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继往开来——清华园里“新工人”(110校庆)

書城自編碼: 3822208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社會科學教育
作者: 《继往开来——清华园里“新工人”》编辑组
國際書號(ISBN): 9787302614418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2-12-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210.0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我们为何建造(城市与生态文明丛书)
《 我们为何建造(城市与生态文明丛书) 》

售價:HK$ 89.7
算法经济 : 商业逻辑与人类生活的智能演进(生动呈现AI与算法的创新应用与商业价值)
《 算法经济 : 商业逻辑与人类生活的智能演进(生动呈现AI与算法的创新应用与商业价值) 》

售價:HK$ 79.4
家书中的百年史
《 家书中的百年史 》

售價:HK$ 79.4
偏爱月亮
《 偏爱月亮 》

售價:HK$ 45.8
生物安全与环境
《 生物安全与环境 》

售價:HK$ 56.4
泥土:文明的侵蚀(城市与生态文明丛书)
《 泥土:文明的侵蚀(城市与生态文明丛书) 》

售價:HK$ 84.0
医用化学(第三版)
《 医用化学(第三版) 》

售價:HK$ 57.3
别怕,试一试
《 别怕,试一试 》

售價:HK$ 67.9

 

建議一齊購買:

+

HK$ 85.0
《大学语文(专科)》
+

HK$ 56.5
《民主主义与教育(大教育书系)》
+

HK$ 76.6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辅导用书》
+

HK$ 61.3
《优秀是教出来的:创造教育奇迹的55个细节(白金版)》
+

HK$ 117.0
《爱弥儿(上下册)(西方学术经典·精装版)》
+

HK$ 229.4
《爱弥儿(全两册)(权威译本)》
編輯推薦:
《继往开来——清华园里“新工人”》是一批特殊历史时期下清华园留校毕业生的口述史,是一份宝贵的历史资料,
內容簡介:
1970年3月,清华大学“文革”前招收的最后两届学生同时毕业,根据当时“教育革命”的需要,留校800多人充实校办工厂和教师队伍,统称“新工人”。由于“文革”,大学停止招生多年,师资队伍匮乏,新工人好似“及时雨”,缓解了清华大学青黄不接的困难局面。 新工人从留校至今已经超过50年,把一生献给了清华大学的教育事业。他们向老教师老干部老工人学习,向实践学习,奋发进取,逐渐成为各方面的骨干,推动了清华大学的发展,起到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
關於作者:
为纪念清华大学建校110周年和“新工人”留校50周年,成立《继往开来——清华园里“新工人”》编辑组,组长为学校原党委副书记庄丽君。编辑组负责拟定编写原则、组稿、核对来稿史实及书稿编辑出版工作
目錄
001难忘汶川地震那 10天的工作 /马宝民土建系 1965级房 002 009我和中国近代建筑的机缘 /张复合土建系1965级建00 019坚守清华工程教育培养“工业通才”的传统 /卢达溶水利系 1964级水工 03 029我为祖国“存”石油 /李仲奎水利系 1964级水工 02 039我确实是一个“新工人”/李树勤水利系 1965级水工 001 043身负使命精心耕耘 /傅水根农机系 1965级汽 002 055我的清华时光(1970 —1988年) /雷源忠农机系 1965级汽 002 063做一块铺路石 ——回顾创建公共管理学院 /田芊机械系1964级光0 075向两届总书记的汇报 /冯冠平机械系1964级精0 081行政工作中的一颗螺丝钉 /陈田养机械系1964级制01 085在 9003工厂工作那些年 /贾惠波机械系1964级精0 095学术生涯的三次选择 /隋森芳机械系1964级制01 099我的科研经历 /潘龙法机械系1964级制01 107清华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历程 /吴庚生机械系 1965级光 002 115砥砺图精追求完美 /余兴龙机械系 1965级制 001 125校办厂工作 22年的情结 /徐友春机械系1965级精00 13390周年校庆建成校史展览馆始末 /徐振明机械系 1965级光 001 143影响我半个多世纪的清华篮球队 /霍玉晶机械系 1965级光 001 153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的成立及教学改革 /邓海金冶金系1964级金0 161在工程实践教育中拼搏与奉献 /严绍华冶金系1964级焊0王天曦马二恩冶金系1965级焊00 171和学术大师共事,创建世界一流学科 /林亨冶金系1964级压0 179努力做好组织交给的每一份工作 /郑燕康冶金系1964级金0 193南国紫荆亦芬芳 ——到深圳异地办学 /关志成电机系1964级高0 203四十春秋多离别的一家子 /刘廷文电机系 1965级发 001 209“新工人”的教师生涯 /陈刚电机系1965级企001 217“你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难忘恩师童诗白先生 /胡东成电机系1965级高00 227站上美国大学领先奖答辩台的清华人 /董名垂电机系 1965级电 002 235龙山涪水峥嵘岁月 ——献给绵阳分校的“新工人”/冯正和无线电系1964级无02班 245绵阳分校纪行 /乐正友无线电系 1965级无 005 255从教学一线到教学管理岗位 /汪蕙无线电系 1965级无 003 263我与清华的一生缘 /罗建北自控系1964级自03 275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王水弟自控系 1965级自 003 283创办软件学院的岁月 /孙家广自控系 1965级自 004 289我与中文信息处理的不解之缘 /陈群秀自控系 1965级自 001 299支援西部教育那些年 /周立柱自控系 1965级自 002 307从“新工人”到中国工程院院士 /郑纬民自控系 1965级自 002 315一个“新工人”的足迹 /孙哲工物系1964级物02 325我的退休庆贺会 /李子奈工物系1964级物03 335一个非典型“新工人”的经历和思考 /朱邦芬工物系 1965级物 002 341教书育人 50年,平凡岗位尽责任 /施工工物系1965级物004 349乘火车赴丹麦留学那些事 /顾秉林工物系 1965级物 002 357努力创出清华出版社的品牌 /蔡鸿程工物系 1965级物 003 361栉风沐雨行远自迩 ——我的清华之路 /周海梦工化系 1965级化 001 369与数学为友 /刘坤林数力系1964级力05 379在工字厅的日子 /裴兆宏数力系1964级力01 389一块砖 ——后勤工作大有可为 /陈克金数力系 1965级力 004 398附录一清华世纪鼎和零零阁 405附录二1965年院系名单及 0字班、00字班班号 406附录三1970年留校毕业生(新工人)名单 415附录四系名全称简称对照表 416编后记
內容試閱
贺 美 英
  清华园里的“新工人”是清华大学历史上很有特色的一群人。1970 年,清华在 1964 级、1965 级两届毕业生中同时留下 800 多人参加学校工作, 时称“新工人”。 半个世纪以来,他们与老教师一起,在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及社会服务等各个 岗位上努力工作,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为改革开放以来清华探索与建设世 界一流大学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新工人”这一批教师与共和国一起成长,经历了 清华从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的一段历史,将其记载下来对保存清华校史是很有意义 的。因此, 我非常支持他们写回忆文章, 这不仅是个人的回忆, 也是学校历史的回顾, 这很重要。现在编辑出版《继往开来——清华园里“新工人”》这本书,这是一件 令人高兴的事。
  “新工人”这一批教师入学和留校工作时,我正在清华校团委和学校主管学 生工作的领导岗位上,所以对他们中的不少人都认识并有所了解。我看到了他们 成长进步、始终努力奋斗和不断取得成绩,看到他们参与清华的建设和发展并发 挥了很好的继往开来作用,这是一个奋发有为的群体。这本书记录了这批教师在 清华参加工作后亲身经历的一些事情与感悟,是真实生动的历史。之所以我认为 这个回忆录有意义,是因为文章中不仅叙述了曾经的工作往事,可以看到清华在 那个历史时期的缩影,而且显现出他们在人生历练后的真实感受,以及对事业、 对清华的真挚情感。他们的回忆是那个时代的记忆,可以为后人留下不少历史的 回想与时代的启迪。
  回顾历史, 当时清华留下这批教师是必要的。虽然起初是为改造清华教师队伍, 准备在“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老教师中“掺沙子”;但事与愿违,历史证明他们 是清华教师队伍的新鲜血液,是清华在新的历史时期里坚持传统办学的继承者。虽 然起先有人怀疑他们理论与基础不行、知识与能力不够,不知道能否接好班;但是 他们不怕误解、脚踏实地前行,终于不负众望。事实证明他们是清华教学、科研、 管理各方面建设和发展中不可或缺的补充力量,尤其是参与了清华在提高中发展,
