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当文学照亮大地遗产:论冯骥才

書城自編碼: 3727875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學中国现当代随笔
作者: 向云驹
國際書號(ISBN): 9787521215618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2-02-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65.0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最后的奈良(一部日本土葬风俗消亡史,堪称日本土葬资源抢救工程的“世纪奇书”)
《 最后的奈良(一部日本土葬风俗消亡史,堪称日本土葬资源抢救工程的“世纪奇书”) 》

售價:HK$ 98.9
古籍目录版本校勘文选(平装)
《 古籍目录版本校勘文选(平装) 》

售價:HK$ 89.7
巴比伦怪物:魏玛共和国犯罪鉴证实录(“火与风”丛书)
《 巴比伦怪物:魏玛共和国犯罪鉴证实录(“火与风”丛书) 》

售價:HK$ 101.2
启功谈国画(启功著,中华书局出版)
《 启功谈国画(启功著,中华书局出版) 》

售價:HK$ 64.4
中国书法的历程
《 中国书法的历程 》

售價:HK$ 89.7
汉语修辞学(第四版)(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
《 汉语修辞学(第四版)(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 》

售價:HK$ 158.7
中国近代画报大系·中国近代画报史稿
《 中国近代画报大系·中国近代画报史稿 》

售價:HK$ 181.7
思想地震:柄谷行人演讲集1995-2015(艺文志·日本思想)
《 思想地震:柄谷行人演讲集1995-2015(艺文志·日本思想) 》

售價:HK$ 66.7

 

建議一齊購買:

+

HK$ 70.8
《自造》
+

HK$ 62.7
《秋园》
+

HK$ 197.5
《木心遗稿(软皮精装三册)》
+

HK$ 64.7
《心安即是归处》
+

HK$ 79.2
《人间好玩(“八旬”蔡澜的人生智慧书)》
編輯推薦:
有二十年的时间,冯骥才几乎从文学界消失了。他跻身文化、民俗、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文物保护、遗产抢救、博物馆学……把文学带入了一个非文学的场域,并且改变了这个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国际性影响。
他的文学性人格和文学性思想的泛社会化,构成其文化事业和文化成就的若干重大侧面,构成一个立体的冯骥才。他用他携带的文学之光照亮了大地的遗产,照亮了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运动。
內容簡介:
本书作者与冯骥才在学术方面长期合作,几十年来追踪观察,写下一系列研究多侧面冯骥才的文章,精选篇什结成此集。全书分为“文学冯骥才”“民艺冯骥才”“思想冯骥才”“冯骥才与传统村落保护”“冯骥才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学科建设”“冯骥才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六编,重点在于其从事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作二十年来身体力行的勇敢实践、不凡成就和经验,总结其对历史、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的思考、识见和情怀,并上升到思想和方法论高度,学术视野宽广,立意深远。全书一以贯之的是一种“大文化”观,重在当代中国的文化立场,兼及文化比较与文化借鉴。在提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尤具理论指导的意义。
關於作者:
向云驹,现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任中国艺术报社社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中国文联文艺资源中心主任。曾任第八届中国作家协会理论评论委员会委员。著有《中国人文地理与生态美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博士课程录》《非物质文化遗产若干哲学问题及其他》《草根遗产的田野思想》《中国少数民族原始艺术》等十余部著作。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曲艺艺术》《中国口头文学经典丛书》等。曾获中国文艺评论奖著作类一等奖、文章类一等奖,诗歌获《人民文学》等主办的全国诗歌大赛二等奖,新闻作品曾获中国新闻奖,杂文作品曾获人民日报奖、北京杂文奖等。系国家版权战略研究专家组成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摄影家协会学术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学术指导委员会委员,曾获首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表彰。
目錄
自 序/1

编 文学冯骥才
  从身体人类学走向身体美学和身体哲学 /3
  晾晒木佛身上的毒霉 /22
  当文学进入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以后 /26
  关于民间文学数字工程二三事 /37
  序《以思想立:冯骥才研究专辑》 /40

第二编 民艺冯骥才
  非凡的科学性、预见性和方法论意义 /45
  论冯骥才的“民艺”思想 /51
  十年辛苦不寻常 /62
  五彩缤纷看民间 /66
  年文化的阅读效果 /72
  “民间自救”的壮举 /76
  我看《大树》 /79

