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火枪与账簿: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与东亚世界
》
售價:HK$
77.3
《
《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国有企业条款研究
》
售價:HK$
98.6
《
银行业架构网络BIAN(全球数字化时代金融服务业框架)(数字化转型与创新管理丛书)
》
售價:HK$
98.6
《
金托邦:江湖中的沉重正义
》
售價:HK$
60.5
《
易经今解:释疑·解惑·见微
》
售價:HK$
88.5
《
东欧史(全二册)-“中间地带”的困境
》
售價:HK$
221.8
《
虚拟资本:金融怎样挪用我们的未来
》
售價:HK$
77.3
《
刻意练习不生气
》
售價:HK$
39.2
|
編輯推薦: |
探寻新时期教师成长的内在本质,
详解新时期教师成长的六个维度。
在大力关注新时期教师成长与发展的今天,我们有没有“素描”过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的真正特征?有没有“提炼”过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的教学主张和教育思想?有没有“探寻”过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的成长路径和成长方略?我们可不可以对“教师成长”这个宏大主题再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研究和总结?
|
內容簡介: |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造就一支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本书主要介绍了教师成长的六个维度:
教师成长的“切入点”——师德修养;
教师成长的“着力点”——课程创生;
教师成长的“关键点”——有效教学;
教师成长的“突破点”——科研能力;
教师成长的“落脚点”——学生发展;
教师成长的“支撑点”——教师教育。
这六个维度都从理论与实践角度作了阐述,并采用了重庆市大渡口区一线教师大量生动详实的案例、课例以及教师、学生成长的个案。在这片教育的沃土上,走出了“时代楷模”——王红旭老师,他是一批又一批为着教育努力奔跑的优秀教师的典范。
|
關於作者: |
伍平伟,教育学硕士,重庆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市级骨干教师。重庆市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重庆市青少年法治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重庆市第二批教育家型教师和校长培养对象,重庆市第二届教育改革专家委员会专家,重庆中小学校长市级培训专家库首批入选专家,教育 部“国培计划”专家库入选专家。在担任重庆市第三十七中学校校长期间,提出了“自得其乐,幸福一生”的办学理念,主张教育的本质是实现人的发展,强调教育的自我体验性、主体性、创造性、反思性和意向性,从学校自得文化中提炼出符合学生身心规律的自行、自省、自成三个成长阶段,逐步形成了“自得教育”思想。2019年3月担任中共重庆市大渡口区委教育工委书记、大渡口区教育委员会主任以来,基于区域教育发展现状,聚焦教育强区发展战略,提出了“多维一体,教育大渡”的教育理念,围绕努力办有品质、有内涵、有情怀的大渡教育发展愿景, 系统构建了区域教育人才培养、教师发展、教育评价、党建工作、终身教育等五大教育发展体系。
|
目錄:
|
第一章 教师成长的理论与实践概述
第一节 教师成长释义
一、 教师成长的概念及释义
二、 教师成长的基础理论
三、 关于教师成长的思考
第二节 教师成长理解
一、 理解一: 教师成长的思想基础
二、 理解二: 教师成长的文化传承
三、 理解三: 教师成长的修炼
四、 理解四: 教师成长的教学实践
五、 理解五: 教师成长与教育科研
六、 理解六: 教师主动成长的环境
七、 理解七: 教师成长的健康管理
八、 理解八: 教师成长的必要问题
九、 理解九: 教师成长的情感成长
十、 理解十: 教师成长的评价管理
十一、 理解十一: 农村教师成长的教育
十二、 理解十二: 教师成长的差异
十三、 理解十三: 教师成长需要有理想
十四、 理解十四: 教师成长的实践论
十五、 理解十五: 教师成长与教师写作
第二章 教师成长的切入点——师德修养