继 往 开 来
是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中的奋斗者和贡献者。
  清华留下了这批教师是幸运的: 由于他们在清华学习、工作和生活经历了磨炼, 比较了解清华的历史,受到清华文化的熏陶与影响,比较理解清华的精神及传统。 正是由于清华的教师队伍中有了这样的生力军,在“文革”结束后的转折时期里, 清华的变化才得以平稳过渡,没有大起大落地折腾;在进入改革开放时代以后,清 华的发展才得以持续有序,能够稳步、大步地前进。他们以自己的不懈努力证明, 他们是清华在向改革开放转型时期的重要力量。
  这批教师生在旧社会, 长在红旗下, 与共和国同行。他们随同新中国一起成长: 经过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革命和建设的艰苦奋斗历程,经受了“文化大革命”风云 变幻的磨砺,又投身了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大潮。因而他们更加懂得历史,从历史 中汲取力量,更加明白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明了振兴中华之必要。他们从正反两方 面的历史经验中树立了正确的政治观念,以及明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他 们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牢记时代使命与责任,是清华大学走自己办学道路的接班人 和开拓者。
  这批教师因“文革”错失了学习的最佳岁月, 所以他们格外珍惜时光, 努力补课, 刻苦学习, 为提高学业知识打好基础。他们十分勤奋务实, 能够适应环境、抓住机遇, 能够吃苦耐劳、踏实肯干,在基层锻炼提高才能,努力在实干中成长。学校对他们 给予关心与培养,为他们举办研究生班提高学术水平,提拔他们到教学科研及管理 的重要岗位上锻炼。老教师们予以悉心栽培提携,言传身教,热情帮助他们;他们 尊敬与爱戴老教师,虚心学习,继承了“严谨治学,敬业乐教”的精神。如同清华 50 年代一样,又一次新老教师“两种人会师”,他们和老教师一起成为清华向世界 一流大学迈进、不断发展的主要力量。
从这批教师身上可以看到清华教育的影响和清华文化的烙印,他们秉承了清华
精神与传统, 牢记“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校训, 践行“严谨, 勤奋, 求实, 创新”
学风,彰显了清华人“爱国奉献,追求卓越,又红又专,敬业自强”的精神风貌。 他们不管在什么岗位、承担什么任务,能够做到有挑战顶着上,遇难关攻得下,做 出了十分可喜的业绩。他们中有不少人成为院士、学术带头人、教学名师, 以及学校、 部处、院系的领导骨干,更是有许多人忠于职守、坚贞守正,踏踏实实、默默无闻 地工作, 少有个人计较, 多有高风亮节。他们和所有清华人一样有着浓厚的爱国心、 清华情,不计名利得失,不互相攀比,这种“甘于平凡,乐于奉献”的精神,尤其 令人称道。
  《继往开来——清华园里“新工人”》书中有不少往事回顾,这些记忆在几十 年后的今天读来,也还是很有意思,让人回味。这些记事对“新工人”自己是终生
清华园里“新工人”
难以忘怀的,对后人了解清华曾经的一段历史也是很有帮助的。在这本书里,虽然 这些记事只写了在清华工作的一些片段,还不够完整、全面,却是校史中不可缺少 的重要一部分。在这本书里,还只是他们中少数人写的一些记事,我希望这是一个 开始,期望有更多的人记录下自己的回忆,趁现在还写得动,能多写一些,写一写
自己的体会、感受。也欢迎各班级、年级能组织同学们编写回忆录出书。《继往开 来——清华园里“新工人”》这本书可以作为清华大学 110 周年校庆的贺礼。
  清华大学已走过了 100 多年的发展历程,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 服务国家作为最高追求”,经过一代代清华人矢志不渝的共同努力奋斗,终于迈入 了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为振兴中华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但是,清华还有不足,需 要做得更好。我们要谦虚谨慎, 不骄不躁, 自强不息, 努力进取;要不忘办学初衷, 牢记历史使命。我们要不辜负国家和人民的期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推动 人类文明进步继续不懈地努力,作出新的贡献!
2021 年 12 月

