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动机与人格 一本书读懂“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拥抱积极的心理学,不压抑本性,成为你想成为的人!

書城自編碼: 3848076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心理學心理学经典著作
作者: 马斯洛
國際書號(ISBN): 9787513936378
出版社: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3-02-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95.2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物理光学漫步——衍射计算理论及应用研究故事
《 物理光学漫步——衍射计算理论及应用研究故事 》

售價:HK$ 193.2
人类起源简史:破译700万年人类进化的密码
《 人类起源简史:破译700万年人类进化的密码 》

售價:HK$ 78.2
古典与现代 : 民国大学的潮与岸
《 古典与现代 : 民国大学的潮与岸 》

售價:HK$ 89.7
浮华梦醒:民国实业家的创业之路
《 浮华梦醒:民国实业家的创业之路 》

售價:HK$ 64.4
财之道丛书·后资本主义生活:财富的意义、经济的未来与货币的时间理论
《 财之道丛书·后资本主义生活:财富的意义、经济的未来与货币的时间理论 》

售價:HK$ 78.2
人文与社会译丛:自由意志、能动性与生命的意义
《 人文与社会译丛:自由意志、能动性与生命的意义 》

售價:HK$ 79.4
儿童折纸大全(儿童创意美术手工系列)
《 儿童折纸大全(儿童创意美术手工系列) 》

售價:HK$ 34.3
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人文与社会译丛)
《 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人文与社会译丛) 》

售價:HK$ 90.9

 

建議一齊購買:

+

HK$ 95.2
《人性能达到的境界 马斯洛生命中的最后一部著作,人生旅途如何》
+

HK$ 87.4
《情绪之书》
+

HK$ 36.9
《乌合之众 : 大众心理研究》
+

HK$ 43.5
《自卑与超越(中科院心理学硕士、青年翻译家马晓佳未删节全译)》
+

HK$ 104.3
《性心理学(性心理学的里程碑式扛鼎之作,齐名《梦的解析》,一部》
+

HK$ 47.3
《译文经典精装系列·乌合之众》
編輯推薦:
?“人本心理学之父”马斯洛的人性心理学,人类了解自我的经典之作,自我成长、实现自我价值必读。
?“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出处,“第三代心理学开创者”马斯洛代表作,划时代的心理学巨著!
*综合心理学、行为科学、管理学、社会学、犯罪学,具有跨学科影响力的心理学经典!
?心理学史上三大经典之一,告别行为主义的机械和弗洛伊德的病态,拥抱人性的光辉,解读“正常人的心理学”!
?健康人和普通人之间存在很多差异,以至于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心理学。我们越来越清楚地发现,研究有缺陷、发育不良、不成熟和不健康的人,只能产生残缺不全的心理学和哲学。为了构建更具普遍意义的心理科学,必须以对自我实现者的研究作为基石。——马斯洛
一部经典的解读“人性”的著作,广泛影响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各个学科的发展!
不仅是心理学研究者和爱好者的必读之书,更是咨询、营销、管理等领域工作者的必读之书!
人的需求层次理论,最低层次是生理需求,第二是安全需求,第三是社会需求,第四是尊重需求,第五是自我实现的需求。这些需求逐级出现,引导人们不断追求,获得更深刻的幸福感、满足感,进而寻找生命和生活的意义。有人这样评价马斯洛:“正是
內容簡介:
本书系统地阐述了马斯洛关于人性、人的需要、人格发展的动力和规律、促进健康人格发展的方法和途径的观点和理论,是一部经典而通俗的解读人性的著作,也是心理学大师马斯洛的重要代表作,马斯洛“人本心理学之父”的学术地位便由此而奠定。本书内容丰富,作者主要围绕需要层次理论、自我实现理论和巅峰体验理论来阐述其基本观点,马斯洛明确指出,通过自身的努力,每个人都可能达到自我实现者的高度——在这个高度的个体,体验着作为健康自由人的所有的美好与幸福。本书对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学科领域和实际工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關於作者:
亚伯拉罕·马斯洛(1908—1970),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第三代心理学的开创者,提出了融合精神分析心理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并于其中融合了其美学思想。他的主要成就包括提出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等等。代表作品有《动机与人格》《存在心理学探索》《人性能达到的境界》《科学心理学》《人类价值的新知识》,等等。
刘霈,高级教师、翻译,曾翻译过《儿童教育心理学》《自卑与超越2》等心理学著作。
目錄
第一部分 动机理论
第一章 动机理论引言 / 002
第二章 人类动机理论 / 017
第三章 基本需要的满足 / 041
第四章 重新考察本能理论 / 059
第五章 需要的层次 / 072
第六章 非动机的行为 / 080
第二部分 心理病态与正常状态
第七章 心理病理的起源 / 096
第八章 破坏性是本能的吗 / 104
第九章 作为良好人际关系的心理治疗 / 118
第十章 恢复正常和健康的方法 / 141
第三部分 自我实现
第十一章 自我实现的人 / 158
第十二章 自我实现者的爱情 / 188
第十三章 自我实现者的创造性 / 198
第四部分 人类科学的方法论
第十四章 新心理学的问题 / 212
第十五章 有关科学的心理学研究 / 225
第十六章 方法中心和问题中心 / 236
第十七章 陈规化的认知和真正的认知 / 243
第十八章 心理学的整体论方法 / 266
附录 马斯洛的生平与学说
內容試閱
第七章 心理病理的起源