第一节 教师师德的时代内涵
一、 师德的基本内涵
二、 师德的政策意义
三、 师德的时代理解
第二节 教师师德的理论基础
一、 教师师德养成的研究,是一种普遍性秩序规范的建构
二、 教师师德养成的研究,是教师个体道德人格的完善
第三节 教师师德的现实问题
一、 师德现状
二、 师德养成
三、 师德实践
第四节 教师师德的养成途径
一、 现代化与法治化并进
二、 师德养成与师能成长协同
第三章 教师成长的着力点——课程创生
第一节 教师课程创生的本质属性
一、 课程
二、 课程建设
第二节 教师课程创生的理论基础
一、 教师成长的课程标准方略
二、 教师成长的课程要素方略
第三节 课程改革对教师成长的挑战与要求
一、 课程建设的主要原则
二、 课程建设的主要理论
三、 课程建设引领教师优化成长方略
第四节 教师课程创新的过程与方法
一、 确立课程观
二、 打造精品教材和教学内容
三、 课程观永远行走在教师成长的路上
第四章 教师成长的关键点——有效教学
第一节 教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一、 教师教学的定义
二、 教师教学的功能
三、 教师教学的理论
四、 教师教学的实践
第二节 教师教学效能的现状
第三节 教师教学的方略探索与创新
一、 教师教学的方略探索
二、 教师教学的方略创新
第四节 基于素质教育的教师成长的策略建议
一、 教师成长的教学应是素质教育的教学实践
二、 教师成长的教学要成为教师的研修实践
三、 教师成长的教学是为了成长的教学实践
第五节 教师成长的创新修炼
一、 教师成长的创新修炼之重点思考
二、 教师成长的创新修炼之教学设计
三、 教师成长的创新修炼之教学策略
四、 教师成长的创新修炼之教学模式
五、 教师成长的创新修炼之教学方法
六、 教师创新教学实践之教学媒体
七、 教师创新教学实践之教学情境
八、 教师创新教学实践之教学评价
九、 教师创新教学实践之生涯规划
十、 教师教学创新之教学反思
第五章 教师成长的突破点——教育科研能力
第一节 教师教育科研的意义与要求
一、 教师教育科研的意义
二、 教师教育科研的要求
第二节 教师教育科研的选题与过程
一、 教师教育科研的选题
二、 教师教育科研的过程
第三节 教师科研的反思与应用
一、 加强自身的教育科研理论素养培养和教育科研能力
二、 用教育教学工作中真实发生的案例来支撑教育科研课题研究
第六章 教师成长的支撑点——教师培训
第一节 教师培训现状
一、 教师教育供给需求呈结构性失衡
二、 教师教育政策制定过程尚待优化
三、 教师教育政策法律体系有待健全
四、 教师教育政策评价监督体系不完备
第二节 常规研训活动的价值
一、 重视区域研训共同体的培育
二、 重视教师研训课程的构建
第三节 不同角色在教师培训中的“思维”和“策略”
一、 教师的“专业自觉”
二、 教研员的“培训思维”和“培训方略”
三、 寻找更多催生教师成长的力量
第四节 教师教育的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前言 我们,何以抵达更远的远方
伍平伟
大学毕业后,我入职到了市里一所中学。
这是一所在市内外都享有盛名的学校。在这里,我学着当一名普通教师,学着开展教学研究,学着进行教学管理……各种看似细小实则十分重要的岗位让我对教育有所感触、感悟与思考,最大程度地拓展了我的教育视界。
应该说,这是一段让我永远无法忘记的岁月。多年以后,每每静下心来,我都会无数次地盘点、追问那所学校究竟给我留下了什么。我深深地感到,这所学校在我职业之初给我的教育理想铺就了温暖的底色,让我拥有走向教育远方的激情和力量。
2013年,一个非常偶然的人生际遇,我从渝中半岛来到山城西陲。站在一个崭新的平台上,我学会了从区域教育行政干部和校长的角度思考一个地区的教育。尽管我所在地区的学校数量不多,学生体量不大,但是,我也看到了区域教育发展的一些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审视了区域教育发展的优势和不足。所以,我一直在努力尝试寻找策动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种种力量和无限可能。
20余年的教育经历一直告诉我,不论是教学还是教学管理,“人”,始终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我们知道,教师会影响一个课堂,班主任会影响一间教室,校长会影响一所学校,区域教育行政干部会影响一个区域。那我们何不就尽可能地抓住“教师”“班主任”“校长”“区域教育行政干部”这些推动教育发展的关键词呢!这不正好契合“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吗!
