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给每一个人的自我成长三步曲:给大人们的情绪使用说明书+自我养育+今天休息一下(3册装)

書城自編碼: 3832896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心理學心灵疗愈
作者: [日]水岛广子,[新加坡]陈永康,[韩]孙力灿 著
國際書號(ISBN): 9787X29518599
出版社: 百花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3-03-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组合包装

售價:HK$ 186.8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不要相信你所想的一切:如何停止过度思考,克服焦虑、自我怀疑和自我破坏
《 不要相信你所想的一切:如何停止过度思考,克服焦虑、自我怀疑和自我破坏 》

售價:HK$ 50.4
万历四大征(全两册)
《 万历四大征(全两册) 》

售價:HK$ 117.6
凝望:我的摄影与人生
《 凝望:我的摄影与人生 》

售價:HK$ 129.6
工业机器人从基础到实战
《 工业机器人从基础到实战 》

售價:HK$ 153.6
重症产科.1
《 重症产科.1 》

售價:HK$ 71.8
财之道丛书·表层的真理:当代经济学与社会
《 财之道丛书·表层的真理:当代经济学与社会 》

售價:HK$ 105.6
世界服饰艺术史
《 世界服饰艺术史 》

售價:HK$ 309.6
海外中国研究·卿本著者:明清女性的性别身份、能动主体和文学书写
《 海外中国研究·卿本著者:明清女性的性别身份、能动主体和文学书写 》

售價:HK$ 81.6

 

建議一齊購買:

+

HK$ 58.8
《 给大人们的情绪使用说明书 》
+

HK$ 49.8
《 你可以生气,但不要越想越气 》
+

HK$ 62.3
《 自我养育 》
+

HK$ 124.5
《 超级实用的枕边心理手册:给大人们的情绪使用说明书+自我养育(2册装) 》
+

HK$ 68.3
《 二次成长(我们90%的爱与痛都与心理水平处于婴儿阶段有关。如果人生可以重来,我们该如何长大?B站人气UP主“安慰记心理小店”作品。) 》
+