一个独特而多彩的群体
韩 景 阳
  读了《继往开来——清华园里“新工人”》,书中的大部分作者我都认识,其 中有一些我还非常熟悉,读着他们这些不同角度、不同时间段的真实经历和切身感 受,好像这些老师们就在面前,把他们的故事徐徐道来,生动形象又情真意切。白 永毅老师让我写篇东西, 开始我还有点儿犹豫, 但书越读越感觉亲切, 越受到感染, 于是不由自主地拿起了笔。
  “新工人”,这是一个具有强烈时代感的名称,虽然经历了半个世纪,在大家 的记忆中逐渐淡去,但作为一种别样的标记,留给了清华大学一个独特的群体。
  我最初听到“新工人”这个称呼,是在上大学期间。偶尔从教研组老师们的口 中听到“新工人”这个词儿, 感觉很奇特, 问老师为什么有这种称呼, 老师解释说, 他们是在“文化大革命”前入学的最后一两批学生,在“文革”中毕业,有 800 人 留在清华工作,基本上都在学校的校办工厂、车间当工人,为了区别他们与上一代 知识分子,同时也区别于工厂里的工人,给了他们一个很独特的“新工人”称呼。 我一直以为这只是一个有特色的、大家口中的叫法和称呼而已, 看到这本书才知道, 这原来还是一个挺正式的称呼, 已经标注进了他们的工作证。后来我到学校机关工 作,进一步了解到,“新工人”的称呼也是当年的军宣队、工宣队为了给老知识分子“掺 沙子”,将当时留校的毕业生的职务取名为“新工人”,以与老教师区别。当然, 随着“四人帮”被打倒,学校用“新教师”取代了“新工人”,慢慢地,这一称谓 只有在特定的时候才会被人们提起。
  我最早接触的“新工人”是我们教研组的老师,其中有我们班的政治辅导员王 金凤老师、教研组给我们上辅导课程的殷树勋老师等。那时,听说这些老师们在带 我们、教我们的同时也在参加课程补习,或者上回炉班,或者在复习,准备考研究生。“文化大革命”耽误了他们的学业, 他们虽然是老师, 但和我们这些学生一样, 也在勤奋刻苦地学习。
  上大学时,我们非常崇拜的一位“新工人”是我们自动化系电子学教研组的胡 东成老师, 他给我们自动化系和电机系 77 级学生上“电子技术基础”大课。“新工人” 给恢复高考的首届学生上专业课那可是特殊破格的,他讲课思路清晰,逻辑严密, 语言简洁干净,板书漂亮工整,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听说他在广播电视 大学给童诗白先生做助手,给学生讲辅导课,让听课的学生们佩服得五体投地,一 致认为清华大学连这么年轻的老师都有这么高的水平,真是了不起。
  毕业以后我留在学校工作, 接触了更多的“新工人”老师们。在校团委学生部, 我的“新工人”领导有任彦申老师、瞿振元老师、郑燕康老师等。他们气质不同, 风格迥异,但对我都是谆谆教诲,悉心指导、帮助,放手使用、培养。任彦申老师 是学校的大笔杆子, 除了校团委书记的工作外, 学校的一些重要报告他也执笔起草。 他作报告理论性、思辨性都很强,特别受大家的欢迎。我在学生部工作期间,瞿振 元老师接替王凤生老师担任部长,后来我又跟着他调到研究生院负责研究生思想教 育工作。他思想敏锐,勤于思考,工作张弛有度, 1989 年,我在他的领导下工作, 有着一段特殊的记忆。郑燕康老师则开朗豪爽,工作特别有劲头,我在他的领导下 做过一段研究生思想教育工作。到 20 世纪 90 年代,我早就调到校工会工作了,可 他们还在研究生社会实践项目报教育教学成果奖时不忘把我也算上一份。
