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一部洞悉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经典之作)
》
售價:HK$
62.7
《
锂电储能产品设计及案例详解
》
售價:HK$
110.9
《
首辅养成手册(全三册)(张晚意、任敏主演古装剧《锦绣安宁》原著小说)
》
售價:HK$
121.0
《
清洁
》
售價:HK$
65.0
《
组队:超级个体时代的协作方式
》
售價:HK$
77.3
《
第十三位陪审员
》
售價:HK$
53.8
《
微观经济学(第三版)【2024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作品】
》
售價:HK$
155.7
《
Python贝叶斯深度学习
》
售價:HK$
89.4
|
編輯推薦: |
跟随大师领略中国古典词作之美道尽才子骚人的豪情与哀愁
本书特色:
(1)足本呈现《人间词话》全部篇章,特别收录王国维先生的49篇未刊稿、删稿。
(2)精心绘制近百张精美古风插画穿插文中,再现词作中的优美意境。
(3)全书采用圆脊锁线装帧,装帧古朴大气,内文纸张为护眼轻型纸,双色印刷,版式美观。
|
內容簡介: |
《人间词话》是中国近现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的代表作。这部作品以中国传统词话的形式,融合了西方的哲学、文学和美学思想,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学进行了精彩而独到的点评与梳理。全书另辟蹊径,以“境界”之说为立足点,立论精辟且自成体系,堪称中国古典文学批评中的里程碑。
|
關於作者: |
王国维
初名国桢,字静安,亦字伯隅,初号礼堂,晚号观堂,又号永观,谥忠悫,汉族人,浙江省海宁州(今浙江省海宁市)人。王国维是中国近、现代交汇之际的著名学者、国学大师,他在文学、戏曲、教育、哲学等方面都留下了诸多有重要价值的学术遗产,《人间词话》为其代表作之一。
|
目錄:
|
上篇
01. 有境格自高
02. 真假无须辨
03. 物我需两忘
04. 贵在静中得
05. 道法自然
06. 实情虚景乃境
07. 境于一字中
08. 大小非优劣
09. 境界为本也
10. 气象乃诗品
11. 一池春水皱
12. 深致乃优美
13. 人正不易得
14. 神秀出国色
15. 后主之情调
16. 难为赤子心
17. 后主性情真
18. 爱以血书者
19. 开北宋风气
20. 池边梅自早
21.“出”字何人道
22. 情多无处足
23. 细雨湿流光
24. 望尽天涯路
25. 忧生亦忧世
26. 灯火阑珊处
27. 看尽洛阳花
28. 古之伤心人
29. 少游境凄婉
30. 秦词存《诗经》
31. 词中诗气象
32. 在神不在貌
33. 唯言情体物
34. 语妙不必代
35. 不可滥用代字
36. 美成词得荷之神理
37. 和韵似原唱
38. 无一语道著
39. 如雾里看花
40.“隔”与“不隔”
41. 年命如朝露
42. 虽高意境弱
43. 有性情境界
44. 豪词之胸襟
45. 观雅量高致
46. 同归于乡愿
47. 是别有人间
48. 周旨荡史意贪
49. 水光云影远
50. 心事已迟暮
51. 夜深千帐灯
52. 尽在自然中
53. 词不易于诗
54. 难以出新意
55. 如观佳山水
56. 见真知者深
57. 诗词贵自然
58. 小玉报双成
59. 文体尊卑论
60. 能入亦能出
61. 花鸟共忧乐
62. 空床难独守
63. 寥寥数语绝
64. 各有能不能
下篇
01. 白石之慈悲
02. 张狂之微笑
03. 叠韵不平仄
04. 诗词之盛衰
05. 天乐殊笑人
06. 方回少真味
07. 创作之难易
08. 诗词鸣不平
09. 难觅之真我
10. 景语皆情语
11. 尽君今日欢
12. 境阔与言长
13. 不如言境界
14. 借古人之境
15. 谁最工长调
16. 后人不能学
17. 开通押之祖
18. 不足比容若
19. 清尊北宋词