第三编 思想冯骥才
  回应全球化和现代化的中国问题 /83
  可贵的文化良知 /98
  论冯骥才文化自觉思想的构成与意义 /101
  思想以火花闪现的方式出场 /118
  民间文化的创造性传承和创新性发展 /124
  面对一个巨大的存在 /131

第四编 冯骥才与传统村落保护
  文化遗产保护的后沟村范式 /139
  中国传统村落十年保护历程的观察与思考 /151
  《西塘宣言》的诞生始末及其深远影响 /162

第五编 冯骥才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学科建设
  冯骥才“天大”的那些书事 /181
  研究方向和编写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教材 /185
  博士研究生的学术视野及学术方法 /207
  他是“非遗学”的首倡者 /227
  论确立科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观 /234
  嘴巴不保护,申遗又何用 /243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学科建设的方向与路径 /248

第六编 冯骥才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一手抓抢救,一手抓传承/271
  抢救遗产必须破解两大瓶颈/275
  “我们的节日”的现状与思考/278
  抢救濒危,记录历史/285
  为保护羌族文化遗产贡献智慧、贡献知识、贡献力量 /291
  我的2008年民协时间 /296
  生活实践与理论学术比翼齐飞 /305
  中法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种世界性眼光 /313
  与教科文组织合作:三大难题的破解与应对 /320
  中国民间文艺六十年里的“三大战役” /325
  中国民间文艺七十年的成就、贡献与宝贵经验 /334
  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化发展的开篇力作 /345
传承人口述史方法论研究与冯骥才的贡献 /350
內容試閱
自 序



冯骥才是一位著名作家。他的文学创作起步于改革开放之初的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然后迅速崛起,以他强劲的创作和无数轰动一时的小说,成为新时期中国文学的中坚力量。他的高频度、高水准的文学创作使他成为当代文学绕不过去的存在。他的众多小说、散文作品进入大学、中学、小学语文教材和课本,使他成为文学以外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文学人物。整个八九十年代约有二十年的时间,他都是文学界醒目的标志性作家之一。二十一世纪二十年代前后,冯骥才高调重归文学创作老本行,返回文学创作线,并且表现抢眼。2018年,他的小说集(小小说)《俗世奇人》(三卷本)获得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是小小说集首次跻身此一小说奖项,打破一项文学纪录。2019年,他的长篇小说《单筒望远镜》问世,获得文学界好评和当年的一系列重要的文学奖项,如花地文学榜2019“长篇小说奖”。2021年,他又发表重磅级长篇小说《艺术家们》,短短数月就包揽众多读者奖、读书奖,评论界的赞誉更是规模可观,引发热议,至今仍然持续发酵。近几年来,他的四卷本非虚构文学《冰河》《凌汛》《激流中》《漩涡里》和为韩美林作的口述史《炼狱·天堂》都是文学界重量级的作品。无论前半段文学生涯还是后半段文学复归,冯骥才都是让人刮目相看的文学大山般的存在。文学是冯骥才醒目的存在标志和人生标签,他始终是一个作家,他始终自许为一名文学创作者、写作者。



但是细数冯骥才的文学人生,细心的人们还是会发现一个秘密。他有相当长一段时间几乎从文学界消失了。他的文学失踪之谜是怎么回事呢?在他从文坛消失的时间里,他抹去了他的文学记忆了吗?这段时间还有没有文学性?在这段非文学的时间里,他的前半段文学生涯起了什么作用?他的后半段文学复归和再次发力与此又有什么关系?他为什么要离开文学?难道这段新的人生时间和文化事业会比他的文学贡献更有利于人民、民族、国家、人类?难道这段新的时间和文化事业中他的作为会比他的文学成就更高更大、更有生命价值?
我们必须特别提醒大家,他的文学离开差不多有二十年的时间。这么长的时间,他干什么去了?是什么让他如此忍痛割爱离开文学而开辟新路?他的文学情怀是如何保留和实现的呢?他的文学性生涯和文学性格又对非文学的领域造成了什么影响,带来了什么后果呢?他是不是继续重造了一个新的国际性的世界性影响?外界和世界又是怎样评价他看待他的呢?
所有这些问题就是我力图在这本“冯骥才论”里回答读者的。文学界关于冯骥才的研究,如果没有这二十年时间的内容,或者说少了这二十年的时间,就会是不完整的、有时间漏洞的研究。没有任何人比我更有资格对冯骥才这二十年的所作所为“说三道四”。当我意识到这一点时,我也突然感到一种惭愧和责任。当我看到冯骥才这几年回归文学,在创作上高调亮相并且依然有实力能够高调亮相以后,我更加意识到集中呈现出这二十年的非文学化又潜在文学中的冯骥才时间是多么地有价值和意义。我虽然惭愧于仍然不能心无旁骛地马上就此写出完整的“冯骥才论”,但是好在二十年间我对冯骥才的观察、研究和思考一直都在进行,而且一直在不停地诉诸文字,见于报刊。所以,作为权宜之计和阶段性成果,也是足可以完成一个初步的“冯骥才论”,于是就有了这本书的编辑思想和图书成果。