于是,我们有了旨在推动“教师”“班主任”“校长”专业成长的“三名工程”,有了管理、督导、评价不断升级的1.0版、2.0版、3.0版,有了我对“三名”工程的三条寄语:“三名”工作室各成员要常怀“空杯”心态,修炼硬本领;工作室主持人要做好思想的引领,方法上的指导;管理干部要搭建更高的平台,做好顶层设计。
是的,仅就“三名”工程开展的情况来看,我们确实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确实带给了教师向上生长的力量,确实推动了教育的发展。近年来,区域内涌现了一大批好校长、好教师、好班主任。但是,我更在思考,我们究竟从“三名”工程中得到了什么?有没有“素描”过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的真正特征?有没有“提炼”过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的教学主张和教育思想?有没有“探寻”过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的成长路径和成长方略?我们可不可以对“教师成长”这个宏大主题再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研究和总结。所以,我决定编写《新时期教师成长理论与实践》,试图构建教师成长具体而微的谱系。我认为,教师成长方略主要有以下六“点”。
师德修养是教师成长的“切入点”。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了教师必须是道德高尚的人群。对教师提出高标准、严要求,既是对学生负责,也是对民族负责。“师者,人之模范也”,师德往往成为社会公德的标杆。师德建设不只是强调底线约束,更为重要的是树起道德高线。
课程创生是教师成长的“着力点”。在当前社会知识体系下,实践应用不断更新,教学技术手段不断升级,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和发展水平,结合本地本校实际情况,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理论、教学方略、教学手段进行持续的改进、重构、创造和变革。
有效教学是教师成长的“关键点”。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是以较小的师生投入获得较大的教学效益。要完成“有效的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学生、教学方法、课程资源、课堂这五个关键影响因素。有效教学归根结底离不开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学生的全面发展又是以有效地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准为前提。
科研能力是教师成长的“突破点”。教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如同鸟之双翼,车之双轮。教师要在教学中把教学与研究结合起来,这样既可以实现个人专业化发展,又可以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作为学校,教学是中心,但科研是关键。在科研中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是一条不可替代的途径,没有高素质的创新型的师资队伍,就没有创新人才的培养。
学生发展是教师成长的“落脚点”。学校的工作千头万绪,但主要矛盾和关键问题是学生的发展。学生是学校培养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人。学校的一切为学生的发展而存在。学生的身心发展、个性发展、全面发展、终身发展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教师教育是教师成长的“支撑点”。教师教育是促进教师从资格走向合格、从合格走向卓越的有效途径,是教师提升素质能力的重要环节。“教师教育”针对的对象是教师,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培训,要有一招式的技能与方法训练,更要立足于教师全面素养的提升。
我一直以为,教师成长就是教师不断修为的过程。一个优秀的教育人,无论他是一位教师、班主任、校长,他一定会在六个“点”上停留过,思考过,实践过……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远方更美的风景。我真心希望这六个“点”能成为我们教育路上的一个风向标,一张导航图;真心希望《新时期教师成长理论与实践》一书能成为同梦想一样的行李,陪同我们去抵达更远的远方。
我愿意把这本书送给行走在教育路上的每一个人。愿您翻开此书,心灵朝向伟大,志业迈向宏图。
