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便宜货:廉价商品与美国消费社会的形成
》
售價:HK$
77.3
《
读书是一辈子的事(2024年新版)
》
售價:HK$
77.3
《
乐道文库·什么是秦汉史
》
售價:HK$
80.6
《
汉娜·阿伦特与以赛亚·伯林 : 自由、政治与人性
》
售價:HK$
109.8
《
女性与疯狂(女性主义里程碑式著作,全球售出300万册)
》
售價:HK$
109.8
《
药食同源中药鉴别图典
》
售價:HK$
67.0
《
设计中的比例密码:建筑与室内设计
》
售價:HK$
87.4
《
冯友兰和青年谈心系列:看似平淡的坚持
》
售價:HK$
55.8
|
編輯推薦: |
★ 朱自清先生写给青年的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入门指南。
★ 特级教师,北京市语文学科带头人金英华老师音频解读,讲述朱自清先生写书的契机和目的,娓娓道来书中的主要内容,教学生如何阅读。
★ 赠送《名著导练一本通》,特级教师汇编考点,助你轻松备战。
★ 版本精美,校勘精良。附录额外收录了朱自清先生的《唐诗三百首》指导大概,提升学生对古诗词的分析和鉴赏能力。
|
內容簡介: |
朱自清的《经典常谈》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等十三篇,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脉络。全书对经典的梳理与讲解,不仅知识上简洁精辟,文字上更是白话文通俗流畅的典范;让读者对古文更加亲近、熟悉,从而启发读者的兴趣,是读者概览中国古典文学的不二之选。
|
關於作者: |
朱自清(1898—1948),学者、现代散文家、诗人。1920年他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1925年到清华大学任教,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树立了”白话美文的模范”。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他随校南迁至昆明,任西南联大教授,讲授《宋诗》《文辞研究》等课程。抗日战争结束后,他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代表作品有《背影》《经典常谈》《诗言志辨》《新诗杂谈》《语文拾零》等。
|
目錄:
|
序 朱自清
《说文解字》第一
《周易》第二
《尚书》第三
《诗经》第四
“三礼”第五
“春秋三传”第六
“四书”第七
《战国策》第八
《史记》《汉书》第九
诸子第十
辞赋第十一
诗第十二
文第十三
附录
《唐诗三百首》指导大概
|
內容試閱:
|
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叶圣陶先生就指出:“阅读要养成习惯才有实用,所
以课外阅读的鼓励与指导必须配合着教材随时进行。换句话说,课外书也该认作
一项教材。”很清楚,课外书与教科书都是教材,共同担负着培养学生良好的读
书习惯的任务,课外阅读切不可忽视。
人们常说课外阅读可以增进知识,提高能力。这话不错,不过还有更重要
的,是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使读书成为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可以看到,阅读素养较高的一些同学,不论在候车室里、火车上、公交车
里,还是在公园里、广场上,都手拿书本,专注阅读。读书已经是这些同学的生
活方式。然而,还有很多同学没有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多年来,党和政府大张
旗鼓地倡导全民阅读,营造书香社会,力求越来越多的公民养成阅读习惯,以提
高全体国民的素质。这是21世纪建成新时代社会主义强国的不可或缺的一环。这
