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放言有忌+虽败犹荣的先知+岂有文章觉天下

書城自編碼: 3742258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歷史史學理論
作者: 冯克利、虞云国、羽戈 著
國際書號(ISBN): 9787508081519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4-07-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精装

售價:HK$ 142.5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中国近代画报大系·中国近代画报史稿
《 中国近代画报大系·中国近代画报史稿 》

售價:HK$ 181.7
思想地震:柄谷行人演讲集1995-2015(艺文志·日本思想)
《 思想地震:柄谷行人演讲集1995-2015(艺文志·日本思想) 》

售價:HK$ 66.7
大国人口
《 大国人口 》

售價:HK$ 90.9
何以中国·君臣:宋代士大夫政治下的权力场
《 何以中国·君臣:宋代士大夫政治下的权力场 》

售價:HK$ 112.7
文明的故事(全11卷-2024版)
《 文明的故事(全11卷-2024版) 》

售價:HK$ 2631.2
中国汽车综合测评技术研究报告 (2024)
《 中国汽车综合测评技术研究报告 (2024) 》

售價:HK$ 229.9
高效时间管理:巧妙且明智地利用时间
《 高效时间管理:巧妙且明智地利用时间 》

售價:HK$ 66.7
完美咨询 原书第4版
《 完美咨询 原书第4版 》

售價:HK$ 86.3

 

建議一齊購買:

+

HK$ 517.4
《黄埔军校年谱长编》
+

HK$ 57.7
《回家的路—高秉涵回忆录》
+

HK$ 143.9
《百年清史研究史·思想文化史卷》
+

HK$ 70.0
《中古新语:千年历史疑团的典型解析》
+

HK$ 230.1
《东晋门阀政治》
+

HK$ 283.2
《中国古代史史料学(增订本)》
編輯推薦:
①作者知名
冯克利是国内公认的著名翻译家,是《邓小平时代》的译者,主要研究领域为西方政治思想史。虞云国是知名的文史学者,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宋史研究会理事。作者羽戈是知名的青年学者、作家。
②论述独特
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历史文献,从史料中对历史人物进行了深刻的刻画和总结。让远去的真相重新活现,使读者可以更加直观地触摸逝去的历史。
③现实意义
或者通过管窥西方先贤的思想体系来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或者围绕读史、读书来评点古今历史政治文化的得失,找寻走出现实困惑的蹊径,或者讲述历史人物的真实面貌,启发人们的思考。
內容簡介:
剧变时代,面对当下的问题和困惑,我们亟需借助杰出学者的思考。
读史使人明智,明智方能致远。名家读史录对此提供了很好的答案。
《虽败犹荣的先知》是翻译家冯克利的政治思想读书笔记。在书中,既有对自由、民主、公正等思想体系的思考,也有对韦伯、阿克顿、阿隆、斯金纳、哈耶克等当代西方思想家核心思想的梳理。作者以简洁犀利的笔触,梳理当代西方思想体系,引领读者以历史性、怀疑性和批判性的自觉思维,重新思考中国当代的政治热点。
《放言有忌》是宋史专家虞云国的历史随笔集。分为三辑:读史,回溯中国和世界的重大政治、文化事件,多维度看待历史事件,评点古今历史政治文化的得失;读书,遍寻中外名家、经典,汲取智识,从书中探寻走出现实困惑的蹊径;读世,既有对“盛世修典”等热门事件的述评,又有对故人的追忆,冷眼记录亲历世事的感悟。
《岂有文章觉天下》是青年学者羽戈的现代人物随笔录。史实的真相已经在岁月的热风中淡出了原有的眉目,历经时光的摧折与后世的演义,或被神圣化,或被妖魔化。羽戈却坚守平恕之道和平常心,埋首史料堆中,小心推理、步步求证,重返战火中的历史现场,让远去的真相重新活现。
關於作者:
冯克利,祖籍山东青州,1955年生。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内公认的著名翻译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学术思想的传播有突破性的杰出贡献,在公共思想领域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主要研究领域为西方政治思想史。
代表作有文集《尤利西斯的自缚》(2004/2013)、译著《民主新论》(2009)、《乌合之众》(2004)、《论李维》(2007)、《宪政经济学》(2004)、《邓小平时代》(2013)等。
虞云国,浙江慈溪人,1948年生于上海。知名文史学者。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宋史研究会理事,中国范仲淹研究会理事,主要从事宋代历史与文献的研究。
撰有《宋代台谏制度研究》《细说宋朝》《宋光宗宋宁宗》等专著,主编《宋代文化大辞典》《中国文化史年表》,整理标校《文献通考?四裔考》、《宣和奉使高丽图经》《菿汉三言》等古籍十余种。论文有《论宋代第二次削兵权》《史坛南北二陈论》等数十篇,多编入《两宋历史文化丛稿》《学史帚稿》。文史随笔结集有《敬畏历史》《水浒乱弹》《书砦梁山泊》《宫花寂寞紅》等。
羽戈,皖北人,生于1982年,2004年毕业于西南政法大学。知名青年学者、作家。撰有《从黄昏起飞》《穿越午夜之门——影像里的爱欲与正义》《百年孤影》《酒罢问君三语》《少年游》等。
目錄
《虽败犹荣的先知》目录
前 言
理想的陷阱
阿克顿:一个史家的信仰与智慧
阿隆和“意识形态的终结”
“下蛋不孵”的伊拉斯谟
圭恰迪尼和他的《格言集》
旧曲新唱亦感人
脆弱的权威
虽败犹荣的先知
阿克顿的历史解释“模型”
斯金纳的《现代政治思想的基础》
从儒家个体论到新人欲说
隐密写作消失后的政治哲学
群体心理:理性化的颠覆者
人性论的一个转折
用观念战胜观念
在历史中体验思想
习俗先于法律,法律高于主权
北大传统:一个未讲完的故事
文化身边一伴娘

