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城市文化传播(第1辑)

書城自編碼: 3746644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社會科學新闻传播出版
作者: 杜剑峰、李彦冰
國際書號(ISBN): 9787513080880
出版社: 知识产权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2-04-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122.5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世界服饰艺术史
《 世界服饰艺术史 》

售價:HK$ 309.6
海外中国研究·卿本著者:明清女性的性别身份、能动主体和文学书写
《 海外中国研究·卿本著者:明清女性的性别身份、能动主体和文学书写 》

售價:HK$ 81.6
日耳曼通识译丛:近代哲学:从笛卡尔到康德
《 日耳曼通识译丛:近代哲学:从笛卡尔到康德 》

售價:HK$ 32.2
我的灵魂是日落时分空无一人的旋转木马:聂鲁达诗精选
《 我的灵魂是日落时分空无一人的旋转木马:聂鲁达诗精选 》

售價:HK$ 81.6
春日喜你
《 春日喜你 》

售價:HK$ 55.0
我们八月见
《 我们八月见 》

售價:HK$ 46.0
东线炼狱 : 德国反坦克兵的东线日记 : 1941—1942
《 东线炼狱 : 德国反坦克兵的东线日记 : 1941—1942 》

售價:HK$ 94.2
献给皇帝的礼物:Wedgwood瓷器王国与漫长的十八世纪
《 献给皇帝的礼物:Wedgwood瓷器王国与漫长的十八世纪 》

售價:HK$ 127.4

 

建議一齊購買:

+

HK$ 160.0
《 中国新闻从业者职业心态史(1912-1949) 》
+

HK$ 206.2
《 我的编辑生涯四十五年 》
+

HK$ 78.9
《 源流说:内容生产与分发的44条法则 》
+

HK$ 87.1
《 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传播研究 》
+

HK$ 68.0
《 编辑力:从创意、策划到人际关系(经典版) (HENSHU TOWA DONOYO NA SHIGOTO NANO KA) 》
+

HK$ 93.0
《 培养编辑名家 打造出版精品——中国编辑学会第16届年会获奖论文 》
內容簡介:
城市文化是在城市空间内传承和传播的思想、政治、经济、文化、艺术以及市民生活形态的积淀和成果,凝聚着城市的文化资源和记忆,塑造着城市文化的系统,以文化符号和城市名片传播着城市品牌形象。本论文集基于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确立、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的实施等,立足首都北京,聚焦城市文化传播,以城市文化为核心主题,从城市文化的媒体传播、城市文化的影像传播、城市文化符号和品牌传播、城市文化系统和语言传播等四大方面,挖掘城市文化的内涵特征、价值体系和传播策略。
關於作者:
杜剑峰,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新闻与传播系,教授;新闻专业负责人。 李彦冰,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新闻与传播系,副教授,系主任。
目錄
城市文化媒体传播
融媒体视域下文化遗产的传播路径创新——以故宫博物院为例 王春美
城市公共空间中的户外新媒体广告 钟静
VR/AR技术在北京城市文化传播中的应用
——以“三山五园”数字化建设为例 曹莹、刘鸽
短视频在城市文化正能量传播中的策略分析 闫琰
城市文化影像传播
北京推进影视之都建设的价值和意义 惠东坡
京味电视剧的回忆空间与文化乡愁 周春霞
京味儿电影的景观呈现、情感表达与怀旧气息 姚婉莉
电视剧《鬓边不是海棠红》的文化解读 杜剑峰
从《城市24小时》看城市纪录片创作新路径 李瑞华
电视剧《大宅门》中的老北京传统名吃 郑伟
公共空间视域下胡同文化的影视传播——以电影《城南旧事》为例 乔谦
人文历史纪录片《这里是通州》叙事空间研究 齐溦
红色文化视域下影片《决胜时刻》解读 陆涵昀
城市文化艺术传播
民族复兴视野下北京西山红色文化价值的挖掘与传播?? 李彦冰
北京兔儿爷:一个文化符号的形成与衍变 杜剑峰、张燕君
陈师曾《北京风俗》的朴拙简约之美 莫常红
北京公共文化空间的内部影响因素——以书店为例 陈丽、周春霞
城市文化品牌传播
城市形象传播的研究现状和路径 陈冠兰
“多元一体”首都城市形象塑造的三个文化捷径 刘源
故宫博物院品牌文化传播的内容与形式研究 马君蕊
天安门广场升国旗仪式的红色文化解读 张立梅
“网红城市”的短视频传播 王佳晨、金韶
城市文化系统传播
科幻产业和城市创新文化的融合和发展 金韶
城市社区中老年群体生活垃圾分类知识传播现状及策略——以北京市D区S社区为例 高胤丰、张钧凯
北京地区高校大学生传统文化典籍阅读情况调查研究 穆常昊、纪凌云
NFT艺术的特点、艺术变革与收藏 翟杉
三重城市公共空间在圆明园的叠加与共生 张春华
城市与地方文化传播
“杨柳楼台”:报刊视野下晚清上海文化空间的新变 李彦东
网络公共空间对集体记忆的纪录及其再生产——以武汉疫情期间微视频传播为例 赵伊纯、李彦冰
文化视域下的山西影像研究 郭苏哲、吴惠凡
稻城亚丁旅游地形象的影像传播策略 徐晓斌、陈清珍
从《We Are 厦门》看城市宣传片对城市形象的建构 吴惠凡、周子璠
