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故事里的中国3:两汉兴衰( “故事里的中国”系列之三,学者刘勃、方志远推荐。台湾版由张大春撰写推荐序。原典精华+注释,带你轻松读懂中国历史,领略典籍原貌)

書城自編碼: 3842315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歷史歷史普及讀物
作者: 公孙策 广雅出品
國際書號(ISBN): 9787559857521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3-03-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72.5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生物安全与环境
《 生物安全与环境 》

售價:HK$ 56.4
泥土:文明的侵蚀(城市与生态文明丛书)
《 泥土:文明的侵蚀(城市与生态文明丛书) 》

售價:HK$ 84.0
医用化学(第三版)
《 医用化学(第三版) 》

售價:HK$ 57.3
别怕,试一试
《 别怕,试一试 》

售價:HK$ 67.9
人才基因(凝聚30年人才培育经验与智慧)
《 人才基因(凝聚30年人才培育经验与智慧) 》

售價:HK$ 103.4
深度学习详解
《 深度学习详解 》

售價:HK$ 114.8
李白传(20世纪文史学家李长之经典传记)
《 李白传(20世纪文史学家李长之经典传记) 》

售價:HK$ 45.8
津轻:日本无赖派文学代表太宰治自传性随笔集
《 津轻:日本无赖派文学代表太宰治自传性随笔集 》

售價:HK$ 66.7

 

建議一齊購買:

+

HK$ 72.5
《故事里的中国1:吴越春秋》
+

HK$ 85.0
《故事里的中国2:楚汉传奇(“故事里的中国”系列之二,学者刘勃》
+

HK$ 75.0
《大汉400年(极简大汉史,汉史入门!)》
+

HK$ 97.5
《权力的面孔》
+

HK$ 210.0
《两汉风云(上、中、下):强汉开疆+光武中兴 》
+

HK$ 60.0
《神奇的北魏》
編輯推薦:
本书卖点
1.把历史发展与人心向背联系起来。以“人心”破题,凸显乱世中人的愿望和选择,着力窥探封建社会统治者对“民心”的操纵、畏惧和利用。把历史中的重要事件、经典篇章、典型人物、社会发展趋势都联系起来,呈现西汉与东汉之交复杂的社会变迁。
2.将大历史分为一个个小故事,方便读者利用碎片时间阅读。西汉渐渐崩塌、王莽篡汉、刘秀脱颖而出建立东汉,这三段相互交织的历史被作者化作一个个小故事,每个故事两千字左右。同时,作者的文笔流畅生动,古雅平顺,读者可以利用课余、通勤等碎片时间完成轻松愉快的历史阅读。
3.人物生动,事件典型,丰富作文案例库。作者结合现代生活经验,在故事中穿插分析人物的境遇和行为选择,着眼人物的成败因果和心理活动,以古为镜、以人为镜。方便我们在作文、演讲时信手拈来,化为己用。
4.原汁原味的典籍精华,注释严谨,在读历史的同时领略古文魅力。每个小故事搭配选自《史记》《资治通鉴》等多种典籍的原文选段,采用和古籍一样的竖向排版,典雅疏朗,辅以严谨的注释。在读历史的同时,领略典籍的原貌和古文的魅力。

编辑推荐
《两汉兴衰》这本书,讲了西汉和东汉政权交替的那段历史,西汉
內容簡介:
《两汉兴衰》聚焦西汉末年,讲述西汉渐渐崩塌、王莽篡汉、刘秀脱颖而出建立东汉三段历史。两汉之交,纷乱迭起,政权在皇帝、太后、外戚、权臣、军阀之间流转,冒险家、投机者、英雄草莽粉墨登场。但作者不渲染英雄和权贵,而是论人心,着力窥探封建社会统治者对“民心”的操纵、畏惧和利用。书中“原典精华”段落呈现对应故事的文言原文,包括许多典故的出处:得陇望蜀、断袖之癖、有志者事竟成等等。作者的文笔流畅生动,阐释深入浅出,读者完全可以利用碎片时间,完成轻松愉快的历史阅读。本书属于“故事里的中国”系列丛书。