前文已经阐述了动机概念的重点,这一概念包括对心理病理的掌握,以及挫折、冲突、威胁等概念的启示。我们要探讨的挫折与冲突这两个概念,基本上是一切心理病理如何起源、持续的基础。一些挫折会导致病态的出现,另一些则不会这样。一些冲突也会致使病态的出现,而另一些也不会这样。要想解开这一谜团,我们需要基本需要理论的辅助。
一、剥夺与威胁
在讨论挫折时,常犯的一个错误是把人分割开来。换句话说,目前还存在只探讨一张遭受挫折的嘴、一个遭受挫折的胃或一种遭受挫折的需要的现象。我们务必谨记,受挫折的只能是一个完整的人,而非这个人的某个部分。
只要牢记这一点,就能看清剥夺与对人格的威胁之间的差别。挫折只不过是无法获得内心期盼的东西,某个愿望或某种满足遭到了阻碍。但这样定义无法区分两种差异性的剥夺:一种对机体而言还不重要(较容易被取代,很少造成严重后果),另一种是对人格,即该个体的生活目标、防御系统、自尊心、自我实现及基本需要的一种威胁。我们的论点是:只有威胁性的剥夺才具备一般归因于通常性挫折的许多后果(一般是让人不悦的后果)。
对于个体而言,某一目标物存在两种意义。首先,它是有内在意义的;其次,它存在一种间接的、象征性的价值。如此,一个被剥夺了渴望得到的冰激凌的孩子也许仅仅失去了一个冰激凌。而另一个被剥夺了冰激凌的孩子,失去的不仅仅是一次感官上的满足,他或许会感觉母亲的爱也一并被剥夺了,原因是她拒绝买冰激凌给他。对于第二个孩子而言,冰激凌不仅具备内在价值,还充当了心理价值的媒介物。对一个健康的人而言,仅被剥夺了作为冰激凌的冰激凌是不值一提的,这种情形都不能被称为“挫折”,“挫折”指的是具有更大威胁性的剥夺。只有在目标物象征着爱、名望、尊重或别的基本需求时,剥夺它之后才会产生一般称为挫折的不好的效果。
在某些种类的动物群体中,某一物体的双重意义是可以被非常明显地印证的。比如,已经得到证明的,当两只猴子处于一种支配—从属的关系时,一块食物便成了充饥物与支配地位的符号。如此一来,倘若身处从属地位的动物打算去拿食物,必然会马上受到处于支配地位的动物的攻击。可是,一旦它可以把食物的符号化的支配价值消除,那么它的支配者便会允许它食用该食物。要想实现这一点,它仅需要借助一个顺从的姿势,也就是在靠近食物的时候,摆出服务性的姿势。这似乎是在声明:“我只想得到这块可以充饥的食物,并不想挑战您的支配地位。我非常乐意服从您的安排。”
同样,对于朋友的批评,我们也可以采取两种不同的方式。一般人会觉得受到了攻击与威胁(这是有道理的,因为批评也是攻击的一种),他的反应是怒气冲冲、火冒三丈。可是,倘若他坚信这仅仅是批评,而非一种攻击或排斥的话,那么他不仅会接受批评,甚至会心存感激。要是他可以找到充分的证据来证明朋友对他的爱与尊重,那么批评就只是批评而已,不会同时裹挟着一种攻击或威胁的成分。
对这一区别的忽略,导致精神病学界发生了许多不必要的混乱。一个反复出现的问题是:挫折的许多后果,如挑衅和理想化等,都是性剥夺导致的吗?现在我们知道,独自生活是不会导致精神病理上的后果的。不过,在有些情况下,它确实可以导致许多恶果。那么,什么样的因素来决定将出现什么结果呢?对精神正常者的临床检验提供了一个确切的答案:性剥夺只有在象征着异性的拒绝、低贱、缺少价值、缺少尊重、孤单或其他对于基本需求的阻碍时,才会在一个很严重的意义上成为病因。对于那些不觉得它有这种象征意义的人来说,可以很自然、轻松地承受性剥夺。
一般来说,人们认为孩童时代难以避免的剥夺也具备挫折性。断奶、掌控大小便、学习走路——任何一个新的调整层次都是在孩子遭到了一定的强制下才实现的。因此,纯粹的剥夺与对人格的威胁二者之间的差异,再一次要求我们要谨小慎微。观察那些信赖父母的爱与关注的孩子,偶尔可以发现他们能够冷静从容地面对种种剥夺、纪律与惩罚,这是令人十分诧异的。假如一个孩子并不认为这些剥夺会威胁到他的需要、基本人格和主要生活目标,那么这些剥夺所产生的挫折效果会非常微弱。
从这个观点出发可以得到一个结论:相较于单纯的剥夺,威胁性挫折与其他威胁性情况之间的联系要更加紧密。挫折的典型后果通常是由其他类型的威胁性情况引起的——创伤、冲突、大脑皮质受损、重疾、现实的人身威胁、濒临死亡、屈辱或极大的痛苦。
这将我们引向了最终假设:挫折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或许不如将它剖析开的那两个概念用处大:(1)对非基本需要的剥夺,以及(2)对人格,即对基本需要或和这些需要相关的种种应对系统的威胁。剥夺的概念范畴要远远小于挫折的概念范畴,其带有更多的威胁成分。剥夺并非精神病病因,而威胁是。
