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明代社会变迁时期生活质量研究
》
售價:HK$
316.2
《
律令国家与隋唐文明
》
售價:HK$
76.7
《
现代吴语的研究(中华现代学术名著3)
》
售價:HK$
65.0
《
天下的当代性:世界秩序的实践与想象(新版)
》
售價:HK$
77.3
《
德国天才4:断裂与承续
》
售價:HK$
109.8
《
妈妈的情绪,决定孩子的未来
》
售價:HK$
42.6
《
推拿纲目
》
售價:HK$
403.2
《
精致考古--山东大学实验室考古项目论文集(一)
》
售價:HK$
244.2
|
編輯推薦: |
本书卖点
作者与学术界一代宗师季羡林先生有近二十年的近距离接触,掌握大量真切、感人的手资料,其笔下的人物形象,给人一种立体、充盈、多层面、非虚构的切近感。本书透过季羡林先生的百年风雨人生之路,使读者得以感受大师坚毅、豁达的人生品格和细腻、深沉的精神世界。
《独坐听风:季羡林的精神世界》,透过学术界一代宗师季羡林先生的百年风雨人生之路,使读者得以感受大师坚毅、豁达的人生品格和细腻、深沉的精神世界。本书还精选15幅有关季羡林先生工作、生活与交游的图片,比文字更活泼,也更具内涵,更好地展现了人物多层次、多侧面而又丰富生动的精神世界。
|
內容簡介: |
《独坐听风:季羡林的精神世界》以多镜头、多角度转换的叙述方式,全面、立体地描绘了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充满情趣的童年生活、孤独与艰辛的求学经历、学成回国后的生活与思想,其间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与愧疚,对师友的深切追怀,留学时的传奇经历,以及对故土的眷恋与赤子报国的磊落情怀,等等,构成了季羡林先生百年人生情感之路,展示了其广博精深的学养积淀和丰富、细腻而深沉的精神世界。
|
關於作者: |
于青,山东青岛人,1987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硕士。人民出版社原副总编,编审。著有学术论著《苦难的升华——女性文学论集》《季羡林传》《张爱玲传》,小说《张爱玲未完》《上海绝唱》,以及散文集《没有时间的快乐》等。
|
目錄:
|
天意高难问/001
一、思念/001
二、大仁/006
三、心语/010
四、天意/023
空谷足音/027
楔子/027
一、赋得永久的悔/033
二、寂寞的青春/053
三、学海泛舟/071
四、不刻意而高/095
纵浪大化中/118
一、写景/123
二、抒情与记事/131
三、富有哲理的散文/139
四、学者的幽默/143
高山仰止/149
季羡林先生大事记/166
参考书目/183
后记/185
|
內容試閱:
|
代序 鲁殿灵光,高山仰止
从来也没有想过,我会写一本季羡林先生的传记。就是在现在,当我在进行了几年的学术宫殿的徜徉与漫步,尤其是在同先生有了十几年的近距离的接触,不,应该说是零距离的学习后,我仍不敢相信,我会不自量力地来写这样一本传记。当然,这已经是1998年的事情了。在当时,这也是我所知道的本季羡林先生的传记。现在,受出版者的委托,又重新修订了这本传记。
高山仰止。
读季羡林先生的文和见季羡林先生的人,每每跳到我眼前的,就是这样自然的四个字。以前,没有见过季羡林,仅是听起季羡林先生的名字,心中就油然而生一种崇敬心情,因为知道他是东方文化的学者,是一代鸿儒。后来,有了幸运的机会,能够和季先生近距离接触,又有幸成为季羡林先生的晚辈朋友,这种崇敬之情更是有增无减。当然,那时并没有产生过要叙写季先生传记的想法,因为我知道,虽和季先生同为山东人,先生却是鲁殿灵光,高不可攀。而实际与季先生接近起来,他又是那样的温良厚朴,平易。