“故事里的中国”丛书简介:
“故事里的中国”丛书一套共7本,分7个主题,讲了近400个故事。书中故事的讲述以《吴越春秋》《史记》《左传》《资治通鉴》及几种“纪事本末”为依据,佐以《孙子兵法》《搜神记》《列女传》《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水经注》《三国演义》《世说新语》及“敦煌变文”等多种典籍。故事讲述、典籍节选与精妙评析穿插,补充历史课堂未尽的视角和细节。让读者在快意阅读的过程中,熟悉传统文化、重温历史脉络、提升语文能力。
公孙策致力于“讲故事”已经许多年,讲故事丝丝入扣,讲道理鞭辟入里。就算是初涉历史的年轻学生,或忙碌的社会人,也能在碎片时间里轻松读完这四百个故事。读懂中国历史,读懂典籍。
關於作者:
公孙策,本名陈哲明,台湾知名专栏作家,喜欢以史为鉴。曾任“中时报系”记者、主任、副总编辑,台湾《新新闻周刊》总经理、副总编辑。代表作有《公孙策说名句故事》《公孙策说唐诗故事》《史记经典100句》《战国策经典100句》等。
目錄
总序:读历史,要进入历史情境
序:兴亡盛衰方程式
楔子
帝国盛衰
1.人彘
2.诸吕之乱
3.文景之治
4.七国之乱
5.莫须有
6.金屋藏娇
7.长门怨
8.外戚大将军
9.爱其子而杀其母
10.托孤大臣
11.霍光大权独揽
12.权臣废立皇帝
13.鸩杀皇后
14.五日京兆
15.苏武牧羊
16.王昭君
17.模范生昏君
18.燕啄王孙
19.王家班
王莽篡汉
20.四太后并立
21.断袖之癖
22.王政君夺玺
23.山寨周公
24.王莽嫁女儿
25.九锡与造神
26.假皇帝
27.反扑无力
28.篡汉立新
29.崩角的玉玺
30.新朝行古制
31.空话治河
32.惹翻匈奴
33.自我感觉良好
34.人心思汉
35.众叛亲离
36.赤眉军
37.刘縯起兵
38.更始皇帝
39.巨无霸
40.昆阳大捷
41.更始杀刘縯
42.王莽穷途末路
43.刘秀“出柙”
光复汉室
44.人才来归
45.北道主人
46.丧家之犬
47.败部复活
48.人心思莽
49.推心置腹
50.驱狼赶虎
51.刘秀称帝
52.刘玄末日
53.刘盆子
54.赤眉投降
55.有志者事竟成
56.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
57.窦融
58.神龙失势,与蚯蚓同
59.得陇望蜀
60.公孙述
61.刺杀来歙、岑彭
62.成都大屠杀
后记
內容試閱
《两汉兴衰》序
兴亡盛衰方程式


2014年我为一群创业青年开历史课,第二年,学生要我讲历代兴亡盛衰的道理,我在第一堂课要他们记下口诀:

兴亡看气运,
盛衰看改革,
分合看人才,
成败看决策。

刘邦能创建西汉帝国,肯定不是因为他英明神武,而是大秦帝国的气运终结,才有秦末群雄逐鹿的大戏上演,而刘邦是最后胜利者—前朝气运未尽,就没有后朝。西汉王朝由于汉武帝、汉宣帝的改革而造就盛世。王莽篡汉之后,群雄逐鹿,刘秀因阵营人才鼎盛而胜出,而王莽的败亡则由于他自己的一连串决策失误。
西汉王朝达到鼎盛巅峰之后,从汉元帝刘奭开始走下坡路,国势就此不回头,本书叙述的盛衰转折过程则有几个关键词:太后、匈奴、谷价、更始。
自汉高祖刘邦逝世,吕后援引娘家兄弟夺权,立下太后干政的先例。后来连续出现小皇帝,太后是妇道人家,不方便跟外廷那些儒家朝臣(都是男人)相抗,只有拉娘家兄弟入朝担任大司马大将军,掌握兵权压抑书生。可是,小皇帝长大了,受不了舅舅的长辈嘴脸,只有结合宦官对抗外戚。史家总是将汉、唐王朝的衰落归责于外戚与宦官,事实上外戚与宦官干政的根源都是太后。
匈奴冒顿单于可能是历史上最生不逢时的草原英雄,试想,如果他生在中国的唐末五代,他的成就肯定不比辽太宗耶律德光差,可是他偏偏碰到西汉帝国也正好兴起。无论如何,西汉与匈奴的实力消长,决定了两国的外交与军事关系。而王莽的败笔之一,就是在匈奴国力衰微之刻,没事生事,惹翻匈奴,终至外患加重了内忧。
汉朝的兴盛是靠着“文景之治”,加上汉武帝的经济改革大成功,国家富强。到了汉宣帝时,“谷石五钱”,人民生活富足到达顶峰。可是后来昏君一个接着一个,到了汉元帝时,“京师谷石二百余,边郡四百,关东五百,四方饥馑”(单位是五铢钱),这是王莽得以“受汉禅让”的充分条件之一。可是王莽的货币与经济改革彻底失败,造成“黄金一斤易粟二斛”,于是人心思汉倒莽。
老百姓日子难过,只好期待“变天”。更始,就是“重新开始”,王莽政权设“更始将军”,绿林军也有“更始将军”,绿林的更始将军甚至成了更始皇帝。可是那一段过程中,所有的“更始”都令老百姓反而思念前一个统治者!直到光武帝刘秀统一天下,“诏复五铢钱,与民更始”。五铢钱是汉武帝开始发行,刘秀的“更始”,其实却是“回到从前”而已。
王莽其实是中国历史中的一个异数:不靠武力而让政权转移。这在“尧舜禅让”之后仅此一次,其他改朝换代都是“枪杆子里出政权”,一些名为“禅让”的戏码,也莫不是军阀以武力为后盾的欺世盗名演出。然则,王莽为什么能够不靠武力而“易鼎”呢?却又是因为汉武帝独尊儒术。
儒术没有问题,问题出在有些儒者开始做表面功夫,以欺世盗名为务,且因为只有士人才能做官,所以官吏多务虚不务实,笃学实学没用,逢迎拍马才是进身之阶。此所以王莽“自以为周公,则周公矣;自以为舜,则舜矣”,他扮演周公、大舜,满朝摇尾系统争着歌功颂德,就这样,他得以翻手云覆手雨,被塑造成圣人再世。
但那还只是他能改姓易鼎的充分条件而已,一开头就说了:前朝若气运未尽则后朝毫无机会。而西汉后期的刘姓王室一个比一个昏庸,太后带进来的外戚一个比一个腐败,西汉王朝的气运走到了尽头—必要条件成熟了。王莽也是外戚,可是这个掌权外戚既有学问又礼贤下士,更有那么多祥瑞之兆(当然都是摇尾系统制造的)应验在他身上,于是他成为天下
人的救星,不流一滴血而能改姓易鼎,于是他放手实施一系列的改革。
问题在于,他的诸般改革几乎一无是处,尤其是货币改革,把天下人用得好好的五铢钱废弃不用,弄出一个复杂且不方便的币制,结果全面性地摧毁了交易机制。交易机制崩坏,可是人们不可能回到以物易物的时代,随之生产机制也停摆了,接着谷价飞腾、民不聊生,老弱辗转于沟洫,壮者啸聚山林,平民革命出现,原因是“人心思汉”。
且慢,前面不是说西汉王朝尽失人心、气数已尽吗?怎么又人心思汉了呢?看当时流行的两句民谣就能理解:“黄牛白腹,五铢当复”—人心思的是汉朝的五铢钱,不是汉朝的劣政。
写这本书最大的感触也在这里。人民因汉朝劣政而任王莽改姓易鼎,又因王莽劣政而人心思汉,可是后来的发展却是:绿林兵打进长安,但玄汉的施政更糟糕,关中人心反而“思莽”;后来赤眉攻进关中,更糟糕,人心又“思玄汉”。在这一连串的“与民更始”过程中,老百姓真是苦、真是恨哪!
最后的结局算是好的,刘秀削平群雄一统天下,建立东汉王朝,基本上沿袭西汉制度,更重要的是他的儿子、孙子都很贤明,造就东汉“明章之治”,三代一共六十三年的治世。
然而,光武中兴对后世却有一个不好的副作用:“人心思汉”成为所有复辟企图的理论依据。但历史证明,所有复辟即使政变成功,朝政也都失败,这是另一个题目,已超出本书范围,不多说了。


公孙策 2022年夏

这段关于治河的故事,没有什么狭路相逢的惊险情节,却是本书最让人心惊的故事之一。作者细数汉武帝以来,直到王莽新朝,朝廷围绕黄河水患问题所做的种种荒唐事。特别是王莽,应对水患,不考虑方案的可行性,只看是不是符合古籍记载、是不是听起来漂亮。朝廷官员一心钻营,皇帝闭目塞听,受苦的是老百姓。
——编者按