二、冲突与威胁
我们可以像对待挫折那样,用威胁的概念剖析冲突这一概念。我们要思考几种冲突。
单纯的选择是最简单意义上的冲突。任何人的生活都充斥着不计其数的选择。这种选择与即将探讨的下一种选择的差异如下:第一种是在通往同一个目标的两条道路中做选择,这一目标对机体来说不那么重要。对这种选择情况的心理反应也从来不是病理性的。其实,在大多数情况下,主观上根本体会不到冲突的感觉。
另外一种选择的情况是这样的:目标本身非常重要,并且有两种抵达该目标的路径。目标本身不会受到威胁。当然,目标是否重要是由每个机体的情况决定的。也许对一个机体而言十分重要,但对另一个机体而言却不值一提。我们不妨举个例子,一位女士想去某个社交场合,试着决定到底穿这双鞋还是那双鞋、穿这件衣服还是那件衣服,于她而言,这个社交场合是非常重要的,她期望能给别人留下一个好印象。在做完决定之后,一般来说,显著的冲突感觉便会消失。可是,一旦目的十分重要时,在通往它的两个或多条路径之间的选择冲突就会突然变得异常激烈。一位女士,若是在两个有可能成为她的丈夫的人之间做选择,而非在两件衣服之间做选择时,这样的冲突无疑会变得相当激烈。我们由此可以想到罗森茨威格提出的需求的坚持性效应与自我的防御性效应之间的区别。
威胁性的冲突与前文阐述的两类冲突之间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它仍是一个选择的情况,可却是在两个不同的目标之间做出选择,而这两个目标都是十分重要的。一般来说,做一个选择的反应不足以解决冲突,因为这样的决定意味着要放弃一些几乎和被选中者一样重要的东西。放弃一个必需的目标会让人感到一种威胁,就算已经做出了选择,还是会有威胁性的后果存在。归根结底,这种选择会导致一种对于基本需要的长期妨碍,是致病的。我们最好把灾难性冲突称为没有抉择或没有选择的可能性的纯威胁。从它的结果来说,一切选择都是灾难性或是威胁性的,否则就只有一种可能,也就是一种灾难性的威胁。这种情形是广义上的冲突。若是举两个例子,就能轻易地看到这一点:一个例子是,某个人在几分钟内将被处决;另一个例子是,被迫做出明知对自己有惩治性的决定的动物,在做决定时,一切逃避、进攻、代替性行为的可能性都被杜绝——这恰恰是诸多动物神经症实验的情形。
就精神病理学的观点而言,我们得到的结论会与我们对挫折进行分析后得到的结论一样。通常来说,冲突的情形或反应有两种,分别是无威胁性的和有威胁性的。无威胁性的冲突不值一提,原因是它们一般来说并不致病;有威胁性的冲突至关重要,它们通常是致病的。同样,倘若我们把某种冲突的感觉当成病症的来源进行探讨,那么我们最好还是去探讨一下威胁或威胁性冲突,毕竟某些种类的冲突还不能引发症状。事实上,某些对于机体还有强化作用。
然后,我们可以着手再次对精神病病因这一综合领域的每个概念进行分类。我们可以先讨论剥夺,然后讨论选择。我们可以说二者都不是致病的,因此它们在精神病理学的研究者眼中都是无关紧要的概念。重要的那个概念既非冲突也非挫折,而是二者的基本致病特征,也就是对机体的基本需求与自我实现横加阻碍的威胁,或确实存在的阻碍。
三、威胁的个体化定义
通过一般动力学理论以及种种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知,个别地界定威胁是很有必要的。换句话说,我们最后对某一情况或威胁加以界定时,注意力非但要落在整个种类都有的基本需求上,也要留心面临着个体独特问题的个别机体上。这样的话,挫折与冲突的定义总是由外部的情形来决定,而非来自机体对于这诸般外部情形的内在反应与感知。那么我们必须指出,心理创伤的情形与对创伤的感受截然不同;一次创伤性的情境可以具备心理威胁性,但并非一定如此。如果可以妥当处理,它确实可以达到教育和强化的功能。
我们如何得知一个特定情况被机体理解成了一种威胁呢?对人类而言,可以轻而易举地通过足以描述整体人格的方法进行判断,比如心理分析法。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可以得知某个人需要什么、缺少什么、遭受了来自何处的威胁。比起一般大众或神经质的成年人,健康的成年人很少会遭到外界的威胁。我们必须谨记,即使这类成年人的健康来自幼时不曾遭受威胁或成功抵御了威胁,但经年累月,它对威胁的免疫力在逐渐增强。例如,威胁一个自信的人的男子汉气概是不可能的。对某个在人生中享受着足够多的来自他人的爱并感到自己值得他人去爱的人而言,丧失爱并不意味着遭到了巨大的威胁。想要理解这一点,必须再一次借助机能自主原则。
