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武志红导读和主编:可以让你变得更好的心理学书系列(全套12册)

書城自編碼: 3807651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心理學心理学经典著作
作者: [德]马丁·布伯[美]卡伦·霍妮?[美]加文·德·贝克尔?[
國際書號(ISBN): 9787559619266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 2022-11-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597.0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OKR实战宝典:顶尖企业的成功秘籍(目标与关键成果法实战宝典)(组织变革与创新管理系列丛书)
《 OKR实战宝典:顶尖企业的成功秘籍(目标与关键成果法实战宝典)(组织变革与创新管理系列丛书) 》

售價:HK$ 98.9
历史的棋局
《 历史的棋局 》

售價:HK$ 66.7
跨境金融基础设施:现状和未来
《 跨境金融基础设施:现状和未来 》

售價:HK$ 90.9
哲学与战争:京都学派六哲人思想素描
《 哲学与战争:京都学派六哲人思想素描 》

售價:HK$ 79.4
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修订版)(DSM-5-TR)(案头参考书)
《 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修订版)(DSM-5-TR)(案头参考书) 》

售價:HK$ 158.7
国际法之门(青蓝译著)
《 国际法之门(青蓝译著) 》

售價:HK$ 98.9
浙商传承:一手案例与成功经验
《 浙商传承:一手案例与成功经验 》

售價:HK$ 80.5
不被支配:自恋人格的识别与反制
《 不被支配:自恋人格的识别与反制 》

售價:HK$ 57.3

 

建議一齊購買:

+

HK$ 56.5
《我们内心的冲突:武志红导读版(系列书名:可以让你变得更好的心》
+

HK$ 49.7
《我与你(系列书名:可以让你变得更好的心理学书)》
+

HK$ 74.3
《恐惧给你的礼物:关键时刻直觉能救你的命》
+

HK$ 59.6
《自卑与超越:名家导读版》
+

HK$ 40.2
《乌合之众:名家导读版》
+

HK$ 60.8
《心灵地图:武志红导读和主编“可以让你变得更好的心理学书”系列》
編輯推薦:
本系列丛书是由在中国享有盛誉的资深心理咨询师、畅销书作家武志红导读和主编。

《我们内心的冲突》
本书是世界著名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卡伦·霍妮的代表作。在书中的导读中,武志红用自己的生活对卡伦·霍妮的心理学理论进行了通俗生动的诠释。


《我与你》
《我与你》是二十世纪伟大的哲学家之一的马丁·布伯的代表性作品。 武志红说:“一直以来,对我影响重要的一本书,是马丁·布伯的《我与你》。”

《恐惧给你的礼物》
一本心理学奇书
用惊心动魄的故事,凝视人性的深渊
教你依靠直觉,瞬间看透人心
这本书是每个人都需要的生存手册,是加文·德·贝克尔亲身经历和丰富经验的真实总结。它提出的危险预测法,在关键时刻可以救你的命。

《自卑与超越》
《自卑与超越》是个体心理学的先驱——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代表作品,是人类个体心理学经典著作。

《乌合之众》
《乌合之众》是群体心理学的创始人——古斯塔夫·勒庞的代表作品,是心理学经典著作。弗洛伊德、荣格、托克维尔等心理学大师,和罗斯福、丘吉尔、戴高乐等政治家都深受该书影响。

《心灵地图》
《心灵地图》是一本
內容簡介:
《我们内心的冲突》
每个人都有内心冲突,但什么样的冲突会导致心理疾病呢?这些冲突是如何形成的,怎样才能从这些冲突中突围呢?
本书是世界著名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卡伦·霍妮的代表作,导读则是在中国享有盛誉的资深心理咨询师、畅销书作家武志红。
在书中的导读中,武志红用自己的生活对卡伦·霍妮的心理学理论进行了通俗生动的诠释。譬如,在分析神经症冲突时,他说这种冲突是180度的对立,非此即彼,如同“亲妈与妻子掉进水中,你救谁”一样难以抉择,真的能把人逼疯。
这些接地气的解读不仅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全书的内容,还有利于人们将心理学知识运用于生活。

《我与你》
每个人都生活在双重世界中:一个是“我与它”的世俗世界,一个是“我与你”的灵性世界。
在“我与它”的世俗世界中,我们与他人,与万事万物是利用和被利用的关系。北大中文系的钱理群教授讲过一个故事,他上课时,有一个学生每次必定坐在第一排,对他的授课频频点头微笑,于是,他对这个学生产生了好感,并经常交流。就在他以为自己找到了一个“可造之才”时。这个学生突然提出一个请求,说自己正在申请美国常青藤名校,希望钱教授可以帮忙写推荐信。
钱教授欣然答应,可是当他把推荐信交给那个学生后,这个学生从此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再也没来上他的课,也没有私下里找他讨论过问题,到这时,钱教授才明白这个学生与他建立关系的目的。他将这种人称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就是生活在“我与它”的世界中,他们在与别人建立关系时,带有明确的目的性、功利性,而目的达到后,关系也就中断了。
与之不同,在“我与你”的世界中,“我”将带着自己的全部存在与“你”的全部存在相遇。这种相遇是全身心、毫无隐藏、真诚的交流。当我们敞开心扉,不带任何企图与世界相遇时,这既是一种缘分,更是一种治愈,它可以治愈物欲横流,以及由此带来的紧张、焦虑、抑郁和恐惧,让我们在生活之中,却活在了生活之上。