20. 子龙彩花耳
21. 浅论《衍波词》
22. 论近人之词
23. 两首《蝶恋花》
24. 令人不能怀
25. 陷深文罗织
26. 画工化工殊
27. 不乐闻此语
28. 有词却无句
29. 草窗玉田词
30. 不值许费力
31. 文山之风骨
32. 和凝《长命女》
33. 若梅溪以降
34. 后人群附和
35. 词失之肤浅
36. 友人沈昕伯
37. 用诗人之眼
38. 小说不足信
39. 诗词之工拙
40. 词家有篇句
41. 南宋俗子词
42. 六一《蝶恋花》
43. 不可儇薄语
44. 词人须忠实
45. 词集之格调
46. 明清人论词之失
47. 白石旷在貌
48. 词尤重内美
49. 诙谐与严重
|
內容試閱:
|
笔下文字如莲花般纯净,恰似思想若嫩荷之抽枝。
王国维在我眼中所见,他更像一个纯粹的艺术家,他对文学的感情更像是对待毕生的爱物,对于文字的精细,恰似他与生俱来的秉性。他的身上无一处不散发出一种干净、高贵的气息,他是应该为了这些而存在的,他并不存在于人间,人间烟火之熏染,会教他的容颜黯淡,会折损他的灵性自然。
他是静的,他敏锐的思想恰似一条阔大却默默流动的河流,具备了狂风暴雨的能力,但更多时候,是温柔以对。
温柔以对的是他的生。他的生平是极其简单的,除却正常的娶妻生子,我没有读到过关于他的任何绯闻。
狂风暴雨的是他的死。他平心静气地生活了许久,在五十岁时,采取大风呼啸、大海奔腾般的超乎平常的死法—自沉。他的死虽是悄无声息地沉于塘底,对于世人却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
异乎寻常的事情,总是被人以口舌纷之。于是很多人对他的死津津乐道、说三道四。
由于他与清室的关系,以及辫子的原因,很多人说他的死是殉清。
与他相关的政治是清室,但是对于清室,他在少年之时参加科举就显得很不乐意,却还是在科场坚持参加了考试。虽说为清朝之民,却不赞成清朝之政,辛亥革命之后,王国维便随罗振玉去了日本。
罗振玉和王国维的私交甚好。罗振玉精于政治、腐朽虚荣,在学术上却是非常支持王国维的,也可见王国维给人深刻印象的也正是他在学术上的天赋。这也是王国维和罗振玉交往的唯一吸引力。王国维的儿子曾经娶罗振玉的女儿为妻,但是后来王家极其贫困,罗振玉的女儿居然回家居住,再不回王家,由此也能看出罗振玉的为人之庸俗势利。
回国之后再和清室有关系已经是他四十七岁之时了。他奉溥仪之诏入值南书房,做了溥仪的师傅。
本就看不惯清室之政,心里更不愿意从政,也不具备从政能力与野心的王国维为何会入值南书房,成为溥仪的师傅呢?
除了罗振玉的关系之外,王国维是十分同情清室后来的遭遇的。更何况那时候的溥仪仅仅是一个十七岁的少年,对王国维颇为尊重,这也是王国维安心于此的原因。
不少人立足于此,便认为王国维是清室的遗老。若是遗老便应时刻追随溥仪,但是王国维后来并没有随溥仪去天津,而是接受了清华的聘书,专心于自己的学问。
他反对科举,一生治学可以用“弃中亲西—中西合璧—皈依中学—中西合璧”的四段式简单说明。有此见识,又怎么会迂腐地殉清?
也有一种说法,说是北伐军攻入华北之前夕,正是王国维自沉的时候,他选择死是因为惧怕国民革命军。从来就拒绝党派之争,拒绝政治之伪善的王国维若是因为害怕这个而自沉的话,那恰恰说明这不是王国维自沉的理由。如果他惧怕国民革命军的迫害,那他早就能够利用自己手中的资源,为自己经营一个极好的人事和学术氛围,为国民革命军的到来做好准备。
1927年6月的那天,已经成为一个永不可改变的、悲伤的日子,王国维生投颐和园昆明湖自尽。那个时候颐和园的门票已经很贵,要一块大洋,正是因为门票贵,所以在此地的人少,等到先生被人救起,早已断气。昆明湖的水其实是很浅的,薄薄的水铺在上面,下面更多的是污泥和烂草,他竟是被烂草和污泥堵住了呼吸而亡。一个在自己的学术生涯中沉浸了漫长岁月的人,何以要用这种窝囊悲凉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
殉清、怕死、怕穷,还有很多很多各种各样的说法,那些口水犹如漫天黄沙,阵势虽空洞却慑人。一个学贯中西、精心于学问之人,怎会为了这些凡尘俗事想不开,又怎会为这些世俗之事而自杀?