本书在编撰的过程中,吸收了一些专家学者的著作和研究成果,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要特别感谢伍平伟名校长工作室的全体成员,我们一直心手相连行走在成长的大道上;感谢为此书提供案例的全体老师,你们的教育教学实践为大渡教育注入了鲜活的源泉,实证了我们关于大渡教育的思考;感谢全体编委会成员,是你们串珠成线、成面、成体,将散落在大渡教育土壤中的一粒粒思想的种子、一颗颗成长的幼苗、一棵棵参天的大树连缀起来,才有了本书的付梓出版,感谢所有为此书辛勤劳动的同仁们、朋友们。
由于我学识有限,时间仓促,书中难免有失之偏颇的地方,也许还有不当之处,恳请各位专家、广大师生批评指正。
教师成长的15个理解
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通过行动研究,我们总结提炼了教师成长的典型方式,也对教师成长有了深入的理解。教师的成长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人、学校、社会等。综合来看,可作如下理解。
理解一: 教师成长的思想基础
思想是人的灵魂所在,思想是人思维的结果与思维语言的凝固。思想是人外在语言的内化,也是人对于客观事物反映的高级形态。人的认识可以是初级的心理认识,如感知客观事物的外在现象与活动形成的认识;也可以是高级的认识,也就是对于客观事物的本质性认识。思想就是人对于客观事物的本质性认识。
人的成长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也是对于客观事物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提高过程。唯物辩证法认为: 人的思想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通过学习、实践、不断地积累认识,并通过一定的逻辑思维方式而形成的。人的思想认识属于人发展的质变形态认识,成为一名有思想的人,对于教师的成长而言,就是成为一个有教育思想的人,其实这是教师成长研究需要的思想基础性问题。
第一,教师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员。教师同所有人一样,其发展都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有一些社会学者主张人的发展是从生物性到社会性,从社会性走向个性化的过程。个性化的人,不再是简单的人,而是有着思想认识的人,是一个有着个人的客观世界反映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若干倾向的人。心理学认为: 人的心理活动有共同的认知心理活动,但更多的是个别的心理活动,简称为个性心理活动,如性格、气质、意志品质等。
第二,教师是社会生活中有着教育影响或者说是文化渗透性的人。人类社会的生产与生活经验,从传统的师徒言传教育,到现在的教师专职教育,到未来的社会与网络化高度结合的教育,都可以认为是一种教育的影响。谈教育影响,自然不能不回答什么是教育的问题。从理论上讲,教育是一种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决定的社会活动,教育的本质是人类的文化传承与知识的积累,教师是文化的代言人,也是知识积累的代表,成为一名教师,其实就是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教师成为有知识、有文化的人,虽然说途径与对策可以有很多,但根本方式就是教育影响或文化渗透。通俗来说,教育者必先受教育,文化者必先成为有文化的人。
第三,教师是一个不断改变的职业。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教师必然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职业。教师职业最讲究的一点是人格和品性,只有具备社会公认的好人格与好品性的人,才有资格进入教师的行列。人格与品性,有人认为是职业道德,其实不仅是职业道德,更多的是教师的教育影响素质,也可以说是教师职业的核心素养。现在对于教师的资格考试,对于教师的准入制度,是很有必要的,但是需要随着社会发展,特别是教师职业的改变而改变的。我个人主张对于教师的职业资格考试,要进行教师职业改变的研究,要用教师职业资格考试的人格与品性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命题。
第四,教师职业有着为人师表的“道”,也可以说是内在的规律。当一名合格教师,当一名好教师,当一名教育家型教师,是有着不同的内在规律的。中国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提出:“道可道,非常道。”“无为而无不为。”其实完全是在说人的成长,教师的成长中必须讲“道”,也就是遵循规律。有研究教师成长的专家认为: 教师成长需要有教师的修炼,也就是如同道家的道人一样不断地“修道”才能成为有“道”之人。
第五,教师成长必须要有对自我的人生进行思考。人生可以有思考,也可以对于自我有一种假设,有人认为这是人生规划课程需要讲的内容。对于教师而言,确实需要有一种人生的思考或人生成长的规划设计。如教师的教育写作功效问题,教师的文学修养提高与专业化发展的问题,教师的生活教育问题,等等,说到底仍然是一个教师成长的规划设计问题。不同教师的成长,差异如同我们所说的“同窗相学,造就各异”,有着“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成长效果,其实最重要的是个人在人生规划上有不同的思考与设计。
