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无端欢喜
》
售價:HK$
76.2
《
股票大作手操盘术
》
售價:HK$
53.8
《
何以中国·何谓唐代:东欧亚帝国的兴亡与转型
》
售價:HK$
87.4
《
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 女性主义先锋伍尔夫代表作 女性精神独立与经济独立的象征,做自己,比任何事都更重要
》
售價:HK$
44.6
《
泉舆日志 幻想世界宝石生物图鉴
》
售價:HK$
134.2
《
养育女孩 : 官方升级版
》
售價:HK$
50.4
《
跨界:蒂利希思想研究
》
售價:HK$
109.8
《
千万别喝南瓜汤(遵守规则绘本)
》
售價:HK$
44.7
|
編輯推薦: |
◆《我的大学》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之终结篇,书中提出了“社会大学才是真正的大学”的理念。 ◆作品记述了高尔基在喀山时期的生活。十六岁那年,他离乡背井,到喀山去上大学。这个幻想破灭后,他不得不为生存而劳碌奔波。 ◆在《我的大学》里,他用自己的笔触反映了当时俄国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民粹派反抗沙皇统治的活动,展示了这一时期俄国知识分子的思想状况。 ◆在这所大学里,他经历了精神发展的复杂道路,经受住多方面的生活考验,对人生的意义、对世界的复杂性进行了早期的探索。 ◆《我的大学》其实就是高尔基对真理的探索过程,从一个稚气未脱而又血气方刚的年轻人成长为深谋远虑寻找光明的思想家、革命家,他的知识的来源就是这个学校,他的大学。
|
內容簡介: |
《我的大学》是前苏联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人生三部曲》中的后期的一部。其余两部为《童年》、《在人间》,该书早年出版于1923年,该书中作者描写了他青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从这个被真实记述下来的过程中可以看出青少年时代的高尔基对小市民习气的深恶痛绝,对自由的热烈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
|
關於作者: |
(苏)高尔基(1868—1936)原名阿列克谢·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 作家、诗人、政论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被列宁誉为“无产阶级艺术杰出的代表”。 三岁丧父,随母寄居外祖父家;十一岁起独立谋生,高尔基不平凡的生活经历为其创作提供了源泉,同时也磨炼了他的斗志,其生活经历在他著名的自传体三部曲中有生动的记述。1892年发表处女作短篇小说《马卡尔楚德拉》,开始投身于文学创作事业。 代表作有小说《母亲》,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以及散文诗《海燕》等。
|
目錄:
|
我的大学 …………… 母亲 .................
|
內容試閱:
|
高尔基(1868-1936),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苏联文学的创始人。原名阿列克赛·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出生于俄国伏尔加河畔的下诺夫戈罗德城(今高尔基城)。早年丧父,寄居在经营小染坊的外祖父家。11岁开始独立谋生,其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旧社会的底层度过的。高尔基早年的经历在他著名的自传体三部曲中作了生动的记述。人间的苦难,生活的辛酸,磨练了他的斗志。他在繁重劳动之余,勤奋自学。对社会底层人民痛苦生活的体验和深切了解成为他创作中永不枯竭的源泉。