季先生的感人的形象次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的,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届国家图书奖评奖的时候。季先生是文学组的负责人,我是工作人员,为评委们服务。那一年的工作很紧张,评委们只能将就着在小饭店里吃饭。吃饭的时候,只见季先生在拥挤的座位里举手向我“请示”,我忙问什么事情,季先生微笑着说:“可不可以喝一杯啤酒?”我们所有的人都被先生的幽默和纯朴给逗笑了。那一年,季先生已是82岁的高龄了,但他给我们的印象却是那样的健康、幽默、平易近人,几天的紧张工作下来,他已成为我们全体工作人员的老朋友。他自己也常说,非常愿意和我们年轻人交朋友。而我们这些工作人员,见到季先生如此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便一有空就往季先生的屋子里钻,与先生聊天、照相,没完没了,其乐融融。没有几天,先生就把我们工作人员的名字都记熟了,还知道了我们每一个人的爱好和特点。当先生得知我在工作之余还坚持写作时,就要我送他一本自己写的书,并鼓励我好再读一个博士。我当然不好意思把自己的雕虫小技拿去打扰先生。但事隔两年,到第二届图书奖评奖时,季先生见了我,句话就是问我要那本小书。此时,季先生已成了我们的大朋友,我们有什么话甚至各个学科的疑难问题,都愿意找季先生解答。经常的场景是这样的,我们在季先生的房间里盘腿坐在地上,而季先生笑眯眯地坐在床上,我们就像是季先生的弟子一样围坐在那里,听先生给我们讲一些名人逸事。虽然先生年长我们许多,是我们的祖父辈,但我们却丝毫没有感觉到岁月的隔阂,先生的思维方式非常年轻和活跃。季先生对我们工作人员也熟稔如一家人,经常会问我们:“怎么没有见到小Y呢?”
后来,是在写先生的传记的时候,我才了解到,先生与我们一起工作和交往的这几年,正是他的个人生活为痛苦的几年。他先后失去了自己亲爱的女儿和老伴,但我们却丝毫没有感觉到先生精神上的沉郁和悲观,他热情地参加所有的社会工作,健朗地与年轻人交往。他继续在学术的田野里耕耘,同时也写出了充满深情的怀念亲人的文章。他是把悲伤留给了自己,在深夜里独自咀嚼。当知道这些事情的时候,再回头看那个时候的季羡林先生,便更觉得先生如同超人,既具有强大的抑制力,又情感深沉、慈悲为怀。
先生的知识是渊博的,学问是深厚的,与先生在一起工作的日子,是我们精神生活为丰富的日子。面对全国几年来出版的精美的图书,我们经常围坐在先生的身边,听他给我们解答各种疑问。从美术、历史,到考古、文学,季先生就像一部百科全书一样,总能使我们的各种疑问和难点一一得到解答。我们从中得到的教益,尤其是一些珍贵的史料性的佳话,茹古涵今,都是在书本上所不能得到的。而同时,与先生在一起的日子,也是我们在心情上放松的日子。在先生面前,我们就像又回到了学生时代,我们面前总有一个耐心的老师为我们亲切地解答各种疑难问题,而且,这位老师又是那样的慈祥、善良和幽默。
后来,应家乡一家出版社的邀请,约我写一本季羡林先生的传记。凭着一股热情和对季先生的崇敬心情,我不假思索地应承下来。但当我稍微浏览了先生的学术宫殿后,我有点想退却了。高山仰止,这是我的感叹。我认为,我只能在这座巨大的学术宫殿门前流连忘返敬而仰之,却没有走进去的勇气和能力。我去见先生,对他说,是不是我没有能力来完成这样一个重要的任务。先生却笑了。他平和地对我说,你是作家,作家写传记不是从学术的角度。先生只一句话,便给了我莫大的勇气。是的,我想,写先生的传记,无论如何我是没有资格和能力的。因为我不具备写先生的学术基础和能力。但先生的人格魅力却是应该写出来的。他所代表的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是值得我们年轻一代永远学习和敬仰的。就先生的学术成就来说,是我几生几世也无法企及的,但先生的精神境界和人格魅力,却可以使我获取许多人生的要义。换一句话说,虽然我面前的这座学术宫殿使不才如我辈叹为观止,但我可以把徜徉其间的体会和心得,用笔墨描摹出来,这对我是一种精神鼓励,也是我对先生崇敬之心的一种表达。
