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童年的秘密

書城自編碼: 3792003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親子/家教成功案例
作者: [意]蒙台梭利,著 陈晶晶,译
國際書號(ISBN): 9787559663061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 2022-09-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49.6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叶锦添自传:向前迈进的日子(奥斯卡艺术指导获得者 叶锦添 50多年的人生经历,近40年的从业经历,向前迈进,步履不停)
《 叶锦添自传:向前迈进的日子(奥斯卡艺术指导获得者 叶锦添 50多年的人生经历,近40年的从业经历,向前迈进,步履不停) 》

售價:HK$ 148.4
四十自述:中国现代传记文学的名篇代表之作(胡适回顾自己前四十年的成长轨迹与心路历程)
《 四十自述:中国现代传记文学的名篇代表之作(胡适回顾自己前四十年的成长轨迹与心路历程) 》

售價:HK$ 78.2
特权与焦虑:全球化时代的韩国中产阶级
《 特权与焦虑:全球化时代的韩国中产阶级 》

售價:HK$ 90.9
供应链金融(第4版)
《 供应链金融(第4版) 》

售價:HK$ 113.9
人人都想当网红?新媒体与注意力博弈
《 人人都想当网红?新媒体与注意力博弈 》

售價:HK$ 78.2
对话的力量,风靡全球的教练式沟通
《 对话的力量,风靡全球的教练式沟通 》

售價:HK$ 67.9
人的行为
《 人的行为 》

售價:HK$ 110.4
北京中轴线知识一点通
《 北京中轴线知识一点通 》

售價:HK$ 90.9

 

建議一齊購買:

+

HK$ 108.6
《小小少年红蓝宝书:窗边的小豆豆+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
+

