阻,我们就会感到无聊,感到漫无目的。
在这一点上,无聊揭示了人之为人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有一种强烈的需要,想要跟周遭世界建立密切的联结。正如我们将看到的,许多东西可以替代真正的投入,它们可能很诱人,甚至可能在短期内击退无聊。但是,这种短暂的安慰从不长久,无聊会卷土重来。之后,要不要拥抱能动性,就看我们自己了。
无聊是个难以把握的课题,它的触角伸展到人类研究的广泛领域。在某种程度上,正是这一点使它如此令人着迷,但也是这一点让它如此折磨人。在刘易斯?卡罗尔的《爱丽丝镜中奇遇记》一书中,矮胖子和爱丽丝之间曾有一段对话,我们来听一听。矮胖子“轻蔑地”断言道:“我用一个词的时候,它的意思只代表我想要的那个意思,不多也不少。”爱丽丝言之有理地回复:“问题是你怎么能造出一些词,它可以包含许多不同的意思呢?”
爱丽丝和矮胖子的沟通失败正是如今许多对无聊的研究的象征。虽然我们认为,关于无聊并不存在正确或不正确的定义,但我们相信更准确一些是有必要的。在本书中,我们致力于运用心理学方法来界定这个难以捉摸的主题,因为我们认为无聊是一种心理层面的经验。我们还试图为这个分散破碎的领域提供一个组织框架。我们希望它能成为广大读者和学者讨论交流的共同出发点。我们以一个问题开始我们的旅程:“什么是无聊?”大多数人都觉得自己很了解无聊这种日常的体验,但要给无聊下定义,那就难了。我们探索得越深入,无聊就越是神秘有趣。接下来,我们会问另一个问题:“无聊的好处是什么?”为什么进化的力量将我们塑造成了会被这样一种负面体验所影响的生物?我们将会看到,感到无聊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其实是有益的。当无聊袭来时,我们不必害怕。关键在于,如何应对无聊。
接着,我们关注下一个问题:“是什么让我们无聊?”答案并不简单。无聊,就像美一样,在不同人的眼中是完全不一样的。让甲感到欢愉的事可能对乙来说无聊透顶。然而,有一些关键因素存在于我们自身以及我们所处的环境中,这些因素增加了我们被无聊压垮的风险。进而我们研究,无聊是怎样发挥影响,使我们切断与他人的联系,脱离我们创造意义和找寻目的的根本需求。接下来,我们仔细思考无聊的反面是什么,这会加深我们对这一体验的理解,并为找到应对无聊的策略铺平道路。
无聊是对行动的召唤,它是一个信号,提醒我们需要更加投入。它将我们推向有意义的、令人满足的行动。它迫使你问出那个重要的问题:“我该怎么办?”本书并不是要回答这个问题。这是一部指南,帮助你更透彻地理解无聊的含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