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民法典1000问
》
售價:HK$
99.7
《
国术健身 易筋经
》
售價:HK$
33.4
《
古罗马800年
》
售價:HK$
188.2
《
写出心灵深处的故事:踏上疗愈之旅(修订版)(创意写作书系)
》
售價:HK$
66.1
《
控制权视角下的家族企业管理与传承
》
售價:HK$
87.4
《
冯友兰和青年谈心系列
》
售價:HK$
167.3
《
利他主义的生意:偏爱“非理性”的市场(英国《金融时报》推荐读物!)
》
售價:HK$
77.3
《
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咨询的顶层设计
》
售價:HK$
99.7
|
編輯推薦: |
1.让历史“立”起来
语言鲜活生动,利用文字、图片、文物、视频等形式,娓娓讲述5000年恢弘的历史,多学科知识融会贯通,让厚重的历史“立”起来、“活”起来。
2.创设沉浸式阅读体验
全书彩色印刷,设计精美,书中穿插考古文物、名人画作、历史场景等图片,让青少年既能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又能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
3.少年通识课
将历史与语文、地理、哲学等学科充分结合,为青少年博学通达、独立思考、富有见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4.附赠讲座干货多
随书附赠作者讲座视频——《历史的河床》,带领读者理清历史脉络,积极思考当下与未来。买套书附赠专属的历史阅读手账本。
|
內容簡介: |
《极简少年中国史》系列是用文学笔法立体书写中国简史,特别适合青少年阅读的一套书。它讲了先秦建邦、秦汉中国、隋唐风云、宋元变局、明清兴衰,史实鲜活饱满,文字深情有趣,卷卷精彩。置身于历史现场,聆听人物故事,获取历史、人文、地理、考古等多学科知识,树立宏大的历史观和大局观,赋能现在和未来。
《先秦建邦》主要向读者讲述了从原始社会到春秋战国时期这一阶段风云变幻的历史史实,借助的考古成果,将人类简史、黄帝时代、夏商周的政权更替、春秋战国,以故事化的语言带领读者回到历史现场,沉浸倾听人物故事,考古文物、名人画作、典籍原文穿插其中,打破了历史与语文、地理等学科的壁垒,让历史不再高冷,帮助青少年树立宏大的历史观和大局观,赋能现在和未来。同时,本书的后一章讲述了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并对孔子的一生、稷下学宫进行了讲述,指出理性思维在此时开始觉醒。
《秦汉中国》主要讲述了秦朝、两汉及东汉灭亡后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作者以故事化的语言讲述了秦始皇的心理问题、西汉王朝如何构建政权合法性、汉武帝的外向型人格、超级影帝王莽、乱世英雄曹操、北魏孝文帝改革等,以小串大,带领读者回到历史现场,倾听人物故事,了解政权更替的过程及历代帝王为巩固统治所采取的措施。同时书中穿插考古文物、名人画作、典籍原文等,让历史走下高台,不再高冷,帮助青少年树立宏大的历史观和大局观。
《隋唐风云》主要讲述了隋唐时期的主要历史,共分七章,分别是隋朝兴衰、贞观之治、女皇时代、开元盛世、安史之乱、晚唐悲风、唐诗简史。其中作者以独特的观点分析了武则天时期的“红妆时代”、大唐王朝的文化自信与包容精神、唐朝的海上丝绸之路及唐朝晚期的党争。在后一章,作者对唐诗的发展、繁荣进行系统梳理,将唐诗分为四个阶段,并列举了每一个阶段的代表诗人与作品,以故事化的语言、考古文物、名人画作、典籍原文等,帮助青少年学好历史,赋能现在和未来。
《宋元变局》从五代十国的分割政权讲起,将这一时期中国南方与北方的发展进行了对比,同时讲述了契丹的崛起。北宋建立后,从政权的巩固到三冗的出现,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变法,作者以故事化的语言讲述这一段激荡的岁月。南宋一章,作者更多的篇幅讲述了岳飞的郾城大捷、被害原因等,引人思考。同时作者以独特的观察视角讲述了宋辽金夏的“列国体系”及蒙古人建立的政权,带领读者思考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要如何统治中原,从而树立正确的史观和价值观。
《明清兴衰》主要讲述了明清两代的政权更替以及采取的统治措施等,从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讲述了明代后期锦衣卫、西厂、东厂等机构泛滥的后果。同时在讲述清朝历史时,除了一般的史实叙述外,作者还将文字狱的后果、天花的治疗等进行了讲述,并将清代中后期的统治放于世界大环境中进行对比,讲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作者在本书后的专题部分,将自己关于古人的衣食住行、娱乐生活等的思考与读者共享,以帮助青少年树立宏大的历史观和大局观,赋能现在和未来。
|
關於作者: |
郑连根,历史畅销书作者,山东大学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与体验基地特聘专家。主要著作有《极简中国史》《春秋范儿》《战国派儿》《帝国青春期》《先秦诸子》《兼容并蓄长者风——蔡元培》等十余部。其中,《春秋范儿》获2015年全国优秀古籍图书普及奖;《极简中国史》获2017年全国优秀古籍图书普及奖,且版权已输出英国、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西班牙等国家。
|
目錄:
|
《极简少年中国史:先秦建邦》
《极简少年中国史:秦汉中国》
《极简少年中国史:隋唐风云》
《极简少年中国史:宋元变局》
《极简少年中国史:明清兴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