HK$ 72.5
《以成长为目标的人生:献给亲爱的孩子》
+

HK$ 55.4
《哈佛女孩刘亦婷:素质培养纪实(纪念版)》
+

HK$ 56.5
《英国上流社会都在读的伯爵家书:外交官爸爸写给儿子的80封信》
+

HK$ 53.7
《俩宝都出色,妈妈这样做:二孩妈妈高效的幸福养育课》
+

HK$ 52.5
《50个教育法:我把三个儿子送入了斯坦福》
編輯推薦:
把蒙氏教育所有理念合在一起,其实就是“不要揠苗助长”这个观念。但是很多人恰恰就喜欢揠苗助长,喜欢过早地给孩子教很多东西。《童年的秘密》告诉我们,培养孩子的关键,就是要尊重孩子的本能,不要揠苗助长。——樊登读书首席内容官 樊登我是蒙台梭利的学生,很小就开始就读蒙台梭利学校。——亚马逊创始人 杰夫?贝索斯我们的成功归于蒙台梭利基础教育, 这种教育法开发了自我激励、质疑与探索的能力,最终培养了自己的好奇心。——谷歌创始人 谢尔盖?布林 拉里?佩奇如果不是从小接触的蒙台梭利教育让我有了自己学习的好习惯,我大概不会创立维基百科。——维基百科创始人 杰米?威尔士我相信世界上没有比蒙台梭利教育法更好的教育,它能够抓住孩子的敏感期,唤醒孩子的好奇心,激发孩子心智的发展。——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加西亚?马尔克斯蒙台梭利教育,将照亮儿童的一生。——大发明家 爱迪生蒙台梭利教育是成功人士的摇篮。——物理学家 爱因斯坦
內容簡介:
儿童教育的关键,就是不要揠苗助长!
孩子的成长有其自身的内在驱动和规律,他们需要有意识地与外部世界充分互动,才能成长为独立的个体。因此,家长要避免从成人的角度理解孩子,不要试图“教”孩子成长。
《童年的秘密》告诉我们,每个孩子都有成长、发展的生存本能,培养孩子的关键,就在于尊重孩子的本能。孩子在本能的指引下,会通过自己的方式在实践中学习、探索世界。
關於作者:
【意】蒙台梭利20世纪伟大的儿童教育家,“蒙氏教育法”创始人。蒙台梭利创立的教育体系对世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现在用蒙台梭利的名字命名的学校遍及全世界110多个国家和地区。蒙台梭利的著作《童年的秘密》《蒙台梭利教学法》《发现孩子》《有吸收力的心灵》等,被译为4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蒙台梭利曾三次获诺贝尔和平奖提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教育和世界和平的伟大象征”。
目錄
前言?儿童,社会问题第一部分 第 1 章??儿童的世纪 第 2 章 ? 被控诉的成人 第 3 章 ? 生物学插曲 第 4 章 ? 新生儿 第 5 章 ? 天赋本能 第 6 章 ? 精神胚胎 第 7 章 ? 微妙的心理建构 第 8 章 ? 秩序 第 9 章 ? 智力 第 10 章?成长道路上的斗争 第 11 章?行走 第 12 章?手 第 13 章?节奏 第 14 章?人格的置换 第 15 章?运动 第 16 章?理解缺失 第 17 章?爱的悟性第二部分? 第 18 章?儿童的教育 第 19 章?重复练习 第 20 章?自由选择 第 21 章?玩具 第 22 章?奖励与惩罚 第 23 章?安静 第 24 章?尊严 第 25 章?纪律 第 26 章?教学的开端 第 27 章?身体状况 第 28 章?结果 第 29 章?家境优越的儿童 第 30 章?教师的思想准备 第 31 章?偏离 第 32 章?逃避 第 33 章?心理障碍 第 34 章?治愈第 35 章?依赖性 第 36 章?占有欲 第 37 章?权欲 第 38 章?自卑感 第 39 章?恐惧 第 40 章?说谎 第 41 章?对身体的影响 第三部分 第 42 章?成人与儿童的冲突 第 43 章?工作本能 第 44 章?两种工作的特征 第 45 章?主导本能 第 46 章?以儿童为师 第 47 章?父母的使命 第 48 章?儿童的权利
內容試閱
童年的秘密(意大利语版)儿童,社会问题近些年,对童年的研究悄然成为一场社会性运动,我们无法确切地指出是由哪位伟人为这场变革吹响了号角。确切地说,它就像火山爆发时喷出的岩浆,自然而然地把火种带到各个角落。其实,所有影响深远的社会运动的诞生过程大多如此。毫无疑问,科学在这场巨变中功不可没,它是促成儿童研究运动的决定性力量。最初,得益于卫生学的进步,儿童死亡率大大降低,而后科学研究又揭示了沉重课业压力对儿童造成的巨大伤害,儿童沦为教育的牺牲品,几乎可以视为是被判了无期徒刑的囚犯,因为人类的童年时期恰恰是随着校园生涯的结束而画上句号的。在当时的儿童卫生学研究中,孩子们全是一幅幅可怜的形象,紧绷的神经,昏沉的大脑,疲惫的背影,压抑的内心,一副做好了准备要受苦难折磨的模样。在长达三十年的研究之后,我们得出这样的观点,儿童作为人类群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其成长过程中接连地被给予了他们生命、有抚养他们成长的父母,以及整个社会生活所扭曲。童年是什么?对于被焦虑和疲惫双重施压下的成年人而言,童年意味着无尽的烦恼。在高楼林立的现代都市中,面积有限的房子里没有属于孩子的空间,外面到处都是川流不息的车海和行色匆匆的人群,自然也无法满足他们的需要。大人们为生活各自奔波,无暇顾及孩子。父、母亲或是被工作占据,或是由于没有工作而使得整个家庭陷入煎熬。即便是在那些经济条件宽裕的家庭,孩子们也只能被托付给陌生的保姆阿姨们,活动区域只局限在自己的房间,甚至连亲生父母的地盘也不被允许靠近。孩子们始终找不到让自己心灵得到放松的避风港。处处都有神圣不可违犯的规则,哪里都贴着“成年人专属,孩童勿碰”的标签。什么是属于他们的?没有。就在几十年前,甚至都没有儿童座椅。“来,坐我腿上抱着你”是那个时代孩子们常常听到的话。