HK$ 74.8
《 完整的人 》
編輯推薦:
《给大人们的情绪使用说明书》
1.风靡日本的情绪管理手册,送给焦虑、社恐、内耗的你。
日本医学博士,人际心理疗法专家水岛广子,带你直面7大负面情绪 17种心理困境,随时随地拆解愤怒、焦虑、悲伤、寂寞……与负面情绪和解,活出轻盈人生。
2.内容精炼,知识系统性强,随时帮你管理负面情绪。
本文系统地讲述愤怒、焦虑、不悦、悲伤、懊恼、寂寞、内疚的心理与情绪的机制以及应对方法。针对每一种情绪,都做出了详细的分析、梳理,并给出实用性建议。
3.图文并茂,内容形式多样化,专业性、可读性兼备。
本书有趣味图文、戳心案例、共情金句……形式灵活丰富,可读性强,轻松易读。内容精炼,不灌鸡汤,不拖泥带水,每一条信息都有价值。实实在在地聚焦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自我养育》
1.回归原生家庭问题的本质,从自我探索和反思的角度出发,在根源上解决问题。
对大多数人来说,我们一生中的冲突和不幸都始于原生家庭。学会如何爱自己的家人,你就能学会如何爱自己,反之亦然。本文从心理层次的根源入手,剖析“内心的父母”和“内心的孩子”两种潜隐人格,从根源上找到症结,解决问题。
2.提出“自我养育”新理念
內容簡介:
《给大人们的情绪使用说明书》
情绪如影随形,与人们的工作生活、身心健康也都息息相关。生活中,难免碰上让人情绪不佳的事。但如果总是为此耗尽我们的能量,好运、财富与健康,恐怕也都将离我们而去。如何应对、消化并掌控情绪,是每个人都会关注到的问题。而本书正是为了满足当下人们对情绪管理的需求而创作。
本书是由日本医学博士、人际关系疗法专家水岛广子所创作的情绪管理法,带你直面7大负面情绪+17种心理困境。在本书中,作者详细地解析了愤怒、焦虑、不悦、悲伤、懊恼、寂寞、内疚这7种负面情绪,以及一些常见的情绪困境。帮助我们拆解情绪的心理运作机制,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管理方法,从而摆脱负面情绪的困扰,实现情绪自由,活出轻盈的人生。
《自我养育》
我们总是想要从父母、外界那里寻求认同和理解,可结果总是事与愿违。其实与其等待他们给予我们需要的肯定和确认,倒不如行动起来率先做出改变,满足内在小孩的需求,用你一直希望被爱的方式爱自己。
本书是一本关于自我反思和自我探索的书籍,心理剖析专业,内容系统,故事可读性强,目的是帮助你学习如何爱自己,如何安抚、爱护你内心那个“受伤的小孩”,看见内在小孩的需求,挖掘不断成长的力量。
《今天休息一下》
这本书不是惯常鸡汤,而是作者根据自己的经历,深入地剖析了一些困扰每个人的常见心灵困惑。大多数人对自己太苛责,并没有及时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做一定的心理调节,本书提供了82种极具共鸣的心灵减压法,读完一定会让你有醍醐灌顶、如释重负的感觉。
關於作者:
(日)水岛广子
庆应义塾大学医学院博士,目前从事人际关系疗法工作,为日本该领域权威。知名心理学图书作家,著有《你可以生气,但不要越想越气》《女子的人间关系》《我们都是一样的孤独》。
(新加坡)陈永康
新加坡心理学专家、正念教师。曾出版《清零,做自己的人生修缮师》等多部心理学著作。他始终致力于给人们提供行之有效的方法,让人们在产生心理问题时拥有获得迅速恢复平和、缓解痛苦的能力。
(韩)孙力灿
韩国作家,性格敏感,文笔细腻,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诸多内心的痛苦和挣扎后,他开始一边思考一边写作,并先后出版了《今天休息一下》和《决定忠于自我》两本心理治愈类作品。作品问世后,广受读者好评,他本人一跃成为韩国新晋畅销书作家。
目錄
《给大人们的情绪使用说明书》
第一章 愤怒
以下几种情况,千万要注意!
STEP1 了解愤怒的作用
它释放出“现实与理想之间存在着令人不悦的偏差”的信号
STEP2 火冒三丈时的处理方法①
身体先动起来17
STEP3 火冒三丈时的处理方法②
使用亲友手册吧
STEP4 把握要点
冲人发火毫无意义
STEP5 例解“愤怒①”
善用脑海中的“自动翻译器”
STEP6 例解“愤怒②”
不让对方进入自己的私人空间
STEP7 当怒火无法压抑时
什么是“情感障碍症”?
STEP8 当别人大发雷霆时
不被对方激怒的窍门
STEP9 理解社会的义愤
正义的怒火能够改变世界吗?
STEP10 有关愤怒的误区
越吵关系越好,这是真的吗?
STEP11 注意:这种话千万不能说!
“你是个 ×× 的人”
第二章 焦虑
以下几种情况,千万要注意!
STEP1 了解焦虑的作用
信号之“目前的处境不安全”
STEP2 当过于焦虑时
通过深长匀细的呼吸来放松身心
STEP3 把握要点①
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状态
STEP4 把握要点②
可化解的焦虑和不可化解的焦虑
STEP5 例解“焦虑①”
区分焦虑的内核
STEP6 例解“焦虑②”
不再执着于一定要做好
STEP7 当焦虑无法抑制时
什么是“焦虑症”(Anxiety Disorder)?
STEP8 当别人焦虑时
能做的,只有安静聆听
STEP9 有关焦虑的误区
不是所有问题有了共鸣,就可以解决的
STEP10 注意:这种态度不可取!
决然的态度
第三章 不悦
如果你有以下几种情况,千万要注意!
STEP1 了解不悦的作用
它会释放出“此时的我不是真正的我”的信号
STEP2 过度不悦
你有可能得了抑郁症
STEP3 把握要点
之所以不高兴,是因为意识不在当下
STEP4 例解“不悦①”
什么是“经前焦虑症”?
STEP5 例解“不悦②”
窍门之避免被心情不好的人打扰
STEP6 例解“不悦③”
将自己的情绪传达给别人
STEP7 例解“不悦④”
认真审视自己:我现在是不是不高兴?
STEP8 例解“不悦⑤”
没有那么多“应该”
STEP9 注意:这一点千万别忘记!
在公共场所时的不悦情绪
第四章 悲伤
在这种时候千万要注意!
STEP1 了解悲伤的作用
它释放了“我失去了某样东西”的信号
STEP2 过度悲伤时
悲伤会摧毁心灵吗?
STEP3 把握要点
治愈自己并不等于忘记对方
STEP4 例解悲伤
尽量不要按下“悲伤按钮”
STEP5 别人悲伤时
不去泼凉水,也不去盲目鼓励
STEP6 注意:这句话千万不能说!
“加油”
第五章 懊恼
这种时候千万要注意!
STEP1 了解“懊恼①”的作用
它释放出“错失某种可能”的信号
STEP2 了解“懊恼②”的作用
它释放出“我的尊严受到伤害了”的信号
STEP3 把握要点
比较会伤害一个人的自尊
STEP4 有关“懊恼②”的误区
报复会伤害到自己
STEP5 例解“懊恼①”
有期待,才会有懊恼
STEP6 例解“懊恼②”
若有人嫉妒,那就让他嫉妒吧
STEP7 注意:这种话千万不能说!
“就算你一直懊恼,也没什么用啊”
第六章 寂寞
这种时候千万要注意!
STEP1 了解寂寞的作用
它释放了“自己与外界没有了羁绊”的信号
STEP2 把握要点
什么是羁绊?
STEP3 例解“寂寞①”
有些寂寞是不可化解的
STEP4 例解“寂寞②”
与其他情绪掺杂在一起的寂寞
STEP5 注意:切勿燃尽自己!
帮助他人化解寂寞时,要量力而行
第七章 内疚
这种时候千万要注意!
STEP1 了解内疚的作用
它释放出“我没能为对方着想”的信号
STEP2 例解“内疚①”
善用脑中的“自动翻译器”
STEP3 例解“内疚②”
补救错误时要简明、干脆
第八章 这种时候,怎么办?
无论是哪种情绪,我们都没有必要害怕
案例狙击 1
无法弄清自己真正的情绪
案例狙击 2
无法停止自己的嫉妒
案例狙击 3
无法产生好的情绪
案例狙击 4
事情过后才开始生气
案例狙击 5
男朋友总是不愿意告诉我他在想什么
案例狙击 6
如何才能顿悟
案例狙击 7
无法向别人传达自己的心情
案例狙击 8
总是下意识地管着男朋友
案例狙击 9
焦虑情绪无法停止
案例狙击 10
失恋后难过得无法振作
案例狙击 11
凡事往坏的方面想
案例狙击 12
领导总爱比来比去,好讨厌
案例狙击 13
不擅长和消极的朋友接触
案例狙击 14
我是消极的人吗?
案例狙击 15
害怕认识人
案例狙击 16
无法安心享受当下
案例狙击 17
不敢去挑战
参考书目
后记
只要能正确管理情绪,我们的生活就能变得更加自由

