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沈括的知识世界:一种闻见主义的实践(中华学术译丛)
》
售價:HK$
87.4
《
大思维:哥伦比亚商学院六步创新思维模型
》
售價:HK$
72.8
《
宏观经济学(第三版)【2024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作品】
》
售價:HK$
155.7
《
UE5虚幻引擎必修课(视频教学版)
》
售價:HK$
110.9
《
真需求
》
售價:HK$
110.9
《
阿勒泰的春天
》
售價:HK$
50.4
《
如见你
》
售價:HK$
51.3
《
人格阴影 全新修订版,更正旧版多处问题。国际分析心理学协会(IAAP)主席力作
》
售價:HK$
67.0
編輯推薦:
《巴黎评论》的作家访谈系列是“世界历史上持续时间*长的文化对话行为之一”一次访谈从筹划到完成,往往持续数月甚至跨年奠定了“作家访谈”这一访谈类型的高度和标准
玛格丽特·尤瑟纳尔、伊萨克·迪内森、希拉里·曼特尔、埃莱娜·费兰特、西蒙娜·德·波伏瓦、珍妮特·温特森、伊丽莎白·毕肖普、玛丽莲·罗宾逊、简·莫里斯、多萝西·帕克、琼·狄迪恩、格蕾丝·佩雷、娜塔莉·萨洛特、尤多拉·韦尔蒂、洛丽·摩尔、安·比蒂。
美国《巴黎评论》杂志“诗的艺术”栏目诗人访谈专辑,囊括十八位世界著名诗人长篇访谈:玛丽安·摩尔、叶夫根尼·叶夫图申科、布莱兹·桑德拉尔、乔治?塞菲里斯、安妮?塞克斯顿、菲利普·拉金、约翰·阿什贝利、德里克·沃尔科特、W.S.默温、奥克塔维奥·帕斯、耶胡达·阿米亥、伊夫·博纳富瓦、切斯瓦夫·米沃什、特德·休斯、加里·斯奈德、谢默斯·希尼、罗伯特·勃莱、杰克·吉尔伯特。
《巴黎评论》是世界著名的文学杂志之一,从一九五三年起坚持刊发世界*的短篇小说作品,被广泛地认为是国际*线的精品文学阵地,自创刊以来已积累了数百篇优秀的文字艺术品。二〇一二年,时任《巴黎评论》总编辑的洛林·斯坦
內容簡介:
套装共7册:作家访谈1-7
“作家访谈”是美国文学杂志《巴黎评论》(Paris Review)*持久、*著名的特色栏目。自一九五三年创刊号中的E.M.福斯特访谈至今,《巴黎评论》一期不落地刊登当代*伟大作家的长篇访谈,*初冠以“小说的艺术”之名,逐渐扩展到“诗歌的艺术”“批评的艺术”等,迄今已达三百篇以上,囊括了二十世纪下半叶至今世界文坛几乎所有的重要作家。作家访谈已然成为《巴黎评论》的招牌,同时树立了“访谈”这一特殊文体的典范。
一次访谈从准备到实际进行,往往历时数月甚至跨年,且并非为配合作家某本新书的出版而作,因此毫无商业宣传的气息。作家们自然而然地谈论各自的写作习惯、方法、困惑的时刻、文坛秘辛……内容妙趣横生,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加之围绕访谈所发生的一些趣事,令这一栏目本身即成为传奇,足可谓“世界历史上持续时间*长的文化对话行为之一”。
经《巴黎评论》授权,我们从“作家访谈”栏目中挑选了中国读者比较熟悉的六十余位受访作家的访谈,分四卷陆续出版。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1》收录的受访作家包括如下十六位:卡波蒂、海明威、亨利?米勒、纳博科夫、凯鲁亚克、厄普代克、马尔克斯、雷蒙德?卡佛、米兰?昆德拉、罗伯-格里耶、君特?格拉斯、保罗?奥斯特、村上春树、奥尔罕?帕慕克、斯蒂芬?金、翁贝托?埃科。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2》收录的受访作家包括如下十六位:E.M.福斯特、弗朗索瓦丝?萨冈、奥尔德斯?赫胥黎、哈罗德?品特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E.B.怀特、巴勃罗?聂鲁达、约翰?斯坦贝克、库尔特?冯内古特、胡里奥?科塔萨尔、唐?德里罗、苏珊?桑塔格、伊恩?麦克尤恩、诺曼?梅勒、大江健三郎。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3》收录的受访作家包括如下十五位:威廉?