空话治河:
王莽治河,审方案不看可行性,只看是否符合皇帝人设

汉武帝时,黄河溃决成灾,当时没有任何经验可循。武帝不愧为一世雄主,曾一次发动数万军民,防堵溃决——治河如作战。
可是,黄河的水患持续加剧,大汉帝国的国力却江河日下。
到了汉成帝时,有一年,黄河上游连降十余天大雨,造成关中地区溃堤,地方官上奏,建议疏浚一条新近淤塞的屯氏河。成帝将奏章交付丞相、御史大夫处理,派了一位“博士”去现场勘察,结论是“政府财政不佳,暂时不必动工”。结果,三年后造成更大泛滥,淹没了四郡三十二县十五万顷耕地。为此,御史大夫尹忠担下责任,自杀。
又过了四年,黄河下游发生决口,淹没三十一县,毁坏官衙与民舍四万余间。
一位官员李寻上书:“参与讨论治河的官员,总是想找到古代‘九河’故道(也就是大禹“导九川、注四海”的遗迹),希望由此疏浚治河,可是一直找不到。现在正好趁这个机会,放任它溃决,顺着决堤的水流就可以找到古代河床了。然后顺应‘天心’,加以整治,就一定可以成功,这个方法既省钱又省人工。”
如此馊主意,居然被汉成帝采纳了,下令停止所有筑堤工程!政府官员一再奏报百姓哀苦,成帝只派人前往灾区赈济、安顿灾民。
黄河一旦溃堤,动辄三十个县受灾,以当时平均一县五万人计算,就有一百五十万灾民。十五万顷土地不能耕作,坐等洪水退去,那得多少时间?假设三个月吧,政府赈济一百五十万人三个月,对国库又会造成多大伤害?
到了汉哀帝时,地震、水灾频仍,由于灾区都在关东(函谷关以东,今河南、河北、山东的部分地区),所以不关朝廷痛痒。
负责治河的官员骑都尉平当上奏:“古代的九河已全部堙灭,黄河在魏郡(今河南省临漳县)东边决口,洪水四流,轨迹并不分明。人民不可欺骗,请陛下广为征求有治理河水能力的人员。”
待诏贾让奏称:“地有河川,好比人之有口;用土石去阻塞河流,好比为了不让孩子哭啼,而去塞住他的嘴巴,虽然立即止住了哭声,孩子却也窒息而死了。所以说,优秀的水利工程师,必定是疏导河流;高明的政治家,必定让民意有宣泄管道。”
贾让提出治河有上、中、下三策,其上策是将冀州(今河北省南部)容易淹水地区的人民全部迁徙,然后在黎阳(今河南省浚县)遮害亭决开堤防,让河水向北溃决,改道流入渤海。因为黄河西受太行山脉限制,东受金堤(黎阳段)阻拦,泛滥区不会大到无法控制,大约一个月就能稳定。他认为,大汉帝国幅员万里,难道还跟黄河争那咫尺之地?如果采用这个方案,黄河稳定,人民安居,千年不再为患。
不与河争地,合乎今天的保育观念。而不再年年花钱修堤堵塞、赈济灾民,也是一种长远想法。可是,要迁徙数百万人,让他们离乡背井,可不可行呢?这个问题没有答案,因为当时政府没钱,灾区又距京师遥远,奏章就搁下了。
就这样,人民的苦痛无人理会,当时一位谏大夫鲍宣上书哀帝:“今之人民有‘七亡七死’。面对七亡,却看不到一项德政,要想国家安定,难矣;面对七死,却没有一条生路,
要想人民不触犯法网,难矣!”
人民当时寄期望于王莽,于是王莽攫取了整个帝国。可是,王莽又如何治河呢?
王莽为了展现“新政府关心民生疾苦”,所以广征有本事治河的人才,人数以百计算。理论上,如此规模的征集应该可以搜集到很多不同的意见,提出各种不同角度的治河方法,
结果却并非如此。
长水校尉关并主张:“古时候大禹治水时,特别空出一大片土地,以之为泄洪区。水大时形成湖泊,水小时自然干涸。秦汉以来的历次水患,黄河决口的地点,相距不过一百八十里。我建议将这一带腾空,不做官舍、民房使用。”
御史韩牧认为:“应该找到大禹时‘九河’故道,将之开通入海,即使不能开出九河,有个四五条也好。”
大司空掾王横说:“今天的黄河已非大禹时的故河道,我建议迁移平地人民,开凿决口,引河水沿西山(太行山)流,居高临下,向东北注入渤海。”
以上意见,简单说,都是“参考古籍”,纯粹是投王莽所好(复古),完全没有可行性。
最高段的是司空掾桓谭,他不提专业主张,却大话做结论:“这些建议中,一定有一个是对的,只要详细考察,便可以找出对的那个。计划既定,然后行动,费用不过数亿万,还可以解决无业游民的工作问题。与其让他们游手好闲,不如让他们参与治河工程,反正同样耗费衣食,由地方政府提供他们衣食,一举两得。这桩伟大的治河工程,上可以继承大禹功业,下可以为人民解除苦痛。”
结果呢,空话讲完就算了,王莽完全没有实际作为,而人民对王莽的幻想也随之破灭!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