只有这样想,我才有勇气坚持写下来,才有勇气去做完一件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传记虽然写完了,但离把先生的宏伟业绩、雍容大雅记录下来还差很远很远。自然,在写作当中,我自己也经历了一个精神淬炼的过程。先生那种对事业的一丝不苟,对人生风雨的淡然若定,对国事家事的厚朴、豁达,都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我的精神世界。尤其是在写作中途,我因电脑操作失误丢失了一章,心中很沮丧。先生得知后,对我说:“不要着急,慢慢来。”在写作时,有过一次与先生一起开会的机会。那时季先生刚刚做了眼疾手术,身体十分虚弱。他应我的请求,每天早晨5点半开始接受我的采访。因为他白天实在太忙了,先生要主持全国文学图书的评奖,我要忙会务,我便采取了先生坚持了一生的工作方式,闻鸡起舞。每天早晨我去接先生到楼下边散步边采访时,先生都早已端坐在那里,桌上摆着整齐的稿纸和放大镜,他已经工作了两个小时了。这种早晨随着太阳的升起而工作的方式先生坚持了一生,就是他住进医院进行疾病治疗,他还是坚持这样的治学习惯,这也是他一生著作等身的原因之一。这种治学的态度和精神,成为我坚持写下去的动力,甚至也成了我业余时间不辍笔的一种精神楷模。写先生的传记一本,却带给我终生的治学和做人的财富。
从认识季羡林先生起,我们每年都会坚持去看望先生,他的人格的魅力就像磁铁一样在吸引着你,使你从中获得许多人生的力量。先生成为我们大家共同的精神上的智慧之灯。近几年,先生因为身体不好,已经住进医院几年了。但在住院治疗期间,他却始终坚持写作,并保持着乐观的精神状态。他的记忆力和思考能力丝毫没有减退,对过去的事情仍旧惦记在心上。每次我们去看望先生,他总是惦记着与他一起工作的年轻的同志,就连我们的孩子们,他也能一一叫出名字。尽管随着岁月的流逝,10年过去了,我们从青年进入了中年,我们已经不再年轻,先生也已经是95岁的高寿了,但先生的精神却仍旧那样健朗,谈话之间仍旧保持着他固有的幽默和平实。他总是那样微笑而又平静地听着你说,偶尔说的一句话,却又让你觉得他正在认真地思考着你的话题。
2005年的春天,我们中的一位同志在梦中梦到与季先生聊天,而且聊得非常痛快。他便有些担心,连忙打电话去问讯先生的身体状况。先生笑着说,他这几天正在惦记着我们呢。他说今年是双年,搞出版的那些同志又该忙了,因为双年是进行国家图书奖评奖的年份。他的助手,热情的李老师向我们转达季先生的惦记时,我们听了感动至极。先生的心始终是与我们连在一起的。国家图书奖仅是先生的社会事务之一,但对这件事情先生却非常上心,比我们这些身在其中的工作人员还要挂念在心,这是怎样的一种拳拳之心啊。我觉得先生确实做到了做人的境界,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我觉得,因写这一本传记而接近了先生是幸运的;因写完了这本传记而了解了先生伟大而又平凡的一生又是获益匪浅的。先生给我的精神上的力量和教益使我一生也受用不尽。每次与先生见面回来,我都能感觉到一种精神的富足和平定,缭乱的人生在瞬间便都能平静下来,人在这个时候便觉得特别清醒,知道自己在这短暂的人生中到底需要的是什么,应该做的是什么。我也明白了,何以季羡林先生能够九旬高寿仍然精神爽健,笔耕不辍。静水流深,沉静人生,先生的精神世界,永远是平静和高洁。东方文化能够延续几千年而至今魅力不衰,正是由于有了这样一代代弘扬东方文化精髓的优秀的知识分子。
我为有机会为季先生做一次人生和学术的记录而感到幸运,而我写的小书,只能算是我学*学术成就、精神品格、人生历程的一点个人的心得。按照出版者的初衷,将先生的人生辉煌以平实的语言记录下来,用以张扬先生的治学精神,传播一代鸿儒的雍容大雅。语言的表达是有限的,但先生在学术生涯中所达到的至高的学术境界却是无限的。以有限写无限,德薄能鲜。本书的写作,得到季羡林先生、商金林先生、李玉洁老师的支持,承他们向我提供宝贵的资料和照片,尤其是李玉洁老师,知道我在修订季先生的传记,便热情提供了手的资料和图片,在此一并表示感谢。本书的年表还参阅了李铮先生的季羡林学术年表及其他学者的纪念文章,也谨致谢意。
修订于2005年6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