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李浩学术文集·唐代三大地域文学士族研究(第三版)

書城自編碼: 3755312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學文集
作者: 李浩
國際書號(ISBN): 9787224145205
出版社: 陕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2-06-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112.3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隋唐王朝兴亡史
《 隋唐王朝兴亡史 》

售價:HK$ 78.2
货币新纪元:区块链重塑金融生态
《 货币新纪元:区块链重塑金融生态 》

售價:HK$ 101.2
规制如何生财:清代盐政基本原理研究(1644-1850)
《 规制如何生财:清代盐政基本原理研究(1644-1850) 》

售價:HK$ 101.2
小学生C++趣味编程从入门到精通 青少年软件编程等级考试(C语言)学习用书
《 小学生C++趣味编程从入门到精通 青少年软件编程等级考试(C语言)学习用书 》

售價:HK$ 102.4
新知文库精选·一念之差:关于风险的故事与数字
《 新知文库精选·一念之差:关于风险的故事与数字 》

售價:HK$ 78.2
道德自我的伦理根基——教化论视野下的现代性道德哲学批判
《 道德自我的伦理根基——教化论视野下的现代性道德哲学批判 》

售價:HK$ 101.2
投诉是礼物:从投诉中学习经验并恢复客户忠诚度的101个活动、练习及工具(实践版)
《 投诉是礼物:从投诉中学习经验并恢复客户忠诚度的101个活动、练习及工具(实践版) 》

售價:HK$ 67.9
白酒风云录 中国白酒企业史(1949-2024):清香风起
《 白酒风云录 中国白酒企业史(1949-2024):清香风起 》

售價:HK$ 101.2

 

建議一齊購買:

+

HK$ 162.5
《大漠孤烟直——赵民精选集》
+

HK$ 72.0
《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增订本)》
+

HK$ 316.8
《阿城作品(4册)(2019插图典藏本)》
+

HK$ 60.0
《无宠不惊过一生(新版)》
+

HK$ 59.4
《你是人间四月天(精装珍藏版,畅销60万册版本2019年全面升》
+

HK$ 70.8
《我只知道人是什么:2021精装新版(余华亲自编选)》
編輯推薦:
以思想史、社会史、文化地理学成果激发文学史研究的创新思维
拓展文学史研究领域
学术史的反思与问题意识并重
一般概括与个案分析相结合
本书已出版日语版
內容簡介:
本书主要考察唐代关中、山东、江南三大地域文学士族的构成、流动及其演变的历史过程与基本特征。全书分三编:上编为总论,下编为分论,附编为个案研究。作者提出“唐代三大地域”与“唐代文学士族”的概念,并将文学士族这一特殊的文人群体置于地域文化背景上,运用“地域—家族”的研究策略,对文学士族发荣滋长的“内在理路”与“外部环境”做互动分析。对与文学士族相关的贤能标准、陈寅恪士族理论、诗赋取士、士族教育、士族婚姻与信仰、士族迁徙及归葬等问题亦能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纵深开拓。本次新版,作者广泛吸收了学术界新成果,对原版进行了修订。
關於作者:
李浩,陕西靖边人,现为西北大学文学院教授,西北大学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等。著有《唐诗的文本阐释》《唐代关中士族与文学》《唐代三大地域文学士族研究》《摩石录》等学术类著述,另有《怅望古今》《行水看云》《课比天大》《野生涯》等随笔类作品。
目錄
序一章培恒 1
序二王水照 4

绪论1
一、本书所拟讨论问题的设定3
二、学术史的简单回顾11
三、基本理论与方法21
四、主要内容及基本观点25

上编总论

章唐代三大地域与三大文化中心31
一、三大地域概念的提出33
二、三大地域的区域文化特色40
三、三大文化区域与文化网络53
四、统一帝国中的地域差异与文化差异56
第二章唐代三大地域的文学风貌61
一、文学的地域特色62
二、文体的地域差别72
三、文人的地域分布74
四、关于三大地域文学独特性的重新思考79