內容試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时光已届孟夏,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然而,春暖花开、姹紫嫣红的春光刚刚惊艳闪过,便定格在无以计数的镜头之下,定格在人们永恒的记忆里。玉兰花先听到春天的脚步,是报春的使者。颐和园乐寿堂前的紫玉兰和白玉兰,是园内古老的两棵玉兰树,是清乾隆皇帝在修建清漪园时种植的,距今已200多年。西山大觉寺南配院四宜堂院内的白玉兰树也是国内闻名的,是京城现存为古老的一株玉兰树。这棵古玉兰是北京“古玉兰之”,也是寺内八绝之一,即所谓的“古寺兰香”。相传是清代迦陵禅师亲手种植,树龄已近300年。与大觉寺相比,潭柘寺的玉兰树不仅数量多,而且枝繁花茂。京西千年古寺潭柘寺是北京地区历史久远的寺庙,民间有“先有潭柘寺,后建燕京城”一说。寺内有着抢眼的明代双色“二乔玉兰”,原名“朱砂玉兰”。“二乔”是指人们熟悉的三国时期东吴乔公的两个貌美如花的女儿大乔和小乔。因为“朱砂玉兰”的花朵呈下紫上白两种颜色,如同两位风格迥异的倾城美人摇曳生姿,故而得名“二乔玉兰”。每年四月,络绎不绝的游客从四面八方赶来,在寺内一睹其芳容。
除了玉兰花,北京春天观赏丁香花也有几多去处。丁香因其独特的芳香、繁茂的花朵、优雅而和谐的色调、丰满而秀丽的姿态,深得人们青睐。别看丁香不显山不露水,可是它的叶子很像菩提树的叶子。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静坐七天七夜后大彻大悟,菩提树也就被视为圣树,而与之相似的丁香虽不能书写经文、描画罗汉,但也沾了点圣树的光,染了些高贵的气质。北京古老的名刹法源寺内的前庭后院都种植丁香,不但数量繁多、千百成林,而且品种、花色各异,法源寺的丁香不但有通常的四瓣丁香,还有五瓣、六瓣,甚至罕见的七瓣、九瓣丁香,到了丁香花季,简直成了香雪海。当年泰戈尔来北京正好赶上丁香盛开时节,徐志摩和林徽因还特意陪同泰戈尔前往法源寺观赏丁香花。门头沟千年古寺戒台寺的古丁香也是寺内十分珍贵的花木之一,树龄在200年以上的就有20余株,据说这些古丁香是当年乾隆皇帝初游戒台寺时,为了给古刹增辉,特命人从圆明园、畅春园中移植而来。这可不是一般的礼遇,即使在故宫的御花园也仅有两棵而已。戒台寺的古丁香数目之多,在京城实属罕见,堪称京城。寺庙中种植花木,通常丁香。因丁香花浓香,叶片为心形,有“心诚则灵”寓意。在西城区阜成门内鲁迅故居的小院有三棵高大的丁香树,两棵是白丁香,一棵是紫丁香。两棵白丁香为鲁迅先生亲手所植,现树上挂着铭牌,写着:“1925年4月5日,鲁迅先生手植白丁香。”由此可知,这两棵白丁香已有90多年的历史。每逢春季,丁香花盛开,白花满树,如银似雪;紫花如霞,芳香袭人。此外,天坛公园的春天也不时溢出浓浓的丁香味道。从北门进入向西走,有一条北京的丁香大道,枝繁叶茂,香远益清,丁香花盛开,人们徜徉其间,流连忘返。
“四月花吹散,海棠花依旧。”文化学者崔岱远在所著《四合院活物记》中记述:“海棠花开的时候就是春意浓的时候,翠绿的嫩叶拥裹着簇簇白里透粉的花,嵌着点点娇艳欲滴的蕾,明媚夺目,占尽春光。”[1]海棠花自古以来是雅俗共赏的名花,素有“花中神仙”“花贵妃”之称,老北京院子里种的海棠以西府海棠居多,这种海棠树姿挺拔,枝干竖着往上长,恰好体现出“莫如兄弟”的意境。北京有名的观赏海棠花之地莫过于宋庆龄故居。宋庆龄故居位于西城区后海北沿,始建于清康熙年间,曾经是大学士纳兰明珠的府邸花园,纳兰明珠之子纳兰性德曾在这里研读经史、著书作诗、朋友雅集。之后曾为和珅别院、成亲王永瑆王府花园、光绪皇帝的父亲醇亲王奕譞府邸花园、末代皇帝溥仪的父亲醇亲王载沣的摄政王府花园。宋庆龄先生自1963年4月乔迁于此,直到1981年5月29日逝世,她一直都在这里工作、学习和生活。宋庆龄故居的两株西府海棠树,位于故居院内东侧,这两株海棠树胸围2.5米,树高6米,冠幅9米,树龄近300年。春天花开时节,繁花胜雪,云蒸霞蔚,为京城一大胜景。此外,中山公园、陶然亭公园、北京植物园也都是赏海棠花的好去处。更有元大都遗址公园“海棠花溪”,花开如云、花落如雪。景区内种植了西府海棠、贴梗海棠、金星海棠、垂丝海棠等28个品种的海棠树,共5000余株,是北京城内品种多、数量的海棠林。
此外,玉渊潭的樱花、植物园的桃花、圆明园的梅花、凤凰岭的杏花、庞各庄的梨花、景山公园的牡丹、北海公园的荷花、陶然亭公园的月季、中山公园的郁金香、房山长沟的油菜花、东方普罗旺斯庄园的薰衣草、十三陵总神道北入口附近的七孔桥花海、居庸关长城脚下的花海……都是北京春季赏花踏青的好去处,都是用艳丽的花枝和浓郁的色块装点北京明媚的春光。北京的春天短暂,稍纵即逝,唯其如此,人们似乎更加珍视和属意与春天的遇见。杨柳依依,桃花灼灼,花团锦簇,摇曳生姿,万紫千红总是春。