《恐惧给你的礼物》
这是一本奇书,书中的故事惊心动魄,跌宕起伏,有时还令人毛骨悚然,但所有故事都是真实发生的,百分之九十的人都使用了真名。
作者加文?德?贝克尔是世界著名的危险预测专家,美国前总统的安全顾问。
他亲身经历的这些故事,可以让我们对人性的了解更深刻,更鲜活,对危险的预测更及时,更准确。
最重要的是,我们还可以从中学会如何运用直觉,看透人心,识别出追求你的那个男人将来会不会成为家暴男,你新雇的保姆会不会虐待孩子,那个热心的陌生人会不会心怀叵测等。
相信你的直觉,接受恐惧给你的礼物,关键时刻,就可以提前捕捉到危险信号,拯救你和你爱的人的生命。

《自卑与超越》
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或因为身高、体态,或因为能力、性格和家庭。没有人能长期忍受自卑带来的巨大压力,人们会想方设法改善自己的处境,希望从自卑中突围。
这种在自卑中追求优越的行为,也是个人成长的动力。人的一生,由底层奋斗到上层,由匮乏奋斗到充足,由失败奋斗到胜利,都是沿着这条道路不断攀登。
本书的意义,在于让我们于自卑的深渊中可以捕捉到希望之光,通过读懂自己和世界,找到超越自卑的方法,最终活出生命的意义。

《乌合之众》
提到群体心理学,就必然会提到《乌合之众》。该书于1895年出版,以颠覆性的视角,分析了自工业时代到来后群体心理的产生、种类、特点及影响,为人们勾画出了群体心理的生动画卷。书中的很多观点,在其出版后的一百余年中被不断验证,弗洛伊德、荣格、托克维尔等心理学大师,和罗斯福、丘吉尔、戴高乐等政治家都深受该书影响。《乌合之众》至今已被翻译成数十种语言,不仅成为了群体心理学的代表作,更堪称整个心理学领域的杰出经典。

《心灵地图》
我们从儿时起,就渐渐形成了这样的观念——人应该追逐光明、美好的东西,逃避阴暗、丑陋的东西。然而,每个人的心灵都像一只蝴蝶,心灵之翼亦如蝴蝶之翼,飞翔时,两只翅膀会呈现出180度的对折,在光明与黑暗,希望与绝望,勇敢与怯懦之间折叠交替,看似矛盾重重,不可调和,实质上却舞动出了鲜活的生命图景。
所谓心灵地图,就是尊重心灵自身的习性,按照心灵的逻辑,而不是思维的逻辑前行。如果强行剔除心灵中的黑暗、绝望与怯懦,就如同折断心灵之蝶的一只翅膀,生命必将失去平衡。
而这本影响深远的书,将告诉我们如何在阴影中行走,它补全了我们失落的一角。

《晚年优雅》
如果说青春是一次豪赌,张扬,刺激,或者输,或者赢,那么晚年优雅就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但在这平淡中,可见生命的真淳。
每个人都会变老,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变成窖藏的老酒,在时光中越发醇香。很多人的一生寡淡得如同一杯白水——他们经历过,但未成长过;他们生活过,却从未被生活触动过。这样变老仅仅是年龄的徒增,而非心智的成熟。
人除了肉身,还有灵魂,变老是对肉身的剥夺,却也是在淬炼灵魂。
优雅老去,就是让生活照进内心,遇见灵魂,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回忆青春,但不追悔青春;会热爱生命,但不执着于生命,因为我们深知在生命的长河中,万物皆流。

《少女杜拉的故事》
本书是弗洛伊德将精神分析和释梦理论运用于实践的经典案例。18岁的少女杜拉不知为何突然变得脾气古怪,并声称邻居K先生对她非礼。而K先生则坚决否认,并告诉杜拉的父亲,说杜拉沉迷于关于性的书籍中,可能产生了不切实际的幻想。
到底是K先生真的行为不轨,还是杜拉心存幻想?
随着分析的逐渐深入,更多不为人知的秘密被揭示了出来,故事也由此变得跌宕起伏,犹如一部悬疑小说,让人出其不意,又痛快淋漓地戳穿了一个接一个谎言,于是我们看见了一个真实的杜拉,她在原生家庭中歇斯底里地挣扎。
读这本书不仅可以领略到精神分析强大、诱人的魅力,还可以从中寻找到走出原生家庭,获得治愈的路。