《自我养育》
第一部分 理解亲子关系
第一章 每个人心中都有内心的孩子与内心的父母
第二章 童年经历如何影响你成年后的生活
第三章 平衡内心的力量
第二部分 培养你内心的父母
第四章 内心的父母的责任
第五章 保护内心的孩子
第六章 照顾内心的孩子
第三部分 治愈你内心的孩子
第七章 揭露童年的痛苦
第八章 别再互相责备了
第九章 接受你的父母
结语 成为你自己的父母
《今天休息一下》
PART 1 我们无法爱所有人,也无法让所有人爱我们
关系越亲密,伤害越大/002
有时变得亲近,也是一种危险/004
不需要向所有人解释/006
利用对方弱点的人/008
不要与别人的高光时刻进行比较/011
如何应对那些假装担心你的人/014
要共情到什么程度呢/017
对于讨厌我的人/019
一定存在辨伪存真的契机/021
那些守护我的人/023
区分自己人的方法/026
朋友,我选择的家人/028
浏览联系人列表/030
等级主义/032
要一一应对那些在背后诽谤你的人吗/035
这种关系要维持下去吗/038
我们要更好地表达自己/040
当面对好友感到自卑时/043
需要忠告和不需要忠告的瞬间/046
前辈和后辈/050
对于优越感的错觉/053
消除误解的黄金时机/055
如果今天是最后一面/058
不要以为自己对别人了如指掌/061
也有可能吧/063
保持适当距离的理由/066
减少情绪波动的 5 种方法/068
无论别人怎么想,你都是珍贵的/072
PART 2 修正关于自尊心的荒谬剧本
不要被身边人的评价所左右/078
学会适可而止/080
整理矛盾/082
找回丢失的自尊/085
如何面对负面情绪/087
当情绪突然涌上来时/089
低自尊和高自尊的人物特征/092
听到“加油”,可以不做回应/094
让时间拥有意义/096
隐藏在“没关系”里的心事/098
无悔的选择/102
每天至少有一次积极的想法/104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明白的 8 件事/107
自我贬低与自谦的区别/111
在情绪混乱时保持自我/114
接纳忧郁,才能摆脱忧郁/116
跌倒了也没关系,最终都会好起来的/119
PART 3 充满泪水和后悔的爱,让我变得成熟
不要去改造别人/124
你的存在本身就是莫大的安慰/126
发现对方的珍贵/129
为何无法隐藏失落/132
如何放下执着/134
对所爱的人残忍/136
通过爱情走向成熟/139
尽情憎恨,尽情思念/142
直到对你说出分手/145
离别会给人带来巨大伤害的理由/147
被熟悉感欺骗而懈怠/149
不要把爱的决定权交给别人/151
爱情不是 100 分就是 0 分/155
有些相遇是命中注定,有些别离是无可奈何/157
爱情将矿石变为宝石/159
我想遇见这样的人/162
成熟恋爱的 6 大提示 /164
PART 4 生是美好的,只是偶尔有点糟
再次确认,防止失误/170
体力的重要性/172
带来幸运的习惯/174
即使无法每天幸福,也可以每天微笑/177
可以期待,但不要失望/179
面对“你好像有点儿敏感”的好言提醒/182
对于抑郁症的认知/185
如果我们交换了性别/188
想去看大海/191
我以为自己一辈子都不会原谅妈妈 1/193
我以为自己一辈子都不会原谅妈妈 2/196
把别人的好意看作理所当然/201
用语言的力量守护自己/203
如果对人生感到怀疑/205
人生是一个潘多拉盒子/207
为何要观照自己的内心/213
推拉欲望/215
人不是在改变,而是在成长/217
对于旅行的看法/219
虽然抱歉,但今天我要休息一下/223
结语/ 226
內容試閱
《给大人们的情绪使用说明书》
什么是情绪使用说明书?
看到书名时,想来不少读者朋友都会在心中升起一个大大的问号,甚至忍不住叹息:“情绪是人心理层面的东西,说什么‘使用说明书’,一点儿都不合适。人难道是机器吗?”“现在什么都要靠说明书,将来可怎么办呢?”
别慌,这本书与你们想象中的说明书不一样,请安心地看下去吧。
正如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经常感受到的,一些不良情绪会带来很多麻烦,而到底应该如何处理它们?很多人尝试过各种不同的方法。
有些人告诫自己不要生气,不能变得情绪化,尽可能地避免不良情绪的产生。
有些人则认为,正是因为自己消极地接受了这些情绪,它们才变得很糟糕,所以转换思维,试图去积极地接受。
可以说,这些都是为了避免产生不良情绪而采取的预防手段。
我想多数人都是这样,把重点放在了预防上。
那么,已经产生的不良情绪又该如何处理呢?关于这一点,出乎意料地几乎没有人谈及。而它正是我们这本情绪使用说明书想要讨论的内容。
?愤怒、焦虑、内疚……人生被各种不良情绪裹挟,过得苦不堪言。
?爱生气的领导、爱嫉妒的丈夫、爱操心的母亲……被他人的不良情绪影响,真是受罪不浅。
因自己或他人的不良情绪而感到困扰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应该有很多。喜悦等积极情绪能够点亮一个人的生命,与之相对,不良情绪往往会令整个人生都变得暗淡无光。很多事情会随着情绪的变化而变化!
我是一名精神科医生,主要从事人际心理治疗法(InterpersonalPsychotherapy,IPT)方面的工作。人际心理治疗法是一种以疏导情绪为主要内容的精神疗法。
人际心理治疗法帮助病人对内妥善管理情绪,对外改善人际关系,从而达到治愈心理病的目的。
通过妥善管理自我情绪可以治愈心理疾病,仅从这一点就能够看出情绪拥有的巨大能量,而且它的能量远远不止这些。
除精神科医生的工作之外,我还参加了许多志愿者活动,与各种各样的人打过交道。在此过程中,我发现在治疗心理疾病中采用的情绪管理方法对于没有患病的人群同样有效。当然,也包括我自己。
这里说的“同样有效”并不仅仅指当事人不再受不良情绪的困扰。了解情绪管理方法后,我们可以达到以下效果:
?就算生气了,也能及时应对,让心情重新好起来;
?就算焦虑了,也敢于迈出脚步去尝试;
?不会一直沉浸在闷闷不乐的情绪中;
?不会被情绪左右,能够冷静地判断现状;
?人际关系方面的麻烦显著减少;
?就算碰上情绪化的人,也不会伤到自己;
?消极情绪变少,能更好地体会到生活中的点滴幸福;
?不再被坏情绪笼罩,身体变得健康;
?能够清楚地了解并解决当下自己所处的困境;
?能妥善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更自由地生活。
我们用错误的方式管理情绪,就有可能给自己带来麻烦,引发健康问题,从而陷入不幸。从这个角度来说,正确管理情绪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引领人生往美好方向发展的重要契机。
所以,不要单纯地视情绪为讨厌的东西,对其避之唯恐不及。让我们理智地、正确地面对情绪,来提高人生的质量吧。
管理情绪是有基本方法的。
说到这里,或许还是有人不能认可“使用说明书”这个说法吧。
情绪是人类特有的,怎么可能像家用电器一样,按照说明书一板一眼地执行呢……
情绪是纤细敏感的,具体到每个人身上不可能都一样……对于有以上疑虑的朋友,我希望你们也能阅读本书。
确实,情绪是人类特有的、十分私人的,不可能一言以蔽之。
然而我想说的是,在现实生活中被奉为圭臬的某些“常识”,往往并不是正确管理情绪的方法。
?火气上头了,还是要尽量忍耐;
?打是亲,骂是爱,越打越相爱;
?犯我者,我必双倍奉还,否则实在太可悲;
?不管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都不能对人撒谎。
在这些所谓的“常识”的指导下生活,人生的质量只会不断下降。
当然,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本书也并不推荐大家要像器似的去处理情绪,只是想要强调一点:管理情绪是有基本方法的。
当了解了基本的管理方法后,我们就可以在实际生活中灵活应用。
情绪可以说是上天赠予我们人类的宝贵“功能”,那么为什么不发挥各种情绪本来的作用,过一个更加美好的人生呢?
我衷心地希望大家都能为了更加美好的人生,勇敢迈出第一步,而这本情绪使用说明书能为此提供些许帮助。