北京是个充满文化多样性的城市,从故宫、颐和园、皇家寺庙的古都文化到天安门、红楼、香山的红色文化;从胡同、四合院、大院的京味儿文化到中关村、环保园、鸟巢、国家大剧院的创新文化,林林总总,使北京不仅成为中国文化中心,而且成为世界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1.城市文化保存城市记忆
自从有城市以来,城市就以文字、建筑、文化景观、公共艺术、历史事件、代表人物以及大街小巷等方式将不同时间段的文化串联起来,在时间层面的变迁与空间层面的变化共同构筑了城市的文化记忆。城市将城市文化发展的时间线索和空间变化都刻写在各种具体的表象上,透过这些表象,城市人可以感受到城市的文化气韵和历史脉络。没有它们,城市人无法形成对城市的认同。因此,城市是城市文化记忆的源头,离开城市自身在时间与空间层面的变化来谈城市文化记忆,那城市文化记忆只能是空洞的所指。
文化记忆是相关的人们依据当下的需求对过去赋予新的意义的过程,它强调回忆和回顾以当下重塑过去为目标,而非简单地再现过去。仅以文学为例,在关乎北京的文化记忆和都市想象中,文学承担了重要的角色。从明代“公安三袁”的旅京诗文、刘侗等的《帝京景物略》,一直到20世纪的《骆驼祥子》《老张的哲学》《春明外史》《啼笑因缘》《北京人》《茶馆》《龙须沟》《城南旧事》《四世同堂》等小说、戏剧,以及周作人、萧乾、林语堂、郁达夫、孙福熙、邓云乡、张中行、王世襄、汪曾祺、崔岱远等关于北京的散文、随笔,乃至20世纪80年代后重新崛起的京味儿文学,如《钟鼓楼》《那五》《烟壶》《我与地坛》《卷毛》以及之后的《全家福》《采桑子》《状元媒》等,关于北京的文学表达俯拾皆是。无论关乎北京的文学呈现出怎样丰富的特征,它都无法离开北京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鲜明的城市文化风格。
2.城市文化明确城市定位
每一座城市从初形成之时就会呈现出其自身的功能特征,但是在城市化加速发展的进程中,明确每座城市的文化定位是每个城市发展的首要任务。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有着3000多年建城史、860多年建都史,丰富的历史文化是北京城市的一张金名片,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伟大见证。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化中心一直是北京重要的首都功能。城市中一处处古代遗迹和现代遗址、一座座传统建筑与皇家园林、一片片历史街区与传统民居,纵向地记忆着城市的史脉与传承,横向地展示着城市宽广深厚的阅历,并在这纵横之间交织出每个城市独有的个性。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按照“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确定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一核一城三带两区”的总体框架,大力传承发展源远流长的古都文化、丰富厚重的红色文化、特色鲜明的京味儿文化、蓬勃兴起的创新文化,着力做好首都文化这篇大文章,发挥首都全国文化中心示范作用。
3.城市文化决定城市品质
人们对于一座城市的认知,往往都是从这座城市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开始的。比如,说到苏州,人们会想到园林文化;说到宜兴,会想到紫砂文化;说到绍兴,会想到乡贤文化;说到景德镇,会想到陶瓷文化;说到重庆,会想到麻辣鲜香的火锅文化;说到广州,会想到精致优雅的早茶文化;说到首都北京,会想到深藏于胡同四合院里的京味儿文化。城市的地方特色越鲜明、越神秘,越能增强城市的文化品质,用文化厚度可以浸润城市品质。事实上,每一个城市都具有自身独特的文化气质,并体现在城市文化的方方面面。因为城市作为人类生活的节点,集中展现了人类文明在不同领域的诸多成就,包括宗教、艺术、建筑、法律和制度等。这些成就的取得自然离不开城市的作用,因为在城市中存在着各色各样的人群和方方面面的社会力量,在相互碰撞、相互交融的基础上激活了各种创新要素,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众多变革。
4.城市文化塑造城市精神
正如一个社会总会有其核心价值观一样,一座城市也会有自己独特的灵魂和气质,也会有自己的精神。城市作为人类的聚集地,留下了许多由人创造的共同痕迹。在这些痕迹中也承载着许许多多人类共同的精神。然而,作为有着不同历史境遇的聚集地,不同的城市必定有自己的特点,形成不同的精神特质。城市的精神特质,是由它的历史和现实地位决定的。[2]作为拥有深厚文化传统和悠久社会历史的北京,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生活形态以及城市精神。

