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卫宫家今天的饭9 附画集特装版(含漫画1本+画集1本+卫宫士郎购物清单2张+特制相卡1张)
》
售價:HK$
132.2
《
化妆品学原理
》
售價:HK$
55.8
《
万千教育学前·与幼儿一起解决问题:捕捉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教育契机
》
售價:HK$
47.0
《
爱你,是我做过最好的事
》
售價:HK$
55.8
《
史铁生:听风八百遍,才知是人间(2)
》
售價:HK$
55.8
《
量子网络的构建与应用
》
售價:HK$
109.8
《
拍电影的热知识:126部影片里的创作技巧(全彩插图版)
》
售價:HK$
109.8
《
大唐名城:长安风华冠天下
》
售價:HK$
87.4
|
內容簡介: |
本书以文学理论学科自身为研究对象,把文学理论视为一种知识形式和社会实践进行考量,把问题回溯到清末民初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学科诞生之际,从近代学制与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学科范式的生成、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知识生产与传播机制的建立、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学科话语规范化的路径、作为权力话语的文学理论及其运作等方面,具体分析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学科的形成与兴起的动因,系统且深入地探讨近代教育体系与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学科确立的关系。
|
關於作者: |
李昕揆,文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文艺媒介学和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著有《印刷术与西方现代性的形成》,发表《癸卯学制与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学科品格的形成》《美国媒介文化理论的马克思主义传统》等论文。
|
目錄:
|
导言
第一章近代学制与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学科范式的生成
第一节癸卯学制与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学科品格的形成
第二节壬子癸丑学制与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学科范式变革
第三节壬戌学制与中国文学理论学科范式的现代转换
第二章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知识生产与传播机制的建立
第一节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的两种生产模式
第二节走向规范的现代文学理论生产秩序
第三节中国现代文学理论传播机制的生成
第四节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科学品格的诉求
第三章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学科话语规范化的路径
第一节文学期刊与文学理论学科话语的规范化
第二节教材著述出版与文学理论学科话语的规范化
第三节学制颁行与文学理论学科话语的规范化
第四节词典编纂与文学理论学科话语的规范化
第四章作为权力话语的文学理论及其运作
第一节文学理论成为权力话语的途径与表征
第二节文学理论的“修辞语用学”
第三节近代学制与文学理论:“知识/权力”的共生景观
第四节谱系学视域:文学理论议题的设置
参考文献
后记
|
內容試閱:
|
导言
自20世纪80年代始,引入西方文论与学术话语成为我国文艺理论与批评界的一大景观。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文化研究热的兴盛,与文化理论、文化研究相关的概念、范畴、命题更是成为我国学界的时尚话语,并逐渐向文学研究领域扩展,不仅网络游戏、视频直播、城市广场、购物中心、地产广告、流行时装等早已成为文学理论研究的对象,文学理论甚至脱离了文学而独立存在,成为“没有文学的文学理论”。近些年来,文学理论界在相对有利的学术文化条件下推进了学科建构以及相关的学理积累,但学术发展总会不断面临新的挑战,世界范围内人文学术的跨学科发展趋势使文学理论作为一门学科的“合法性”面临巨大的冲击与挑战。文学理论如果不能以本学科发展起来的思想资源、研究方法影响带动其他学科,不能形成跨学科互动,其学科的影响力和合法性就会萎缩。这是今天文学理论面临的学科压力。它提出的核心问题是:作为一门学科的文学理论,是否应该有固定的研究对象?文学理论是否必须要与文学相关?脱离了文学的理论还能否叫作文学理论?文学理论的未来是什么?中国文学理论怎样才能摆脱合法性危机并重新建立合法性与合理性的有效机制?文学理论良性发展的要求,必然引向对文学理论学科本身的剖析和思考。对文学理论学科自身的反思,直接关系到文学理论学科的准确定位和健康发展。笔者认为,在知识社会学的理论背景下,以文学理论学科自身为研究对象,把文学理论视为一种知识形式和社会实践进行考量,并把问题回溯到清末民初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学科诞生之际,从文学理论的学科范式、知识生产模式、传播机制、话语的规范化路径、权力话语运作等角度,梳理、探讨、总结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的生成条件和规训机制,不失为文学理论走出困境、重建尊严的重要途径之一。
近代教育体系与学科演进关系的研究,是史学界的一个研究热点。以中山大学桑兵先生为代表的“近代中国的知识与制度体系转型研究”,以复旦大学周振鹤、邹振环、章清等诸位先生为代表的对于晚清以来中西文化交流背景下产生的中国学科现代演进的研究,左玉河先生对近代学术分科与中国知识系统的研究,刘龙心女士对中国学科体制与现代史学建制的研究等,早已蜚声学界。他们的研究没有具体涉及近代教育体系与文学理论学科确立的关系,但在史料爬梳、研究方法上对本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具体到文学理论学科而言,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学界研究多集中在文学的本质、特性、观念、语言、形式等内部层面,而关于文学理论学科自身及其与教育制度、出版制度、文学报刊、图书馆制度、稿酬制度、邮政制度等制度之间关系的探讨则相对比较薄弱,尤其是复杂的制度性因素(包括与近代教育体系相关的教育体制、课程开设、教学状况、师资构成、教材使用等)及其中隐含的知识与权力纠葛对文学理论学科生成机制的影响则少有关注。进入21世纪以来,文学研究特别是文学理论研究中对于“知识生产”问题的探讨逐渐升温,文学“外部研究”日益引起学界的兴趣,其中关于近代教育体系与文学理论学科的关系也开始得到了学者们的关注。大体言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从教材建设、课程设置角度对文学理论的产生与发展过程进行梳理。以程正民、程凯的《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知识体系的建构:文学理论教材与教学的历史沿革》(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毛庆耆、董学文、杨福生的《中国文艺理论百年教程》(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以及傅莹的《中国20世纪上半叶文学概论的发轫与演变》(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为代表。关涉文学概论教材和课程的相关研究还有:童庆炳的《新时期高校文学理论教材编写调查报告》(春风文艺出版社,2006年),曾军的《比较视野中的文学理论教材编写?D?D对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学科发展与理论创新的一种认识》(学习与探索,2008年第2期),周海汀的《民国“文学概论”编纂的体系话语研究》(广西师范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5年),赵燕燕的《文学的定义:民国时期文学概论教材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等。其二,从学科化角度对文学理论学科命名与规范的探讨。以马睿《文学理论的兴起:晚清民初的一份知识档案》(山东文艺出版社,2015年)和栗永清《知识生产与学科规训:晚清以来的中国文学学科史探微》(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为代表。前者主要探讨了文学理论学科化的体制基础、人力资源和学术载体,后者则以较大的篇幅探讨了“民国‘文学理论’学科建设”和“‘文艺学’学科的命名与规范”。另外,国内的一些文学理论发展史著作,如杜书瀛和钱竞主编的《中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陈传才主编的《文艺学百年》(北京出版社,1999年)、殷国明的《20世纪中西文艺理论交流史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庄锡华的《二十世纪的中国文艺理论》(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杨春时《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