《自我养育》
精神导师拉姆·达斯(Ram Dass)曾经说过:“如果你认为自己有所开悟,就去和父母一起住上一周吧。”我认为把“有所开悟”换成“自我同情”,这句话也同样成立。如果你想要知道你是否爱自己,就去和父母一起住吧—不仅仅是去看望他们,而是要去和他们生活在一起。对大多数人来说,我们一生中的冲突和不幸都始于原生家庭。学会如何爱自己的家人,你就能学会如何爱自己,反之亦然。
但是与父母相处并不容易。不管你多大年纪,只要和他们待在一起,就会自动变回一个孩子,他们的孩子。如果你和父母的关系并不算融洽,那么在与他们相处的时候,过去的那些不愉快和痛苦的回忆就会涌上心头。他们很可能会像以前那样对待你。
你小时候经常受到父母的批评吗?他们很可能会继续因为同样的事情批评你。你的父母是自恋的人吗?他们很可能不会有什么改变。
除非我们改变自己,否则我们与父母的关系永远不可能改变。
在这本书中,我希望你能够成为那个率先做出改变的人。谁对谁错并不重要。你可以爱自己,而不必等待父母或其他人来提供你所需要的爱和认可。父母永远无法成为我们希望他们成为的样子—一旦接受了这一事实,我们的内心就会变得轻松起来。这样,我们将不再依赖父母而得到被爱的感觉。让爱自己成为我们的责任,这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事情,因为我们自己就是爱的源泉。
与西方人不同的一点是我们通常和父母住在一起,直到结婚并建立起自己的家庭。所以作为一个亚洲人,我非常感激自己有很多机会来解决与父母之间的冲突。在与父母的关系上,我走过很长的一段弯路,我曾经确信他们并不爱我。但在消除误会并与他们一起生活多年后,我对他们对我的爱有了新的认识,并找到了一种与他们建立联结的方式。或许他们没能给予我所寻求的那种爱,但我感谢他们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爱我。
和我的其他书一样,本书中的大部分观点都来自我的经历和观察,如果你想要读到一些技术性的、复杂的、丰富的研究成果,那它可能并不适合你。但如果你想要对自我探索与反思有更多的了解,这本书将对你很有用。
自我同情最大的障碍之一就是我们与父母的关系。我希望这本书能为你带来解决童年冲突的能力,能够帮助你与家人和其他人好好相处。
《今天休息一下》
我们从小被灌输出人头地才能获得认可的观念,所以暂时卸下沉重的责任、过度的负担,对于我们而言是陌生的、带有负罪感的。因为我们在意他人的看法,所以投身到激烈的竞争中去,然后在这个只有保护自己才能生存下来的世界上努力挣扎,不断地承受压力和疲惫。只要我们还活在世上,生活在现实生活之中,或许就无法避免这种压力。
众多的想法会像浪潮一样瞬间涌向我们,我们必须掌握驾驭浪潮的方法。尊重自己的人生的同时,正确地对待他人的方法并没有答案。即便是知晓伟大学者的哲学思想,如果不能将之运用在自己身上,那它也不过是知识而已。我们的生活不断地受到各种影响,海量的信息、社会氛围以及他人的看法。于是人们的内心开始动摇,外在和内心之间开始出现裂缝。如果这时候想要稳住重心,就需要休息。当然,如果想要好好休息,首先就要整理好大脑中的想法。要先处理好之前受到的伤害,或者那些伤脑筋的事情。
我观察过很多人的生活,并且倾听了很多故事,然后我发现大部分问题出现在人际关系上——也就是自己和他人的关系上。坦率而言,为人法因人而异,所以我不会勉强自己找到所谓的正确答案。
我会想说,哦,原来还有这样的观点。我不期待让自己的想法成为正确答案,只希望能在别人解决问题的时候,提供一些帮助。
请先合上书,闭上眼睛。仅仅是闭眼这个动作,就能够帮助我们静下心来。请大家一定要试一下。
然后希望大家对那些阻碍我们休息的绊脚石说:
“今天大家休息一下。”
希望大家在读这本书的时候,能够暂时放下脑海中纷杂的想法,度过一段舒适的时光。希望大家可以找到真正得到休息的方法。