《放言有忌》目录
辑 读 史
历史的通感
独尊儒术与文化繁荣
豺狼当路,安问狐狸
何以文人不自由
晚明的体制性贪腐
利玛窦眼中的中国人陋病
从《封琉球》说起
人间何处有天国
——金田起义161 年祭
与《水浒传》
天安门诗话
——重读《天安门诗抄》
普京是怎样清算斯大林主义的?
向格拉斯致敬
第二辑 读 书
闲书购读瓜蔓抄
走近经典
历史观决定价值观
——从《汉武帝的三张面孔》说起
让逝去的巨人重新活现
——访《司马光新传》作者程应镠先生
复原官场亚制度的全景图像
纠正对宫闱史的误读
从探索之旅到再验之旅
且听海客放谈
新读海外名家书
通人之书与妄人之书
微书评留痕
漫话“通感”
“功夫在诗外”新解
第三辑 读 世
《学习与批判》里的海上学人
高考1977:不应该仅仅是感恩
盛世修典
史书畅销既非幸事,亦是幸事
——答《社会观察》记者问
对国学的反思与取向
目送宗师去影
琐忆漆侠先生
书名联挽朱维铮先生
送别李培栋老师
与某两会委员论“黄色”书
迎接实话谢幕的时代
醉眼朦胧下的“盗梦空间”
夜看《梦立方》有感