  刚留在校团委工作时我还“双肩挑”,在自动化系电子学教研组做一些教学工 作,董名垂老师讲“电子技术基础”课,我做他的辅导老师(助教) 。他讲课不仅 条理清楚,而且生动幽默,我们教学小组也非常团结默契。看到他写的《站上美国 大学领先奖答辩台的清华人》一文, 让我想起了一段往事。当年我在校工会工作时, 兄弟高校的负责人很想到清华来参观,工会领导们一商量,就决定去当时正搞得很 红火的 CIMS 工程中心参观。我请董名垂老师出马, 给各个高校的工会主席们作介绍, 董老师的介绍深入浅出,比喻形象、生动,把当时很超前、很先进的 CIMS 工程讲 得通俗易懂,又令人赞叹折服。听了董老师的介绍后,那些工会主席们都说,你们 清华的老师太厉害了,这么高深的科研项目,经董老师一讲,让我们这些纯粹的外 行们都听明白了,知道是干什么的,怎么干出来的了。董老师既可以面对世界顶尖 的专家讲 CIMS 的研究思路、组织构架、实施进展和重大突破,也能给一张白纸的 外行们讲项目的功能和意义,的确令人钦佩。
  我到校工会工作时, “新工人”张启明老师是副主席,他为人坦诚热情,工作 有魄力、有干劲,跟他一起工作很愉快。后来我调到组织部工作,直接领导是孙道 祥老师,他考虑问题周到、全面,处理问题谨慎、稳妥,做事情认真、细致,让我学到了不少东西。在校机关党委、机关事务组工作时,我的直接领导是“新工人” 何建坤老师, 他思维敏捷, 看问题独到、深刻, 而且工作总能想出新点子、新方法, 常常令人茅塞顿开。我在宣传部工作时的直接领导是“新工人”张再兴老师,后来 在校关工委的工作, 也是跟着他学做起来的。他不仅是一位思想型的领导, 思考问题、 讲话逻辑性非常强,而且对工作极其精益求精,不论是讨论文章还是研究工作,经 常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我又回到组织部工作时的直接领导是“新工人”庄丽君老师, 她工作思路清晰, 对待问题态度鲜明, 处理问题干练、爽快, 跟她一起工作很融洽、
很默契。后来我在学校领导班子工作时的“新工人”领导是顾秉林院士, 他在“非典”
的关键时刻上任校长岗位,带领清华经历了风风雨雨,更感受过清华百年校庆的高 光时刻,精明与厚道在他的身上有着最绝妙的结合。
  现在回想起来, 我留校工作以来的直接领导, 绝大多数都是“新工人”老师们, 他们对我的成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的作用,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不 少宝贵的东西,使我终身受益。在他们身上,除了有清华人共有的对“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校训的传承、“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精神的弘扬、“行胜于言”校风 的陶冶, 以及为祖国健康工作 50 年的劲头, 他们的独特成长经历和工作学习环境, 还为他们注入了一些很突出的气质和品格。给我印象非常突出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他们有一种非常强烈的求知欲,刻苦学习并善于学习。正像他们自己的 自我评价“先天不错,后天不足”,他们经历了比较完整的基础教育,也参加了重
要的筛选过程——高考,基础还是非常好的;但由于“文革”的影响,他们在文化 知识学习方面被耽误了,在大学只学了不到一年或不到两年,使大学阶段的学习造 成了一定的空缺。正因为如此, 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 有着非常强烈的求知欲, 珍视任何可能得到的学习机会。从他们在改革开放之初积极参加培训、回炉班、报 考研究生等,到后来许多人在各学科中崭露头角,还有一些人转行投身新的学科建 设和发展并有所建树时,都能感受到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在学习上的如饥似渴。