1892年,以马克西姆·高尔基这个笔名,发表了处女作《马卡尔·楚德拉》。1895年发表浪漫主义短篇《伊则吉尔老婆子》和《鹰之歌》,以及描写流浪汉生活的代表作《切尔卡什》。1899年,高尔基完成了部长篇小说《福马·高尔杰耶夫》。1901年,高尔基因参加彼得堡的示威游行而被捕。著名散文诗《海燕》就是他参加这次示威游行后写的,他以这篇豪情洋溢的革命檄文,迎接了20世纪无产阶级的革命风暴。 1906年,高尔基创作的代表作《母亲》发表了。在世界文学史上,它是一部划时代的巨著,开辟了无产阶级文学的新的历史时期。同年,在美国创作了描写工人暴动的剧本《敌人》,它是高尔基秀的剧作之一。1913年高尔基创作了自传体三部曲的部《童年》;1916年,发表自传体三部曲的第二部《在人间》;1922年发表第三部《我的大学》。十月革命胜利后,1925 年发表长篇小说《阿尔达莫诺夫家的事业》。1925~1936年写的长篇史诗《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是高尔基的后一部巨著,这部史诗是高尔基杰出的艺术成就之一。高尔基开创了无产阶级文学的新纪元,被列宁称为“无产阶级艺术的杰出的代表”。 《我的大学》是高尔基著名的自传体三部曲的第三部,是一部有着深刻教育意义和巨大艺术魅力的作品。小说叙述了十六岁的主人公怀着上大学的愿望,告别了年迈的外祖母,从下诺夫哥罗德来到了伏尔加河岸的喀山市。到了喀山,主人公就清楚地看到,严酷的现实生活使他上大学的美好愿望顿时化为泡影,因为他必须直面人生,必须首先为生存而受雇去干活。于是喀山的贫民窟、穷街陋巷和轮船码头变成了他踏上人生之路的头一所社会大学。作者力图以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受为主线,塑造出一个努力探索生活的意义、寻找新的生活道路、内心充满了激烈冲突的人物。情节富于传奇和童话色彩,人物具有特异的精神力量。而绘声绘色的景物描写与色彩斑谰的语言,则造成了激情洋溢的艺术效果和一种歌唱般的语言风格。本书写于高尔基创作完全成熟的时期,是他艺术遗产中秀的部分之一。 在《我的大学》里,高尔基用自己的笔触反映了当时俄国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民粹派反抗沙皇统治的活动,展示了这一时期俄国知识分子的思想状况。在高尔基的自传小说中,我们看到青少年时期的高尔基就已经对俄国的丑恶现实十分憎恶,一直努力探索生活的道路。他曾经幻想自己做一个强盗,劫富济贫或者用祈祷上帝的方式来改善人们的生活,但当时他还很年轻,当然这只是天真幼稚的幻想。在大量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中,他也未能找到曾苦苦思索的“我该怎么办”的问题的解答。当接触了许多具有革命情绪的知识分子,高尔基又想从他们那里找到新的生活道路。本书以其现实主义写实风格和热情勇敢的生活态度征服了全世界无数读者的心。它问世之后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鼓舞着无数渴望光明和知识的年轻人勇敢前进。几代人都是读着这本书一步步成长,后迈入了大学的门槛,而“苦难是一所大学”“人是在不断反抗周围的环境中锻炼出来的”这几句话已经成为许多有志者的座右铭,激励着人们无论在什么样的困境中都不放弃对美好生活和理想的追求。
于是,我动身前往喀山,起码是跨出了读大学的头一步。 一个名叫尼古拉·叶夫列伊诺夫的预科生使我起了读大学的念头--他是个可爱的小伙子,相貌英俊,一双如同女人般柔媚的眼睛。那个时候他居住在和我同一栋房子的阁楼上,时常碰见我夹着书本,便愈想与我结识,时间不长他便使我坚信,在我的身上具有“从事学术的天赋”。 “您生来就是为了未来科学。”他断言,一面潇洒地将他的长发一甩。当时我还不知道,就连一只豚鼠也能对未来科学做出贡献;不过叶夫列伊诺夫却煞费苦心地向我表明,大学中匮乏的恰恰是像我这样的家伙。当然,他和我回顾起米哈伊尔·罗蒙诺索夫来作为论证。叶夫列伊诺夫还说,到了喀山以后,我能暂住在他家,用一个秋冬的时间完成预科课程,接着去随便参加“几场”考试--他就是这么说的:“几场”;然后大学就会发给我奖学金。