第六,教师成长最为强调的应当是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人。就教师成长而谈教师的成长,是一种简单的认识,教师成长应是一种思想认识,其核心是教师要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人,一个有理想、有能力、有个性、有作为的人。优秀的人是人群中间有着话语权,人类社会中有着一种社会影响与社会财富创造能力的人,是个性化比较成功的、有自我实现目标达成度的人。教师成为优秀的人,不仅是在教育行业中成为大家认可的专家与学者,成为教师中间的优秀代表,更重要的是成为社会发展的先行者,成为未来社会生活中人们希望学习与模仿的人,成为人类文明与社会生活中人们认为成功的人。
最后,在写作中成长为一名有思想的教师。这可以说是自己在寻找答案的命题作文。有了好的题目,用什么样的文体,用一些什么样的语言,再有如何建构逻辑性强,道理简明的文章,其实就是写作的科学性与合理性问题。我个人一生喜爱写作,也时常为了写作而生活,本着源于生活、体验生活、幸福生活的写作初心,担负着写作提高人生质量,以写作完善人生,用写作丰富个人的思想与情感的使命。我认为我的成长在教师中间有一定的代表性,透过我的个人成长经历,我想有三点提供给所有教师作为成长为一名有思想的教师的参考: 一是要不断地实践,随时记下个人的实践经验或思想素材。多年来我坚持每学期汇编个人的写作与工作材料,其实就是一种保存思想素材的做法。二是个人的思想要有生长点,也就是思想的主题或话题,在学习生物的经历中,最让我不能忘记的一点有用的知识就是生长点知识,它对于我成为一名教育研究者是有很大作用的。教师发展如何克服“停滞期”“高原期”,需要的就是找到思想的生长点,我认为就是要有思想的主题或话题。三是教师要本着一种使命感或者说责任心去思考教育,有思想的教师一定有着一种责任心,有思想的教师必然会有一种担当的勇气,如果说有思想的教师本身有着创新的素质,其实不如说是一种责任与担当的必然结果。
研究教师的自我,从我的个人成长上谈成为一名有思想的教师,这就是我对于教师成长的思想基础在“写作”上的答案。
理解二: 教师成长的文化传承
习近平总书记针对考古学而发表了冷门研究的讲话,认为考古学对于中华文明有着: 本体故事、关联故事、总结故事、学术故事和世界故事的“无字地书”重要作用,同时更是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强国,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坚强支撑。为此,谈教师的成长,理应重视教师成长的文化传承: 文化人的成长过程。
在中华优秀文化传承过程中,有着关于太极文化的传承认知与思考拷问的问题。太极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集成体系,它本源于人对自然、自身的认知,后与中国社会关于“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以及“形神统一”等中华传统文化思想密切结合,发展成为对中国人的成长、生活价值取向产生极为重要影响的文化体系。归纳太极文化,有五个方面的重要内容: 一是世界之大,无所不及,也就是太极,认识客观世界,也就是认识与把握“太极”。因此,太极意味着客观世界的所有存在。二是人的本身是一个太极,它有着阴阳、上下、左右、历史和现实等不同的运行或生命活动规律,认识人,其实就需要有效地把握人是太极的问题。三是太极内含有事物运动的总体规律,古时称为太极八卦,现在称为客观事物的运动规律,如人体的阴阳调和,大自然的白天与黑夜,社会发展的生产与消费等规律都是一种太极的表现。四是太极强调着力点的凝聚与选择,注重形散而神在;太极中的“神”可以是一瞬间的爆发力,也可以是在平静中的一种潜在的运动力,太极文化中有太极拳武术运动,它突出了体育运动的借势与发力,其实就是一种“神”的存在,写文章强调有“神态”之功,也是一种太极的“神似”能力所系。五是太极是一种哲学化的人生思维状态,人作为一种生命体,其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思维状态,太极思想的核心就是反映人的思想状态。具体来说,人的思想状态在太极中可以描述为: 两极状态——不清楚与不明确是一极,清楚明确并有思想内容是另一极。现在的若干思想,如管理思想、成长思想、学习思想,等等,都可以用太极哲学思想作为指导。
有专家研究太极文化,一是认为其出于中华始祖伏羲氏发明创造的经典太极图;二是认为太极出于黄河与洛河交汇处——河出图、洛出书和伏羲悟太极、画八卦的地方,此论认为,中华人文始祖伏羲看到河洛交汇现象,触发灵感,创造出了太极,后有人用《易经》归纳总结出了丰厚的太极文化;三是认为太极是道家的修道之源,是“无为而无不为”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之道;四是主张太极文化是中华《易经》文化的思想内容,《易经》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其实就是一种太极文化的体现;五是认为太极的核心是取向中立,平衡与和谐是太极的重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都需要在太极的状态下才能实现其生命健康与有为的生长。