第三章唐代文学士族的演生84
一、“文学士族”的界定84
二、唐代文献中的所谓“清流”87
三、衣冠及衣冠户99
四、四姓、五姓、七姓与郡姓102

第四章唐代文学士族的地域构成109
一、关中士族群体110
二、胡姓士族群体121
三、山东士族群体127
四、江南士族群体134
五、三大地域文学群体的比较141

第五章唐代文学士族的迁徙流动147
一、科举仕进所形成的流动149
二、战争所造成的移民156
三、贬谪与宦游所形成的迁徙164
四、士族迁移对学术文化的影响166

第六章唐代文学士族与贤能标准176
一、唐人对贤能标准的争论与分歧177
二、贤能标准的变迁194
三、贤能标准的得失与评价199

下编分论

第七章《隋书》中的文化地理观211
一、从《隋书·文学传》序谈起211
二、《隋书·儒林传》中的学术地域观216
三、《隋书·地理志》中的地域文化思想222

第八章陈寅恪士族理论的被误读230
一、陈氏士族理论的主要内容231
二、学术界有关士族研究的趋向234
三、有意的误读与无意的扭曲236

第九章从“关中本位政策”到“科举制”240
一、从“文武合一”到“文武分途”243
二、从“文武分途”到“文学取士”245

第十章“诗赋取士”说平议250
一、“诗赋取士”说法的由来251
二、唐人对“诗赋取士”的批评254
三、“诗赋取士”的重新评价258

第十一章寡母教孤:对唐代士族教育的一个突出现象的
考察与分析269
一、有关寡母教孤的资料269
二、寡母及孤子之族姓考察272
三、寡母教孤的教育学分析277
四、寡母教孤的心理学分析279

附编个案研究

附论一墓志所见唐代裴氏婚姻关系285
一、与皇室通婚286
二、与关中士族通婚289
三、与山东士族通婚293
四、与代北胡姓通婚296
五、与江南士族通婚299
六、与其他家族通婚301

附论二从墓志看唐代河东裴氏的迁徙302
一、有关河东裴氏丧葬及迁徙的史料303
二、裴氏归葬及迁徙地的统计312
三、统计结果的分析317

附论三裴氏与佛教信仰324
一、裴氏家族成员对佛教的弘阐325
二、裴氏家族女性对佛教的修持328
附论四唐代杜氏在长安的居所333
一、材料叙说333
二、《唐两京城坊考》等文献所记杜氏在长安城中的居所
335
三、文献所见杜氏的郊园与别业337
四、杜城郊居的园林史定位338
五、碑志所见杜氏迁居地与归葬地341
六、从著房支考察杜氏的归葬地346

附论五韦应物家族墓志补论351
一、韦应物家族的婚姻关系352
二、韦应物的归葬问题354
三、墓志与史传不一的疑点357

主要参考文献360

陕版后记391
初版后记393
內容試閱
序一
章培恒
文学的地域研究,是文学研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领域,在中国这样各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很不平衡的大国里,尤其如此。这是因为:不仅各地区的文学各有自己的特点,彼此的差别有时十分巨大,而且,不同地区之间的力量的消长,也常常会导致文学发展的总体趋势的变化。所以,如果没有关于文学的深入的地域研究,就既难以具体说明我国各个时期的文学的面貌,也不易说清我国文学演变的确切原因。
然而,文学的地域研究却又难度甚大。一方面固然要对其所研究的地区的文学及其相关的各领域做较全面细致的钻研,同时又要在整体上对当时文学的发展有全局在胸;若无后者,是无法真正了解地区性的文学特色的,所谓不知同,焉知异?也就是说,就其微观的研究而言,时时有必须细入毫芒之处;就其宏观的研究而论,则又要能“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难度既高,从事者自然就少。加以社会环境——从外患频仍到十年浩劫——又为学术事业带来种种限制,在上一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文学的地域性研究在我国几乎还没有真正开展起来。从八十年代起,才缓慢地启动,但人数仍然极少,有的研究者后来又忙于别的课题,开了个不坏的头,就舍弃——至少是在一段很长的时间内舍弃了,不见再有新的成果。
在这领域内锲而不舍地长期坚持,并不断有优秀论著公之于世的,我想,李浩先生是颇为突出的一位。他的《唐代园林别业考论》(西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唐代关中士族与文学》(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版)等一系列论著都是视角新颖、材料丰富的有见解的学术研究成果。而且由于他对唐代文学——特别是诗歌——的全面关心和深入其中的研讨,这种地域性研究并不限于一隅,而名副其实地成为整个唐代文学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能够起到窥豹一斑的作用。
他现在所完成的《唐代三大地域文学士族研究》,则是其以前的研究的综合、扩大和深化。换言之,是在综合其已有的发现、认识的基础上,扩大其研究范围,进一步深入地揭示这三个地域的文学士族的情状和特点以及由此所形成的文学上的独特性。我认为,这对李浩先生自己的研究来说,固然是更上一层楼,对于我国的文学地域研究来说,也是一种当之无愧的突破,如同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博士后流动站专家组对李浩先生当时作为出站报告提出的这部专著的评议所述:

李浩博士的出站报告《唐代三大地域文学士族研究》(按:原题为《唐代文人群体研究——以关中、山东、江南三大地域文学士族为重点的考察》),系上编、下编、附编十六章,共二十多万字,以“地域”与“士族”为研究视点,从多学科交叉中寻找新的学术生长点,激活文学研究,在唐代文人群体研究上提出不少有益的独到见解,是篇出色的学术论文,圆满地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专家组全票评为优等。
作者具有自觉的“问题意识”,善于从大量原始文献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尤能从无疑处质疑,廓清许多积非成“是”之点(如陈寅恪先生观点的误读,“以诗取士”的曲解等)。也重视学术史研究,在系统梳理本课题已有研究成果与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研究的主旨和方向,力拓思路,提出新见(如从前贤对士族研究的成果中,提出并论证“文学士族”新概念等)。本文文献信息量密集,工作量亦甚巨大,努力于文本分析与文献考证相结合,表现出踏实细致的学风。叙次明晰,语言流畅,颇有文采,并能严格遵守学术规范。个别章节如能再做进一步展开与补充,论文当更精彩。

把这一部书和其以前的论著相较,可以看出李浩先生在这方面的研究是有明显的计划性的;在唐代文学的地域研究的漫长道路上,他正胸有成竹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行进。他在本书的《后记》中曾致慨于自己的年将不惑,而在我看来,这正是一种值得羡慕的资本。只要不满足于已有收获,不断地汲取和融合新知,不倦地探索、否定和奋进,接着而来的在这领域里的贡献将是不可限量的。