再过差不多五年的时间,我就会成为一名“学者”了。所有的一切都显得那么简单,可叶夫列伊诺夫那时终究才十九岁,怀着一付热心肠。 他终考后便回家了。差不多两周之后,我也随之启程。临别时,外祖母叮嘱我:“你可不要再与外人耍脾气了。你总是闹脾气,对人总那么严厉苛求。这种脾气都是跟你外祖父学的。然而--你看看他,你的外祖父又怎么样啦?可怜的老头儿,活了多半辈子,结果却老成了个傻瓜。你千万得记着:上帝不责备他人,魔鬼才喜欢干那种事儿!唉,再见吧-” 她一面揩掉她晦暗松弛面颊上的几颗泪珠,一面对我说:“将来咱们恐怕见不着了。你的心跑野了,越跑越远,可我却行将入土。近来一段时间,我经常离开亲爱的外祖母,很难与她见上一面。此刻我心头忽然感到非常难受,我将来兴许再也看不到这位骨肉相亲的人,当真要与我分别了。 到了船上,我在船尾始终看着她。她立在码头边在胸前画着十字,另外一只手拿破旧的披巾角揩拭着她的面颊,揩拭着她那闪烁无限慈祥的黑色的眼睛。 我终于抵达那个半鞑靼化的城市。到了一座小山脚下狭窄荒僻的街道,我在一间小平房的陋室中落了脚。平房的一面朝向一块到处长满了茂密杂草的空地--那是一片遭火灾后的废墟。在苦艾、牛蒡和马蓼的草丛深处,在灌木丛的环绕当中,隐约矗立着一大堆倒塌的建筑废墟。废墟底下有个大地窖,一群流浪狗就住在里面,或死在里面。我一辈子都记得那个地窖,它是我所读大学中碰见的头一所大学。 在叶夫列伊诺夫的家--母亲和两个儿子仅仅靠着少得可怜的养老抚恤金过活。我刚到他们家的头几天,经常看到身材矮小、面无血色的寡妇从市场回来,将买来的的物品放到厨房的桌子上面,开始苦思冥想着这道难题:怎样用这几块非常小的下脚肉做出一顿丰盛美味的佳肴,来喂饱三个身强体壮的男孩子--这还没包括她自己。 她沉默寡言,一对灰色的眼睛中却蕴藉着温柔和无奈的固执,像一匹精疲力竭的驾辕老马,它沿着山坡向上拉车,明知无力到达,却仍旧拼命朝上拽! 来到叶夫列伊诺夫家三四天后的一个早晨,我去厨间帮她洗蔬菜。她的两个儿子此刻还在酣梦中。她小心翼翼地轻声问我:“您来这里做什么?” “读书,上大学。” 只见她的眉梢慢慢向上一挑,前额菜色的皮肤也跟着起了皱纹。她手里的刀掉了,划伤了她的指头。她用嘴吸吮着伤处,跌坐在椅子里,然而又马上蹦起来,说道:“啊,真是活见鬼!” 她拿手绢包扎好手指头以后,夸赞道:“土豆皮您倒是削得不错。” 我自己当然知道削得不错!我对她讲起过去在轮船上帮厨的事儿来。她问道:“您觉得仅凭这点儿本事就可以上大学么?” 当时我还不明白什么是诙谐嘲讽。我对她的问题非常当真,立即对她讲起我的周密打算,同时妄下结论说,学术殿堂的大门对我是敞开的。 她叹着气埋怨道: “唉,尼古拉,这个尼古拉呀!” 正好这时尼古拉走进厨房洗漱--他睡眼蒙眬,头发乱蓬蓬的,而且还是以往那副乐天派的模样 “妈妈,吃顿肉饼该多好。”他说。“行,那就吃吧。”母亲同意了。 为了急于展示一下在烹饪方面的特长,我说做馅饼这肉的肉质不够好,此外,也太少了点儿。 这几句话惹得瓦尔瓦拉·伊万诺芙娜即刻大动肝火。她着实不客气地数落了我几句,弄得我满面赧赤,耳根子发烧。她将洗好了的一捆胡萝卜扔到桌上,转身离开了厨间。尼古拉朝着我挤挤眼,对母亲的言行解释道:“耍脾气呢。”他大模大样地坐在长凳上,和我说女人通常就比男人更神经质,她们生性就是这样,并说仿佛瑞士有个颇有名望的科学家无庸置疑地证实过这一点,有个叫约翰·斯图亚特·穆勒的英国人也曾探讨过这一课题。 尼古拉非常乐意开导我,一遇到合适的机会,便向我灌输那些在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教诲,缺少那些东西则难以存活。我如饥似渴地聆听他的教诲,以致后来居然将傅科、拉罗什富科与拉罗什雅克兰弄混了,把他们当成了同一个人,怎么也分不清到底是谁砍了谁的头:是拉瓦锡砍了迪穆里兹的头呢,还是正好相反,迪穆里兹砍了拉瓦锡的头。这个热心肠的小伙子一门心思要“开导我成才”。 他很有把握地承诺可以达到这一点。然而,他没有时间,也没有其他条件来按部就班地指导我。年轻人那种自我与少虑的盲目性,让他看不到母亲是在如何含辛茹苦、精疲力竭地操持家务。同时,他那个迟钝寡言的还在上学的弟弟更留意不到这一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