他 们不畏惧新学科、新专业、新技术的挑战,他们不惧怕转行,他们能够迅速捕捉前 沿信息,敏锐感知最新技术,并快速学习,很快进入角色,正是这种积极、勤奋、 刻苦的学习态度,使他们中的许多人在相关领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第二,他们身上有一股谦虚又执着的精神,干一行爱一行,干好一行。我比较 熟悉的一些“新工人”,有的一直在专业岗位上钻研业务, 他们努力把业务钻深钻透, 把书教得有声有色,像华成英老师、薛芳渝老师等,他们是教书育人的名师,课讲 得娴熟精湛、生动流畅。他们有的致力于科学研究,瞄准前沿问题,埋头苦干,不 畏困难,努力攀登科技高峰,好多位都成为了两院院士。他们中还有不少人服从组 织安排,离开了自己熟悉的、喜爱的业务岗位,转而做党政管理工作,这些人我接触得更多一些,他们有一种干一行爱一行、干好一行的精神品格,他们把党政管理 工作当成事业来做,钻研相关业务,善于探讨实践,舍得花工夫花力气,追求工作 的高质量和高水平。冯冠平老师在深圳研究院的大手笔、吴敏生老师在大学校长岗 位上的建树,以及白永毅老师、陈皓明老师、裴兆宏老师等一大批“新工人”老师 们对管理工作的思考、钻研和敬业精神都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他们对工作 的勤奋和一丝不苟, 他们对工作的高标准严要求, 他们那种奋斗、执着、追求的精神, 正是“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精神面貌的生动写照。
  第三,他们对实践的重视和具有的良好基础。我读这本书的时候发现,他们中 的绝大多数人都曾经在学校的汽车厂、机械厂、车间、工地等生产一线工作过比较 长的时间,他们和工人师傅并肩工作,研制 727 汽车,参加基亦师亦友,一生受益
史 宗 恺1980 年的秋天,我跨入清华园,开始了全新的大学生活。我是工物系的学生。
  开学后不久,系里组织义务劳动。有一天,正在劳动时,有一位老师过来加入 我们的行列中与同学们交流,通过介绍,我知道这位老师叫陈章武。这是我在清华 认识的第一位“新工人”老师。我现在仍清晰地记得当时与陈老师交流的情景,他 说话时的温和以及带着微笑的样子,和我现在看到的陈老师一样,温厚质朴。
“新工人”称谓的由来,是我后来才知道的。
  大学 5 年里, 我们班有两任班主任, 第一任班主任是贾宝山老师。贾老师也是“新 工人”。那个时候, 学校还没有完全恢复辅导员制度, 班里的事情都是班主任安排、 负责、操心,如学生助学金的确定、安排班委,等等。贾老师对我很关心,关心我 的学习,鼓励我参加班里的活动。贾老师经常到宿舍里来,和同学们交流,参加我 们班里的活动,了解大家的学习生活。贾老师以及后来的班主任肖隆水老师,到现 在都与我们班同学有着密切的联系,成为我们班里的重要成员,亦师亦友。
  在我的任课教师中,有若干教师是“新工人”。我上“核反应堆物理”课时, 小课教师是施工老师。我毕业后,施工老师成为这门课的主讲教师,我给他做了一 个学期的助教,施工老师给了我许多润物无声的教导。
  系里主管学生工作的几位教师也是“新工人”,有瞿振元、孙毓仁等老师。我 毕业时,孙毓仁老师建议我留校,时任校团委书记的陈希找我谈话,我因此毕业后 留在了校团委。我初到校团委工作的时候,回工物系做了一年的带班辅导员,也因 此认识了杜彦从老师。她当时是其中一个班的班主任, 也负责整个年级的学生事务。 杜老师非常了解班里的每一位同学,像母亲一样关心爱护学生,她给我进一步树立 了做清华老师的示范和榜样。