件事首先从学生抓起。青少年学生的课外阅读,事关青少年的整体素质,也事关
国家的百年大计。
这套书适应了中小学生课外阅读的需要。尽管书店、地摊上标着“学生读
物”的书籍琳琅满目,不过这套书自有特色。
遵照课程标准,针对学生需要,精选经典名著。选用寓言、故事等想象性的
作品,供小学低年级同学阅读;选用生动形象、故事性强的作品,供小学高年级
同学阅读;选用内容复杂、结构宏大的长篇巨著,供中学同学阅读。这些作品,
都经课程标准指定或推荐,尤其是从同学们的阅读心理出发,势必受到同学们的
欢迎,有利于同学们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选用最佳版本,由专家团队导读。经典名著往往版本众多,但是优劣不一。
这套丛书经严格筛选,仔细把关,选用最佳版本:外国作品,译者为名家;中国
古典作品,校注者为专家。经典名著的导读文字,由专家团队撰写。对名著的重
点、难点和精彩之处,作点评、旁批和简析。要言不烦、一语中的。足以激发同
学们的阅读兴趣和积极性,拉近同学们与经典名著的距离,指引同学们进入名著
的艺术境界,与大师们对话,从而丰富素养、熏陶感情、净化心灵。
配备音频,便于收听。每本名著都配有10~20分钟的音频文件,同学们扫描二
维码即可收听,灵活便捷。音频内容提纲挈领,对全书进行解读。同学们听了抑
扬顿挫的朗读,可以更好地走进名著的艺术世界,把握名著的精髓。
采用精美插图,设计新颖版式。译著中采用外国绘画大师绘制的原版插
图,其中多数插图在国内图书中首次出现。国内图书中采用著名画家绘制的插
图,其中多数插图早已广为流传。文字与插图珠联璧合。全书朴素雅致,美观大
方。
如此富有特色的图书,怎不令人喜爱?同学们!一书在手,伴你们终身前
行,它将助你们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使读书成为你们的生活方式;助你们开阔
胸襟,滋养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说文解字》第一
中国文字相传是黄帝的史官叫仓颉的造的。这仓颉据说有四只眼睛,
他看见了地上的兽蹄儿、鸟爪儿印着的痕迹,灵感涌上心头,便造起文字
来。文字的作用太伟大了,太奇妙了,造字真是一件神圣的工作。但是文
字可以增进人的能力,也可以增进人的巧诈。仓颉泄漏了天机,却将人教
坏了。所以他造字的时候,“天雨粟,鬼夜哭。”人有了文字,会变机灵
了,会争着去做那容易赚钱的商人,辛辛苦苦去种地的便少了。天怕人不
够吃的,所以降下米来让他们存着救急。鬼也怕这些机灵人用文字来制他
们,所以夜里嚎哭1;文字原是有巫术的作用的。但仓颉造字的传说,战
国末期才有。那时人并不都相信,如《易·系辞》里就只说文字是“后世圣
人”造出来的。这“后世圣人”不止一人,是许多人。我们知道,文字不断
地在演变着;说是一人独创,是不可能的。《系辞》的话自然合理得多。
“仓颉造字说”也不是凭空起来的。秦以前是文字发生与演化的时
代,字体因世因国而不同,官书虽是系统相承,民间书却极为庞杂。到了
战国末期,政治方面,学术方面,都感到统一的需要了,鼓吹的也有人
了;文字统一的需要,自然也在一般意识之中。这时候抬出一个造字的圣
人,实在是统一文字的预备工夫,好教人知道“一个”圣人造的字当然
1《淮南子·本经训》及高诱注。
1
是该一致的。《荀子·解蔽篇》说,“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一”是“专一”的意思,这儿只说仓颉是个整理文字的专家,并不曾说他是造字的人;可见得那时“仓颉造字说”还没有凝成定型。但是,仓颉究竟是什么人呢?照近人的解释,“仓颉”的字音近于“商契”,造字的也许指的是商契。商契是商民族的祖宗。“契”有“刀刻”的义;古代用刀笔刻字,文字有“书契”的名称。可能因为这点联系,商契便传为造字的圣人。事实上商契也许和造字全然无涉,但这个传说却暗示着文字起于夏商之间。这个暗示也许是值得相信的。至于仓颉是黄帝的史官,始见于《说文序》。“仓颉造字说”大概凝定于汉初,那时还没有定出他是哪一代的人;《说文序》所称,显然是后来加添的枝叶了。 