斯泰伦、T.S.艾略特、埃兹拉?庞德、艾伦?金斯堡、索尔?贝娄、约瑟夫?海勒、卡洛斯?富恩特斯、菲利普?罗斯、约翰?欧文、多丽丝?莱辛、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托妮?莫里森、阿摩司?奥兹、V.S.奈保尔、石黑一雄。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4》是该系列的*一辑,共收录以下十四位作家的长篇访谈:格雷厄姆?格林、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W.H.奥登、乔伊斯?卡罗尔?欧茨、E.L.多克托罗、威廉?特雷弗、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艾丽丝?门罗、若泽?萨拉马戈、萨尔曼?鲁西迪、哈维尔?马里亚斯、大卫?格罗斯曼、大卫?米切尔、米歇尔?维勒贝克。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5》是该系列的*一辑,共收录以下十六位作家的长篇访谈:弗朗索瓦?莫里亚克、威廉?福克纳、伊夫林?沃、让?科克托、威廉?卡洛斯?威廉斯、伯纳德?马拉默德、詹姆斯?M. 凯恩、田纳西?威廉斯、纳丁?戈迪默、詹姆斯?鲍德温、V.S. 普里切特、普里莫?莱维、理查德?福特、伊斯梅尔?卡达莱、莉迪亚?戴维斯、达尼?拉费里埃。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6》15位受访作家简介:
拉尔夫?艾里森(Ralph Ellison,1914—1994),美国小说家、文学评论家,1953年凭长篇小说《看不见的人》获美国国家图书奖,1975年成为美国艺术文学院院士,被《纽约时报》誉为“美国文学圣山上的众神之一”。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1874—1963),美国诗人,曾四次获得普利策诗歌奖。伊利亚?爱伦堡(Ilya Ehrenburg,1891—1967),苏联作家,代表作《人·岁月·生活》被誉为苏联“解冻文学”的开山巨作和“欧洲的文艺史诗”。路易-费迪南?塞利纳(Louis-Ferdinand Céline,1894—1961),法国小说家,1932年凭代表作长篇小说《茫茫黑夜漫游》获法国雷诺多文学奖,罗伯·格里耶、君特·格拉斯、威廉·巴勒斯、冯内古特等作家皆深受其影响。阿瑟?米勒(Arthur Miller,1915—2005),美国剧作家,以戏剧《推销员之死》《萨勒姆的女巫》闻名,1949年获普利策戏剧奖。约翰?多斯?帕索斯(John Dos Passos,1896—1970),美国小说家,以长篇小说《美国》三部曲闻名于世海因里希?伯尔(Heinrich B?ll,1917—1985),德国作家,197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哈罗德?布鲁姆(Harold Bloom,1930—2019),美国文学评论家,20世纪下半叶英语世界重要的文学评论家,以《影响的焦虑》《西方正典》《误读图示》等著作闻名于世。《巴黎评论》“作家访谈”栏目“批评的艺术”子单元的首位受访者。钦努阿?阿契贝(Chinua Achebe,1930—2013),尼日利亚小说家、诗人、评论家,2007年国际曼布克奖得主,现代非洲文学的代表性人物,被誉为“非洲文学之父”。罗伯特?戈特利布(Robert Gottlieb,1931— ),美国作家、出版人,被广泛视为 20世纪下半叶伟大的编辑之一,历任西蒙-舒斯特出版社、克瑙夫出版社、《纽约客》杂志总编辑,托妮·莫里森、约翰·契弗、莱辛、萨尔曼·鲁西迪等著名作家都是他的作者。《巴黎评论》“作家访谈”栏目“编辑的艺术”子单元的首位受访者。约翰?勒卡雷(John le Carré,1931—2020),英国间谍小说大师,以长篇小说系列“史迈利三部曲”闻名,《泰晤士报》将其评为1945年以来伟大的50位英国作家之一。