当时孩子只能选择坐成人的座椅或者地板上,却又常常因此受到责备。他们唯一的选择就是被人抱在腿上。儿童就只能在成人世界夹缝中小心翼翼地生存。若是有哪位大胆的孩子想要试探着进入大人的领地,会被毫不留情地驱逐出场。孩子们仿佛在成人社会里那些被剥夺了人权的群体,被挤压到社会的边缘,蜗居在不属于自己的空间,任何人都可以对其呼来喝去,毫无尊严。儿童的世界被大自然授予的某种权力随意操控,该权力叫做大人的特权。我们还注意到一个古怪的心理现象,成年人从来不关心如何为自己的孩子营造专属空间,在社会组织结构中为儿童空出一片预留地,他们对此不屑一顾。在制定社会规则时,成年人将自己的小小继承者们抛诸脑后,毫不关心,儿童被隔离在规则之外。这种现象的本质实际上是出于每个成年人内心隐藏的专制本性,这使得他们随心所欲地对孩子的人生随意插手。我们必须要说的是,每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时都带来了新能量,恰恰是这些能量推动了社会的不断变革,也为人类繁衍过程中由于种种错误累积而滋生的沉闷氛围注入了新鲜空气。在人类诞生伊始至随后几个世纪,在麻木、残酷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对儿童命运的认识逐渐转变。最初,卫生学关注的是大量儿童所面临的生命威胁,不计其数的孩子难以存活。卫生专家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如何降低1岁以内儿童的死亡率。那个年代死亡的儿童数量巨大,能活下来的孩子几乎被视为如同远古大洪水中的幸运儿。到了二十世纪初,专家们开始深入社会不同阶层,研究儿童的新特征。学校的形象也在发生转变,温和、包容的教育原则在学校和家庭中得到传播。现今社会中,科技进步给儿童生活带来诸多改善,另一方面,社会建设中越来越体现儿童的重要性。社会改革者们在工作时常常能够以儿童出发点,城市建设规划里预留给孩子们的花园,公园、广场,游乐区域。文化方面,建设儿童剧院,出版专门的报刊图书,组织旅行,设计制造符合孩子身高要求的家具。教学家们开始把孩子组织起来,参与分组活动,带领他们体验社会行为准则,认识自身价值,产生了诸如美国男孩俱乐部(Boyscount)和儿童共和国(repubbliche dei bambini)等儿童团体。而一些政治改革家则蓄意将儿童作为实现其自身理想规划的有力工具。无论如何,不论是动机单纯的关爱,还是动机不纯的利用,儿童这个话题在当今社会中无处不在。儿童不再仅仅代表着家庭中的一个小小成员,不再只是周日穿上漂亮衣服,牵着爸爸的手出门游玩,处处小心翼翼不把身上弄脏的小孩儿。不,儿童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中的重要角色。如今,围绕童年生活展开的各种活动背后都蕴藏着巨大深意。如前文所提到的,这不是某位伟人的发明创造,或是某个组织的刻意运作,只能说,属于儿童的时代已经到来。与此同时,一个巨大的社会问题随之凸显,即童年的社会属性问题。尽管上述活动属于零星的、偶发事件不足以体现整体趋势,但也证明了在社会中自发出现了倾向于社会变革的愿望。这种变革意味着新的时代,新的文化。在过去的时代,人们普遍只关注如何给自己创造便利、舒适的环境,他们只考虑的是适宜于成年人的环境。如今新时代的曙光初现,新的年代我们需要为两种人类努力,大人和儿童。在这个新社会的文明中,需要预备两种社会环境、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大人的世界和孩子的世界。我们面临的任务并非是从各类社会活动做表面的,粗暴的调整,推动各种涉及儿童的公共、私人活动协调发展,因为一旦如此,就意味着把童年生活孤立起来,将其视为独立于成年世界之外的不相干部分。童年阶段的社会属性问题已渗入人类社会内部,深入到我们成年人的生活,提醒我们要与时俱进,更新理念。儿童并不是能用客观视角审视的外人。幼儿时期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足以决定一个人的未来。人类在生活中表现出的善与恶都与其自身童年阶段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常常把自己的全部错误都归因于童年,而这些错误又会对童年产生反作用力。我们终会离开这个世界,但我们所犯下的错误对儿童心灵造成的不良影响却永久地保留了下来。如此循环往复,一直传递下去。触碰儿童就意味着触碰到一个整体中最敏感的部分。该整体来源于过去,又朝向未来。触碰孩子意味着触碰到一个最脆弱,最有活力的部分。一切都可能在瞬间发生改变,一切都充满着活力,蕴藏着未知的秘密,等待着教育的力量去挖掘培养。怀揣关爱童年的伟大愿望,自觉投身儿童教育,并将这份事业坚持到底,我们就能获取人类的秘密。历史上,人类正是凭借这样的努力从自然界中获取了一个又一个秘密。童年的社会属性问题就像一棵小小的植物,刚刚破土而出,我们被它的稚嫩所吸引,同时也发现,它已经牢牢植根于泥土之中,想要拔出来并非易事。必须努力地、努力地向下挖掘,它的根在地下纵横交错,伸向各个方向,如同一座迷宫。要想把这棵植物连根拔起,就得把整片土地翻个底朝天。这些根茎就是人类潜意识的象征。必须要把人们脑中那些僵化的、一成不变的东西抹去,才能去理解儿童,直觉地认知儿童的心理。大人们的盲目自大和对下一代的漠视被一代代地传承了下来,每个成年人在儿童时期的亲身经历又完整地传递给他的孩子。毋庸置疑,成年人都是爱自己孩子的,但他们又常常无意识地伤害到他们。尽管不易被察觉,但两者间的冲突已然成为了一个普遍现象。儿童问题是一个社会性问题,理解该问题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人类发展规律,同时获取新的自我意识,为自己的社会生活找到新的方向。