《给大人们的情绪使用说明书》
了解悲伤的作用:它释放了“我失去了某样东西”的信号
悲伤情绪原本的作用是提示丧失。
我们失去了某样东西,不管这东西是人还是物,只要是对自己重要的,一旦失去,就必然会感到悲伤。
在悲伤时,我们更愿意把自己关在安全的空间里,整体是内缩的。此时,如果被人强行带到欢乐的、热闹的地方,心理上甚至会感到痛苦。
这是因为大脑正通过悲伤情绪告诉我们,此时应当安慰自己。在此提醒下,我们不愿参加对外的活动,变得内敛,认真地去面对自己已经失去了某人或某物这个事实,经历“悲伤周期”。
想要释然,必须经历“悲伤周期”在这里,首先来说明一下悲伤的几个阶段。
当失去某个重要的人或物时,我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不愿意相信,即否认。
之后,在切实认识到自己真的失去了某人或某物时,会进入激烈的、情绪化的新阶段。
此时的主要情绪是悲伤,另外还掺杂着愤怒、后悔、焦虑、孤独等情绪。
毫无疑问,这个阶段是极其痛苦的,但是我们必须认真地去感受、去面对。比如说,小 A 失去了非常重要的朋友小 B,那么在此过程中,小 A 会反复回想自己与小 B 之间的种种过往,并重新构建自己与小 B 之间的关系。
拥抱悲伤,活好当下
待小 A 熬过上述时期后,对他来说,小 B 不再只是逝去的某个人,而会成为“曾带给我很多很多回忆的、重要的人”。有不少人正是在失去后,才意识到对方比自己想的还要重要。
通过这个阶段,悲伤的主体从逝去的过往中走出来,再次回归当下。
小 A 抱着对逝去的小 B 的思念,同时向此刻依旧活在身边的其他人敞开心扉,振作精神,努力做好当下应该做的事情。
假如不经过这样的“悲伤周期”,那么在失去后,我们会一直沉浸在对方还活着的假象中。各人的具体表现形式不尽相同,有些是原原本本地保留遗物,宛如对方依然活在家里。
可是,这不利于我们回归现在的真实生活。每拿起一件遗物,每处理一件遗物,都会感受到痛彻心扉的悲伤,但即使这样,也一定要记住,只有真切地经历过,我们才能一步一步地再往前走。
让我们来看下四个例子。
例 1
很重要的家人去世了,留下来的人想着亡者绝对不想看到自己哭哭啼啼的,沉浸在哀伤中,更希望看见自己能精神抖擞地积极迎接新生活,故而不敢悲伤,保持和平时一样的生活状态。
这是一种完全无视“悲伤周期”的做法。很多时候,我们假装并没有人逝去,依旧精神抖擞地生活,看上去没有异常,时间久了,却发展成了抑郁症。人的身体和心灵都是不能勉强的。好不容易“丧”的概念在社会中已经形成,趁此期间,尽情悲伤是必要且重要的。
要点→“悲伤周期”是必须经历的过程,一旦省略,很有可能会影响到一个人的身心健康。
例 2
认为男儿有泪不轻弹。
女人会悲伤,男人也会悲伤,悲伤是人类普遍会有的一种情绪。在人面前大大方方哭泣的男人很帅,如果你实在过不了这关也没关系,可以找个别人看不见的地方,痛痛快快地哭一场。
要点→失去亲人后,若是没有表现出悲伤的情绪,旁人容易误会,以为这两人之间没有感情,或者干脆认为他是冷血动物,从而影响今后的人际关系。从这个角度来说,男性也最好袒露自己的悲伤。
例 3
丈夫去世后,我很想和丈夫的亲朋好友多聊一聊他,可一提起就伤心,后来干脆不提了。
与别人分享悲伤,能够加快“悲伤周期”的进度。当然,也不排除在分享完后,比之前更加痛苦的可能。但是无论如何,它能够帮助你发现丈夫的另一面。丈夫逝去后,与他有关的人从四面八方过来,大家聚在一起,分享各自记忆中的他,通过这个行为,悲伤的功能(提示丧失,治愈自己)进一步增强。另外,大家一边看影集一边聊天,也是个不错的方法—或许有人会说“你们要难过到什么时候”,记得把这些人提前清出场。
若是没有人能够与你分享悲伤,也不要紧,可以在亲友手册上写下自己对亡者的思念。
要点→想办法更好地推进“悲伤周期”。
例 4
爱犬去了天国,我想和人倾诉此刻的心情,却怕被人说“不就是一条狗吗”而不敢开口。
“丧失宠物症候群”(Pet Loss)一直是个重要的话题。对饲主来说,宠物就像家人一样。那些没有养过宠物的人往往认为一条狗死了,是件小得不能再小的事,再养一条就好了。而真正了解宠物重要性的人,则一定能理解主人在失去宠物后会有多痛苦。
宠物死亡后,主人也需要经历“悲伤周期”,否则生活永远不能前进。因此,找一个同样养宠物的人(比如经常一起遛狗的“狗友”),向他袒露自己内心的悲痛吧。
要点→假如我们爱着宠物,把它当自己的家人看待,那么在它离去后,感受到的悲伤不亚于家人逝去时的悲伤。
把握要点:治愈自己并不等于忘记对方
正如前文所述,关于悲伤情绪,最要紧的就是了解“悲伤周期”的重要性。 这一点,同样适用于失去某件物品时。
悲伤不会马上消失
悲伤情绪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持续性。第一章讲到的愤怒情绪,只要我们正确地对待它,往往能快速且彻底地化解。在这一点上,悲伤与它有着极大的不同。在某些情况下,悲伤情绪甚至会伴随人的一生,只要想起来,就会心痛。
随着时间的流逝,悲伤会慢慢减弱,但是最好不要指望它会完全消失。
构筑新关系的阶段
也有人认为不能停止悲伤。在他们的认识中,停止悲伤就意味着忘记逝去的人。
但是我们要知道,“悲伤周期”并非忘记对方的过程,而是重新构筑自己与对方关系的过程。
STEP
“悲伤周期”包含好几个阶段,当事人在各个阶段的感受不尽相同。
“他走了,我的人生将没有任何意义。”
“他竟然就这样抛下我走了,好过分啊!”
“为什么之前我没能对他更好一点儿呢?”
…………
在此过程中,当事人的情绪应该是很复杂的。
一个活生生在眼前的人和一个再也见不到的人,从大的方面讲,关系不会有所改变(比如爱人永远是爱人),但是许多细节上的感触已经不同了。
我认为,经历了这样的心路变化,坦率地重新构筑双方的关系,才是真正珍视对方的表现。
别人悲伤时:不去泼凉水,也不去盲目鼓励
对失去了重要家人的人来说,说什么才比较合适?似乎说什么都不合适。有过类似经历的人,我想应该不在少数。此外,也不清楚该用什么态度去对待他,就怕一不小心戳到了对方还未愈合的伤口。
这种时候,是否了解“悲伤周期”,会产生巨大的差异。
陪伴在对方身边,不让他进一步消沉对正处于“悲伤周期”的人来说,外人能够做的就是默默守护。
所谓尊重“悲伤周期”,就是不贸然地介入。
“有什么我可以做的,你随时告诉我。”这句话已经是极限了。
另外,若有人说起自己的悲伤体验,如罹患乳腺癌不得不切除乳房,那么陪伴在对方身边,不让对方进一步消沉是很重要的。
这是因为,当一个人下定决心将难言之隐和盘托出,却看到对方的脸色变得阴郁、沉重时,往往会想:啊,我不应该说出来的。
对方向我们坦承,我们只要安静地聆听就好了。一定要说什么的话,也就是“谢谢你信任我,愿意告诉我这件事”“如果有什么我可以做的,请随时告诉我”。千万不要喧宾夺主,抢了当事人的中心地位。
说到这里,或许有人心存疑虑:对方那么痛苦,不陪着他一起难过,会不会太薄情?要记住,这种时候,对方需要的并非别人与自己一起消沉,而是温暖。他们需要的永远都是有人陪伴在身边,给予温暖的支持。
“没关系”这句话很危险
“我相信以你的能力,肯定可以撑过去。”对于这句自以为是的话有多大破坏力,自不必多言。虽然我们都知道,在时间的流逝中,一个人的悲伤总有一天会过去,但是对着此时正沉浸其中恨不得马上死去的人说什么“没关系”,对方只会认为你并不理解他的痛苦,或者怀疑:如果撑不过去,就是我太弱了吗?
“我知道,以你的能力总有一天可以撑过去,但无论如何,这都是让人很难受的。”这句话勉强算合格,其他超过它的都不太好。
《自我养育》试读
为什么改变父母如此困难?
很多人都希望与父母的关系能得到改善,变得更加积极。但我们常常无法实现这个目标,因为父母并不像我们一样对改善关系感兴趣。他们没有意识到有改善关系的必要,因为他们根本不相信这段亲子关系存在问题。