序二
王水照
李浩君在1999年秋来复旦大学中文博士后流动站工作,本书《唐代三大地域文学士族研究》,就是他两历寒暑、辛勤耕耘的成果。在进站以前,他已先后出版《唐诗的美学诠释》《唐代园林别业考论》《诗史之际——唐代文学发微》《唐代关中士族与文学》等多部论著,在他自己的治学道路上留下坚实明晰而又逐层攀登的印迹,也为本书的撰作打下良好的基础。然而本书不是他前此成果,特别是《唐代关中士族与文学》一书的简单延伸,而是在理论观念、学术视野、文献占有与考辨、研究方法与手段诸方面的一个突进性的发展。从他个人治学历程而言,本书有着重要的意义,标志着所已达到的颇为成熟的学术境界;而对唐代文学研究乃至我国古代文史之学来说,也提供了不少值得思索、参考的内容。
随着文学研究的日益深入多样化,对文学的本体特征及其边界的认识反而有些模糊起来,但这正酝酿着突破的契机。许多学者感到,单纯从文学到文学的研究策略处处显得捉襟见肘,似已难乎为继,而越来越关注于从相关学科的交叉点上来寻找文学研究的生长点,以扩展学科发展的空间。近来我审读过的不少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也呈现出这种倾向。其中,从地缘、血缘、学缘等关系上研究古代文学就是常取的视角,这对更具包容性、多元并存的学术格局的形成,是一种有力的促进,也是对传统“出文入史”、文史结合的学术传统的弘扬,我认为这应予肯定与提倡。
关于地域文化和家族文化的研究,前辈学者均有涉及,提出过不少精辟的见解,陈寅恪先生尤为鲜明地标举“地域—家族”的研究观念,并用以具体考察唐代制度、政治与文学,成为他史学思想的核心观念之一,且初具理论形态。近二十多年来,在英美汉学家中,对此似又聚集成一个学术兴趣点,也颇堪注意。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郝若贝教授(Robert M. Hartwell)曾有《750—1550年中国人口、政治和社会的转变》长文,在1980年秋的北京学术会议上宣读。此文考察了从中唐到明中期八百年间的人口、政治和社会面貌的“戏剧性改变”,详细研究了“区域性”对于中国社会性质的影响,尤其着重于从“家族”角度来研究“政治精英的转变”。这一研究思路在其他英美学者的论著中继续得到发展,如李浩君在本书提到的伊佩霞、姜士彬、包弼德等学者的著作,他们阐述的有关历史地理学、地缘文化学、社会学史的一系列观念以及具体史实的考论,已逐渐引起国内研究者的重视。因此,李浩君的这部新著,以唐代三大地域文学士族为研究对象,系统论述唐代士族的崛兴、分布、流动、衰落及相互间的冲突、交融、整合的历史过程,并进而概括其基本特征,探讨一些规律性的问题,正好“预流”于目前“地域—家族”研究的学术热潮。本书所表达的独特观察、思考和具体结论,当能深化和丰富这一课题的研究,并与国内外学者进行有益的学术对话。
原创性是研究者追求的目标,也是一切学术成果的生命。本书作者好学深思,具有自觉的“问题意识”,善于从大量原始文献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力拓思路,提出新见;同时重视学术史研究,在全面梳理本课题已有成果以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研究的主旨和方向,使自己的研究汇入本课题的学术史序列之中,其创新点既来源有自,又坚确可信。如一般认为,隋唐时士族已趋衰微,坠没湮灭之势不可遏阻,本书作者从士族演进的客观进程着眼,结合文本分析与文献考证,提出并论证唐代“文学士族”新概念,以与东汉时的“经学世家”、两晋南北朝时的“门阀世族”等概念相对应,并认为“文学”之于六朝士族是一种修养,而于唐代士族则变成了一种工具。又如唐代政治上的大一统,地域上的四海混一,由此带来文学和文风上的南北交流与融合,这已成为文学史研究中的定论,然而作者经过仔细考察,指出唐代在政治上、地域上的统一,既没有改变自然地理的风貌,也没有消除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因而文学的地域差别依然存在,可谓大唐之音,和而不同。这些都是富于启发性的见解,也为全书立论找到理论支撑。还应指出,作者思致敏锐而又精细,能从无疑处质疑,廓清诸多积非成“是”的看法,如对陈寅恪先生士族理论的长期误读,对唐代“以诗取士”的某些曲解,也都能别白有据,剖析入理,对这些唐代文史研究中的重大问题的理解深入一步。
本书由上编、下编和附编三部分十六章构成,共二十多万字。上编共六章为总论,综述唐代地域文化与文学士族;下编共五章为分论,对相关问题进行专题阐释;附编共五章为个案研究,主要对河东裴氏家族的迁徙、婚姻及佛教信仰等进行研究。可以看出,这样的章节设置,服从于作者的“问题意识”和研究心得,不追求形式上的全面系统,有时甚至稍有突兀之感(如“寡母教孤”章),但仍存在内在学理上的统一性和逻辑性。至于行文流畅,不枝不蔓,每章开端提出问题,又以简短结论殿后,论旨显豁,读来纲目犁然,趣味盎然,表现出良好的学风和文字表达功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这是身处长安的杜甫对漫游江南的李白所表达的怀念与期盼。我与李浩君如今也“渭北”“江东”,暌违东西,但也希望他能抓住年富力强、学术势头正旺的大好时机,努力不懈,再出新成果,等待“重与论文”的一天!