《性学三论》
男人、女人,都渴望性。
性是世界的一个根本动力。越根本的东西,我们越不能直视它,所以围绕着性,我们也形成了种种禁忌。
《性学三论》是人类性学领域的奠基之作,可以让人从本质上了解“性”,而这些本质的了解,不仅能帮我们正视自己的性,更能帮我们懂得别人的性,从而将性衍生为生命的动力。

《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
很多父母常说:“我的孩子我还能不了解?”但事实是,几乎所有的父母都未曾真正感受孩子的内心,看见孩子深层的渴望。
儿童行为心理学家戈登·诺伊费尔德博士,通过40余年研究发现:父母看到的是孩子逆反、攻击、欺凌等行为问题,但却并未看见行为隐藏下的内心渴求、方向迷失。内心意愿被深藏、被漠视,得不到精准回应,孩子就会迷失,也会疏远与父母的关系,而这使得父母更无从看见孩子。
如此恶性循环,孩子内心不断积累的缺失感,最终变成影响成年后的原生家庭问题。
因此,作者提出父母需要真正去看见孩子,跟孩子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在积极回应和主动看见的环境中,孩子内心得到全然的满足,才能在成年时形成一个健全的自我,拥有获取幸福的能力。

《深度看见》
长久以来,人们对于催眠有着诸多误解,以为那不过是借助道具做出的花哨表演。实际上,催眠是门严肃的科学,它是心理学体系的重要构成,并以对潜意识前所未有的深度挖掘,被广泛运用到各大心理学流派中。在催眠领域,云集着众多天才心理学大师,而其中耀眼的名字,必然是米尔顿·艾瑞克森。作为现代催眠之父,这本书以纪实的方式,记录了艾瑞克森进行催眠的完整过程,不仅包含众多真实案例,更有他对于催眠及潜意识所总结出的珍贵经验,是了解催眠和潜意识领域的经典书目。
本书由艾瑞克森的学生、同事兼朋友罗森撰稿,书中也包含了他对艾瑞克森传奇催眠方式的独到解读。

《德米安·彷徨少年时》
因为一次冲动的吹牛,家风严谨的辛克莱遭遇了空前危机,多亏一名叫德米安的同学将他解救出来。德米安是个备受争议的少年,他的出现,让辛克莱的生活掀起巨浪,辛克莱领略到了“另一个世界”的魅力,并由此走出熟悉的环境,跌跌撞撞寻求自我成长的路径。在此过程中,他与德米安成了灵魂相通的挚友,一同走过那个艰难的时代。

本书名为“彷徨少年时”,但所讲述的种种困惑,却贯穿每个人的一生。无论何时翻阅这本书,我们都能感受到灵魂的震撼,并被少年们迸发出的生命力所感动,他们在时代洪流中如同微尘,却以自己的韧性对抗着命运的冲击,也为每一个寻求生命意义的人提供了示范。本书特采用德文直译,还原了黑塞深邃而澎湃的思想,少年时代的彷徨和坚定,跨越百年依然发出激烈的回响。

作者简介

《我们内心的冲突》
卡伦·霍妮,20世纪重要的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之一,虽然她被认为是“新弗洛伊德”的代表人物,但她的观点与弗洛伊德却有着根本的不同。精神分析可以分为两派:动力派,关系派。动力派特别重视性、攻击性这些动力,而关系派特别重视关系。弗洛伊德作为最早的创始人,他的理论是动力派,对关系有所忽视,而卡伦?霍妮则很重视关系,对精神分析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主要著作有《我们内心的冲突》《自我分析》和《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等。

《我与你》
马丁·布伯(Martin Buber,1878—1965),生于维也纳一个犹太家庭,被列为二十世纪伟大的哲学家之一,而他重要的著作,就是这本《我与你》。
马丁·布伯的哲学总体上可以视为“关系本体论”,即世界的本质不是宇宙万物之“你”,也不是“我”,而是“我与你”之间的关系。
关系是世界的本质,这一观点对心理治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括心理剧疗法的创始人雅各布·莫雷诺,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师罗杰斯,完形疗法创始人皮尔斯等,他们的疗法本质上都是在实践马丁?布伯的哲学。

《恐惧给你的礼物》
加文·德·贝克尔,生长在一个充满暴力的家庭,特殊的经历却练就了他洞察危险的能力。凭借首创的危险预测法,贝克尔三度被美国司法部任命为总统顾问委员会委员,曾担任布什、克林顿和里根总统的安全顾问,还为麦当娜、汤姆·汉克斯等公众人物提供暴力预测服务。贝克尔不仅是危险预测专家,还是杰出的人性大师,他以自己多年研究暴力的经验,剖析出识别危险信号的方法,并致力于将全部心得普及给普通民众,包括如何远离家暴、骚扰、凶杀等侵害。在贝克尔的指导下,很多人得以辨识出身边的危险,并由此获得安全。