理想情况下,父母应该随着孩子的成长和变化调整他们的教育方式。照顾婴儿和照顾五岁的孩子完全不一样,与青少年打交道和与长大成人的子女打交道也不是一回事。但大多数父母对待成年子女和对待他们小时候的方式并无分别。他们习惯于照顾孩子的需求,对他们下指令。他们从来没有给孩子成为成年人的机会,更不用说对他们平等相待。
大多数父母都无法放下身为父母的角色。
我的母亲有时候依然会告诉我们要做什么,而不是请求我们的帮助。如果她想让我们马上完成某件事,就会不停地对我们唠叨,或者从另一个房间给我们打电话,直到达到她的目的。我的父亲也是一样。他花了很长时间才终于接受他已不能再控制我们,不能让我们按他的方式行事这一事实。
如果你有一个比你年长二三十岁的朋友,他不会告诉你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当你不听他的建议时,他不会失望。虽然在生活中的确会存在一些个例,但即使如此,你也不是非得服从他们。他们没有命令你的权力,除非他们是你的顶头上司。
但父母和我们之间的关系就不一样了。我们是孩子、他们是父母这两件事都被过度强调了。我们已经从需要依赖他们的个体成长为独立的人,自然会期待与他们的关系能够从“成人-孩子向成人-成人”转型。现实情况却并非如此,因为父母依然有意无意地希望我们依赖他们。
为人父母,比其他人更了解自己的孩子,这在某种程度上会给人带来一些自豪感。许多父母很难接受他们的孩子已经长大,可以自己做决定了。因为接受这一点可能意味着失去权力、控制力,以及被需要和被依赖所带来的价值感。对那些把孩子视为自己生命延伸的父母来说,他们可能会觉得自己失去了一件最重要的所有物,或者失去了对自己所珍视的一部分的控制。对生病和年老的父母来说,情况就更糟了,因为他们要被迫依赖孩子,而这实在是一件很伤自尊的事情。
大多数父母并不想换种方式来看待我们,比如把我们视作成年人,因为这意味着他们必须做出改变。但事实上他们会不自觉地批评我们,控制我们的所作所为,或者主动给我们提意见,好让我们保持他们所熟悉的状态。我们如果对此做出回应,或为此指责他们,只会助长他们的自我意识,并在无形中强化了他们的控制欲望。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那些想要改变父母,或者想让父母看到自己更好一面的人。
对于这样的权力不平衡,我们也负有部分责任,因为我们继续在父母面前扮演着孩子的角色。有些人即使从其他人那里得到了很多肯定,也会继续寻求父母的认可。我还记得当我准备辞掉我的第一份会计工作时,是多么拼命地想要寻求父母的祝福和认可。我习惯了让他们替我做决定,所以当他们不支持我辞职的决定时,我感到不知所措。
或许我们的确长大了,但我们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多大改变。彼此的角色关系始终维持原样。在他们眼里,我们依然是小时候无法独立生存时的那个样子,依然需要像依赖他们才能生存时那样看待他们。如果你想要改善与父母的关系,那么从自己内心尝试改变要比尝试“搞定”他们容易得多。
从自己的内心开始改变
真实世界中我们与父母之间的权力不平衡,也同样发生在内心。内心的孩子和内心的父母之间的关系就像我们在童年时期与父母的关系一样。内心的父母相信他们完全控制着内心的孩子,能让内心的孩子做任何他们所希望的事;而内心的孩子感到压抑,试图通过各种小把戏来获取控制权。
你是否见过下面这样的场景呢?在超市或者百货商店购物时,一个孩子突然开始哭闹起来。孩子的父母会说:“你不跟我走的话,我可就自己走了。”然后就真的作势要走,孩子则哭得更大声,不愿离开原地。
有些情况下,孩子会停止哭闹,跟上父母离开商店;还有些时候,则是父母由于心软而放弃坚持,当然也有可能是被搞烦了,或是认为在公共场合这样很丢人,于是忘记了他们可以控制自己的孩子。发脾气是孩子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的一种索取方式。他们知道掌控一切的是父母,自己并没有胜算,但通过拒绝合作,他们能够多少得到一些控制权。这样的控制权之争也会发生在我们的内心。有时候,我们内心的孩子拒绝合作,内心的父母则别无选择,只能屈服。
如果你能在内心做好权力平衡,就也学会了如何与父母相处。
这两种关系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利用内心两种潜隐人格之间的关系作为练习,能够帮助我们洞察如何在现实生活中与父母相处。虽然要改善一段关系需要双方共同的努力,但当我们治愈了这段关系中的一方,与父母的关系自然也会从中受益。我们会发现自己对他们的行为做出反应的时候少了,对他们、对自己有了更多的同情。
在接下来的两个部分中,大家会学到如何在内心的孩子和内心的父母之间建立起权力的平衡。我们要先降低内心的父母的权力水平,这样内心的孩子才能安全地谈论自己的需求、欲望和痛苦。这会帮助我们将内心的孩子的权力水平提升到与内心的父母对等的程度。
理解内心的孩子的需求
孩子的基本需求
如果我们一直忽视自己内心的孩子,将很难知道他们需要些什么。在接下来的章节里,我将分享一些让内心的孩子敞开心扉的方法。
但现在,让我们想想孩子们的基本需求。孩子们的基本需求是相通的。如果你还不够明确,那就想想自己的孩子,他们需要些什么呢?这能让你对自己内心的孩子的需要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如果你没有孩子,想象一下有了孩子之后你想要给他什么。如果这对你来说也很困难,那就想想你小时候需要些什么。
以下是我总结的一些孩子们的基本需求:
☆ 他们想要被爱、被重视。
☆ 他们想要被看到、被听到。
☆ 他们想要做自己,希望真实的自己能够被接受。
☆ 他们想要有归属感,想要与他人建立联结。
☆ 他们想要获得安全感。
☆ 他们想要有自由,能够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或者至少表达自己想做的事。
内心的孩子也同样有上述这些需求。我们的内心的父母往往也和大部分现实世界中的父母一样,只为孩子提供食物、住所和衣服。是的,这些是保证孩子能活下去的基本生存需求,也是最容易识别和满足的。但当内心的孩子成长到一定程度后,他们不再需要更多的金钱、获得更大的成功。他们不再需要更多的“玩具”,比如豪华汽车或者大房子。这些东西并不能给我们内心的孩子提供更多安全感。他们的生理和安全需要已经得到满足,而这些只会让我们内心的父母的自我意识越发膨胀。
他们非常需要内心的父母给予他们关心与爱。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级理论,我们在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就会渴望能够满足自己对爱、对归属感和尊重的需求。但有多少次,我们在内心的孩子试图表达痛苦时,却压抑了自己的情绪?有多少次,我们忽略了自己内心的渴望,去追求社会或他人认为对我们有益的东西?
我们认为自己知道什么对内心的孩子是最好的,但通常情况下,其实并不清楚。我们以真正的父母为榜样,是他们的表现教会我们如何成为父母。如果父母知道如何以我们希望被爱的方式来爱我们,那我们就不会在成年后依然有这么不被爱的感觉了。
内心的孩子的特殊需求
除了满足内心的孩子的基本需求,根据童年经历的不同,内心的孩子也会有一些特殊的需求。理解这些具体的需求将有助于内心的父母更好地与内心的孩子产生联结,从而知道该为孩子提供什么。父母这份“工作”不存在一份完美的岗位描述,也没有详尽的指导规范可以遵循。你必须弄清楚自己内心的孩子的具体需求,并相应地决定自己的教育方式。
下面是一些基本的例子:

被遗弃的孩子
这个内心的孩子害怕与他人分离,便总是觉得亲近的人可能会离开他、抛弃他。或许你的父亲或母亲在你小时候离开了你,也可能是一方去世了,或父母离婚了,还可能他们在你童年的大部分时间里都不在家。
这个内心的孩子有依附他人和人际关系的欲望。在结束了一段亲密关系后,他会很快找到另一段关系来填补空白。他需要内心的父母的陪伴,使他感到安全。
被忽视的孩子
这个内心的孩子感觉没有人给予他陪伴。他觉得自己不重要,觉得自己的生活中缺少了某种东西。可能父母在你小时候没有给予你足够的关注,或许他们对你冷淡是出于他们自己的原因。或许他们忙于解决自己的各种问题,没有时间关心你的感受。
从你很小的时候开始,这个内心的孩子就是被忽视的,所以与别人比起来,他常常感觉自己不受重视,他会自卑,觉得自己有缺陷。这时内心的父母需要承认内心的孩子的感受和价值,并给予他更多的关注和鼓励。
被压抑的孩子
这个内心的孩子觉得自己对生活中发生的事情没有发言权,他似乎总是要为满足别人的愿望而活。这通常是因为在你小时候,父母没有给你空间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你必须按照他们的要求去做,否则他们就会不高兴或者生气。
这个内心的孩子常会感到自己被迫做违背本身意愿的事情。当你内心的孩子有了没能表达的愤怒,他就会想方设法破坏你的努力。你内心的父母需要真诚地考虑他的观点,而不是马上对其予以否定。这个内心的孩子需要被倾听。
被虐待的孩子
这个内心的孩子有很多复杂的感情,包括对施虐者的恐惧和愤怒。与此同时,他还可能为受到虐待而自责,尤其是当施虐者是身边的人,比如父母。
被虐待的孩子可能会比其他类型内心的孩子更加容易自我贬低。然而,内心的父母常常会压抑住他这些痛苦的情绪。这个内心的孩子很难相信别人,其内心的父母不能让他选择麻木,而需要鼓励他表达自己的情感。内心的父母也需要和内心的孩子重建信任,这样他才能安全地与你分享他的感受。
焦虑的孩子
这个内心的孩子常常觉得不好的事情即将发生,并且不相信自己有能力解决问题。这可能是因为在成长过程中,你的父母可能没有给予你足够的保护,没能让你觉得安全。这个内心的孩子有着许多恐惧和担忧。你不会允许他去做任何超出常规的事情,因为他不喜欢改变。
你内心的父母不应当过度保护这个内心的孩子,而是需要安抚他的焦虑,并鼓励他在需要改变的时候迈出第一步。
内心的父母的两个重要功能
认识到内心的孩子的需求,是去爱他的第一步。
在这本书中,我们将探讨内心的父母另外两个至关重要的功能:保护和照顾内心的孩子。
在理想情况下,要让孩子健康成长,家庭中既需要一个保护者,又需要一个照顾者,这样才能很好地帮助其形成人格。不幸的是,理想情况并不常见。即使一个家庭里同时存在保护者和照顾者,通常也会有一方压过另一方。
对大多数人来说,保护者指的是父亲,照顾者指的是母亲,但情况并不永远是这样。有些母亲可能比父亲更像个保护者,也有些父亲比母亲更像个照顾者。这些角色与性别并无直接关系。你是男是女都没有关系。要培养你内心的父母,并爱你内心的孩子,你需要学习如何既当保护者,又当照顾者。这两个角色承担着不同的责任,但同样重要。
我们常常会更倾向于其中的一个角色。例如,一个人可能过度保护自己,却没能好好照顾自己。他们可能会用严厉的言辞和严格的纪律来控制内心的孩子的欲望和行为,防止他们犯错误,确保他们达成内心的父母所希望的目标。他们经常不认同自己内心的孩子的需求和情绪。还有些人可能会过度溺爱内心的孩子,而对他的行为完全不设限,任其放纵。
尽管角色有强弱,但我们也并不是毫无办法。过度保护与过度照顾都会伤害内心的孩子。我们需要弱化更强势一方的功能,也需要培养我们在另一方面缺失的能力。
你内心的父母的角色与你在社会上的角色是不同的。
我们需要注意一件事:不要把内心的父母的角色与你在社会上所扮演的角色搞混了。有些父母会把工作角色带回家,无法将家庭角色和工作角色分开。
我有一个学生的父母要求我每周向其报告她孩子的表现,从 1 到 10 打分。这听起来是不是很像在公司里做年度评估?我的父亲在公司里是主管,在家也是。他没有意识到我们不是他的下属,我们不喜欢被他“监工”。可能在对待别人的时候,你是一个善解人意的“照顾者”,但你对自己的爱却不及对他人的一半。当我们讨论这些角色时,我们指的是你内心的父母如何对待你内心的孩子。我们讨论的是你内心的家庭,而这与你内心的父母如何与家庭之外的人互动无关。
下面是对这两个角色的简单说明。在后面的两章里,我们将更加深入地讨论每个角色。
保护功能
内心的父母的功能之一就是确保内心的孩子能够感到安全。这可能意味着:你要为内心的孩子提供指导,帮助他建立认识世界的框架;或者,你要帮助他设定界限,并且守住这个界限,好让他不会被其他人伤害;也有可能这种安全感是来自一些非常基本的生存要素,比如稳定的经济来源,拥有足够的食物和其他必需品。任何代表力量的东西,能够让内心的孩子感觉到他们有一个强大的可以依靠的东西,都是保护功能的一部分。
当你内心的父母能够成为内心的孩子的力量支柱时,内心的孩子就不会感到焦虑和恐慌,就能够有勇气去面对他害怕的人和事。