  1988 年, 我到学校党委办公室工作。90 年代初, 学校重视青年教师, 我参与了 “学术新人奖”的策划和具体方案的起草。记得有一次讨论时,荣泳霖老师对“新 人奖”这个提法提出了不同看法, 大家热烈讨论后, 还是同意用“新人奖”的提法。 这也让我体会和感受到学校领导之间议事的气氛,大家坦诚相见,最后达成共识。 从那时起,我更多地接触到了在校机关工作的“新工人”老师。
  1993 年,我担任校长办公室副主任,当时的校长办公室主任是田芊老师。田芊 老师和我谈心,给了我许多工作上的指导。后来,张启明老师担任了校办主任。那 个时候,我因为年轻气盛,不懂规矩,曾经为了工作,与张启明老师跳着脚大吵, 张老师从未因此责怪我,给了我极大的宽容,给我成长的空间。至今,我仍然从张 老师那里学习为人处事的原则,学习他的包容大度。再后来,白永毅老师接任了党 办主任, 白老师对我而言, 也是亦师亦友, 给我各方面的指导。这 3 位老师都是“新 工人”,是我成长过程中的指导者,是我的导师。
  我在担任校办副主任期间,何建坤老师从核研院调到学校担任秘书长,后来任 副校长。我在何建坤老师领导下工作了许多年,他对我耳提面命,是我工作中的引 路人,不断地启发和指导我。
  1997 年,学校安排我赴美筹办“清华北美教育基金会”。我曾专门去找时任 物理系主任的顾秉林老师请教,顾老师给了我许多建议。时任研究生处的郑燕康老 师专门想办法支持了我一台笔记本电脑,在那个经费非常困难的时期,这是多么 宝贵啊!
  1998 年,我回到学校,担任校长办公室主任。这是我与一批“新工人”老师一 起共事最久、最密切的时候。这段时期, “新工人”在不少院系和校机关部处担任 主要负责工作, 在校领导中许多人是“新工人”。我因此有机会与这些老师在一起, 共同为清华的发展献计献策,贡献力量。这是我工作成长最快的时候,也是特别愉 快的一段时间。我们共同策划了许多对学校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工作,老师们对我的 指导更直接, 始终包容我。在何建坤常务副校长的领导下, 我们出色地完成了 90 年 校庆的策划与方案的制定和实施,以及一系列的改革事项。校办与教务处、研究生 院以及学生系统策划了毕业典礼的整体调整方案,其中,陈皓明老师提出了特别具 体的意见和建议,甚至连学位颁授时播放的乐曲,都是陈老师反复挑选的。冯冠平 老师作为深圳清华研究院院长,虽还处于创业的艰难阶段,但仍支持本科生学位服 的制作。刘颖老师和陈皓明老师在不同时期对我的学习成长都给予了细致的关心和 支持。陈老师也经常给我许多工作上的建议。
  那个时候,我有机会经常与各位“新工人”老师一起交流。在与这些老师们相 处的过程中,我们建立了亦师亦友的深厚情谊。我们曾一起畅谈,工作生活无话不谈,工字厅办公室的灯光经常一直亮到深夜;我们也曾一起痛饮,体会人生中如此 的豪迈。这些老师和前辈们的丰富经历及对清华的感情, 始终教育着我, 感染着我, 让我更深刻地理解和认识清华的历史与传统。“新工人”在清华经历了许多重大政 治事件,他们经验丰富,政治上有认识、有判断,事业谋划上不急功近利,具体工 作上能够牺牲小我, “新工人”老师们身上的优秀品质对我的思想和工作都产生了 极大的影响。吴敏生老师对清华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和认识、冯冠平老师对清华科 研规划和布局的判断、陈皓明老师在研究生教育方面的独到见解、李树勤老师在法 学院建设中的投入和奉献、陈克金老师在“非典”的关键时刻勇挑重担,等等,对 我后来的工作一直有着很大的影响和启发。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