1.城市文化符号传播
文化是一个城市资源的华服,是城市几千年来由地域、气候、环境、历史、人文等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独特个性。如今,已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城市文化的重要性和影响力。从符号学的角度看,城市文化就是由一系列颇具象征意味的符号组成的表意系统。城市文化是无形的,城市文化符号则是浓缩了城市文化精髓的一个个符号。粉墙黛瓦的江南民居,自成天地的北京四合院,中西合璧的上海石库门,依江而建的重庆吊脚楼,遮风避雨的广东骑楼,冬暖夏凉的陕北窑洞……这些彰显着城市文化特色的经典建筑,就是一个个文化符号,无不融合了浓郁的环境气候、地域特色和地方文化。新时代城市要科学发展,必须立足于自己的城市文化特色,开发自己特有的文化符号。无论是城市精神符号,还是市民精神符号;无论是文化遗产符号,还是人文景观符号;无论是视觉的符号,还是听觉的符号;无论是经济的符号,还是社会的符号;无论是历史的符号,还是文化的符号,都要准确地开发和建构,从而实现有效的符号传播。
2.城市文化艺术传播
北京是一座拥有丰富而绵长的历史遗存和文化记忆的城市,在诸多艺术形式关乎北京的创作中,北京早已不再是空间地理意义上的城市,而是历史与艺术想象混合的产物。在众多书写城市的作品中,作为一种强有力的艺术传播方式和手段,北京文学、北京影像、京味儿戏剧、京味儿电视剧等具有独特的艺术地位和文化意义。京味儿话剧《茶馆》《龙须沟》《什刹海》《全家福》《四世同堂》《万家灯火》《小井胡同》《天下楼》等,它们都在书写京城的世俗生活和社会变迁,以其京味儿生活、京味儿人物、京味儿语言构成了作品中的“京味儿”特征;北京曲剧《烟壶》《茶馆》《啼笑因缘》《骆驼祥子》《正红旗下》等,作为北京的地方戏,更是展现了地道的京味儿文化;京味儿电视剧家族则是门庭若市、济济一堂,《四世同堂》(1985)、《钟鼓楼》(1986)、《那五》(1988)、《渴望》(1990)、《皇城根儿》(1992)、《天桥梦》(1994)、《小井胡同》(1996)、《琉璃厂传奇》(1998)、《人虫儿》(1998)、《梦开始的地方》(1999)、《一年又一年》(1999)、《大宅门》(2000)、《空镜子》(2002)、《我这一辈子》(2002)、《人生几度秋凉》(2003)、《前门楼子九丈九》(2004)、《五月槐花香》(2004)、《百年老店的故事》(2007)、《尘世笑谈》(2007)、《百年荣宝斋》(2008)、《后的王爷》(2008)、《龙须沟》(2009)、《狼烟北平》(2009)、《鸽子哨》(2009)、《茶馆》(2010)、《全家福》(2013)、《正阳门下》(2013)、《情满四合院》(2015)、《正阳门下小女人》(2017)、《芝麻胡同》(2019)、《新世界》(2020)、《东四牌楼东》(2020)、《鬓边不是海棠红》(2020)等,剧中的四合院、北京人、北京话、北京腔、北京调,早已跨越了地域限制,嵌入国民的共同记忆,人们在这一部又一部的作品中,一遍又一遍的观赏中反复体验那曾经的岁月和不灭的记忆。作为国产剧中的一个独具特色的类型,京味儿电视剧在对老北京地理风貌、风土人情和存在状态的观照中,展现了自己独特的审美特征。观众可以充分体验老北京文化,既可以看到古都景象、市井风光,品味京畿地区的民风民俗、乡土人情;又可以聆听京腔京调、京韵京声,领略“大宅院文化”与“小胡同文化”。北京城市文化也由此通过影视剧的生产、话剧的展演、文学的书写、建筑的凝固、音乐的流淌、绘画的泼洒等艺术传播方式获得有效的发掘与传播。
3.城市文化媒体传播
任何一种文化符号的传播都需要借助传播媒介,北京文化也不例外。互联网技术、4G 移动通信技术等高新技术的日趋普及,催生了大量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新兴媒体,颠覆了传统传播模式。在数字化、信息化时代,北京建设“文化传播之都”要充分利用网络、移动媒介等现代传播手段,依托微信、微博、短信、移动传媒、电视广播等现代传播平台,发挥现代传播技术传播速度快、无地域限制、受众面广的优势,建设双向互动、覆盖面广、层次丰富的文化传播体系。同时,构建国际文化交流网络平台,向全世界传播中华文化,搭建国际文化交流的桥梁,进一步提高北京的文化传播力。
4.城市文化系统传播
对于一座城市历史文化的传播来说,仅仅依靠媒体是不能胜任的,尽管启用的是“融媒体”的方略,仍须充分综合利用社会化的多种渠道进行有效传播,包括媒体、政党、社会组织(非政府组织)、家庭等,这样才能跳出单纯的媒介中心主义的视野。将历史文化既做传播内容又当传播方式,从而使传播的主体、传播的过程、传播的环节、传播的媒介更加多样化、全方位、立体化,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在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传播手段的同时,还要充分利用传统人际传播、群体传播手段。首先,要发挥基础教育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其次,文化传播还可以通过家庭文化建设进行。后,可以鼓励和支持各类群众团体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及时报道群众团体开展文化活动的新进展、新典型、新风貌,鼓励大家加入这种自发团体共同传播正能量,展现北京作为首善之地的精神风貌。
北京联合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科2018年获批专业硕士点,2019年开始招收新闻与传播硕士研究生。基于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确立、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的实施、首都北京城市功能的调整和北京联合大学城市型、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以及我校新闻与传播学科的特质和优势,本学科立足首都北京,聚焦城市文化传播,服务首都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努力践行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使命,产出骄人的成果。在相继出版《城市文化传播策论》(2017)、《城市文化传播新论》(2019)的基础上,从2021年始每年结集出版一册有关城市文化传播相关研究论文集,使该领域的研究持续产出新的思想火花、新的研究成果,《城市文化传播(第1辑)》就是新的开始。
是为序。
杜剑峰 李彦冰
2021年5月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