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李白传(20世纪文史学家李长之经典传记)
》
售價:HK$
45.8
《
津轻:日本无赖派文学代表太宰治自传性随笔集
》
售價:HK$
66.7
《
河流之齿
》
售價:HK$
59.8
《
新经济史革命:计量学派与新制度学派
》
售價:HK$
89.7
《
盗墓笔记之秦岭神树4
》
售價:HK$
57.3
《
战胜人格障碍
》
售價:HK$
66.7
《
逃不开的科技创新战争
》
售價:HK$
103.3
《
漫画三国一百年
》
售價:HK$
55.2
|
編輯推薦: |
图书特色
内容方面:从创新教育的概念界定入手,分析了我国创新教育的发展历程、成就、现
状与问题,构建了高校创新教育的理论研究到实践分析的完整框架。系统研究了创新的基
础理论,提出了提升创新人格与创新思维的方法。
体系方面:在分析国内外创新教育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融合社会和高校共同参与的校
内外资源,建立多层级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成果具有普适性。
应用方面: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高校创新教育的培养模式,指明了高校创新创业实践的
方式、方法,提出的创新创业教育对策和实践路径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
內容簡介: |
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建设不仅是高校自身发展的客观需求,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校教育提出的迫切要求。《高校创新教育理论与实践》遵循“理论—方法—实践—对策”的逻辑脉络,深入浅出地介绍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内容、创新训练方法设计、高校双创教育实践经验及地方高校提升双创教育水平的路径。在理论部分,首先梳理我国创新教育的发展历程以及创新教育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的作用,阐释、辨析创新教育的相关概念与外延、理论基础等;然后着重介绍了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6个维度和创新能力的十余种提升训练方法,目的是提高学生将创新知识和专业知识相融合的能力,提升创新水平,并推动创新方法的实践应用。在实践部分,首先介绍了适合地方院校大学生参与的几类重要的创新创业活动、竞赛和项目,尤其是从创新创业项目选择、策划书的撰写,以及竞赛、项目评审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然后总结了山东省三所创新创业典型高校的经验,从政府、社会、高校的指导和引导,育人理念及平台支撑,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等三个方面,提出了地方院校发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对策与路径。 《高校创新教育理论与实践》可为教育主管部门、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研究、推进新时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参考。
|
目錄:
|
章 创新教育概述 1
节 创新教育的相关概念与
发展历程 1
一、创新教育 1
二、创新教育与国家创新体系 2
三、创新教育的发展历程 3
第二节 我国创新教育发展历程
及现状 5
一、我国创新教育发展历程 5
二、我国创新教育成就 10
三、我国高校创新教育现存问题 12
四、我国高校创新教育问题的应对
措施 18
第三节 国外创新体系发展概述 21
一、欧美国家的创新体系 22
二、东亚地区国家的创新体系 34
三、新兴国家的创新教育 42
第二章 创新的基础理论 47
节 创新的相关概念 47
一、创新 47
二、创意 50
三、创业 51
四、创新、创意与创业的关系 53
第二节 创新的分类 55
一、典型的创新类型 56
二、创新的其他分类 65
第三章 创新人格与创新思维 67
节 创新人格的概念 67
第二节 创新人格的一般特征 68
一、经验开放性 69
二、模糊容忍性 71
三、好奇心 73
四、创新自我效能感 75
五、冒险性 77
六、坚韧性 79
第三节 创新思维的概念、基本原理
及过程 81
一、创新思维的概念 81
二、创新思维的基本原理 83
三、创新思维的过程 84
第四节 创新思维的特征及表现
形式 85
一、创新思维的特征 85
二、创新思维的表现形式 87
第五节 创新思维的作用 91
一、创新思维在人类历史文明发展
中的作用 91
二、创新思维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 91
三、创新思维在应用领域的作用 92
第四章 创新能力培养 94
节 创新思维的影响因素与
提升路径 94
一、大学生创新思维影响因素分析 94
二、提升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
途径 95
第二节 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
维度 96
一、发散思维能力 96
二、收敛思维能力 97
三、灵感思维能力 97
四、直觉思维能力 97
五、类比思维能力 98
六、形象思维能力 98
第三节 创新能力提升训练方法 98
一、头脑风暴法 99
二、找缺点法 100
三、组合思维法 102
四、联想思维法 105
五、异想天开 106
六、市场需求法 110
七、分解法 111
八、逆向思维法 115
九、移植法 117
十、专利文献法 119
十一、TRIZ理论 122
第五章 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实践 124
节 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概述 124
一、中国“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124
二、“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 136
三、“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 137
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138
第二节 大学生创新类活动实践 139
一、调研与选题 139
二、项目申请书的撰写要求 140
三、学术论文的写作要求 141
第三节 大学生创业类活动实践 143
一、参与创业比赛的要点 143
二、策划书的撰写示例 145
第六章 创新创业政策及高校实践案例 153
节 国家与地方有关高校创新创业政策 153
一、国家创新创业政策与措施 154
二、省级政府出台的创新创业政策
与措施——以山东省为例 157
三、各级机构组织的创新创业活动 160
第二节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 山东三所高校创新创业经验总结与分析 163
一、山东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平台化教育体系建设和实践 164