《自卑与超越》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出生于奥地利,是第一个挑战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大家。
阿德勒儿时经历波折,3岁时亲历弟弟在身边夭折,5岁时身患严重的肺炎,还曾两次遭遇车祸。种种不幸让他从小就感受到了生命的卑微,对死亡心生畏惧,但这也促使他对医生产生兴趣,并创立了个体心理学。《自卑与超越》是他的代表作,也是他生命的真实写照。

《乌合之众》
古斯塔夫·勒庞Gustave Le Bon,生于1841年,早年在巴黎学医,获得博士学位后游历各国,晚年开始研究心理学,是法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更是群体心理学的创始人,被后人誉为“群体社会的马基雅维利”。勒庞一生著有《各民族进化的心理学规律》、《法国大革命和革命心理学》、《战争心理学》等作品,其中《乌合之众》是群体心理学的开山之作,至今影响卓著。

《心灵地图》《晚年优雅》
托马斯·摩尔(Thomas Moore)
美国人,一个享誉国际的心理学家,拥有哲学学士、音乐硕士及神学博士学位。他以荣格心理学和原型心理学、古代神话、西方文艺传统为主题从事演讲和写作,在欧美地区颇负盛名。作品被翻译成30多种语言,其中《心灵地图》《晚年优雅》是脍炙人口的畅销佳作。

《少女杜拉的故事》《性学三论》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20世纪杰出的思想家、心理学家,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1895年,他正式提出精神分析的概念,由此,精神分析学说逐渐形成,直到今天仍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弗洛伊德不仅在潜意识研究领域成就卓著,还促进了动力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的发展,为20世纪的西方人文学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写有《梦的解析》《爱情心理学》《少女杜拉的故事》《性学三论》《自我与本我》等意义卓著的心理学作品。

《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
戈登·诺伊费尔德博士,加拿大著名儿童发展心理学家,拥有40余年儿童与青少年发展研究经验,国际儿童发展领域权威。他擅长把复杂问题简单化,透过现象看本质,致力于借助应用科学发展方式帮助更多孩子。
加博尔·马泰,畅销书作家,撰写的畅销书被翻译成25种语言。

《深度看见》
米尔顿·艾瑞克森(Dr.Milton Hyland Erickson)
心理学大师,催眠领域难以逾越的高峰,以其独到的治疗方式,重新定义了催眠的意义,被誉为“现代催眠之父”。他的一生亦是传奇,17岁时罹患小儿麻痹症,一度垂危,但这反而促成了他卓越的观察能力。涉足心理学领域后,他将催眠广泛运用于实际治疗中,效果斐然。
史德奈·罗森 (Sidncy Rosen)
艾瑞克森治疗法的著名治疗师,纽约艾瑞克森心理治疗暨催眠学会创始人,是艾瑞克森当之无愧的黄金搭档。