引用太极文化谈教师的成长,不得不进行有关教师成长的文化拷问。总体来看,中国古代对于教师的理解大多为有文化的人,教师是中华文化的代表与传承人。中华有礼仪之邦的说法,其实“礼”的本质在于太极,是一种“和善”与“和谐”的表现。定义教师是文化人,在实际的生活中,读书写字,传道授业,立德树人,都与教师的文化人形象有密切的关系。教师作为文化人,一是语言文化的代表,教师的说话要求普通话,教师的说话要求文明礼仪,教师的说话要简洁、鲜明、生动、形象,都是对于教师语言文化的太极表述;二是教师是生活文化的代表,生活文化有物质与精神文化,也有一种生活方式或行为习惯的文化习俗,如中华文化中的传统节日: 中秋、春节、重阳等节日文化,其实都是中国人的生活文化,教师是生活文化的践行者,也是其重要的示范者;三是教师是人类文明的承载者,文明是文化更上位、更有广泛影响的文化称号,中华文明最集中的所在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师德高为师、行为世范,其实就是要有一种文明的承载,要践行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并有所教育影响。
从太极文化上理解教师的成长,或者说拷问如何面对教师的成长。如何传承太极文化,可以对从太极文化的拷问中促进教师成长给予初步回答:
1. 教师成长的问题,本身需要有太极的哲学思维。太极哲学是自然之学,也可以认为是人性之学,当然更可以认为是教师成为优秀的人之学,我们或许可以以太极的阴阳之思,太极的平衡之理,太极的神形统一之策,以及太极的管理之道等作为教师成长过程中的指导思想,把握教师成长过程中的“学与思、教与学、研与行”,以及教师成长过程中需要面对的教师生涯规划,教师成长的标准。
2. 教师成长的文化进化,本身是教师的太极转化。人是文化进化的产物,人的文化进化,有语言与思维的提升与转化。大多数专家主张太极文化在于其转化的自然,量变到质变的程序完整,在于转化过程中的一种天然的“道”理。其实,研究中国古代到近代的思想原理,以及近代科技进步所提出的信息处理代码: 是与否,1和0,其实都离不开太极的两极论表现。太极的两极论的核心原理,其实就是转化原理。所谓转化原理,就是“乐可以生悲,福可以生祸,美可转化为不美”。如果说教师的成长从起点到终点是两极,则教师成长也是一个转化的过程,有时终点就是起点。长期以来有一种说法是“从科学的起点开始学习科学”,也就是把起点作为学习科学的开始与终极目标。中国古代的“格物致知”,其实也是一种转化思路的学习思路,教师的成长需要有太极转化的思路。
3. 教师成长的心态必须是太极的心态,教师要用太极心态处理成长的问题。我们讲教师需要主动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教师的教育理想与教育情怀。然而,理想与现实,客观与主观,其实都没有一种标准的答案与行为方案,都必须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面对与处理,这就是太极的文化心态。有人说你是好教师,有人说你把教育教学弄得乱七八糟;有人说改革创新是教师的核心素养,也有人说教师的成长必须按部就班,从合格教师到骨干教师,再从骨干教师到学科带头人,等等。太极的成长心态,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必须保持的正常心态。
4. 教师成长的专业化不能没有人文化,教师的人文化,就是要有太极文化素养。太极文化可以说是人如何为人处世的礼仪文化、行为管理文化;是校园的精神文化;教师成长写作的范例文化,等等。教师专业发展固然十分重要,但人的文化发展及个人的品质提升,文学素养的提高对于教师的成长来说也起着关键的作用。教师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在现实与未来中,都需要认真学习与把握太极文化的精髓: 身心合一、形神一致、灵与肉高度统一。
5. 教师成长的终极目标有必要在太极文化目标上加以确立。我们曾经提出教师成长的“达”与“不达”,教师成为一个优秀人的成长目标。什么是优秀的人,从太极文化上讲,就是有着太极哲学思维方式,有着太极为人处事行为习惯,有太极发展结果或修炼称“正果”的人。一部太极文化史,概述了中华文化史;一个太极式的教师成长过程,其实就是教师成长为有文化的人的过程。
理解三: 教师成长的修炼
教师成长需要有一个修炼的过程,也就是一个符合中国人“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成长过程。当然,中国人的“内圣外王”,以及中国人的“入世”成人的要求,对于教师的成长也是一个有着修炼意义的要求。
