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强者破局:资治通鉴成事之道
》
售價:HK$
82.8
《
鸣沙丛书·鼎革:南北议和与清帝退位
》
售價:HK$
121.0
《
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发展:兼论宗教哲学(英国观念论名著译丛)
》
售價:HK$
62.1
《
突破不可能:用特工思维提升领导力
》
售價:HK$
79.4
《
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精装典藏版)
》
售價:HK$
227.7
《
失衡与重塑——百年变局下的中国与世界经济
》
售價:HK$
135.7
《
不被定义的年龄:积极年龄观让我们更快乐、健康、长寿
》
售價:HK$
79.4
《
南方谈话:邓小平在1992
》
售價:HK$
82.8
|
編輯推薦: |
本书从读者视角出发,注重教材的易读性。加强引导读者去思考问题,准确、深入地理解基本概念,正确、灵活地运用分析方法。视频内容包括分析常见错误、讲解学习难点、探究分析方法的思维脉络等,意在辅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与掌握学习内容。
|
內容簡介: |
作为信息类专业的基础课程教材,本书阐述了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定理和线性电路的一般分析方法。分析对象包括直流电阻电路、一阶直流动态电路和正弦稳态电路。主要分析方法有等效电路分析法、线性网络的一般分析法、运用电路定理分析法、三要素法和相量分析法。书中例题和应用实例丰富,难易程度适中。本书还介绍了Multisim软件在电路分析中的使用。本书力求内容编排合理、概念准确、解题思路清晰、文字简练流畅、易读易懂、便于自学。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信息类各专业(电子、通信、自动控制、计算机等)的本科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也可作为成人教育、电子技术人员的培训教材,或者作为电子技术爱好者的自学参考书。
|
目錄:
|
目录第2版前言第1章电路的基本概念与电量的约束关系1.1实际电路与电路模型1.2常用电量及参考方向1.3电流、电压的约束关系1.4元件的电压电流关系1.5电路分析与应用实例1.6习题第2章单口电路的等效分析法2.1等效电路与等效分析法2.2单口电阻电路的等效化简2.3含独立源电路的等效化简2.4含受控源电路的等效化简2.5应用2.6习题第3章线性电路的一般分析方法3.1线性电路一般分析法概述3.2结点电压法3.3网孔电流法3.4网孔法与结点法的比较*3.5回路电流法3.6习题第4章线性电路的常用定理4.1线性电路4.2叠加定理 4.3戴维南定理4.4诺顿定理4.5功率传输定理4.6对偶性 4.7习题第5章一阶直流动态电路分析5.1动态元件的电压电流关系5.2一阶直流动态电路分析及三要素法5.3零输入响应和零状态响应*5.4单位阶跃函数及应用5.5瞬态过程的利用与规避5.6习题第6章正弦稳态电路分析6.1正弦稳态电路概述6.2正弦电量与相量6.3相量形式的两类电路约束条件6.4相量法6.5正弦稳态电路的功率6.6耦合电感和理想变压器6.7应用6.8习题第7章电路的频率特性7.1网络函数7.2简单RC电路的频率特性7.3RLC串联谐振电路7.4RLC并联谐振电路7.5应用实例7.6习题第8章Multisim 14.0电路仿真8.1Multisim仿真软件概述8.2Multisim 14.0基础电路仿真附录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本书在对第1版教材进行修改与补充时,延续了上一版的写作宗旨,保留了原版本的体系与风格。从读者视角出发,更加注重教材的易读性。加强引导读者去思考问题,准确、深入地理解基本概念,正确、灵活地运用分析方法。根据使用者的反馈意见和编者的教学实践体会,对原版做了以下修订。1 在各节后增加了思考题。通过思考题,引导读者从深度和广度上理解本节所述重要概念与基本分析方法。2 对习题做了分类与增补。为了适应不同课时、不同层次读者使用本书,每章习题有基本题与深入题之分。基本题侧重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题目难度小,题型相对简单。深入题的综合性和应用性较强,有益于训练与提高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3 对部分章节的编排与论述方法做了较大改动,目的是更易于读者掌握分析方法的脉络,便于自学。比如第5章,尝试运用前几章知识和已有的高等数学知识,探寻找出三要素公式与三要素方法,使读者能够在进入三要素分析方法学习时思路清晰,减少被动性和盲目性。考虑到零输入响应和零状态响应在课程体系中的重要性,把这部分内容分出来单独作为一节。单位阶跃函数及应用作为选学内容。4 录制了10个专题短视频。视频时长多在20分钟以内。视频内容包括分析常见错误、讲解学习难点、探究分析方法的思维脉络等,意在辅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与掌握学习内容。5 增加了两个附录,便于读者了解公式的来龙去脉,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6 为方便教学,完善了与本书相适应的教师用课件。书中标“*”号的内容可酌情取舍,不会影响学习内容的连贯性。本书第8章由石会重新编写,第3章由王渊修改,其余章节由王丽娟修改。视频由王丽娟编写与录制。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不妥与错误在所难免,希望读者批评指正,以使本书不断完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