我认为我对在文学界失踪二十年的冯骥才,是有发言权的,绝不是自吹自擂、口吐狂言。首先,我是科班文学研究出身。1987年获得硕士学位,我的专业就是文学理论和当代文学研究。这是写冯骥才的基本门槛。其次,从2001年开始,我以自己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出版的学术处女作《中国少数民族原始艺术》为起步开始进入民族民间文化学术美学天地,我们就密切联系在一起,前后有二十多年。他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当了三届主席(十五年)。我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任分党组成员十二年,并先后兼任副秘书长、秘书长十二年。除了工作关系,我们的学术合作也是既深且广。再次,我于2010年10月离开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调任中国文联中国艺术报社社长(兼总编辑之职)。我在《中国艺术报》工作时,和冯骥才先生的交往相反更加心有灵犀、更加心领神会、更加惺惺相惜,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境界。后,自从冯骥才转入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任院长,很快我就成为他学院的特聘教授一直至今,此间合作、交往不一而足。总之,可以说,自从2001年以来,我们始终“在一起”,从来没有分开过。我们一起成就了很多国家大事、民族伟业和文化丰碑,我跟着他受益无穷,拓宽了视野,深化了学术,提升了境界。我重要的作品《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博士课程录》《非物质文化遗产若干哲学问题及其他》和《眼睛是身体的乌托邦》(新诗集)等都是此一时期所作并由他作序(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发表)或促成出版。我也曾为他的文化著述《冯骥才文化保护话语》《灵魂不能下跪》《文化先觉》《天津砖刻艺术》《传承人口述史方法论研究》等写序和作长篇跋语。我们合作的丛书、集成、文化遗产记录成果图书更是不可胜数。所以,我说我对他这二十年存在做出文化判断有发言权,绝不是信口雌黄作玩笑语。至少我应该并且可以为他人和后人更全面深入地研究冯骥才提供一些可信的资料和研究基础。



这本所谓的冯骥才研究专著,其实是我的关于和涉及冯骥才的文字的汇集,写作与发表的时间前后差不多也有二十余年时间,并且集中在他从文学界消失的这一段时间。以我数十年对冯骥才的观察,我认为他实际上从来没有放弃自己的作家身份。他重拾过去的老本行创作了大量的绘画与书法作品,但这些作品中“文人”性和文学性正是它们在美术书法界独标高格的根本原因。他跻身文化、民俗、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文物保护、遗产抢救、博物馆学等诸多领域,但他的成就和影响却都来自文学的“思想”传统,是鲁迅式的思想:不仅存在于文学作品中,也关乎他的文学史、社会评论、文物收藏、版画运动、文艺评论、文化运动。鲁迅先生的文学思想是外溢的泛文学化的,冯骥才也类似于此。他们的思想不仅具有文学的深刻性、形象性、生动性,具有文学式的表达方式,而且具有可与纯粹哲学家、思想史家相媲美的体系性和结构性。冯骥才二十年的非文学经历的一个独特表征就是他把文学带入了一个非文学的场域,并且改变了这个领域。所以我曾经在《文艺报》发表过一个整版的论述冯骥才的文章,题目就是《当文学进入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以后》。现在,我把这本书的书名确定为《当文学照亮大地遗产:论冯骥才》,我想揭示的就是他的文学性人格和文学性思想的泛社会化现象。全书分了几个专题:“文学冯骥才”“民艺冯骥才”“思想冯骥才”“冯骥才与传统村落保护”“冯骥才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学科建设”“冯骥才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这些专题涉及冯骥才二十年间的主要文化事业和文化成就的若干重大侧面,构成一个立体的冯骥才。而我回首过往二十年的冯骥才行迹时,我深刻的结论就是:他用他携带的文学之光照亮了大地的遗产,照亮了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运动。