首先,中国人的成长起源于“正心”。这里的正心,可以说不仅指心理活动的正常认知,也是指对人性的正常调整。中国古代对于个人的人性是十分强调并重视的,有不同的关于人性的说法,其中正心就是用一种符合社会规范、人的本性的人性,把人的发展调整到我们认为是正确的人性上。教师的正心,或者说教师成长的起点,我认为是指教师的教育初心,也就是培养人、教育人,为社会文明、社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的人性的确定,这是保持初心的正确。
其次,中国人成长的重要途径是“修身”。孔子曾提出“克己复礼”的修身要求,并且强调人要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非礼勿言”等修身的要求。道家的老子对于修身则更重视“有道”,认为人需要先进入无为的境界,然后才可以成为有为的人。教师成长的“修身”,其实是一种教师角色的意识强化过程,也可以认为是教师的专业发展的过程。现在有许多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如生命论、生活论、生长论、生态论,等等。其实教师的修身成长,我个人认为有三点是比较重要的: 一是对“何为教师”的回答,也就是对“教师是什么人”这一问题的回答,成为一名怎样的教师,每个加入教师职业行列的人都有自己的答案;二是“教师应当是什么”,也就是教师的职业标准或者说是全社会对于教师的认知与界定,国家有对教师专业标准的界定,社会也有对于教师角色的认知与评价标准,总体来看,教师的修身,其实就是依据专业标准或者说按社会认知与评价的要求去为人师表、立德树人;三是“教师成为了什么人”,也就是事实上教师成长的结果如何,现在我们把教师分为合格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教育家型教师,等等,其实就是教师成长结果的不同表现。
第三,“齐家”思想对于成长有重要影响。“齐家”可以认为是“治家”,也可以说是“管家”,或者是有一个“完整的家”。中国人注重家庭观念,这种“家”文化不仅是一种稳定的社会文化,更是一种家国治理的文化。儒家传统观念认为,看一个人能否有作为,首先从他是否有“齐家”的能力,有没有一个符合人们期待的“完整的家”来进行判断。通俗地说,中国人需要先治家后治国,没有一个“完整的家”,就没有治家的能力,治国理政的能力也就无从谈起。教师的“齐家”能力,对于其“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师道权威的树立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第四,教师的成长道路上也有“穷”“达”的不同命运。儒家认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人成长的有所“达”,实际是指人在事业上有一定的成就,在社会上得到一定的肯定,这样的“达”人,是发挥“治国”作用的人,是对于社会进步与改革发展起着推动作用的人。从教师成长的“达”上讲,我个人认为是指成为了好教师、名教师、教育家型教师的人,他们为社会培养了素质高、社会影响大,在各行各业发挥核心力量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可以说“治国”的人才培养效果比较突出。相反,教师成长的“穷”,则是指一名教师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于学生的教育效果不是很理想的人,教师成长的“穷”不一定是不合格教师,不一定是没有对教育事业作出积极贡献的能力,也许更多的是“技不如人,情没有到深处”。对于教师成长的“穷”,社会整体上认为是需要提高“师德师心”,只能做到独善其身的教师,要好自为之,努力修炼自己,争取往“达”的方向努力。
第五,中国人的成长在“平天下”上是讲成人的结果。“平天下”可以认为是人修炼成长获得的“结果”。有人认为,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即是一部教育之作,是历经磨难取得“正果”之作。其中四个人物修炼成的正果虽然有所不同,但都在西天极乐世界里有了一席之地。教师成长的“平天下”结果,有国家认可的职称评定,有对于学生成长的培养效果认定,但更主要的还在于教师自身修炼的“正果”,即教师个人成长为一个优秀的人,成为了一个“为他人所用、为他人所想”的人。
有了以上关于教师成长中所渗透的中国传统思想的认知,下一步需要明确的是教师能否有“入世”的积极人生。“入世”即“不能清高在上,不能居功自傲,更不能眼中无人,心中无理想,行为无目标”。教师成长就是要在“入世”的过程中成长,就是要有“入世”的个体修炼。
教师“内圣外王”的成长之道探索,其实是探索教师成长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打铁还需自身硬”,邓小平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与之类似,教师“内圣外王”的成长之道,核心即回答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的问题。教师要不断地认识自我,思考自己的“内圣”和“外王”在何处,“内圣外王”的成长之道从“课程、课堂、课题”三课建设上讲做得如何。没有教师成长的“三课”建设,教师成长的修炼便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