照顾功能
内心的父母的另一个功能是确保内心的孩子感到被爱,有归属感。这意味着给予你内心的孩子支持和理解,对他感同身受,承认他正在面对的困难。有时,内心的父母也会帮助内心的孩子安抚他难以处理的强烈情绪,并帮助他理解该如何处理这些情绪。
来自内心的父母的爱,会让内心的孩子感觉被接受、被理解、被看到和被听到。这能让内心的孩子感到自己是重要的,并且可以安全地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不被评判。

《今天休息一下》试读
要共情到什么程度呢 没有比缺乏共情能力的人会让周围的人感到不适了。但如果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做到共情,对方又希望被共情,那也会让人感到为难。虽然自己尽力去理解对方的立场,但也存在无论如何都无法理解对方的情况。在这种时候,就会让人苦恼,是坦率地告诉对方“好像不是那样”,还是先表示理解,然后再说出自己的想法呢?向我进行咨询的人,相较于得到建议,多的人抱着的是一种“请听一听我的想法”的意图。也就是说,他希望对方能够 同意自己的看法。如果有人对他已经认同的事情进行反驳,那么他会做出怎样的反应呢?从对方开始反驳的那一刹那,对方于他而言就不是一个“好人”了。
人类是富有共情能力的。而且在人的一生中,确实有一些瞬间需要我们去共情(比如附和上司的话,比如即使恋人做错了也要原谅对方)。此外也还有很多情况需要看人眼色行事,不管怎样,希望大家记住这样一个事实:与人共情并不是一种义务。无论是吐露自己心思的人,还是倾听的人,都是一样的。如果只是萍水相逢的人,也不必勉强自己进行共情。如果和对方经常来往,还是要先倾听对方的话,但也不要硬撑,要尽快转移话题。你越表示共情,对方就会越激动,会没完没了地讲那些让你觉得厌烦的话。转移话题就是为了防止这样的情况出现。共情也是一种情感劳动。如果你对此做不到游刃有余,就适当地点头表示赞同,然后自然而然地转移话题吧!有时变得亲近,也是一种危险“如果不想在人际关系中受到伤害,就保持适当的距离。”这是大家认同的观点。但是想要保持距离并不像说的那般轻松。应该怎样去做呢?假设你结识了一个新朋友,正在和对方相互了解。有的人会通过聊天来加深感情,但等到了某个瞬间,关系就不再有进展了。放下一段停滞不前的关系很容易。难以处理的是在交情不够深的情况下,放下一段曾努力过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当我们听到带有攻击性的话语,或者面临一些误会时,就很难冷静地做出判断。
当和自己信任的朋友或者同事闹别扭时,曾经向他们倾诉的苦恼都变成了自己的弱点,甚至连性质也变了。基于信任向对方吐露的实情被歪曲和夸张,变成一把锋利的飞镖刺向自己。曾经付出的真心,最终变成了诋毁自己的工具,这让人觉得很讽刺。
如果朋友知道自己的弱点仍然给予尊重,如果自己吐露的真心换回了对方的理解,那么是 值得开心和感激的。问题在于这种朋友可遇而不可求,所以我们在和别人建立情谊的时候,会苦恼自己“要坦诚到什么程度呢”,然后小心翼翼地和对方交流,这才是真实的现状,想想真是令人感到悲哀。 不需要向所有人解释 我有一段时间会定期参加读书会,因为觉得每天和朋友之间总是聊相似的话题,希望有人能用不一样的眼光来打量我。我好奇自己与别人的日常、故事,想要通过他们发现一个新的自我。
在读书会上,我和成员们自由地分享各自的想法,讨论的时候,会因为有了“这个人还真不错”的想法而开心。聆听别人的思想碎片,就像是读一篇文章;窥探别人的人生,就像是读一本书。
当然,并不是只有令人愉快的事情会发生,就像故事的结局不是每次都会像童话一样幸福圆满。会有人对我的价值观持否定态度,也会有人只看到了我的一面就对我产生偏见。关系破裂也只是一瞬间的事情。
有时在对他有深的了解之前,就已经和他疏远了。两个人之间的情分如何,并不取决于对方的为人,而是看他是否和我站在同一立场。一种充满偏见和评判的氛围会给团体带来不好的影响。如果关于某人的谣言在传播,比起去分辨真假,多人会直接听信。
由误会铺垫的对话很难和解。虽然我们还是不要做有损自己名声的事情,但是如果有人对自己持有偏见,说自己的闲话,没有必要刻意地针锋相对,也无须对他费心。如果顾及自己的名声,那么就向多数人展示出他们想看到的样子。
把自己的真诚、率直的一面留给少数人,这样做就足够了。利用对方弱点的人 犯罪心理学认为,施害者会对受害者洗脑,让他们进行自我反省。通过告诉他们“这些事情都是因为你才发生的,责任在于你”来将自己的暴力行为合理化,从而控制局面。我们在书店的畅销书一角,经常可以看到心理学书籍,这些书之所以一直受欢迎,或许是因为人们对于自己的心理,乃至他人的心理有着普遍的关心。
正如我前面提到的犯罪心理学的例子,我们经常会遇到施害者向受害者洗脑的情况。在人际关系中处于不利地位的人,也就是说相当于“乙方”角色的人,会把责任揽到自己身上。即便是双方的问题,或者因为“施害者”的原因造成的问题,“受害者”依然认为是自己的错误,责任在于自己。而且担任了“甲方”角色的人,并不会矫正对方的想法,而会不断地利用这一点,甚至有时还会主动想要在对方脑海中埋下这种想法的种子。这就是“心理操纵”。如果你一旦和某个人建立了这种关系,就很难期盼对方慈悲。因为你越委曲求全,对方越有自信,越嚣张。如果有人想要控制你,那么应对的方法就是让自己变得坚定。无视对方,或者使用像“啊,是这样”“是,是的呢”这样简短、乏味的回答。如果你没有做出任何他们期待的反应,那么对方就会对你失去兴趣。无论对方如何将责任转嫁给你,都不要觉得自己错了,不要自责。对方的话只需随便听一听,然后选择忘记,不要让这些话对自己产生任何影响。
不要因为对方仿佛高高在上的样子就感到畏惧。
无论什么性别,处于怎样的地位,是什么年龄,所有人都应该是平等的。在交友、恋爱时,也要以建立平等的关系为前提。不要因为对方年龄小就冷待他,也不要因为对方年龄大就无条件地应承。互相学习对方的长处,改正自己的短处,互相配合,才是一段良性关系的根本。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