《德米安·彷徨少年时》
赫尔曼·黑塞,诗人,作家,20世纪德语文坛不可磨灭的名字。1877年,黑塞出生于德国小城卡尔夫,自幼热爱文学,7岁开始写诗。1904年,他出版了成名作《彼得·卡门青》,之后,面对动荡不安的社会局势,他不断做出思考,饱蘸时代的笔墨,先后写出了《德米安:彷徨少年时》《荒原狼》《东方之旅》等经典作品。1946年,黑塞荣获诺贝尔文学奖。1962年,他在瑞士卢加诺的湖边小镇蒙塔纽拉与世长辞。
關於作者:
主编简介:
武志红,资深心理咨询师、畅销书作家。1992年考入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师从国内著名的心理治疗学家钱铭怡教授,2001年获得临床心理学专业硕士学位。2009年成立武志红心理咨询中心。
曾主持《广州日报》的“健康·心理”专栏,致力于用心理学去理解中国式的个人、家庭与社会的种种经典现象。
著有《为何家会伤人》《身体知道答案》等系列作品,总销量超百万册。
微信@武志红(wzhxlx),微博@武志红。
目錄
目录
《我们内心的冲突》
《我与你》
《恐惧给你的礼物》
《自卑与超越》
《乌合之众》
《心灵地图》
《晚年优雅》
《少女杜拉的故事》
《性学三论》
《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
《深度看见》
《德米安·彷徨少年时》
內容試閱
可以让你变得更好的心理学书
一本好书,一个灯塔
| 武志红 |
今年,我44岁,出版了十几本书,写的文章字数近400万字。并且,作为一名心理学专业人士,我也形成了对人性的一个系统认识。
我还可以夸口的是,我跳入过潜意识的深渊,又安然返回。
在跳入的过程中,我体验到“你注视着深渊,深渊也注视着你”的这句话中的危险之意。
同时,这个过程中,我也体验到,当彻底松手,坦然坠入深渊后,那是一个何等美妙的过程。
当然,最美妙的,是深渊最深处藏着的存在之美。
虽然拥有了这样一些精神财富,但我也知道苏格拉底说的“无知”之意,我并不敢说我掌握了真理。
我还是美国催眠大师米尔顿·艾瑞克森的徒孙,我的催眠老师,是艾瑞克森最得意的弟子斯蒂芬·吉利根,我知道,艾瑞克森做催眠治疗时从来都抱有一个基本态度——“我不知道”。
只有由衷地带着这个前提,催眠师才能将被催眠者带入到潜意识深处。
所以我也会告诫自己说,不管你形成了什么样的关于人性的认识体系,都不要固着在那里。
不过,同时我也不谦虚地说,我觉得我的确形成了一些很有层次的认识,关于人性,关于人是怎么一回事。
然后,再回头看自己过去的人生时,我知道,我在太长的时间里,都是在迷路中,甚至都不叫迷路,而应该说是懵懂,即,根本不知道人性是怎么回事,自己是怎么回事,简直像瞎子一样,在悬崖边走路。
我特别喜欢的一张图片是,一位健硕的裸男,手里拿着一盏灯在前行,可一个天使用双手蒙上了他的眼睛。
对此,我的理解是,很多时候,当我们觉得“真理之灯”在手,自信满满地前行时,很可能,我们的眼睛是瞎的,你走的路,也是错的。
在北京大学读本科时,曾对一个哥们说,如果中国人都是我们这种素质,那这个国家会大有希望。现在想起这句话觉得汗颜,因为如果大家都是我的那种心智水平,肯定是整个社会一团糟。
这种自恋,就是那个蒙上裸男眼睛的天使吧。

所幸的是,这个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好书,它们打开了我的智慧之眼。
一直以来,对我影响最重要的一本书,是马丁·布伯的《我与你》。
我现在还记得,我是在北大图书馆借书时,翻那些有借书卡的木柜子,很偶然地看到了这个书名《我与你》,莫名地被触动,于是借阅了这本书。
这对我应该是个里程碑的事件,所以记忆深刻,打开这个柜子抽屉的情形和感觉,现在还非常清晰,好像就发生在昨天。
这一本书对我触动极大,胜过我在北大心理学系读的许多课程,我当时很喜欢做读书笔记,而且当时没有电脑,都是写在纸质的笔记本上。我写了满满的一本子读书笔记,可一次拿这个本子占座,弄丢了,当时心疼得不得了。
不过,本子虽然丢了,但智慧和灵性的种子却种在了我心里,后来,每当我感觉自己身处心灵的迷宫时,我都会想起这本书的内容,它就像灯塔一样,指引着我,让我不容易迷路。
那些真正的好书,就该有这一功能。

在《广州日报》写心理专栏时,我开辟了一个栏目“每周一书”,尽可能做到每周推荐一本心理学书,专栏后来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常有读者说,看到你推荐一本书,得赶紧在网上下单,要是几天后再下单,就买不到了。
特别是《我与你》这本书,本来是很艰涩的哲学书,也因为我一再推荐,而一再买断货,相当长时间里,一书难求。
现在,我和正清远流文化公司的涂道坤先生一起来策划一套书,希望这套书,都能有灯塔的这种感觉。
我和涂先生结缘于多年前,那时候涂先生刚引进了斯科特·派克的《少有人走的路》。很多读者在读完后,都说这是一本让人振聋发聩的好书,然而在当时,知道它的人很少。我在专栏上极力推荐这本书,随即销量渐渐好了起来,成为了至今为人称道的畅销书。然而,那时我和涂先生并不认识,直到去年我们才见面相识,发现很多理念十分契合,说起这件往事,也更觉得有缘,于是便有了一起策划丛书的念头。
我们策划的这套丛书,以心理学的书籍为主,都是严肃读物,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作为普通读者,只要你用心去读,基本都能读懂。
并且,读懂这些书,会有一个效果:你的心性会变得越来越好。
同时,这些书还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不会说,要束缚你自己,不要放纵你的欲望,不要自私,而要成为一个利他、对社会有用的人……
假如一本书总是在强调这些,那它很可能会将你引入更深的迷宫。
我们选的这些书,都对你这个人具有无上的尊重。
因为,你是最宝贵的。
我特别喜欢现代舞创始人玛莎·格雷厄姆的一段话:
有股活力、生命力、能量由你而实现,从古至今只有一个你,这份表达独一无二。如果你卡住了,它便失去了,再也无法以其他方式存在。世界会失掉它。它有多好或与他人比起来如何,与你无关。保持通道开放才是你的事。

