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揉碎浪漫(全两册)
》
售價:HK$
70.3
《
古籍善本
》
售價:HK$
537.6
《
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24:可持续全球供应链体系与国际货币金融变革
》
售價:HK$
87.4
《
道德经新注 81幅作者亲绘哲理中国画,图文解读道德经
》
售價:HK$
143.4
《
清俗纪闻
》
售價:HK$
98.6
《
镜中的星期天
》
售價:HK$
76.2
《
世界前沿技术发展报告2024
》
售價:HK$
188.2
《
可转债——新手理财的极简工具
》
售價:HK$
65.0
|
編輯推薦: |
童年是一个文学创作者为关键的人生阶段,它直接影响着创作者一生的文学取向和文学基调。本书一共五个小辑,每一辑都直接或者间接说到故乡,甚至在辑,几乎每一篇标题都带有“故乡”二字。作者大量地写到童年的记忆和记忆里的故乡,仿佛是要构筑一个自己的理想的文学故乡。
|
內容簡介: |
本书分为五辑,主要以作者对故乡的回忆为线索,把童年的记忆、故乡的记忆、读书的记忆,用生动的文字一一串联起来,形成一副副生动的画面,让人读之能感受到故乡的温情。作者深深地爱着故乡,以独特的角度描绘着故乡的一切,把故乡当成力量源泉,支撑着他越走越远。
|
關於作者: |
于春,男,1985年出生,苗族,贵州天柱人,现居温州,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会员,温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发表各类文学作品40万字,文章散见于《散文选刊》《散文百家》《人民日报》《中国自然资源报》《中国矿业报》《温州晚报》《黔东南日报》等,主编散文集《踏遍雁山瓯水》。
|
目錄:
|
目录
辑 背着故乡去远行
故乡的印记 002
故乡的三口井 007
故乡的石板桥 012
故乡的鸟鸣声 016
背着故乡去远行 020
悠悠清水江 022
半坡人家 026
故乡旧俗 029
故乡三景 033
故乡的山川 038
皎皎故乡月 042
一条沿河而生的老街 045
第二辑 少年不知愁滋味
记忆深处的乐园 050
钓蜂往事 054
骑竹马 058
杨梅红了 061
露天电影院 065
放牛岁月 069
童年的味道 072
难忘捉蟹的快乐时光 075
我的稻草人伙伴 078
摸泥鳅 081
第三辑 藏在岁月里的温暖
父亲的草鞋 086
给妈妈染发 090
村医母亲 093
怀念奶奶 096
烧炭翁外公 100
我的姐姐 104
秀秀的盼望 108
拾穗记忆 111
难忘师恩 114
后的水车 118
藏在岁月里的温暖 122
父亲的夏天 126
第四辑 幸福一直在身边
惜春 132
乡村春耕图 136
通往幸福的小路 139
乡村夏夜 142
乡村的瓦 145
乡集暖如画 148
家乡的茶油林 152
那一片竹海 156
大山的恩赐 159
第五辑 书中自有黄金屋
春日晒书 166
蹭书岁月 169
抄写助我成长 171
记忆里的小人书 174
我与金庸小说的故事 176
苍茫戈壁滩上的独舞者
——读新疆李娟散文集《阿勒泰的角落》 179
闲笔写人生
——读陈平文集《流年闲笔》 182
故园情深
——读刘燕成散文集《遍地草香》 186
故乡是游子的根
——读杨志福散文集《故乡芬芳》 189
心安处即是故乡
——读傅建国散文集《从皖南到温州》 192
|
內容試閱:
|
童年记忆里的文学故乡
刘燕成
