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人才基因(凝聚30年人才培育经验与智慧)
》
售價:HK$
103.4
《
深度学习详解
》
售價:HK$
114.8
《
李白传(20世纪文史学家李长之经典传记)
》
售價:HK$
45.8
《
津轻:日本无赖派文学代表太宰治自传性随笔集
》
售價:HK$
66.7
《
河流之齿
》
售價:HK$
59.8
《
新经济史革命:计量学派与新制度学派
》
售價:HK$
89.7
《
盗墓笔记之秦岭神树4
》
售價:HK$
57.3
《
战胜人格障碍
》
售價:HK$
66.7
|
編輯推薦: |
《思想构筑未来:中日思想文化读书记》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赵京华,以书为镜,观照中日思想文学交汇的来龙去脉。
抽丝剥茧,以晓畅之笔讲述鲁迅、柄谷行人等文学思想巨匠的时代思考。
切中肯綮,以冷静之目光透视中日间的思想文化格局。
“观日文丛”(另有《地之缘》《海东游艺》《万壑有声》)
值中日邦交正常化五十周年,四位国内一流学者综观百年曲折历史,娓娓而谈两国思想文艺的诸般因缘际会。
鲁迅、梅兰芳、冰心、加藤周一、大江健三郎、柄谷行人……随名家发见中日思想文化人物往来越境之际的飞鸿踏雪。
大家小书,见微知著,照见时间长河之幽微。
名家手札,率性而谈,跨越中日间人文壁垒。
|
內容簡介: |
作者以书籍为媒介,秉持以读书阅世、明理的主张,围绕中日间的思想、文学、文化及译介交流,将理论与现实对接;从东亚同时代史的视角把握中日间各种思想的你来我往,钩沉两国文化历史,观照他者,反诸己身,以期构筑未来世界之图景。
|
關於作者: |
赵京华,吉林人。曾就读于吉林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日本一桥大学获社会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2004年以来,先后在日本崎玉大学、爱知大学、东京大学等担任客座研究员、访问学者。著有《日本后现代与知识左翼》(2007年)、《周氏兄弟与日本》(2011年)、《中日间的思想——以东亚同时代史为视角》(2019年)等;主编中文版六卷本“柄谷行人文集”。
|
目錄:
|
Ⅰ?思想交汇场
道德重建与凡人的修养
橘朴与“二战”以前日本的中国论述
从东京审判到普遍正义
日本战后启蒙与最后的知识人
东亚论述的丰饶意味
走出“求法”与“传道”的留学怪圈
社会的新陈代谢与词语的推陈出新
后现代批评与知识左翼立场
构筑中日间的东亚同时代史
历史化与语境化
Ⅱ?文学同时代
日本战后思想史语境中的鲁迅论
国家与战争的文学隐喻
文学编年史与阅读的解放
原版影印与流动的时代
周氏兄弟与日本
大时代与思想者
大时代与历史观
在世界主义与民族主义之间
一湾“春水”现人间
文学的固有力量
Ⅲ?译介工作坊
与柄谷行人一起重读“起源”
思想构筑未来世界的图景
“无方法”的方法
事件史与精神史的省察
松枝茂夫致周作人函
人歌人哭大旗前
亚洲叙述的历史与当下
近代日本的知识考古
“必定轰动世界”
附?录
以东亚同时代史角度寻求中日真正和解?邓郁
|
內容試閱:
|
小 引
本书是我近十年来所写学术随笔。一如副题“中日思想文化读书记”所示,无外乎透过各种书籍的阅读以观察日本、中国乃至中日之间的复杂关联,内容亦大致局限于文化思想、文学研究和日本书籍翻译方面。我所努力的,是将书本知识与现实状况相对接,不做孤芳自赏式的知识炫耀,而是以读书阅世、读书明理的姿态体察日本社会的变动和发展,关注中日之间思想文化的你来我往,并从东亚同时代史的视角把握历史和当下林林总总的问题。
关于“东亚同时代史”视角,我在本书有详细阐发。简单地说,就是改变以往在一国内部或东西方关系结构中思考问题的习惯,取“区域”的视角来看中、日乃至两者间近代以来的各种思想文化现象。我想通过钩沉其相互冲击、彼此互动的事实关联,以达到认识他者、反思自身并重构未来世界图景的目的。
然而,讲日本、论中日关系谈何容易。一方面中日近邻,同处于地球上亚洲东北部的一角,但一百多年来争执不断,甚至发生了惨烈的殖民侵略与反殖民侵略的战争。这在中国人的身心留下了深深的伤痛。一有风吹草动,仇恨就会突然爆发出来,令人无法平心静气地面对这个“邻居”。毕竟历史上那场侵略战争给中国人带来了莫大的屈辱和苦难,甚至造成了中日两国友好交往历史的断裂。另一方面有一些中国青年对日本的商品制作、工艺设计、影视动漫等情有独钟,往往“哈日”有余而对其背后的文化根底和民族气质所知甚少。总之无论哪种情况,都需要我们涵养一种冷静而能贯通历史与现实的眼光。
我读书作文,常常记着这样一句有关中日两国关系的名言——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干戈。意思是说两国之间虽有不幸“操戈”的事实不能忘记,但要有大政治家宽阔的心胸和气度,有容乃大而能放眼于未来。虽然我们一般人很难做到,但不妨以此为座右铭。也就是说,我们谈日本要切忌感情用事,对其“国家膨胀”殖民扩张的过去必须严加批判而警钟长鸣;同时,对当代一些日本人反省战争、建设和平发展与文化国家的努力,也要充分肯定并借鉴其成功经验。论中日思想文化的关联与比较,也一样需要我们本着虚心坦怀的精神,从事实出发,努力挖掘不同民族文化汇通的经验,以有益于今天的两国文化交流。
总之,我根据自己长年留学日本的实际体验以及与现实状况相接的阅读习惯,努力描绘中日文化交往的历史和未来图景,力争给读者呈现一个相对真实的日本,此乃我最大的心愿。至于成绩如何,那就要待读者诸君开卷品评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