《岂有文章觉天下》目录
从戊戌到辛亥:改革与革命的双重变奏
为什么是黎元洪?
谈蒋氏父子
陈布雷:岂有文章觉天下
陈独秀的龙性
重温胡适
喻血轮:伤心是中原事
吴经熊的乡愁
劝君莫笑沈启无
读史识小录
后记
內容試閱
《虽败犹荣的先知》前言
在中国话里,“读书”和“念书”都有上学的意思。但我小学还没毕业就遇上了文革,此后十几年便再没有正经读书的机会了。恢复高考之后,本可以努一把力进大学正经读书,但那时我对刚恢复的大学教育也没有多少信心,考过一次未被志愿的学校录取,此后便打消了再进校门的想法。
“文革”之后人才奇缺。我所在的单位为了培训职工,花钱给一批年轻人报名读武汉大学的“函授大专”。这种“大专”很好念,学完八门功课就发个文凭。我为应付考试看教材的时间,加起来大概不超过三个月。现在有些人根据网上的资料,说我是武汉大学毕业云云。其实一听到别人这么说,我就有无地自容的感觉,千里之外的武汉大学大门开在哪里,我至今也不晓得。所以即使算上这段经历,我基本上也是个没有正经读过书的人。
不过,正经读书的时间虽然不多,却不能说没读过正经书。久已养成的翻书党习惯至今未改,还是看了不少好书的,虽然多是在卧榻或厕上完成,所谓“研读”完全谈不上。收在这本小书中的文章,便是这种不正经读书的结果,其中多半是应媒体之约而写,与读友分享读书乐趣的书评。有几篇曾收在《尤利西斯的自缚》(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此书去年再版时为求体例统一,将书评类的文字悉数取下。现在借这个机会略加订正,重录于此。
既然是一本书评集,就此发几句有关读书的感想当不算题外话。现在不时听到有人怀念上世纪80年代的年青人风清气正,理想高远,而今天的社会物欲横流,人都变得太势利,把读书的心情搞坏了。我对这种说法总有点儿不以为然。那时可供选择的事太少,可读的好书更是少得可怜,因为无事做、书又少而喜读,犹饥不择食之人,并不值得夸耀。物欲乃人的自然属性,可清可浊,势利只是其中一种结果而已,导之以规则能益于众,用之以品格可成雅趣。因困厄而发愤,是只有少数圣贤才能做到的事情。退而言之,倘若成就圣贤须以万千生灵困顿颠沛为条件,恰如西谚“为实现正义,哪怕世界被毁”(fiat iustitia, ne pereat mundus),那未免也太野蛮了。普通人所应追求的,不是穷且益坚,而是富而好礼。
以上所说如今人“势利”的一种表现,便是为各种目的而喜欢积累“人脉”,所谓熟人多好办事,这当然没什么不对。不过现代社会若只能靠熟人生存,就跟部落时代没有什么区别了。外人进了部落社会总是很危险的,因为那里对陌生人一般都不太友好。而现代社会从根本上说就是一个陌生人的社会,或称“匿名社会”,大家都生活在彼此素不相识的万千人之中。它给人带来的孤独感常被人诟病,但它的优点也正在于无数的陌生人之间可以展开合作。我们衣食住行所需要的一切,几乎都是由陌生人提供的。能否与陌生人愉快合作,不但可以用来判断社会的运行是否健康,也是一个人能力大小的可靠标准。我认为读书便是与陌生人合作的重要方式之一。无论作者是死人还是活人,无须征得其同意,他都会给你很多帮助。至少以我自己的经验,那些素不相识的作者提供的帮助,要比熟人多得多,也大得多。对熟人过于热情往往会惹来烦恼,而对于好书,无论你多么热情,从来只有正回报。
不过,这种正回报未必如古人所说,能为你解疑释惑,明辨善恶是非。这本书里所介绍的多半与政治有关。盖政治世界利益错综,价值纷呈,能条分缕析自成一格,让人细窥其中一二道理者,已是十分难得。判断书品之优劣,除了宗教圣典之外,那些不设前提,不交代论域,自称救世不二法门的书,基本上都不是正经书。以我的感觉,政治学中的好书,多多少少都有些反智主义倾向,即老子“不以智治国,国之福”所表达的意思。这种境界谈不上多高,至少有一个好处,它可以让你避免莽撞行事。学政治不能只坐而论道,而是要起而践行,且事关天下苍生,故当以自爱而不自贵为宜。在强权之下生活久了,往往会让人产生大义在我的错觉,说明它并没有摧毁我们的良心,反而强化了良心;它所要剥夺的不但有我们的信仰,还有自我怀疑的能力。统治的丑恶与严酷陷人于屈辱之境,使人难有让步与妥协的心情,于是便忘记了《大学》中说的“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的道理,换成现代政治学的语言,即妥协才是政治的灵魂,审慎才是国祚之神明。读一读那些政治学先贤的好处之一,就是它可以使我们拒绝因过于爱憎分明,遗忘了这种品质。
冯克利
2014年6月8日