每个人都在保护自己的主体感,并试着在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活出自己的主体感。只有当确保这个基础时,一个人才愿意敞开自己,否则,一个人就会关闭自己。
人性的迷宫,人生的迷途,都和以上这一条规律有关,而一本好书,一本好的心理学书籍,会在各种程度上持有以上这条规律,视其为基本原则。
可以说,我们选择的这些书,都不会让你失去自己。

一本这样的好书,都建立在一个前提之上——这本书的作者,他在相当程度上活出了自己,当做到这一点后,他的写作,就算再严肃,都不会是教科书一般的枯燥无味。
这样的作者,他的文字中,会有感觉之水流,会有电闪雷鸣,会有清风和青草的香味……
总之,这是他们真正用心写出的文字。
每一个活出了自己的人,都是尚走在迷宫中的我们的榜样,而书是一种可以穿越时间和空间的东西,我们可以借由一本好书,和一位作者对话,而那些你喜欢的作者,他们的文字会进入你心中,照亮你自己,甚至成为你的灯塔。
愿我们的这套丛书,能起到这样的作用:
帮助你更好地成为自己,而不是教你成为更好的自己,因为你的真我,本质上就是最好的。

乌合之众

第一章 群体的一般特征——群体精神统一的心理定律
提要: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群体的构成/ 数量庞大的个体聚集在一
起,不足以形成群体/ 群体心理的特征/ 群体中个人固有的思想
情绪转变,以及个体人格的消失/ 群体总是被无意识因素控制/
大脑活动的消失与脊髓活动的得势/ 智力的下降与情绪的彻底转
变/ 这种转变后的情绪,可能比个体原来所具备的更好,也可能
更坏/ 成为英雄或罪犯,对群体而言同样轻而易举。