第1章
儿童的世纪
人类的儿童健康和教育工作在短期内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绩。这固然与生活条件的改善有很大的关系,但更重要的原因,是人类意识的觉醒。尤其是在 20 世纪的最后十年里儿童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迅速。当代儿童的人格特征表现出新的特点,其重要性也越来越得到凸显。
当今时代,离开了对童年阶段的研究,就无法深入理解医学、哲学或者社会学中的任何一个学科。
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儿童研究的地位就像是胚胎学对于所有生物学知识,甚至是人类进化学科的重要性。我们甚至可以认为,儿童研究的价值要远高于其他一切关于人类的研究。
对人类进步起到关键推动作用的并非儿童的体格,而是儿童的心理。儿童的精神内核才是能够左右人类进化方向的关键因素,是开启新文明时代大幕的决定因素。
瑞典作家、诗人爱伦·凯曾预言,本世纪将会是儿童的世纪。
查阅历史文献,我们发现意大利国王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于 1900 年(恰好是新世纪的开端元年),在父亲被杀、本人即位后的首次演讲中就有过类似表述。他指出,随着新世纪的开启,新的时代已经来临,这个世纪是“儿童的世纪”。
上述这些极具先见性的表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 19 世纪最后十年里科学发展的推动作用。当时的科学家们描绘了在传染病横行的年代,大量儿童在死亡线上挣扎的悲惨状况。儿童死亡率是成人的十倍。此外,学校教育层面,对儿童也缺乏足够的关心和保护。
在那个年代,没有人预料到,儿童体内蕴藏着的秘密是揭开人类社会所有秘密的密钥,可以帮助成年人解决所遇到的所有个体或者社会问题。这些理论也是关于儿童的新科学建立的出发点,其重要性足以影响人类的全部社会生活。

