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日本文学史序说》讲演录
》
售價:HK$
72.8
《
无尽的海洋:美国海事探险与大众文化(1815—1860)
》
售價:HK$
99.7
《
治盗之道:清代盗律的古今之辨
》
售價:HK$
122.1
《
甲骨文丛书·剑桥世界暴力史(第一卷):史前和古代世界(套装全2册)
》
售價:HK$
210.6
《
甲骨文丛书·中华早期帝国:秦汉史的重估
》
售價:HK$
300.2
《
欲望与家庭小说
》
售價:HK$
98.6
《
惜华年(全两册)
》
售價:HK$
70.3
《
甲骨文丛书·古代中国的军事文化
》
售價:HK$
99.7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作者十余年来观察研究东莞社会、族群、经济、文化变迁的心得之作,能较好地反映东莞这十多年来社会、文化发展的特征和面临的困惑。全书围绕“多元融合与发展”的主题,整合了东莞族群演变与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幸福东莞建设、古村落保护、长三角先进城市打造城市文化品牌经验、推动常住人口社会融合、外来人口参与基层治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新乡贤参与乡村振兴、基层社会治理的石龙范例等研究成果。
|
關於作者: |
于鹏杰,女,1980年生,湖南邵阳人。中山大学人类学博士,美国新墨西哥大学访问学者。现为东莞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主要研究地方文化、都市族群、社会组织、外来人口等。主持和参与多项地方、省市、国家级课题,在《广西民族大学学报》《中南民族大学学报》《青海民族研究》《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医学与社会》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专著有《城步苗族:蓝玉故里的宗族与族群认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8月)。曾获2010年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三等奖、2011年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二等奖、2018年广东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奖、2021年广东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奖、东莞市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调研报告三等奖、东莞市第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三等奖、2011年东莞市年度优秀课题社科研究优秀课题奖、2013年东莞市年度优秀课题咨政优秀课题奖、2014年东莞市第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三等奖、2017年东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优秀课题奖、2017年度东莞市文化精品专项资金社科优秀成果奖、2018年度东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优秀课题奖、2019年度东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优秀课题奖、2021年度东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优秀课题奖。曾任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东莞市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终期评估组专家、东莞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镇(街)督导组专家、东莞市财政支出重点项目绩效评价组专家、东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评审专家。
|
目錄:
|
第一章文化城市与幸福东莞建设1
一文化城市的内涵与特点1
二文化城市与幸福东莞3
三东莞文化城市建设取得的成效5
四东莞文化城市发展存在的问题17
五“六化”并进,促进文化城市建设再上新台阶的思路18
六借鉴文化幸福城市建设经验做法23
第二章东莞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与品质东莞研究27
一东莞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情况28
二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37
三促进基层公共文化发展的对策建议46
第三章长三角城市打造文化品牌的经验及对东莞的启示61
一长三角城市打造文化品牌的具体做法61
二长三角城市打造文化品牌的经验与启示79
三打造东莞城市文化品牌的对策建议85
第四章东莞宗族文化传承与古村落保护研究91
一研究缘起91
二研究现状与概念96
三东莞古村落的形成与发展101
四东莞古村落的现状分析106
五回归传统社会结构的思考:宗族文化传承与古村落保护129
六东莞古村落保护与发展探讨138
第五章东莞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城市发展中的保护与利用研究147
一“非遗”的保护与利用对东莞城市发展的作用148
二东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构成和特点150
三东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的现状分析153
四推动东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对策思路156
第六章东莞新乡贤参与乡村振兴的状况研究168
一研究缘起169
二东莞新乡贤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的主要作用174
三东莞新乡贤参与乡村振兴面临的主要问题180
四优秀地区新乡贤参与乡村振兴的经验借鉴184
五东莞进一步引导新乡贤促进乡村振兴的对策建议192
第七章东莞完善常住人口服务体系 促进本外居民社会融合研究200
一东莞常住人口结构分析201
二东莞推进常住人口社会融合的主要措施205
三东莞常住人口实际融入情况及面临的主要问题210
四东莞完善常住人口服务体系,促进本外居民社会融合的对策223
第八章东莞外来人员参与基层治理 推进社会和谐共治研究233
一东莞推动外来人员参与基层治理的主要措施234
二东莞外来人员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现状分析243
三东莞外来人员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251
四提升东莞外来人员参与基层治理的对策建议257
第九章融合协商 多元发展——基层治理现代化的东莞石龙范例264
一石龙镇基层治理的现状分析265
二石龙镇基层治理面临的问题和不足270
三进一步提升石龙镇基层治理水平的对策建议274
后记279
|
內容試閱:
|
序言
就毕业时间来讲,于鹏杰比我早一年获得人类学博士学位,资格其实比我老。她嘱我为她新著写序,颇使我诚惶诚恐。不过,这又让我倍感荣幸,因此欣然从命。
2011年,博士毕业蹉跎半年多后,我有幸来到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人类学系任教。不过,最早结识于博士,应该是在2012年的一次学术会议上。她展示的东莞“咸水歌”研究,让我印象很深刻。于是我们有机会相识,并有了更多交流、合作的机会。她是国内人类学界较早使用“场域”概念的一批研究者[参见《场域:现代社会研究的另一种视角》,《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她的这篇文章不仅启发了我,而且她也屈就于我的课题组,为我2017年申请国家社科基金成功提供了很大帮助。虽然我入行晚,但由于我年龄比她大,且任教于她的母校、母系,所以私下里她一直都戏称我为“夏老”,我也坦然受之。
于鹏杰的博士毕业论文是《城步苗族——蓝玉故里的宗族与族群认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出版),她毕业后就职于东莞市社会科学院。东莞市常住人口在2021年末就已经达到1053.68万人(户籍人口仅有278.61万人),是当前中国最有发展潜力的特大城市之一,是个做研究的好地方。我们系人类学专业的张振江教授和考古专业的刘文锁教授都出版过有关东莞的研究著作。于博士因此常常“蛊惑”我前去东莞调研。可惜我由于家庭事务和教学工作比较繁重,一直未能有机会去跟着她深挖东莞文化的精髓。
个人认为,社科院是介于学术界与社会各界之间的科普型、应用型的学术机构。研究人员一方面要在学界汲取营养,紧跟学术前沿,从实务工作中形成有中国和地方特色的社会科学理论;另一方面要紧跟时政,做好学术观念的普及和推广工作,给各级政府做好参谋。要想立足,实属不易。而于博士一直从事地方文化、都市文化、外来人口、社会组织等研究工作,在这些主题上钻研多年,专业水平较高,研究成果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