阿克顿:一个史家的信仰与智慧
在今日中国,拜官员腐败与政府反腐败之赐,没听过“权力导致腐败,权力导致腐败”这句话的人,也许已经不多;知道此言是出自阿克顿(1834—1902)之口的,大概也不乏其人。但是了解阿克顿其人其事的,却依然极不多见。1887 年,他在给《英国历史评论》主编克莱顿的一封信中,写下这句令人过目不忘的至理名言,然而它仿佛是流传于街头巷尾的谚语,人们并不十分关心它的来源,这似乎是因为它的来源并不十分重要。
从某个角度看,确实如此。阿克顿晚年自称一生碌碌无为,他除了做过《剑桥近现代史》首任主编,为世人留下半部体例独特的史学著作外,本人未曾写下过什么黄钟大吕之作,因此我们今天看到他的那本文集《自由与权力》(Lord Acton, Essays on Freedom and Power. The World Publishing Co., New York, 1955),也不过是几篇演说、文稿和若干宗教文章杂凑而成的册子。
然而,如果一句话能像民间谚言那样世代流传,那也一定是因为它包含着某种智慧。阿克顿并非碰巧说出一句至理名言,他没有用系统的著述来陈述自己的思想,并不意味着他没有自己系统的见解。汤因比曾言,阿克顿是时代精神的一个奇特牺牲品,工业社会不断逼使人们发掘史料,迷信劳动分工,使这位自由史的研究者手足无措,结果是“近代西方史学家中伟大的头脑之一”,变成了一名才华虚掷的编辑。汤因比这些话自有他的道理,如果他拿自己的鸿篇巨制《历史研究》与阿克顿相比,有如此惋惜之言当属难免。然而他称这个头脑全为劳动分工所害,却不太令人信服。阿克顿在史学上无所成就,以今天许多人的眼光看,其主因并非分工使他无所适从,而是他的“史以载道”,即西人所谓 “援经入史” (read the faith into history)的倾向实在过于严重,这使他无法做到就史言史。
按给文集作序的希梅尔法伯的说法,阿克顿伟大之处,在于“他给政治带来了先知的道德热忱,给宗教带来了自由主义政治家的人道关怀;他给这两者同时带来一个真理:权力,不管它是宗教还是世俗的,都是一种堕落的、无耻的和腐败的力量”。
这段文字,不但极恰当地指出了阿克顿留给我们的思想遗产的性质,也标明了它的两个重要来源:阿克顿坚定不移的天主教信仰,和他对人类自由的深切关怀。撇开他在这两者之间建立起紧密关系这不易理解的一点不谈,现代史学为避免曲笔,辄以不做“道德法官”为治史者必须恪守的戒律。以此观之,阿克顿显然是犯了大忌。他虽曾师从德国史学巨擘兰克(Leopold von Ranke),却一反其师教诲,把历史视为“宗教的真实证言”,始终坚持以道德评史为史家无可推卸的职责。在宗教势力已破相百出的世纪,他却依然笃信超然于人类之上的基督并未失败,因为在他看来,神的统治智慧并不体现于世界的完美,而体现于世界的改善;在这种改善中,自由则是人类所获得的一个重要的“道德成果”。他那些文约义广的史论文章,执意要在史实中寻找信仰和自由价值的佐证,表现出一派正宗“春秋笔法”的气象,使我们今天读来,也不时有钱钟书先生所谓“如获故物、如遇故人”之感。美国史家亨利·李(Henry C. Lea)指出阿克顿爵士力主以道德评史为大谬,其著述甚至被人讥为“阿克顿通谕”(借用了“教皇通谕”的说法),这当然都不足为怪。
但是平心而论,阿克顿并非不知史实距道德说教相去甚远。他虽认为“满怀理想之士前仆后继,提醒人们小心僭主和暴君,不断宣扬神法高悬于邪恶的统治者之上”,多半会让我们想起儒家尤其是孟学;他虽称自由的启示包含在神的教诲之中,但是与科塞所说那些神游于形而上世界的“理念人”(the men of ideas)相反,他并不认为它的实现完全是来自先验的力量,而且取决于“进步文明的各种条件的汇合和共同作用”。他十分清楚,“金钱、土地或人数取得优势,从而破坏权力平衡的做法,充斥于全部历史之中”。他不时表现出对历史经验的明识,常使我们不能像有人所言,称他“在细节上全错了,其信仰却是正确的”。因此诟病其文为史以载道的做法,也多少失去了凭据。
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阿克顿在史学中传达信仰的做法?也许说他不过像个普通基督徒一样,“永远怀着感激生活”,把我们在生活中已得到或可能得到的,而不是根本无法实现的幸福,都归于上帝的恩赐,才是更为恰当的评语。他在谈述英国宪政发展时一段布道式的话语,或可视为这一点的佐证:“(英国人民)令人自豪的特质令人瞩目,离不开我们的历史的背景。……无论外国神学家的教权精神,还是法国神学家特有的君主制偏好,都未在英国神学院的作者身上留下痕迹。源自那个衰落帝国的罗马法,变成了专制权力共同的支柱,却被排除在英国之外。教会法受到限制,而且这个国家从不接受宗教法庭,也没有完全接受酷刑,而欧陆王权却借此制造了许多恐怖。后来,我们的绅士阶层保持了其他国家所没有的地方自治的办法。教派的分立导致宗教宽容。混乱的普通法教导人们,他们好的卫士就是法官的独立与一致。”正是英国历史中这些已然的事实,才使他能够“一直用双眼紧盯着上帝之光照亮的空间”,坚信“引领我们的上帝之光仍未熄灭,使我们遥遥领先于其他自由国家的因缘仍未穷尽”。
因此,阿克顿的信仰,实是一种不脱离经验与制度嬗变的信仰,既如“权力导致腐败,权力导致腐败”这类言论,我们不该把它完全当作一种出自形而上人性论的断语,倒不如说是一种来自经验的概然性知识,而且这完全谈不上是他自己的创见,只能算是他对西方古老的政治思想传统的一个回应。它不但是基督教原罪说在政治学中的逻辑延伸,甚至前基督教世界的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中也早就说过:“把权威赋予人等于引狼入室,因为欲望具有兽性,纵然秀者,一旦大权在握,总倾向于被欲望的激情所腐蚀。……法律是排除了激情的理性,因而它比个人更可取。”阿克顿的言论虽充满了一个信仰者的执着,但阿克顿所以为阿克顿的感人之处,还来自于他从史实中总结出的警言。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