二、青岛大学:全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着力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167
三、山东师范大学:多维课堂深度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170
第七章 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经验总结 178
节 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宏观分析 178
第二节 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对策与路径 179
一、政府和社会的持续引导与支持 180
二、先进的育人理念、坚实的制度保障及平台支撑 181
三、科学、合理的培养体系 184
参考文献 189
|
內容試閱:
|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国务院在《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以及《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指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重要举措。2015年瑞士冬季达沃斯论坛上,总理在开幕式上发表特别致辞,首次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称为中国经济的“新引擎”。各级各类高等院校积极响应,教师们大力开展与之相关的教学改革、教学研究与探索,学生们的社团活动、竞赛、讲座、报告等第二课堂内容也紧跟创新创业的主题。一时间,创新、创业成了教育界的热词,与之相关的教学产出、研究成果百家争鸣,盛况空前。
尽管国家出台的创新创业政策措施和激励机制比较健全,但由于高校将创新创业作为专门的课程和主题纳入人才培养过程的时间还比较短,因此许多高校对创新教育意识、创新创业的理解还停留在解决就业问题的层面,对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与学科专业的课程教学之间的关系认识得还不够透彻,且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大多拘泥于创新创业课程设计、体系构建,以及大学生创新活动组织等方面的理论探讨。融合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和学生活动内容为一体的创新创业育人体系还不够健全,课堂教学和创新活动往往脱节。这些是许多一线教师在日常教学和指导学生时的切身体会,也是教学管理人员在教学改革和管理中切实面临的困境。如何提升高校创新教育理念?如何营造良好的创新教育政策环境?如何针对不同地域、不同经济发展层次和不同文化传统开展差异化的教学内容、创新训练方法、创新培养模式设计等工作?如何从整合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学生活动内容及学科专业知识为一体的角度,全方位、全过程地建立育人体系?这些问题既是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的挑战,也是高校对创新教育理论与实践开展有益探索的机遇。
地方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实施过程中,对本地区双创人才培养、地域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地方高校教育支出由地方财政承担,与国家部委所属高校相比,在地方资源禀赋、政府财力、外部环境等方面不可同日而语。即使是办学类型相似的高校之间,也因地域的差异,在领导层的认识理念、制度的顶层设计及具体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作者所在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是山东省属重点高校,近年来结合国家和山东省出台的创新创业教育政策,积极开展相关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实施了设置创新创业课程、设计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及科技创新活动等一系列改革举措。山东师范大学于2016年成为全国99所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之一,获得2016年、2017年及2020年中国“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金奖,产出了一批有学校师范教育特色的创新作品。此外,山东省其他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也有丰硕的成果。例如,青岛大学先后培养出“状元水饺”常九矿、青岛市“创客形象大使”范旭、“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十大成功创业者”孙军波等100余位毕业生创业典型;山东大学在2021年第七届山东省“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10项金奖的优异成绩。作者结合管理实践工作经验,以主持的山东省创新创业教学改革课题为依托,梳理了山东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相关案例和实践材料,撰写了《高校创新教育理论与实践》,以期为地方高校构建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创新创业培养体系等提供经验借鉴。
《高校创新教育理论与实践》得到了山东省教育厅教学改革重点课题“创新驱动、聚焦育人、深度融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施(Z2016Z025)”的支持,受到了山东师范大学领导的高度重视,学校教务处、招生就业处及团委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实施、创新创业课程的开设、大学生竞赛活动数据材料的整理等方面给予了全方位的支持。《高校创新教育理论与实践》从2018年冬开始着手撰写,直到2022年年初出版,三年时间里,每一位撰稿人都对《高校创新教育理论与实践》有着不可或缺的贡献。《高校创新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框架结构、内容安排由赵湘轶负责,前言执笔人为赵湘轶和马英红,章由张宗鑫编写,第二章由刘长玉编写,第三章由李海垒和路振勇编写,第四章由马英红和陈明泉编写,第五章由路振勇和陈会征编写,第六章由马英红和陈会征编写,第七章由马英红和刘伦编写,全书由马英红和刘伦统稿。此外,《高校创新教育理论与实践》在出版过程中,还受到山东师范大学教材建设专项支持,得到了清华大学出版社的鼎力相助,王定主任提出的细致入微的修改建议为《高校创新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完善提供了极大的助力。在此,作者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
由于作者水平所限,书中难免存在疏漏之处。敬请读者和高校同行提出宝贵意见,以便对《高校创新教育理论与实践》进行修订和改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