此正所谓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压制他人之后,才能凸显出自己的存在;或者压制他人之后,才能安慰自己的无能;抑或污蔑他人之后,才能满足自己的卑下。
王国维在其遗书中说:
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我死后,当草草棺敛,即行槁葬于清华茔地,汝等不能南归,亦可暂于城内居住。汝兄亦不必奔丧,因道路不通,渠又不曾出门故也。书籍可托陈、吴二先生处理。家人自有人料理,必不至不能南归。我虽无财产分文遗汝等,然苟谨慎勤俭,亦必不至饿死也。
五月初二日父字
“五十之年,只欠一死。”何为五十之年,只欠一死?难不成所有的彻悟要以死明生?还是太钟情于一件事情,执着一种情感,偏执一片纯净,死对于这样的纯粹恰恰是殊荣与归宿?
在众说纷纭的死因中,王国维先生的朋友陈寅恪的说法似乎更合情理,相对于众多功利世俗的猜测,我更愿意赞成陈寅恪的。陈寅恪先生是王国维先生的同事及朋友,他认为王国维是死于自己的学术信仰。
人生之苦聚,“无欲”以求“解脱”,如此死法,似乎更合乎他在《人间词话》中的“壮美”一说。
王国维先生“死于文化”的提法更叫我心安些,以至于在想到先生死的惨景时不会太过悲哀。
遗书之中的“经此世变,义无再辱”又是什么意思呢?静安先生所害怕的应该是时局的变化,这些变化对自己的精神会有所侮辱,这样的感觉是世人不曾有的。
生存中,活着的状态,更多是大众本能的反应。
而王国维之精神世界,是唯美的,几近于完美主义。他的情感总是因为温情而细腻,他在清华任教的时候,还时常担心着溥仪的生死,也仅仅就是老师对自己学生的关心,再无其他。
静安先生之情真,情真乃出,情真乃为。
王国维深受叔本华哲学的影响,加上骨子里的悲观主义,似乎他更懂得人性中的原罪,这些懂得,叫他在精神中步步退让。
叔本华就曾说过:“人是自食的狼。”恰似中国一句老话:“自作孽,不可活。”
王国维的步步退让,是让自己完全地站在利益纷争之外,他的学术研究便是他精神的栖息地。
他曾说过:“我们自己消失在空无之中,如同水珠消失在大海里。”
人生繁杂,应以静观之。
人是无法脱离人自身这个特殊的身份的。
不管你再超脱,再大彻大悟,人的欲望总是叫你逃不出这样的桎梏。
不管如何,最终都是空无—黑暗。
静安先生醉心于自身纯洁、内心的干净,所以受不了世道变迁的侮辱。
清室被推翻,新政府一样教王国维失望,“义无再辱”就是不愿意再改变自己的原则,不愿意再受到精神上的羞辱。
他的坚持,正是他脱离苦海的方式,殊不知,他的方式也恰是他的苦海。
他的纯粹正是促使他自沉的主观原因。
这个世界上有纯粹的人,但很少。
何为纯粹的人?总是坚持自己,在很多事情上脱离于世人之人,脱离于禁锢所有人的传统道德的人,也就是总是按照自己的方式来活,完全活在自己世界中的人,他和自私毫无关系,他完全是凭着自己感情来的。
他生活在我们的周围,却又似乎和很多人撇清了关系,但是他这撇清的关系也是存在于这众人的基础之上的,周围明明是成就了他,却硬生生地成为他特殊的背景。
纯粹的人其实并非不敏感无欲望,生于浊世,却有着一颗七窍玲珑心,这样的心又怎么会是不敏感的呢?多少本是纯粹的人过于注重他人的看法,害怕标新立异,害怕成为滔滔口水污蔑的对象,唯恐成为大众暴力的戕杀对象。
纯粹的人在这世间往往会在世俗的沼泽里,渐渐被黑色的污泥淹没,活着最终变成了在臭泥巴里缓慢腐烂。而真正拥有了纯粹人生的人,对俗世从不低头,成就了自身作为的人,有了不凡的人生,才能在存活的岁月中有不凡的人生经验。用高贵去生活一生与用不断妥协去生活一生的人,我想他们的人生总是有区别的:一个人内心肮脏,双眼总是怀着不可告人的欲望;一个人心净而貌安,眼神清亮,恰如一片莲花之盛开。
再读先生之遗书:“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我死后,当草草棺敛,即行槁葬于清华茔地,汝等不能南归,亦可暂于城内居住。汝兄亦不必奔丧,因道路不通,渠又不曾出门故也。书籍可托陈、吴二先生处理。家人自有人料理,必不至不能南归。我虽无财产分文遗汝等,然苟谨慎勤俭,亦必不至饿死也。”
无论怎么读遗书中之内容,都看不出这是一位将死之人要留下来的话。语气沉着冷静,并无悲戚之意。似乎这死对他来说是顺其自然、心安理得之事情。
思自静之,生又何惧,死又何憾?
是谓:王国维先生,思静而心安。
|
|