识字是教育的初步。《周礼·保氏》说贵族子弟八岁入小学,先生 教给他们识字。秦以前字体非常庞杂,贵族子弟所学的,大约只是官书罢 了。秦始皇统一了天下,他也统一了文字;小篆成了国书,别体渐归淘 汰,识字便简易多了。这时候贵族阶级已经没有了,所以渐渐注重一般的 识字教育。到了汉代,考试史、尚书史(书记秘书)等官儿,都只凭识字 的程度;识字教育更注重了。识字需要字书。相传最古的字书是《史籀 篇》,是周宣王的太史籀作的。这部书已经佚去,但许慎《说文解字》里 收了好些“籀文”,又称为“大篆”,字体和小篆差不多,和始皇以前 三百年的碑碣器物上的秦篆简直一样。所以现在相信这只是始皇以前秦国 的字书。“史籀”是“书记必读”的意思,只是书名,不是人名。
始皇为了统一文字,教李斯作了《仓颉篇》七章,赵高作了《爰历篇》六章,胡母敬作了《博学篇》七章。所选的字,大部分还是《史籀篇》里的,但字体以当时通用的小篆为准,便与“籀文”略有不同。这些是当时官定的标准字书。有了标准字书,文字统一就容易进行了。汉初,教书先生将这三篇合为一书,单称为《仓颉篇》。秦代那三种字书都不传了;汉代这个《仓颉篇》,现在残存着一部分。西汉时期还有些人作了些字书,所选的字大致和这个《仓颉篇》差不多。其中只有史游的《急就篇》还存留着。《仓颉》残篇四字一句,两句一韵。《急就篇》不分章而分部,前半三字一句,后半七字一句,两句一韵;所收的都是名姓、器
2
物、官名等日常用字,没有说解。这些书和后世“日用杂字”相似,按事
类收字— 所谓分章或分部,都据事类而言。这些一面供教授学童用,一
面供民众检阅用,所收约三千三百字,是通俗的字书。
东汉和帝时,有个许慎,作了一部《说文解字》。这是一部划时代
的字书。经典和别的字书里的字,他都搜罗在他的书里,所以有九千字。
而且小篆之外,兼收籀文“古文”;“古文”是鲁恭王所得孔子宅“壁中
书”及张仓所献《春秋左氏传》的字体,大概是晚周民间的别体字。许氏
又分析偏旁,定出部首,将九千字分属五百四十部首。书中每字都有说
解,用晚周人作的《尔雅》,扬雄的《方言》,以及经典的注文的体例。
这部书意在帮助人通读古书,并非只供通俗之用,和秦代及西汉的字书是
大不相同的。它保存了小篆和一些晚周文字,让后人可以溯源沿流;现在
我们要认识商周文字,探寻汉以来字体演变的轨迹,都得凭这部书。而且
不但研究字形得靠它,研究字音字义也得靠它。研究文字的形音义的,以
前叫“小学”,现在叫文字学。从前学问限于经典,所以说研究学问必须
从小学入手;现在学问的范围是广了,但要研究古典、古史、古文化,也
还得从文字学入手。《说文解字》是文字学的古典,又是一切古典的工具
或门径。
《说文·序》提起出土的古器物,说是书里也搜罗了古器物铭的文字,便是“古文”的一部分,但是汉代出土的古器物很少;而拓墨的法子到南北朝才有,当时也不会有拓本,那些铭文,许慎能见到的怕是更少。所以他的书里还只有秦篆和一些晚周民间书,再古的可以说是没有。到了宋代,古器物出土的多了,拓本也流行了,那时有了好些金石图录考释的书。“金”是铜器,铜器的铭文称为金文。铜器里钟鼎最是重器,所以也称为钟鼎文。这些铭文都是记事的。而宋以来发见的铜器大都是周代所作,所以金文多是两周的文字。清代古器物出土的更多,而光绪二十五年(西元一八九九)河南安阳发现了商代的甲骨,尤其是划时代的。甲是龟的腹甲,骨是牛胛骨。商人钻灼甲骨,以卜吉凶,卜完了就在上面刻字纪录。这称为甲骨文,又称为卜辞,是盘庚(约西元前一三○○)以后的商代文字。这大概是最古的文字了。甲骨文、金文,以及《说文》里所谓
3
“古文”,还有籀文,现在统统算作古文字,这些大部分是文字统一以前
的官书。甲骨文是“契”的;金文是“铸”的。铸是先在模子上刻字,再
倒铜。古代书写文字的方法除“契”和“铸”外,还有“书”和“印”,
因用的材料而异。“书”用笔,竹木简以及帛和纸上用“书”。“印”是
在模子上刻字,印在陶器或封泥上1。古代用竹木简最多,战国才有帛;纸 是汉代才有的。笔出现于商代,却只用竹木削成。竹木简、帛、纸,都容易坏,汉以前的,已经荡然无存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