A.S.拜厄特(A. S. Byatt,1936— ),英国小说家、诗人,1990年布克奖得主,《泰晤士报》将其评为1945年以来伟大的50位英国作家之一。乔纳森?弗兰岑(Jonathan Franzen,1959— ),美国作家,美国国家图书奖得主,美国艺术文学院院士,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纠正》《自由》等,被《时代》杂志誉为“伟大的美国小说家”。埃马纽艾尔?卡雷尔(Emmanuel Carrère,1957— ),法国作家、编剧,费米娜文学奖、雷诺多文学奖、法兰西学院文学大奖得主,代表作有《搅局者》等小说和《对面的撒旦》等非虚构作品。凯尔泰斯?伊姆莱(Imre Kertész,1929—2016),匈牙利作家,200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7》
《巴黎评论》是二十世纪——以及如今的二十一世纪——少数几个真正重要的文学杂志之一。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每期《巴黎评论》我都有,我非常喜欢上面的访谈。如果把它们编成书,那将是伟大的书,对《巴黎评论》本身也很有益。
——欧内斯特·海明威
几乎从记事起,我就被《巴黎评论》的访谈所深深吸引。它们汇集在一起,构成对“文学是怎样的”这一问题最好的、最现成的探究。从许多方面看,问文学是“怎样的”比问“为什么”更有意思。
——萨尔曼·拉什迪
在我写首部长篇小说时,每次卡住,我都会本能地从桌旁站起来,在那个烟雾缭绕的房间里,重读《巴黎评论》对福克纳、纳博科夫、多斯?帕索斯、海明威或者厄普代克的访谈,努力找回对写作的信念,找到我自己的路。……多年后,在我自己也出现在《巴黎评论》上之后,再度重读这些访谈,是为了唤醒自己写作初期的希望和焦虑。三十年过去了,读这些访谈时我仍带着当初的热情。我知道自己并没有被引入歧途:我比以往更强烈地感受到了文学带来的欢乐和苦恼。
——奥尔罕·帕慕克
《巴黎评论》的访谈总是从最佳的视角切入大作家们的内心和写作伦理。你独自坐在沙发上集中阅读它们,就能获得艺术硕士(MFA)创意写作课程的训练。
——戴夫·艾格斯
应该在酒会、朗读会、婚庆、狂欢等各种各样的热闹场合把《巴黎评论》的这些访谈集派发出去。它们也非常适合从高中一直到艺术硕士课程的各级学校课堂使用,事实上,我曾用这些访谈开设整整一个学期的创意写作课。别的地方哪里还能让我找到世界上最伟大的作家和他们说过的智慧、荒唐、愤怒之言,并把它们带进课堂呢?这些访谈精彩纷呈,令人激动,不可或缺。
——科伦·麦凯恩
關於作者:
“作家访谈”是美国文学杂志《巴黎评论》(Paris Review)*持久、*著名的特色栏目。自一九五三年创刊号中的E.M.福斯特访谈至今,《巴黎评论》一期不落地刊登当代*伟大作家的长篇访谈,起初冠以“小说的艺术”之名,逐渐扩展到“诗歌的艺术”“批评的艺术”等,迄今已达三百篇以上,囊括了二十世纪下半叶至今世界文坛几乎所有的重要作家。作家访谈已然成为《巴黎评论》的招牌,同时树立了“访谈”这一特殊文体的典范。
一次访谈从准备到实际进行,往往历时数月甚至跨年,且并非为配合作家某本新书的出版而作,因此毫无商业宣传的气息。作家们自然而然地谈论各自的写作习惯、方法、困惑的时刻、文坛秘辛……内容妙趣横生,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加之围绕访谈所发生的一些趣事,令这一栏目本身即成为传奇,足可谓“世界历史上持续时间*长的文化对话行为之一”。
《巴黎评论》(The Paris Review),美国老牌文学季刊,1953年由美国作家乔治?普林顿、彼得?马修森等人创刊于法国巴黎,后编辑部迁回美国纽约,并持续出版至今。自创刊之日起,六十多年来,《巴黎评论》一直坚持刊发世界顶级的短篇小说和诗歌,并成功发掘推介了众多文学新人,著名作家如诺曼?梅勒、菲利普?罗斯等人的写作生涯正是从这里起步。
收入《巴黎评论·作家访谈7》的16位受访作家:
阿尔贝托?莫拉维亚(1907—1990),意大利著名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鄙视》《同流者》等。
乔治?西默农(1903—1989),闻名世界的比利时法语侦探小说家,代表作有“麦格雷探长”系列小说等。
弗兰克?奥康纳(1903—1966),爱尔兰短篇小说家,被叶芝称作“爱尔兰的契诃夫”。著名的“弗兰克·奥康纳国际短篇小说奖”以他的名字命名。
罗伯特?洛威尔(1917—1977),美国诗人、散文家、翻译家,美国第六任桂冠诗人,被誉为“我们时代的诗人历史学家”“美国最后一位声名卓著的公众诗人”。
威廉?S.巴勒斯(1914—1997),美国作家,代表作有《裸体午餐》《瘾君子》等,其作品对“垮掉的一代”深具影响。
约翰?契弗(1912–1982),美国作家,长篇小说处女作《沃普萧纪事》摘得1958年美国国家图书奖。《约翰·契弗短篇小说集》获得1979年普利策小说奖和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
唐纳德?巴塞尔姆(1931—1989),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家,被誉为“今日众多年轻作家的文学教父”,一生创作了大量短篇小说,另著有长篇小说《白雪公主》等。
约瑟夫?布罗茨基(1940—1996),著名俄裔美籍诗人,198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被公认为20世纪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欧仁?尤奈斯库(1909—1994),法国剧作家,荒诞派戏剧最著名的代表之一,代表作有《秃头歌女》《犀牛》等。
艾丽斯?默多克(1919—1999),英国著名作家、哲学家,被誉为“全英国最聪明的女人”,共六次进入布克奖短名单,为该奖历史上获得提名最多的作家,并以《大海,大海》夺魁。
克劳德?西蒙(1913—2005),法国新小说派作家,198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代表作有《弗兰德公路》等。
纳吉布?马哈福兹1911—2006),埃及作家,198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被誉为“阿拉伯文学之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三部曲《宫间街》《思宫街》《甘露街》等。
乔治?斯坦纳(1929—2020 ),美国著名文艺批评大师、翻译理论家,当代杰出的人文主义知识分子,代表作有《语言与沉默》《悲剧之死》《巴别塔之后》等。
塔哈尔?本?杰伦(1944— ),摩洛哥法语作家,龚古尔文学奖评委之一,1987年龚古尔文学奖得主,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神圣的夜晚》等。
朱利安?巴恩斯(1946— ),英国当代著名作家,2011年布克奖得主,代表作有小说《福楼拜的鹦鹉》《终结的感觉》等。
赫塔?米勒(1953— ),罗马尼亚德语作家,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代表作有《低地》《国王鞠躬,国王杀人》等。
目錄 :
1
杜鲁门·卡波蒂(1957) 黄昱宁/译
欧内斯特·海明威(1958) 苗炜/译
亨利·米勒(1961) 王岳杭/译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1967) 丁骏/译
杰克·凯鲁亚克(1968) 菊子/译
约翰·厄普代克(1968) 盛韵/译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1981) 许志强/译
雷蒙德·卡佛(1983) 小二/译
米兰·昆德拉(1984) 叶子/译
阿兰·罗伯-格里耶(1986) 林盛/译