通常来说,很多个体聚集在一起,就成了“群体”,无所谓这些人是什么国籍、职业或性别,也无所谓是什么原因让他们走到了一起。
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群体”具有别样的意义。在且只能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聚集在一起的人群会表现出全新的特征,而这特征与组成它的个体们截然不同。这群人的个体人格在有意识地消失,他们的观念和情绪都朝着同一个方向发展,从而形成了群体心理。群体心理都是暂时的,但也都是非常清晰的。由于没有已知的术语可以表述,我将聚集成群的人们进入的某种状态称为“一种组织化的群体”,或者我们也可以简称为“心理群体”。它成了一种特殊的存在,为群体精神的统一定律而服务。
显而易见,只是偶然与他人聚集在一起,是不足以让人获得一个组织化群体的特征的。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一千个偶然聚集在公共场合的人,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也不能算作一个群体。要想具备群体的特征,必须实现某些前提条件。而这些条件的性质,则需要我们加以明确。
组织化群体的首要特征,并不是群体的成员必须同时出现在同一地点,而是个体身上有意识人格的消失,以及情绪与思想的转向。在一些情况下,比如遇到了某些国家大事,受到激烈情绪的影响,成千上万独立的个体也可以呈现心理群体的特征。此时,如果有个契机将他们聚集在一起,他们在行动上也能立即具备群体行为的特征。有时,五六个人就能构成一个心理群体,而成百上千人的聚集却未必有此效果。另外,虽然不可能看到整个民族的人都在空间上相聚,但他们却可能在某些影响下,形成一个群体。
心理群体一旦形成,就会产生一些普遍特征,这些特征既短暂又清晰。除此之外,还会出现一些附带的特征,其具体表现随群体成员的不同而改变,同时变化的还有群体的心理结构。所以,心理群体是很容易分类的。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会发现异质性群体(由不同要素的成员组成)与同质群体(成员的宗族、种姓和阶级等要素大体相同)会呈现一些相同的特征。同时,它们也会有着各自的特征,使这两种群体得以区分开来。
深入分析不同类型的群体时,首先要考察它们的共同特征。我们可以借鉴自然科学家的工作,他们总是先描述一个族系全体成员的共同之处,再着手研究那些区分出族内的不同种类的具体特点。
准确描述群体心理是很不容易的,因为群体不仅会因为种族和构成而变化,还会因支配群体的刺激因素的性质和强度而变化。这也同样是个体心理学所会遇到的难题。只有在小说
里,一个人的性格才可能一生毫无变化。明显单一的性格,只能在极度单一的环境下塑造出来。我在其他书中说过,所有心理结构都包含着各式各样的性格可能性,而环境的突变,则会激发出这些可能性。我们由此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法国国民公会中最暴戾的成员,曾经是温和无害的公民。在一般情况下,他们是平静的公证人,是满腔正义的法官。当暴风雨过后,他们又会恢复常态,成为平和守法的好公民。拿破仑就是这样为自己选出了最温良恭顺的臣民。
在本书中,我们无法对处于不同组织阶段的所有群体进行研究,我们会着重研究那些已经完成了组织化的群体。通过研究,我们能看清群体可以达到的程度,而非它们长久不变的状态。只有在完全实现了组织化的时候,一个种族才会在稳定、重要的特征外,叠加上某些全新的特征。这时,群体所有的情绪和思想,就会指向一个明确的方向。唯有在这种前提下,我们前面所说的群体精神的统一定律才会开始发挥作用。
在群体的心理特征中,一部分有可能和独立的个体重合,另一部分则完全是群体独有的,也只能在群体中看到。我们首先要研究的,就是群体独有的特征,以揭示它们的重要性。
心理群体表现出的最惊人一点,在于:无论构成它的个体是什么人,不管个体的生活状态、职业、性格或智商是否一致,一旦成为一个群体,他们就会获得一种群体心理。这种群体心理,使他们的感受、想法和行为方式都和独自一人时不同。在形成群体之前,有些想法和感受是不会出现在个体身上的,即便偶然迸发出类似的念头,个体也不会付诸行动。心理
群体,是由异质元素暂时构成的组织,人们组合起来,如同细胞组合成一个生命体,这是一种全新的存在,会呈现出新的特征,并极大地区别于个体具有的特征。
与赫伯特·斯宾塞这位机敏的哲学家提出的观点相悖,人们发现在群体并非是将个体的所有要素简单相加,或求出平均值。事实上,群体在构成过程中,不同要素会相互结合,创造出全新的特征。就像是某些化学元素相互接触(例如酸和碱),反应后生成一种全新的物质,它所具有的性质与原来的化学元素完全不同。
我们可以轻易证明出,独立的个体与群体中的个体有着太多差异,但很难找出造成差异的原因。
想要对原因略知一二,必须先牢记这条已被现代心理学确认过的真理——无意识现象,不仅在个体的实际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其精神生活里也占据绝对优势。与无意识的精神生活相比,有意识的精神生活可以忽略不计。哪怕是最细心的分析者和最敏锐的观察家,也很难找出行为背后的无意识动机。
有意识的行为,来源于无意识的深层心理结构,而搭建起这种结构的关键则是遗传。深层心理结构,是无数特征经过代代相传后的产物,它们最终勾勒出一个种族的特征。人类行为的背后,有一些可以公布的原因,在这些原因背后,却必然存在着我们不愿公布的原因。而在不愿公布的原因背后,还藏着许多连我们自己都不知道的秘密。我们的大多数日常行为,都是由连自己也无从察觉的隐藏动机引起的。
所有属于同一个种族的个体,都拥有相似的种族心理,种族心理是由无意识要素构成的,而使个体区别开来的,则是它们性格中的有意识元素。有意识元素固然受教育的影响,但更
多则是遗传条件造成的。个体间最大的差异体现在智力方面,而在本能和情感上则相差无几。在属于情感领域的每一件事上(例如宗教、政治、道德、爱慕与憎恶等),精英阶层比普通大众高明不了多少。从智力的角度来看,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他的鞋匠有着云泥之别;但从性格的角度来看,他们之间差异很可能微不足道,甚至没有。