儿童和心理分析学
心理分析学探索潜意识之谜,开辟了一片全新的研究领域。尽管该研究无法从实质上给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提出有效解决方案,但却能促进我们去探索和了解儿童对社会做出的潜在贡献。
心理分析学突破了原本在心理学领域被视为不可跨越的意识表象。就如同跨越了古代神话故事中的赫拉克勒斯之柱 ,人类原来曾坚信那里代表着世界的尽头。
心理分析学突破了人类原有的认知,进入潜意识的世界。离开该学科的发展,我们就无法真正了解到儿童心理对于研究人类一些深层次问题的意义。
心理分析学在原理上是一种治疗心理疾病的新方法。因此,最开始它被列为医学的一个分支。心理分析学真正的高光时刻是其发现了潜意识对于人类行为的影响。这是突破人类意识层面的生理反应研究,研究成果颠覆了以前的许多观念,揭露出一些前所未知的秘密。这门学科展现出一个新的、广阔的未知世界。虽然这个新的未知世界与每个个体的生活密切相关,但心理分析学却没能把这个世界的面貌描绘出来。仿佛人类在越过赫拉克勒斯之柱后,却停止了在未知大洋中的新探险。这种情况颇有些像古希腊文化偏见使得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研究始终局限在病理学的范畴内。
上世纪 ,自沙可时代起,潜意识的概念开始出现在精神病学领域,如同一股股涌动的暗流在跃跃欲试冲破表面。尤其在一些严重的精神疾病患者身上,潜意识表现得尤为突出。某些潜意识层的奇特现象,由于与意识层面的表现截然不同,在过去一度被归类为病症。直到弗洛伊德反其道而行之,独辟蹊径地找到了进入潜意识层的方法。但是,他的研究仍然只局限在病理学领域。试问,有几个正常人会愿意接受烦琐的心理分析测试呢?要知道这些测试的烦琐和痛苦程度几乎如同给自己的心理做了一次外科手术。因此,弗洛伊德对于心理学的研究推演完全源自对精神病人的治疗经验。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新心理学,其研究案例过于片面,缺乏代表性,由此而来的多数论断也因此都不可避免地带有浓重的主观色彩。应该说,弗洛伊德已经看到了新的大洋,却没能踏上新的旅途。他只是描绘出了海峡上疾风暴雨的情景。
弗洛伊德的理论缺乏足够的信服力,他治疗精神病人的技术和效果也不尽如人意。社会上因循守旧的思维方式和经验主义思想因此为弗洛伊德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设置障碍。然而,任何新生事物想要立足,都必须打倒旧事物。这跟想要知道事情的真相,就必须揭开外面表层的面纱是一样的道理。显然,想在这片广阔无垠的未知新领域中有所作为,仅靠临床治疗技术或者理论推导是远远不够的。