君特·格拉斯(1991) 吴筠/译
保罗·奥斯特(2003) BTR/译
村上春树(2004) 比目鱼/译
奥尔罕·帕慕克(2006) 方柏林/译
斯蒂芬·金(2006) 张坤/译
翁贝托·埃科(2008) 张芸/译
2
序/奥尔罕·帕慕克 仲召明/译
E.M.福斯特(1953) 郭旻天/译
弗朗索瓦丝·萨冈(1956) 朱艳亮/译
奥尔德斯·赫胥黎(1960) 姚向辉/译
哈罗德·品特(1966) 李亦男/译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1967) 杨凌峰/译
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1968) 菊子/译
E.B.怀特(1969) 丁骏/译
巴勃罗·聂鲁达(1971) 俞冰夏/译
约翰·斯坦贝克(1975) 章乐天/译
库尔特·冯内古特(1977) 贝小戎/译
胡里奥·科塔萨尔(1984) 唐江/译
唐·德里罗(1993) 但汉松/译
苏珊·桑塔格(1995) 吴嘉茜/译
伊恩·麦克尤恩(2002) 冯涛/译
诺曼·梅勒(2007) 晏向阳/译
大江健三郎(2007) 许志强/译
3
威廉·斯泰伦(1954) 杨向荣/译
T.S.艾略特(1959) 刘雅琼/译
埃兹拉·庞德(1962) 周瓒/译
艾伦·金斯堡(1966) 赵霞/译
索尔·贝娄(1966) 杨向荣/译
约瑟夫·海勒(1974) 杨向荣/译
卡洛斯·富恩特斯(1981) 温峰宁/译
菲利普·罗斯(1984) 陈以侃/译
约翰·欧文(1986) 唐江/译
多丽丝·莱辛(1988) 邓中良 华菁/译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1990) 仲召明/译
托妮·莫里森(1993) 许志强/译
阿摩司·奥兹(1996) 钟志清/译
V.S.奈保尔(1998) 陶泽慧/译
石黑一雄(2008) 陶立夏/译
4
格雷厄姆?格林(1953) 陈焱/译
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1960) 温哲仙/译
W.H.奥登(1974) 马鸣谦/译
乔伊斯?卡罗尔?欧茨(1978) 朱杰/译
E.L.多克托罗(1986) 柏栎/译
威廉?特雷弗(1989) 管舒宁/译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1990) 魏然/译
艾丽丝?门罗(1994) 梁彦/译
若泽?萨拉马戈(1998) 王渊/译
萨尔曼?鲁西迪(2005) 林晓筱/译
哈维尔?马里亚斯(2006) 蔡学娣/译
大卫?格罗斯曼(2007) 唐江/译
大卫?米切尔(2010) 唐江/译
米歇尔?维勒贝克(2010) 丁骏/译
短篇小说课堂
乔伊·威廉姆斯《微光渐暗》/丹尼尔·阿拉尔孔 评
克雷格·诺瓦《一个醉赌鬼而已》/安·比蒂 评
伦纳德·迈克尔斯《城市男孩》/大卫·贝泽摩吉斯 评
简·鲍尔斯《艾米·摩尔的日记》/莉迪亚·戴维斯 评
詹姆斯·索特《曼谷》/戴夫·艾格斯 评
丹尼斯·约翰逊《搭车遇祸》/杰弗里·尤金尼德斯 评
玛丽-贝丝·休斯《鹈鹕之歌》/玛丽·盖茨基尔 评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博闻强记的富内斯》/亚历山大·黑蒙 评
伯纳德·库珀《老鸟》/艾米·亨佩尔 评
托马斯·格林《除了有病我现在相当健康,没骗你》/乔纳森·勒瑟姆 评
玛丽·罗比森《莱克利湖》/山姆·利普斯特 评
唐纳德·巴塞尔姆《闹着玩的几个小故事》/本·马库斯 评
雷蒙德·卡佛《要不你们跳个舞?》/大卫·米恩斯 评
伊森·卡宁《窃国贼》/洛丽·摩尔 评
斯蒂芬·米尔豪瑟《飞毯》/丹尼尔·奥罗斯科 评
居伊·达文波特《英格兰银行里的晚餐》/诺曼·拉什 评
诺曼·拉什《谎言堆砌的存在》/莫娜·辛普森 评
莉迪亚·戴维斯《福楼拜的十个故事》/阿莉·史密斯 评
伊凡·S. 康奈尔《阔太布里奇的浮华生活》/威尔士·陶尔 评
达拉斯·韦伯《飞向斯德哥尔摩的夜航》/乔伊·威廉姆斯 评
5.
