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创客精选项目设计与制作 第2版 刘笑笑 颜志勇 严国陶
》
售價:HK$
61.6
《
佛山华家班粤菜传承 华家班59位大厨 102道粤菜 图文并茂 菜式制作视频 粤菜故事技法 佛山传统文化 广东科技
》
售價:HK$
221.8
《
武人琴音(十周年纪念版 逝去的武林系列收官之作 形意拳一门三代:尚云祥、韩伯言、韩瑜的人生故事 凸显百年武人命运)
》
售價:HK$
43.7
《
剑桥斯堪的纳维亚戏剧史(剑桥世界戏剧史译丛)
》
售價:HK$
154.6
《
禅心与箭术:过松弛而有力的生活(乔布斯精神导师、世界禅者——铃木大拙荐)
》
售價:HK$
66.1
《
先进电磁屏蔽材料——基础、性能与应用
》
售價:HK$
221.8
《
可转债投资实战
》
售價:HK$
99.7
《
王氏之死(新版,史景迁成名作)
》
售價:HK$
54.9
編輯推薦:
复旦大学光华杰出人文学者讲座,遴选人文学科中享有国际声誉的学者,就其或的研究成果进行多次讲座。讲稿结集后,由作者亲自审订、增补,交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编辑出版,希望通过这样一种形式,记录下这些学者于复旦校园所做的学术思考,同时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做出一份努力。
內容簡介:
作为中国宗教史、敦煌文献研究的专家,作者在本书中对丝绸之路沿线及敦煌写本中有关佛教仪典的文本做了与以往不同取径的研究。对佛教仪礼的历史传承轨迹,用不同学科的理论、方法进行了跨学科、跨文化的探讨。作者具体考察了敦煌文献中用于疗治病人的写本“患文”,通过对“患文”的文式、文体、措辞和实施场所以及参与者等文献资料的详细分析,梳理出本土化仪礼中贯穿的佛教基本观念及仪礼逻辑和仪礼结构。
關於作者:
太史文(Stephen F.Teiser)
普林斯顿大学宗教系博士。现为普林斯顿大学宗教系铃木大拙佛学讲座教授。作为佛教和中国宗教研究专家,太史文教授的作品主要通过丝绸之路沿线发现的各类文献、文物来揭示其背后体现的宗教文化交流。专著《中国中世纪的鬼节》(The Ghost Festival in Medieval China , 1988),获1988 年度美国学术团体协会宗教史领域处女作奖。《〈十王经〉与中国中世纪佛教冥界的形成》(The Scripture on the Ten Kings and the Making of Purgatory in Medieval Chinese Buddhism ,1994),获1996 年度美国亚洲学会列文森奖。《再造生死轮 :中世纪佛教寺院中的轮回图》(Reinventing the Wheel: Paintings of Rebirth in Medieval Buddhist Temples , 2006)获2007年度法兰西铭文与美文学院儒莲奖。此外,作为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佛教文献研读丛书的主编,他还与人合编有《〈妙法莲华经〉研读》(Readings of the Lotus Sutra ,2009)和《〈坛经〉研读》(Readings of the Platform Sutra ,2012)。
目錄 :
1 自 序
5 译者序
1 讲 佛教仪礼与人文学科
27 第二讲 佛教世界中的做功德
65 第三讲 疗以善业:中古佛教患文
107 第四讲 语言、文体和表演
148 参考文献
172 出版后记
內容試閱 :
自 序
二〇一四年能在复旦大学主讲光华杰出人文学者讲座是我的巨大荣幸。这个系列讲座——包括四次每次两小时的中文演讲——不只促使我完成了本书的初稿,它还给了我能用中文与我的同道们紧密合作、阐释我的看法的宝贵机会。尽管我主要在西方接受教育、从事教研,但这些年来我在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的经历对我的成长也不可或缺。我希望这本书不只对学术研究有所贡献,同时也能见证东西合作、中美合作的价值。
我构思这本书时心中设想的是中国读者,而且也不打算出版英文版。这里面有什么不同呢?首先,在我的祖国之外发表我的研究促使我考虑到本土与国外同道之间的区别。在我平时教学的地方,我是研究世界宗教历史的宗教研究系的一员。除了少数以亚洲语言为工作语言的同事,与同道对话时我需要提供不少与主题相关的背景信息。而在中国,数十年来我亲密的同道们都是中国的历史学家和文献学者。
因此,与写给西方读者的作品相比,这本书的部分内容可能写得更为宽泛。讲介绍了推动人文学科尤其是哲学、历史编纂学和宗教学理论发展的一些论辩。尽管有强加给读者我的个人自传的风险,我还是叙述了过去三十年来自己的思想历程,以此来呈现西方学界的学科发展。第二讲也是为了中国读者而设计的。这一讲探寻了中国佛教思想及实践的印度前身。中国佛教从印度和中亚先驱那里所受的恩惠,并不总是容易为当代中国读者所了解。这一领域的重要作品主要都是以西文或日语写成的。由于我的中国同行们对中国语言、文献及书籍史有更精深的了解,这本书的其他部分则更专门和深入。第三、第四两讲分析了诸如前现代中国的文学体裁、措辞、表演性及物质层面的文本生成等问题。如果用英语写作的话,这样的分析以及为了让人领会的解释恐怕会非常不同且长得多。
过去的五年多里,与余欣教授——二〇一四年复旦讲座的策划者以及本书的编辑——持续的讨论,不断充实着这本书。他帮助我斟酌了系列讲座的主题及顺序,既引领我徜徉于我们共同学术领域(敦煌学和中古中国)的复杂性之中,又让我见识到中文PowerPoint 软件的独特性。本书的译者,是随后来到普林斯顿大学继续博士学习的翟旻昊,也证明了他作为译者的极大价值。毫不夸张地说,余教授、旻昊和我仔细推敲了本书的每个词,辩论了其中的大半,并修改了至少四分之一的篇幅。对我而言(可能对他们并非如是),这些交流是以中文演讲并出版这本书的好处。旻昊同时也见证了我与他练习中文发音的艰辛时光,因为每一讲我都会排练好几遍。
从二〇一四年的光华人文杰出学者讲座开始,复旦大学及上海地区的老师和同学们为本书的修改提出了不少问题、批评和其他信息。我尤其得益于复旦大学“三陈一葛”( 陈允吉、陈尚君、陈引驰和葛兆光)的厚谊。他们是中国佛教文献、中国文学与文献和中国思想史领域的引路人。我感谢他们。
本书作为合作性产物的另一证明, 就是其中几个部分来源于我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所教过的讨论课和工作坊。我感谢所有的资助者和参与者, 包括海德堡科学院( 二〇一一)、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年会( 北京,二〇一三)、法国远东科学院索安(Anna Seidel)纪念讲座(京都,二〇一四)、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和北京清华大学东亚宗教冬令营(四川峨眉山,二〇一四)、敦煌学国际联络委员会年会(普林斯顿大学,二〇一四)、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二○一四)、Hwei Tai 工作坊(斯坦福大学,二○一五)、四川大学俗文化研究所(二○一六)、哥伦比亚大学愿文工作坊(二○一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