儿童的秘密
要开发这片广袤的处女地并非易事,需要与其他学科、研究方法协调、配合,对人类进行追根溯源式的研究。通过观察儿童内心世界在与外界环境发生冲突过程中的表现,找到导致人类在这些斗争中逐渐形成阴暗心灵和扭曲人格的秘密。
心理分析学已经触及这个秘密,它最为惊人的发现之一,在于利用其心理分析手段,指出心理疾病源自童年时期。从潜意识中被唤醒的一些陈年记忆表明,儿童承受的某些痛苦跟大众普遍认知的有所不同,甚至可说是与主流观点相去甚远。这是心理分析学中最振奋人心的发现,同时也引起了人类的担忧和不安。童年时期遭受的苦难是纯心理层面的,缓慢且持续。但人类从未意识到,这些磨难会是成人心理疾患的潜在诱因。童年时期的心理磨难,源自儿童自发活动受到处于支配地位的成人的压制。这种压制,通常与对儿童影响最大的成人——母亲,有很大关系。
心理分析学的研究可分为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较为肤浅,源自个体的天赋本能与他必须适应的环境条件之间的冲突。冲突是由环境条件往往与个体的原始愿望格格不入导致的。在意识层面找到造成精神痛苦的内在原因并非难事,因此由此类冲突造成的疾病可以治愈。第二个层面则是深层次的,属于童年记忆的层面。该层面上的冲突并非发生在成人与其所处社会环境之间,而是儿童与其母亲,或者可泛指为儿童与成人之间的冲突。
心理分析学对第二种冲突的研究刚刚起步,常常将其与难以治愈的心理疾病挂钩。对于这类疾病的治疗基本处于空白阶段。惯常处理方式是作为假设性病因,将其简单地归类到既往病史之中。
如今,人类已普遍承认,所有疾病,包括身体疾病,都与童年时期的某些经历密切相关。而且,那些可以追溯到童年时期的疾病,往往是最严重、最难以治愈的。童年时期对于个体基本素质的形成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对于身体疾病的治疗逐渐发展成为不同门类的学科,如儿童卫生保健学、育婴学乃至优生学,整个社会对儿童身体健康的关注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但是,心理分析学却没有得到任何发展。尽管社会普遍意识到,成人严重的心理问题及其与外部世界的冲突皆源自童年时期,但却没有人站出来去解决这一难题。
之所以导致该局面,或许是因为心理分析学所采用的探究潜意识技术,虽然在成人病例中取得了惊人突破,但并不适用于儿童。
我们无法引导儿童去回忆其童年时期发生的事情,因为他本身仍尚处童年这个阶段。因此,在跟儿童打交道时,我们更需要做的是观察,而非探究。从心理角度出发进行观察,以揭示儿童在与成人、社会环境之间相处时所发生的冲突。显然,这种做法已经脱离了心理分析学的理论和技术,创造了在社会环境中观察儿童的全新视角。
观察儿童的目的在于,认识透过儿童心理活动反映出的人类生活的真相,而非探究具体的心理疾病病例。人类生活的现实包括了自个体出生以来的整个人生。关于人类心理发展历史的探究至今仍是白纸一张:没有人描述过“敏感幼童”遭遇到的障碍,也无人描述过儿童与比他强大、主宰他但又不理解他的成人间的冲突,以及由此给儿童稚嫩、纯净的心灵带来的困扰和折磨。这些问题导致了儿童在潜意识上自认低人一等,偏离了自然界天然设定的人类发展目标。
然而,心理分析学关注的主要是疾病及相应治疗措施,上述内容并不属于其学科范畴,因此可以说,它对于儿童心理研究几乎没有多少帮助。但是,反过来,儿童心理研究针对的是一般性、普遍性状况,正好可以促进心理分析学的发展,其研究目的在于避免可能引起心理疾病的冲突的发生,符合心理分析学的学科领域。
由此,围绕儿童问题,诞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它与心理分析学有许多共通之处,但同时又不依附于后者而独立存在。其本质上是“儿童心理活动援助”,是完全正常化的儿童教育范畴。这个新研究领域的特点是深入儿童未知的内心世界,唤醒成人,让他们意识到对儿童的错误态度和行为往往源自自身的潜意识,进而做出更正。

