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甲骨文丛书·消逝的光明:欧洲国际史,1919—1933年(套装全2册)
》
售價:HK$
277.8
《
剑桥日本戏剧史(剑桥世界戏剧史译丛)
》
售價:HK$
201.6
《
中国高等艺术院校精品教材大系:材料的时尚表达??服装创意设计
》
售價:HK$
76.2
《
美丽与哀愁:第一次世界大战个人史
》
售價:HK$
143.4
《
国家豁免法的域外借鉴与实践建议
》
售價:HK$
188.2
《
大单元教学设计20讲
》
售價:HK$
76.2
《
儿童自我关怀练习册:做自己最好的朋友
》
售價:HK$
69.4
《
高敏感女性的力量(意大利心理学家FSP博士重磅力作。高敏感是优势,更是力量)
》
售價:HK$
62.7
|
編輯推薦: |
本书内容基于作者所在团队在无线物理层安 全技术和合法主动监听技术研究方面多年的科研成果,并广泛调研了国内外相关研究工作,在系统性介绍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供了大量仿真实验和实测数据,兼具理论性与实用性。
|
內容簡介: |
本书从无线接入的安 全方面入手,重点从无线物理层安 全和合法主动监听角度进行相关研究成果的阐述。对无线接入安 全技术进行概述,然后分别对无线物理层安 全和合法主动监听技术进行综述,包括技术发展研究思路和研究现状及未来展望等,最 后从所在研究团队的近些年研究成果出发,分别对物理层安 全和合法主动监听的部分具体场景进行研究阐述,以为读者揭示无线安 全接入技术的研究过程和新研究成果。
本书可作为从事无线通信安 全技术的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
關於作者: |
李保罡 2012年博士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现任华北电力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6年10月到2017年10月,在澳大利亚悉尼大学通信创新中心作访问学 者。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无线资源管理、信息安 全与监控,工业互联网和能源互联网,以及博弈论和人工智能应用。
|
目錄:
|
第 1章 无线接入安全概述
1.1 技术背景
1.2 相关技术
1.3 本文梗概
1.4 参考文献
第 2章 物理层安全技术综述
2.1 技术介绍
2.2 研究现状
2.3 研究展望
2.4 参考文献
第3章 MEC系统中的物理层安全
3.1引言
3.2 多用户MEC系统的物理层安全
3.2.1 系统模型
3.2.2 安全计算能效最大化
3.2.3仿真结果与分析
3.3 无线能量传输MEC系统时延优化
3.3.1系统模型
3.3.2 时延最小化
3.3.3多用户场景扩展
3.3.4仿真结果与分析
第4章 IRS系统中的物理层安全
4.1引言
4.2 多用户IRS系统的物理层安全
4.2.1 系统模型
4.2.2 安全计算速率最大化
4.2.3仿真结果与分析
4.3 无线能量传输IRS系统时延优化
3.3.1系统模型
3.3.2 时延最小化
3.3.3仿真结果与分析
第5章 时延约束系统中的物理层安全
5.1 引言
5.2 系统模型
5.2.1 网络模型
5.2.2 计算模型
5.2.3 状态更新模型
5.3 长期平均代价最小化问题
5.4 MADDPG算法
5.5 仿真结果与分析
第6章 合法主动监听技术综述
6.1 监听基本原理
6.2 监听性能评价指标
6.3 监听场景
6.4 监听与其他技术的结合
6.5 监听与信道
第7章 多条可疑链路下的主动式合法监听策略研究
7.1 引言
7.2 系统模型
7.3 合法监听器监听速率最大化问题
7.4 多条可疑链路下监听速率最大化的监听策略
7.4.1 干扰子问题的监听器最优干扰策略
7.4.2 中继子问题的监听器最优中继策略
7.4.3 功率划分系数优化问题的最优监听方案
7.5 仿真分析与结果
第8章 能量受限下的主动式合法监听能效研究
8.1 引言
8.2 系统模型及优化问题的建立
8.3 监听器能量足够情况下的监听方案
8.3.1 固定发射功率的可疑发送端
8.3.2 发射功率自适应的可疑发送端
8.4 监听器能量不足情况下的监听方案
8.4.1 可疑发送端发射功率固定下的监听方案
8.4.2 可疑发送端发射功率自适应下的监听方案
8.5 仿真分析与结果
第9章 多条可疑链路下的合作监听方法研究
9.1 引言
9.2 系统模型
9.2.1 辅助监听器负责监听和干扰
9.2.2 辅助监听器负责监听及主监听器负责干扰
9.2.3 主监听器负责监听及辅助监听器负责干扰
9.2.4 主监听器负责监听和干扰
9.3 求解最优的合作监听方案
9.3.1 合作监听中的最优监听天线选择算法
9.3.2 合作监听中的最优干扰天线选择算法
9.4 非合作监听系统的最优监听方案
9.5 仿真分析与结果
第 10章 基于短包的主动式合法监听系统性能研究
10.1 引言
10.2 系统模型和假设
10.3 基于短包的性能分析
10.3.1 信道编码速率分析
10.3.2 有效监听速率分析
10.4 仿真分析与结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