弗朗索瓦·莫里亚克(1953)——王宏图胡泊译
威廉·福克纳(1956)——王义国蔡慧译
伊夫林·沃(1963)——张冲译
让·科克托(1964)——林晓筱译
威廉·卡洛斯·威廉斯(1964)——汪雁译
伯纳德·马拉默德(1975)——杨凌峰译
詹姆斯·M.凯恩(1978)——冯倩珠译
田纳西·威廉斯(1981)——张坤译
纳丁·戈迪默(1983)——姬方盈臧清译
詹姆斯·鲍德温(1984)——吴琦译
V.S.普里切特(1990)——张旋译
普里莫·莱维(1995)——索马里译
理查德·福特(1996)——彭伦译
伊斯梅尔·卡达莱(1998)——文敏译
莉迪亚·戴维斯(2015)——吴永熹译
达尼·拉费里埃(2017)——郁梦非译
內容試閱 :
弗朗索瓦?莫里亚克:《巴黎评论》:在某个地方你曾谈到小说作为一种完美的文学形式非常伟大,它是各门艺术之王。莫里亚克:我当时是在赞美我的商品,但是没有任何一种艺术比其他种类艺术更加高贵。只有艺术家才称得上伟大。托尔斯泰、狄更斯和巴尔扎克是伟大的,而不是他们所展示的文学形式。 威廉?福克纳:《巴黎评论》:有人认为你作品中太喜欢写暴力。福克纳:那就等于说木匠太喜欢用榔头。其实暴力也不过等于是木匠手里的一件家伙。光凭一件家伙,木匠做不成活儿,作家也写不出作品来。 伊夫林?沃:《巴黎评论》:这是不是说明您经常润色、经常实验?沃:实验?天呐,怎么可以!看看像乔伊斯这样的作家,就明白实验会有什么结果了。他一开始写得还不错的,然后你就看着他带着满心虚荣,写疯掉了。写到后来他就是个神经病。 让?科克托:《巴黎评论》:当你写作时,你会想到一个抽象的潜在读者或者评论者吗?科克托:你得一直将注意力集中到内在的东西上。一个人一旦意识到受众,为了受众而履行职责,这是悲惨的,这是丑陋的。 威廉?卡洛斯?威廉斯:《巴黎评论》:我还有一两个问题。你认为你的医学课程以及科学学科对你的诗歌有何影响?威廉斯:科学家对诗人非常重要,因为他的语言对他很重要……当然,对诗人也很重要。我不想偏离主题太远,不过人们总是让我说话要准确些。 伯纳德?马拉默德:《巴黎评论》:真的有人能教……写作?马拉默德:你教的是写作者——多少表现出一点才华的那些。一开始,年轻的写作者只是倾倒出自己的才华,但并不太清楚那才华的本质。你要做的,就是拿起一面镜子,举到他们的作品前面,然后,在某种意义上,他们能看清自己展示或表露的东西。 詹姆斯?M. 凯恩:《巴黎评论》:阿尔贝?加缪对您写作的赞誉,您有何回应?凯恩:他写了些关于我的文字——其中多少也承认他的一本书是模仿我的书写的,他还尊称我为伟大的美国作家。可是我从没读过加缪……对于小说我并不无知,但读得很少。我不敢读小说,因为可能会太喜欢某个人的书! 田纳西?威廉斯:文化现状文学的重要地位已经被电视取代了,你觉得是不是?真是这样。我们现在已经没有了拥戴作家创作,或者给予他们很好支持的那种文化。我指的是严肃的艺术家。如今在百老汇他们只想要廉价的喜剧、音乐剧和重排剧。严肃作品想要制作出来都几乎毫无可能,即便出来,能演一个星期就算是幸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