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龙王之怒:1931年长江水灾

書城自編碼: 3861345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歷史史學理論
作者: [英]陈学仁 著,耿金 译
國際書號(ISBN): 9787545219722
出版社: 光启书局
出版日期: 2023-04-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精装

售價:HK$ 119.6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人物与视角:小说创作的要素(创意写作书系)
《 人物与视角:小说创作的要素(创意写作书系) 》

售價:HK$ 70.8
海上帝国-现代航运世界的故事
《 海上帝国-现代航运世界的故事 》

售價:HK$ 117.6
狞厉与肃穆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纹样
《 狞厉与肃穆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纹样 》

售價:HK$ 261.6
古代中医养生典籍精选
《 古代中医养生典籍精选 》

售價:HK$ 202.8
今天的我们如何做父亲:梁启超谈家庭教育
《 今天的我们如何做父亲:梁启超谈家庭教育 》

售價:HK$ 93.6
中国佛教美学典藏·佛教绘画部·经卷佛画
《 中国佛教美学典藏·佛教绘画部·经卷佛画 》

售價:HK$ 816.0
中国佛教美学典藏·佛教绘画部·石窟壁画
《 中国佛教美学典藏·佛教绘画部·石窟壁画 》

售價:HK$ 660.0
中国佛教美学典藏·佛教绘画部·绢帛佛画
《 中国佛教美学典藏·佛教绘画部·绢帛佛画 》

售價:HK$ 480.0

 

建議一齊購買:

+

HK$ 131.8
《 秦扩张史:土地与民人(秦文明新探丛书) 》
+

HK$ 83.0
《 海外中国研究·异史氏:蒲松龄与中国文言小说 》
+

HK$ 70.8
《 广雅·波斯航海史 》
+

HK$ 108.6
《 鸣沙·治学的门径与取法:晚清民国研究的史料与史学(典藏版) 》
編輯推薦:
除了九一八事变,1931年的中国还经历了另一场灾难——长江水灾。武汉三镇首当其冲,竟成一片汪洋,各方反应交织出水灾来袭下的历史众生相:疲于应对的国民政府,接踵而至的日本入侵,难民营地与水上交通,饥荒与血吸虫病,甚至谣言开始流传,这是行云布雨的龙王在现身报复……
本书再现这场不应被遗忘的灾害,尤其提出“致灾机制”理念,指向更全面的灾害认知——构成灾害的,不仅仅是洪水等自然风险,还包括洪水前后人类的认知与应对;“致灾机制”不会消失,而是随时代变化而重新调整,如同龙王喜怒的交替再现。
內容簡介:
本书是一部以洪水为研究对象的环境史著作,具体描述了中国1931年长江洪水对江淮地区,通过史料挖掘与铺陈,一方面解释了洪水对当地带来的生态和经济影响,另一方面讲述了人们对洪水的应对。本书试图以这场洪水为出发点,考察中国自古以来长江流域发生洪水的历史脉络、人与洪水关系的变化、人们对抗和引导洪水的活动,进而探究近代以来中国多发灾害的历史成因,回顾中国对灾害认知的不断加深,从而丰富对灾害历史研究的理解。
關於作者:
陈学仁,英文原名克里斯·考特尼,英国杜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在曼彻斯特大学获博士学位,在剑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亚洲研究所等多所高校及机构进行学术访问,研究方向为中国环境史、城市史。
目錄
致中文版读者
致 谢
引 言
灾害的本质
致灾机制
1931年洪水的六个历史画面
第一章 长江
第二章 洪水脉冲
第三章 龙王
第四章 灾感
第五章 灾害专家
第六章 流民
结 语
附 录
参考文献
索 引
译后记
內容試閱
遗忘灾难的原因有很多。有时灾难发生在媒体很难报道的偏远地区;有时灾难的影响并不明显,因此人们没有完全意识到发生了什么;有时灾难的后果不够严重而无法记录;有时出于政治等目的,灾难的真相被掩盖了。以上这些原因都无法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今天少有人记得历史上(或许)最致命的洪水。1931年,长江水灾发生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地区之一,受灾人口达数千万人。因此可怕的后果显而易见,农村和现代城市都被洪水吞噬。但是这次洪水灾情并没有被掩盖,有关这次灾难的新闻成为世界各大报纸的头条,有关这次灾难的故事在收音机播出,而有关洪水的图像被投影到电影院的银幕上。有一位试图更多了解这次洪水的历史学家很快发现了各种各样的资料,从定性到定量,从新闻到政府公告,从艺术品到音乐剧都有。这场灾难的历史并不难找, 它就隐藏在人们的眼皮底下。
今天人们没有更好地记住这次洪水的原因之一,是它无法融入历史学家喜闻乐道的关于中国近代的故事。与1938年的黄河洪水(最接近的可比事件)不同,我们无法知道谁是这次洪水的罪魁祸首。没有人炸毁堤防以淹没土地,也没有军队在洪水范围内前进。1931年洪水的历史也被同时代的事件(例如日本对中国东北部的入侵以及中国中部的国共冲突)所掩盖。尽管这些政治事件给人们带来重要的长期影响,但对于居住在灾区的人来说,洪水的影响远大于此。洪水破坏了他们的房屋,破坏了他们的生*计,造成超过200万人死亡。我写这本书的主要动机之一是要记住所有在洪水中遭受苦难和死亡的人,他们的生活在很大程度上被遗忘了,因为他们无法叙述自己的经历。历史决定了他们是大自然的受害者,因此与近代中国的故事无关。
中国历史学家并没有忘记1931年的洪水。有许多出色的书籍和文章试图解释当年的事件,以及在这一历史阶段经常发生的其他悲剧性灾难。没有中国学者的劳动成果,这本书是不可能写成的。同时,这本书希望通过提供新的概念框架并利用以前未使用的一手史料来充实有关洪水的持续学术讨论。洪水发生在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一起经历媒体革命的时期,因此关于灾难的史料一直在不断涌现。自从这本书英文版出版以来,我发现了更多关于这次洪水的新材料,包括新发现的关于武汉洪水的许多照片。如今我们已经将这些照片作为中文版的一部分出版。这些视觉材料补充了来自中国记者、学者和政客的书面材料,以及外国传教士、外交官和救济人员的书面材料。
所有这些材料都有自己的偏见,因为每个观察者都在洪水中见证了他们自己特有的希望和恐惧。不过,这些偏见并没有阻碍我们对灾难的看法,还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棱镜,可以通过其中激烈的争议来更好地观察社会。关于拯救灾难受害者的最佳方法的争议,有些人提倡慷慨地救助,而另一些人则说慈善机构将导致人们变得依赖;关于如何最好地保证洪水受害者生存的争议,有些人认为必须维护好社会和法律规范,而另一些人则同情那些能够竭尽所能找到食物和庇护所的人;关于洪水是什么也有基本的争议,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不赞同那些坚信洪水是由龙的愤怒引起的人。
这些争议缺少重要的声音。生活在陆地上的有文化的人对生活在水中的穷人提出了无数看法。洪水的受害者很少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意见。使得这些人易受灾害影响的政治和经济进程,也将他们的声音排除在公共话语之外。我们只能零散地找到其他人记录的一些句子。我深深地感觉到,我们不能也不应该相信历史学家会为没有发言权的人说话。这是一种可疑的口技形式,它只会导致历史学家的声音强行进入历史演员的口中。与此同时,我们必须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对那些被排除在历史记录之外的人保持同情心。为此,我们可以尽可能多地了解他们的世界,尝试辨别他们行为的逻辑,并与那些经历过类似情况的人进行比较。采用这种同理心的方法,我希望提供一个考虑到幸存者视角的洪水观。
当试图通过幸存者的眼光观察灾难时,有时我们必须质疑由有权势的人撰写的叙述,这些人声称对洪水受害者负责。中国内外都有大量令人钦佩的人参与救灾。人们奉献金钱、时间,有时甚至冒着生命危险,试图帮助有需要的人。尽管这样的人应该受到我们的钦佩,但重要的是,我们不应该只关注他们的活动。否则我们会忘记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洪水受害者自己采取行动求得了生存。当他们试图以自己的方式生存时,却遭到许多人的反对。难民发现他们的活动受到乐善好施者的阻碍,后者自认为更懂得如何保障他们的安全。他们还面临着根本不关心自己的安全的人的反对,将洪水受害者视为对社会和政治秩序的滋扰和威胁。在本书中,我试图质疑这两个对立群体的动机和策略,并展示洪水幸存者的创造力。
在发生灾难之后,我们经常看到两种代表性观点出现。一种观点认为,危机引出了最好的人性—激发了慷慨和团结。另一种观点认为,危机引出了最糟糕的人性—激发了掠夺和剥削。实际上,这两个过程完全有可能同时发生。在1931年,当然可以见证人类活动的最佳和最糟糕的情况。在本书中,我试图展示灾难的两面,尊重那些助人者和批评那些害人者。同时,我试图证明,在许多情况下,人们并没有办法真正地控制自己。看似有用的行动有时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后果,人们受意识形态影响来判断救助计划,无论这些救助计划成功与否。规模巨大的灾难有时是无法克服的,而且在许多情况下,生存与否取决于病原体,就跟取决于人一样。
疾病生态只是自然影响洪水结果的众多方式之一。这场灾难既有近端的环境原因,即本书描述的洪水脉冲,也有终极的环境原因,它在长江河谷中盘桓了数千年。认识到环境的影响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将洪水理解为自然灾害。相反,本书的目的是研究环境与人类之间的长期和短期互动如何造就了可能发生如此可怕灾难的情境。我称这种互动为致灾机制。我希望这个概念将帮助学界更广泛地了解灾难的因果关系,使我们避免环境决定论和社会决定论。
幸运的是,今天的中国人并没有生活在20世纪30年代那样的致灾机制中。粮食安全和公共卫生的变化意味着那个时代的饥荒和流行病已成为过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自满。随着20世纪中叶以来人类对环境进行前所未有的改造,致灾机制正在演变出新的可怕形式。随着人为因素带来的气候变化和水利工程对河流的改变,谁知道我们能抑制龙王的愤怒多久?
陈学仁(Chris Courtney)
杜伦,2023年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