受到无意识要素的支配,人的性格中有了普遍特征,并被一个种族的大多数成员所共有。这些普遍特征,成了群体的共同财产。在群体心理中,个体的智力差异被淡化,个性被削弱。同质淹没了异质,无意识特征占据了上风。
群体的特征总是十分平庸的,正因如此,那些必须依仗高智商才能完成的行为,群体永远无法做到。凡是涉及整体利益的决定,都是由精英阶级做出的,但这些各领域的翘楚,未必比一群笨蛋做得更好。事实上,他们在履行职责时,往往调动的都是与生俱来的平庸能力。在群体中,积少成多的只有愚蠢,而不是天赋和智慧。现实并非像人们以为的那样,“整个世界”一定比伏尔泰更聪慧。如果“整个世界”指的是一个群体,那么毫无疑问,伏尔泰的智慧能胜过“整个世界”。
如果群体中的个体们只把共有的平庸特征集中在一起,那就只能加剧这种平庸,而不是如前面说的那样创造出新的特征。那么,新特征都是如何产生的?下面我们就将探索这个问题。
之所以会出现专属于群体而独立个体不具备的特征,其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即使只从人数的层面考虑,形成群体的个体也会感到一股大势所趋的力量,这使他在行动时敢于顺从本能,而在独自一人的情况下,他可能会克制自己的欲望。个体会忍不住萌生这样的念头:自己藏身于群体中,所做的一切都是匿名的,所以不用对结果负责。此时,对个体起到约束作用的责任感彻底消失了。
第二个原因,是相互传染,它对群体特征也起到重要作用,同时,还能决定群体会接受什么样的目标。我们很容易见到传染现象,却很难对其做出解释,它类似于我们后面会简略探讨的催眠。在群体中,每一种情绪和行为都具有传染性,程度强烈时足以使个体为了集体利益而甘愿牺牲。这是一种与天性截然相反的倾向,因此,除非是成了群体的一部分,否则个体不太可能有此举动。
第三个原因,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就是群体容易接受暗示,这正是上面所说的相互传染所造成的结果。暗示决定了个体在组成群体后,拥有的特征常会与自己尚是独立个体时相反。
要理解以上三点原因,需要先了解一些生理学的新发现。
今天的我们已经知道,通过操作,个体可以进入人格意识完全丧失的状态,对剥夺了自己自由的人完全服从,做出与自己性格、习惯完全相反的行为。通过深入观察,可以看到个体在长期融入群体行为后,很快会发现自己或是在群体的催眠作用下,或是出于一些无从知晓的原因,进入了某种特殊状态,它非常类似于经过催眠师引导后,所进入的那种迷幻状态。被催眠者的大脑停止了运转,一切活动只服从脊髓神经发出的无意识信号,而这种无意识信号完全由催眠师操控。当有意识的人格消失殆尽时,意志与分辨能力也不见了踪迹,催眠师成为一切感觉与思想的主宰。
心理群体中的个体,基本都处于以上状态,不再能感受到自己的行为。在如催眠一般的状态下,人的一部分能力遭到破坏,另一部分却得到极大提升。在受到某种暗示时,可能会产生无法抗拒的冲动,进而采取行动。群体的冲动,要比被催眠产生的冲动更无法阻挡,暗示会作用在群体中的每个人身上,并因为相互影响而激荡出强悍的力量。群体中个性强烈的人或许能抵御住暗示,但他们的数量毕竟太少,无法与整个潮流抗争。他们能做的只是另寻他道,比如用一句警醒的话语或是一种偶然被唤起的形象,阻止群体的血腥暴行。
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组成群体的个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特征:在有意识人格消失的同时,无意识人格得势;暗示和传染所导致的情绪与观念上的转变;很容易将暗示产生的想法化为行动。这样的个体不再是他自己,而成了一个不再受自我支配的机器。
个体只要成了组织化群体中的一员,就会在文明的阶梯上倒退几步。当他还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时,可能是个极有涵养的人;但在成为群体的一员后,很可能变成原始人,甚至退化为只靠本能行动的生物。他会表现出原始人的肆意无序、暴力凶猛,但同时也会有着如原始人一般的热情和英雄主义。而与原始人更加贴近的是,他会心甘情愿被语言和形象打动,做出明显与自我利益和习惯相冲突的举动。而当他是个独立的个体时,这些事情是绝对无法撼动他的。群体中的个体,就像是沙海中的一粒沙,所去方向全靠风来决定。
正是基于这些原因,才有了这样的现象:陪审团所做出的判决,很可能是陪审员在作为独立个体时不会赞成的;议会决议出的法律与规定,很可能是议员在作为独立个体时无法认同的。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国民公会委员,成员们各自都是爱好和平的进步人士。但是一旦形成一个群体,却会不假思索地服从于最野蛮的命令,将无辜之人送上断头台。甚至,他们还会摒弃自己的利益,放弃曾经不可侵犯的权利,并和自己人自相残杀。
群体中的人,不仅在行为上与他是独立个体时存在本质区别,甚至在他的独立性完全消失前,思想和情感就会经历一次剧变。剧变强烈得足以让守财奴变成挥霍者,让怀疑论者变成忠实信徒,让诚实的人沦为罪犯,让懦夫成为英雄。在1789年8 月4 日那个被人铭记的夜晚,法国贵族们受到激情的鼓舞,投票放弃了自己的所有特权,废除了封建制,但如果让他们进行独立思考,相信没人会做出这种决定。
上述结论说明,群体在智力上始终不如独立的个体,然而在情感和其引发的行为方面,群体有可能比个体表现得更差,但也可能更好。一切都要取决于群体接受了什么性质的暗示。那些仅从犯罪角度研究群体的人们,正是完全误解了这一点。群体固然不时会成为犯罪团伙,但也会经常表现出英雄主义。与独立的个体相比,群体更有可能为信念和思想舍弃生命放手一搏,这些信念可以激发出他们对荣耀的向往,于是在十字军东征时期,士兵们能在几乎弹尽粮绝的条件下,仍然坚持作战,从异教徒手中拼死夺回基督之墓;还有像1793 年那样,人们一同用生命捍卫自己的祖国。这种英雄主义必然具备些无意识的性质,然而,也正是这样的英雄主义造就了历史。如果人民只采取袖手旁观的态度,只做那些看来合理的事,他们就不会在历史上留下如此多的记录。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