我读了于春的散文集《藏在岁月里的温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叙写的是童年记忆里的文学故乡。这本说厚不厚说薄不薄的作品集,虽一共五个小辑,但每一辑都直接或者间接说到故乡,甚至在辑,几乎每一篇标题都带有“故乡”二字。童年是一个文学创作者为关键的人生阶段,它直接影响着创作者一生的文学取向和文学基调。而故乡又是作家初练笔的描述对象,甚至不少作家耗尽毕生写故乡,在浩瀚的文学海洋里,故乡无处不在。因而,我认为于春的创作是很有意义的。
于春和我都是天柱二中的毕业生,都是陈平老师的学生。早些年,我们的母校天柱二中是一个“捡漏”学校,学生十有八九是别的学校选剩后而进入二中的,但母校有一大批心系教育、干劲十足的老师,比如我们的陈平老师,那时正40 多岁,一心扑在教育上,为了搞好教学,舍弃了自己的文学创作爱好,从高一一直陪我们到高三,任语文课老师,后兼任高三班主任,是我此生遇到的好的老师。据陈平老师说,于春晚于我在天柱二中求学。二中有一排特别美丽的梧桐树,在旧教学楼大门通往教师宿舍楼的路上,将操场分割为两半,夏天是绿绿的,秋天是金黄金黄的,树下的石墩上,每天都坐满了人,捧着书本细声阅读,呈现出一道很美很美的风景。我想,于春或许也在那石墩上读过书,像当年的我,对知识如饥似渴,对未来充满了无限遐想。
应该是好些年前了,于春在网上书店购买了我的书,后发来手机短信予我,大意是期待快点收到书。那时我以为他是外省人,好多年过去了才知道他和我同是陈平老师的学生。于春与同样毕业于天柱二中的师妹张兰银往来甚密,他们常常在网络上探讨文学之路,无话不说,或许是他们的文学起点差不多,想法也差不多,交流起来更加顺心和舒畅。不像与我,总隔着什么似的,即便偶尔说到文学,也总是赞扬比批评多,恭维和奉承多,有时候让我很是尴尬。兰银更是夸张,读到我文章里的错别字,也不帮忙指正,还说是通假字,世上很难找到这样忽悠师兄的小师妹,我自知自己的浅薄,羞愧不已。返乡时,我在故乡的小县城里见过兰银几面,她总是笑盈盈的,热情好客,端庄大气,典型的侗家妹子。可惜她性格太直,特别坚持自我,在人情世故上更是不愿意去迎合,因而遇到过吃亏的事。于春也常常说,他喜欢读我的作品,甚至潜移默化,在他的作品里可以看见我的文章的影子。我当然知道这是奉承的话。其实,于春、兰银,以及我自己,都深受陈平老师的影响,不管是为人处世,还是业余的文学创作,或多或少带有陈老师的印痕。陈老师被母校的其他老师誉为“活字典”,他是一个知识渊博的教学能手,还是一个谦卑、厚道、仁慈之师,许多年里,我一直因自己是陈老师的学生而感到特别自豪和庆幸。我相信,于春也一定有这样的自豪感。
相同的生活交集,让我们有了相似的人生感受和体悟。尤其是在我们都远离故乡之后,在时光的不断堆积下,对故乡的怀恋和爱慕,便越来越强烈,越来越急于表达内心对故乡的那份复杂的情感。我曾在闲暇之时翻阅过故乡的史志,我发现我们的故乡是一个历史渊源特别深厚的地方,在数百年的变迁史中,它不断演变和进化,又加之历经40 多年改革开放之春风吹拂,故乡的壮丽山河和优秀传统,已将故乡打扮出一派和谐的江南美景,到处都是莺歌燕舞的人居气息。然而,在文学的故乡里,我们个体的成长之痛、之美,当然都应融合在故乡的万物之中。文学的故乡,它应高于现实的故乡,它的悲欢离合和酸甜苦辣,它的烟火气息,它彻骨的疼痛和暖心的喜悦,一定是文学化了的,是艺术的。文学的故乡,它一定不拘泥于出生地,它是宽广的、博大的。因此,我常常因自己缺乏将整个人类之地视为故乡的胸襟而感到苦恼,我因打不开故乡的范畴而感到特别的困惑。在于春的这部散文作品里,我同样察觉到了相同的弊病。他大量地写到童年的记忆和记忆里的故乡,仿佛是要构筑一个自己的理想的文学故乡。然而散文作为看似人人皆可为之的文体,却实质极难写好。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于散文而言也是这样。好在于春还特别年轻,他的作品前景还有无限的可能,我相信他一定会写得越来越好,作品越来越完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