第2章
被控诉的成人
弗洛伊德在描述导致成人心理紊乱的根源时,使用了“压抑”一词,词义本身已经说明了问题。
当一个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受到来自成人的“压抑”时,就无法依照天性成长和发展。此处所说的“成人”是个抽象的名词。儿童在社会中是孤立的,当成人影响他时,这个成人就指的是某个具体的成人,某个与他最亲近的成人。一般情况下,这个人首先指的是他的母亲,其次指他的父亲,最后指他的老师。
社会赋予成人截然不同的任务,他们必须担负起教育、促进儿童成长的责任。但如今,随着对人类心理探究的深入,我们发现,那些曾被视为儿童守护者和恩人的成人,却被送上被告席,成为被控诉的对象。可以说,所有的成人,无论其角色是母亲、父亲、教师,还是儿童的监护人,都统统沦为了被告。此外,对儿童的幸福同样负有责任的社会也受到了控告。这种令人意想不到的局面具有极深的警告意味,仿佛末日审判中上帝的指责,他的声音神秘而威严:“我把孩子们交给了你们,可你们是怎么对待他们的?”
被告们的第一个反应是抗议和自我辩护:“我们尽力了。我们深爱自己的孩子,为他们尽心竭虑。”这里,出现了两个相互冲突的概念。一个是源自意识,一个是源自潜意识。事实上,这类的辩护词在我们的生活中耳熟能详、根深蒂固,但实际上却毫无意义。
我们在乎的是控诉内容本身,而非控诉对象是谁。被告方们为了照管和教育好孩子奔波忙碌,却发现自己陷入迷宫般的困境,如同走入一片茫茫林海,找不到一条出去的路,其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并不知道问题恰恰出在自己身上。
宣扬维护儿童权益的同时,就必须坚持对成人的控告,毫不留情,不留例外。
某种程度上,该控诉之所以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是因为它并非在指责由于主观愿望犯下的错误,而是在控诉无意识的错误,然后将这种无意识的问题放大,直至发现自我。人类每一次真正的成长,都源自发现,然后运用未知的东西。
人类习惯于抵触自己所犯的错误。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会让我们感到痛苦、不快。无意识的错误却有着不同的吸引力。因为这种错误中蕴藏着可以完善和超越自我的秘密。如同中世纪的骑士,一旦遇到自身荣誉受到质疑,哪怕是再微不足道的事件,他也会站出来准备决斗,他会俯身在祭台前恭敬地忏悔:“我是个罪人。我在众人面前承认有罪,是我一个人的错。”
这的确是个奇特的精神现象。人们蜂拥而至地去听别人对自己的控诉,认同和承认自己的过失。这种尖锐的、持续的警告把埋藏在潜意识层的东西带到意识层。一切的精神发展都是获取意识,获取原本在人类意识界限之外的东西。人类的文明正是沿着这样的道路不断前进的。
若要彻底摒弃现今对待儿童的方式,将儿童从威胁其心理健康的危险中解救出来,就必须向前迈出关键的、关乎全局的一步,那就是改变成人。大人们宣称自己已经为孩子倾尽所有,甚至愿意为了孩子牺牲自我。但同时他们却不得不承认自己遇到了难以克服的障碍。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另寻出路,求助于意识和主观认识之外的东西。
成人对于儿童只是一知半解。孩子们内心有某些部分是我们尚未了解,但同时又必须去学习研究的部分。除了那些被作为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案例的儿童,还有日常生活中的儿童,以往这都被我们自动忽略了。我们必须怀着满腔热情和牺牲精神踏上探索之旅。
如同那些知道某处埋着金矿,不顾一切,奔向未知国度,去凿山探矿的掘金人。若要解开儿童心灵深处的未解之谜,我们也必须做到这一点。无论社会地位、国籍、种族,每个人都应当为此努力,这是促进人类精神进步的“不可或缺的元素”。
成年人对于儿童、青少年的不理解,导致了彼此间不断的冲突和争斗。改变这种状况的关键不在于学习某种新技能或者填补某个文化漏洞。不,绝非如此。我们必须另寻他路。成人必须发现目前为止仍在自己身上隐藏的未知错误,它阻碍成人去真正认识儿童。
如果成人不这么做,没有做好自我觉悟的心理准备,就不可能获得进步。
挖掘和认识自我并没有想象的那么艰难。因为虽然错误可能是无意识的,但人仍会因此感受到伤痛和烦恼。人类往往具备这样的特点,一旦意识到问题,就会迫不及待地想要解决。如同手指脱臼的人急切地盼望关节复位,因为他知道如果置之不理,不仅自己的手无法工作,疼痛也不会自行消失。同样,人一旦意识到自身错误,就会立刻想办法重回正轨,因为此时他会感到过去曾长久忍受的软弱和痛楚突然都变得忍无可忍了。正常的秩序一旦建立,一切都会变得顺风顺水。只要我们意识到自身在过去夜郎自大、自以为无所不能的毛病,就有机会去认识和了解那些与我们内心截然不同的可爱灵魂。
在与儿童交往的过程中,成人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这不等同于自私自利。他们总是从自己的角度去审视儿童的心理活动,因此对儿童的误解也越来越深。从自我的角度出发,成人把儿童视为“空洞的生物”,可以由他们随心所欲地去填塞;把儿童视为“迟钝的、无能力的生物”,大事小事都需要他们代劳;把儿童视为“没有主心骨的生物”,需要他们予以指引。最终,成人将自己视为儿童的创造者,并从自身与儿童的关系的角度来判断儿童行为的好坏。成人化身为衡量儿童善恶的试金石:成人永远是正确的,儿童必须以他们为榜样,任何不符合成人行为模式的举动,都被视为错误的,必须立刻加以纠正。
毫无疑问,成人对儿童的爱和所做的牺牲不能被忽视和抹杀,但他们的这种行为却在无意识中扼杀了儿童的个性。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