在冯骥才二十年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作中,他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的关系中隐藏着的文学基因不可不加以特别说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成立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950年。从一开始它就是一个有“文学”的组织,这不仅是指这个人民团体所从事的民间文学事业是中国文学的重要构成的一部分,而且是指它的组织者、领导者、参与者中的“文学”含量之重。历任主席中有郭沫若、周扬、钟敬文,郭是诗人、作家、学者,周是文艺理论大家,钟不仅是中国民俗学之父,而且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就以散文和诗名世。在协会副主席的名单中有老舍、赵树理,协会工作人员中有汪曾祺这些文学界闪亮的名字。冯骥才在这个协会做了三届主席,他的贡献和成就何在,如果不放在该协会的历史大背景中考察,就难得要领。如果不对他的“主席”实迹进行考察,对他的研究和评价就是有缺陷的,不准确、不客观的。我在中国文联系统工作很多年,我也可以说,在中国文联十几个协会中,在这二十年间,没有一个协会的主席像冯骥才那样为这个协会如此尽心尽力、如此费尽心思、如此不遗余力。我没有贬低任何其他人的意思,但是我要说,冯骥才对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的贡献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是不可复制、不可仿效的,是任何协会都未曾出现过的“主席现象”。本书中的几个专题都与我欲说明此一观点相关。本书中一些文章单篇阅读似乎并不是专论冯骥才,或者只是部分涉及他,但是这些文章的整体和集合就构成了对他的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关于冯骥才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及其实施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这个专题也是如此,本书各编篇章间都贯穿着从早对这个工程的论证,到中间的一些实施过程,直到后的回眸,力图能让读者一窥全貌,从而可以判断他的作为。近半年,我因种种机缘有机会用较大篇幅的文字来书写冯骥才和他从事的文化遗产工作,连续发表了《论冯骥才“民艺”思想》《民协工作代代传承》《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西塘宣言〉的诞生始末及其深远影响——兼论冯骥才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知行历程和思想渊源》《论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学科建设的方向与路径》,都产生了较大影响,也是对冯骥才几个文化方向上的成就的系统性评说。此外,刚刚获得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的《传承人口述史方法论研究》,我执笔了长达五万字的绪论,全面讨论了冯骥才在其中的学术贡献,也是一个从他的文学口述史看其如何演变为传承人口述史的学术梳理。这也是一个文学进入文化并且照亮遗产的生动案例。所有这些也不断证明着我的结论:不了解冯骥才的文学就不能理解他的文化遗产思想与行动;不了解他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和成就也不可能真正理解他的文学成就和创作思想。
所以,我希望我这些二十年来的贴近式的写作,能对更加深入的冯骥才研究有所贡献,也希望这本拙著能对读者全面了解、认识冯骥才有所帮助。
是为序。
2021年6月12日至14日,从国家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到中国传统端午节完成此序,并后编定完成本部书稿全部文字。这两个时间节点都与冯骥才和我有过重要的关联,在这个特定的时间编定这样一部与此相关的著述,值得纪念和予以标识。