动力理论的最后一个观点是,威胁感自身就是一种对于其他反应的动力性刺激。倘若我们无法同时得知威胁感会引发什么、促使个体做出什么、机体又会怎样对威胁做出反应,那么也不可能对于每一个机体内的威胁做出完整的描述。当然,在神经症理论中,了解威胁感的实质与了解机体对这类感觉的反应同样重要。
四、作为威胁的精神创伤与疾病
需要指出的是,威胁这一概念中包括某些既不属于冲突,也不属于挫折的现象(在这些名词的一般意义上)。一些心理疾病会因某些类型的重疾而出现。某个频发心脏病的人,他的行为方式是一种遭到了威胁者的行为方式。对孩子而言,患病、去医院的经历不仅会对其施以剥夺,而且这种经历本身就带有直接的威胁性。
我们还可以把十分基础的和严重的精神创伤一并加入非冲突、非挫折威胁影响的清单中。曾经历过相当严重的意外事故的人,可能会得到“他/她并非自己命运的主人,而且死亡永远距离自己不远”的结论。某些人在面对这个难以抵抗的强大和威胁性的世界时,好像不再那么自信满满,甚至于对最简单基础的能力也丧失了信心。当然,一些没那么严重的精神创伤的威胁性也更小。我们需要补充一点:这种反应会非常频繁地在一类人身上出现——某种特定类型的性格结构导致他们遭受威胁的概率更大。
不管何种原因导致的濒临死亡,都会(也不一定)让我们置身于某个遭受威胁的境地,究其原因,我们也许会丧失我们最基本的自信。在我们难以掌控局面时,在我们无法忍受这个世界时,在我们无法完全主宰自己的命运时,在我们不能掌控这个世界或不能自我支配时,我们自然会谈到遭遇威胁的体会。偶尔,另外一些“我们无可奈何”的遭遇也会让人感觉自己受到了威胁,也许剧痛应属于此类。我们对此的确是无可奈何的。
一般来说,通常是属于某一不同类型的现象也被归到这一概念下。比方说,我们也许会谈到突然且强烈的刺激,没有准备的忽然下坠、失足、任何无法解释或不熟悉的事情、生活常规或节奏被打乱,这些对儿童来说都是具有威胁性的,而不仅仅是产生情感反应。
当然,威胁的最核心层面也是我们务必要提及的,即剥夺、妨碍,或危及基本需要(羞耻、排挤、独处、丧失威信、丧失力量);凡此种种皆有着直接的威胁性。此外,对能力的误用或弃用,也会对自我实现构成直接威胁。最后,对十分成熟的人而言,指向超越性需要或存在的价值的危险也许是有威胁性的。
五、作为威胁的对自我实现的抑制
与戈尔茨坦的观点相一致的是,我们可以把对威胁的大部分个人体验理解成一种境遇,一种会对终极自我实现的发展产生压制或威胁的境遇。此种对未来以及现实的强调带有很多严重的后果。我们可以引入弗洛姆的革命性概念“人本良心”作为对偏离成长或自我实现之路的感知。这一概念极大地弥补了相对主义和弗洛伊德的“超我”概念的不足。
我们理应注意,将威胁等同于压制成长的这种做法会产生一种可能性,即一种目前是主观的、没有威胁性的境遇,在将来却是威胁性的或抑制成长的。或许孩子们现在希望得到满足,这种满足会使他们兴奋、安静和心怀感恩,可这种满足也是会压制成长的。父母纵容孩子,导致孩子肆无忌惮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六、病理症状的根源
把神经症的起源等同于最终有缺陷的发展,这种思想的一元化性质产生了一个问题。我们所说的是,全部或大部分病患都来自单一的来源;神经症的病源是一元的而非多元的。那么,疾患的不同症候群究竟源自何处呢?或许不仅致病原因与心理病理学是一元的,或许目前我们所探讨的医学模式中不同的疾病类型,实际上只是比较浅显的分类,就像霍妮声称的那样,是对一个更深层次的同一病患的不同的特殊反应。这一根本假设,也是针对安全感-非安全感的S-I测验的基础。而且到目前为止,它似乎是成功的,能够把普通心理疾患与大众区分开来,而非只是把歇斯底里、忧郁症或焦虑性神经症与大众区别开来。
因为在此唯一的目的便是要指出,关键问题与假设是通过这样的病理学理论产生的,因此现在不会对这些假设做进一步的探讨。只需对它的统一的、简化的可能性进行强调。
七、总结
归根结底,以下这些均在我们的感觉中被感受为威胁:对基本需要和超越性需要(包含自我实现)以及它们的前提条件的可能或现实的阻碍,对生命本身、机体整体完整性、机体整合性、机体对世界的基本把握所受到的威胁,以及对终极价值的威胁。
不管我们怎样定义威胁,有一个方面是我们无论何时也不能忽视的。一个终极的定义,不管它包含什么,必然是与机体的根本目标、价值或是需求息息相关的。这就是说,反过来,所有心理病理学理论都必须直接建立在动机理论上。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