地域作为地理学的一个空间单位,其所指实际上相当随意和模糊,它可以是一个很小的地区,也可以是一个很大的范围,但是地域一般与特定的地貌及由此形成的自然地理分野有关,在自然分野基础上形成的地理区划,又强化和充实了地域的概念。本书是将关中、山东、江南作为三个基本地域单位,在同一概念层次上也可以称代北、岭南、巴蜀为地域;在低一层中,为了与习惯用法相衔接,有时也将关中圈中的河西、陇右称为地域,将山东圈中的河洛、齐鲁、燕赵称为地域。当然,为了区别,笔者尽量将地域中的亚层称为地区。
文化区是指文化特质综合体的空间单位。文化区的划定,通常采用文化要素叠置法,即先将文化系统中具有代表性及因果关系的重要文化特质选择出来,研究其区域分布状况,文化特质大致重合之处,可视为一个文化区域。在特定的地理区域内,学术、宗教、艺术、民俗等总是表现出共同的区域特征,形成文化的区域综合体——文化区域卢云《汉晋文化地理》,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8、486页。。从文化地理学角度看,文化区域有三种不同性质:形式、功能、感觉张伟然《唐人心目中的文化区域及地理意象》,见《唐代地域结构与运作空间》,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第308页。。本书采用历史地理学界的一般观点,将关中、山东、江南三大地域视为三个基本文化区域,亦可称为三个基本文化圈,其他同一层次的地域,亦可称为基本文化区域。
文化核心区,又被称为文化发达区域,指某一区域内文化稳定发展、长时期繁荣兴盛的地区,它往往是本区域内文化的集中代表,能体现本区域的基本文化特点。核心区与边缘区、边陲相对。核心区并非固定不变,当文化繁荣时期,核心区就扩张,向外辐射,当文化衰微时期,核心区就向内收缩,呈内敛之态。
文化中心,经常又被称为文化重心、文化轴心或文化,这也是一个有诸多分歧和不同解释的概念。有时指某一文化为发达的区域,相当于核心区;有时又指某个文化教育或艺术活动的中心地点(如都市)。有人认为文化中心在某个时期只有一个,有人则认为文化发达区域不止一个,故文化轴心也可能不止一个。威斯勒(C.Wissler)从文化影响、文化发展的角度解释文化中心,强调文化中心动态地放射出去的文化力量,对周围地区有着强烈的影响C.Wissler:The American India,New York,1926;The Relation of Nature to Man in Aborginal America,New York,1926转引自卢云《汉晋文化地理》,第51页。。笔者以文化中心作为基本概念,有时也酌用文化重心或文化轴心作为替换术语,文化中心存在于文化特别发达区域,它与文化、教育、艺术、宗教等活动的中心地点(即都市)密不可分,它可以促使该中心的文化向周围地区传播辐射,形成某种文化的流行,它也可以接收并改造由其他文化圈中输入的文化,转移风气,影响时尚。在某一历史时期,文化中心可能是一个,也可能并存多个。
本文所要讨论的问题是,经过南北朝的长期对峙与分裂,隋唐以统一帝国的面目继起,革故鼎新,盛况空前。统一的趋势无疑使地域间的联系不断加强,主流文化又使各个文化区域不断整合,但因山川形便而形成的地域、传承已久的地域文化,因其本身的自然风貌、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地位,及与帝国统治者的距离远近、感情亲疏等,人们对主流文化的接受与认同是否一致?换言之,在被主流文化同化的过程中,各地域的独特性、差异性与不平衡性在多大程度上被保存下来?三大地域在交流过程中,又是如何使三大文化中心相继出现、前后转移?
笔者的主要目标是探讨唐代文人群体及其文学活动,但出发点则确定在文化区域上,试图从这一特定的时空背景切入,上下求索,通过文献的梳理和史实的还原,为唐代文化及文学进行重新定位。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