从身体人类学走向身体美学和身体哲学
——冯骥才《三寸金莲》新论


在冯骥才的小说创作中,发表于1986年的中篇小说《三寸金莲》(1981年初稿,1985年定稿)是招致争议、非议和被误读误解的作品。它为一般读者议论,也受批评界冷落(自其发表以来,几乎没有一篇像样的批评文章讨论该作);为外国读者关注(已翻译为十余种外国文本,仅日文版就在十余年间多次再版);也是国内几十年间热销,再版、重版、新印次数多的当代文学作品之一。毫无疑问,《三寸金莲》是冯骥才秀的小说创作之一,也是当代中国文学的代表作之一。自《三寸金莲》问世以来,它的阅读史一直在一个广阔的时间和空间中展延,而它的批评史却是跛脚的、远离其阅读史的。
这部小说之所以遭遇无常命运,在阅读上招致莫衷一是,在批评上被人讳莫如深,在价值上为人极爱或极恨竟是冰火两重天,说白了就是因为它书写了中国人历史中的一段漫长的畸形的身体痛史,书写了让今天的“文明的”中国人自觉得脸面无光、颜面扫尽的小脚文化,书写了至今常常被外国人嘲弄、抓住我们文化羞耻的丑处(小脚、辫子、太监、童养媳、八股文、房中术等)的“这一个”。它让所有的中国人都感到不自在。仿佛作者是一个暴露癖者,敞开了大家共同的隐私和羞处。问题在于,作者的写法又十分的隐晦,十分的文学化。里面有隐喻,有象征,有似是而非,有王顾左右而言他,有魔幻怪诞,有含沙射影,有嬉笑怒骂,有复调与变奏,有不易参透的批判,有小脚女人的优美和叙事文字的华丽,所以,很让一些人摸不着头脑,吃不透作者超常规、超现实、超现象的深度写作及其深度意图。这部小说用的是现实主义手法与技巧,表达与呈现的却是超写实、穿历史、跨时空和荒唐怪诞隐喻象征的文学文本。几十年过去了,它依然闪耀着杰出文学的光辉,让人惊叹数十年前,作者竟有如此深刻的思想,同时,他又有着怎样惊人的艺术表现力。
事实上,不仅是作为文学的《三寸金莲》一如空谷幽兰,在近几十年来,孤独地在文学批评里寂寞着;就是在历史、社会、哲学、女性主义等等领域或思潮中,禁区一个个打开,樊篱一个个突破,但对“小脚”的历史的正视,社会科学界所谓的科学的、客观的、公正的、学术的研究,几乎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才渐渐有人涉猎。也几乎是近两年,我们才见着由海外学者作出的具有现代学术性质、意义和价值的研究专著在国内出版。所有这些比《三寸金莲》的问世晚出了近二三十年。在这二三十年间,还出现过九十年代的身体写作与研究的热潮或时尚,女权主义文学、美女作家、“下半身写作”等等风靡一时;出现过身体哲学和后身体哲学的思潮或译介热潮,出现过文学身体学、身体叙事学、身体政治或身体意识形态学等文学的身体维度研究风潮。所有这些论述、研究、叙述,他们几乎将身体的所有遮挡都扯将开去,甚至将女性和性的隐秘的行为与情感、动作与感受、姿态与知觉都和盘托出,显示出思想的大胆与肆无忌惮,显示出挑战传统与现实的勇气,显示出对新知、新领域的研究热情和智慧。但是,他们遗忘了这个角落。有的学者研究了现代文学以来的“身体写作”,论及了服饰、头发、恋爱、婚姻、性、道德、疾病、医学、纵欲、性解放、色情、颓废、死亡、规训、献祭、女性身体、性革命、身体美学等等,但是,无一例外,却都不曾去触及缠足的身体。有的学者较系统地研究了当代文学中的身体写作、身体政治或身体意识形态,讨论了贾平凹的《废都》,王小波的长篇小说,阿来的创作,余华的写作,陈染的《私人生活》,以及高行健、卫慧、木子美、葛红兵、九丹等人的身体文学作品,但研究者叙述的身体完全等同于“性意识”了,文学身体化在这里只是主体的感官化,无涉于身体的纯粹性和客观性,这是对身体维度或身体哲学的狭隘化扭曲,因而也就把《三寸金莲》排斥在“身体”之外了。可以说,存在着不言而喻的这样一种可能,人们认为,写缠足的《三寸金莲》其所写文化之丑陋,比性还更令人不足齿数,虽然此中也涉及性、女性、女权、身体、下半身这些时髦的后现代的元素。一位历史学家在二十一世纪初撰写“对女子缠足由‘美’变‘丑’历史进程的多元分析”时,道出了个中秘密。他说:“如果几年前我斗胆问出一个问题:‘缠足的女性真不快乐吗?’也许会立刻招来一片质疑甚至责骂声,因为‘缠足’已经成为中国女性受压迫的象征。对‘缠足’是否痛苦的质疑,也就是对妇女曾经受压迫的政治命题的质疑。”这是一个历史学家晚近的担忧,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存在身体盲区的深层原因。而早在二三十年前,《三寸金莲》就受到了这样的质疑,冯骥才为这篇小说早就“斗胆”并承担过无数的“责骂声”。直接的斥责是说他歌颂缠足、欣赏缠足、陶醉缠足,类于没落腐朽的文人,是莲癖般地在“津津乐道地展示那些腐朽没落的玩意”,是毫无批判地对小脚的审美认同。帽子不可谓不大,情绪不可谓不激昂。但是,可以说,他们都没有读懂读透《三寸金莲》。小说发表后,有评论家指为历史小说,也有称其为传奇小说,或名之为津味小说,作者为此愤慨,反讥为“其实全是胡扯”,并长叹“可惜知我者寥寥”。另一方面,作者也深深感受到了社会对他作品的误读和评论界对他作品的不读,他也直接向社会表白了自己的立场:“从文化视角观察与解析国民性需要非凡的眼光,用批评精神将国民性格的痼疾揭示出来需要勇气。”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